查看原文
其他

激光雷达是真浪潮还是假刚需?

​乘风 丫丫港股圈 2022-03-21

年底了,大家都在讨论明年有什么投资机会?似乎话题还是围绕着下游需求强劲的新能源汽车, 不过要在里面再找漏网之鱼并不容易。

一直被市场认为2022年是量产元年的激光雷达会不会是一个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已经有13个知名品牌车型,对明年配置激光雷达量产车的上市做了预告。

前段时间的广州车展,已经有部分车企携带激光雷达亮相,引起了市场的大量关注。


激光雷达作为智能汽车新一轮的内卷配置,气氛相当激烈。

像沙龙机甲龙甚至打出了“4个以下,请别说话”的“嚣张”营销。感觉才刚开始卷,数量上就直接要卷到顶了。


看来明年的激光雷达应该颇有看点。

但在国产车为激光雷达卷破头的同时,众所周知,马斯克看不起激光雷达,2019年的时候还说过“用激光雷达的都是傻子”。

对于这个刚刚成为《时代》2021年度的风云人物的男人的意见,不得不参考一下。


一边是众多智能车的一致选择,另一边是智能车领军者的选择。

究竟是哪种方案更好呢?激光雷达真的是必须的吗?

什么是激光雷达?

伴随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智能汽车的前端感知需求将不断提升。

智能汽车实现自动驾驶的流程和人体的行动流程其实颇为相似。大概都要经过感知、决策和执行。

例如人体就通过一些器官去感知周遭的情况来获取信息。比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等。当头脑接收到各种信息汇总的时候,便会做出决策,决定接下来的行动。命令传导身体上,身体便执行大脑的决策。

那么智能汽车如果要实现更高级的智能化的话,除了四肢健全,脑子灵活以外,首先需要掌握更多更正确的信息。尤其在路上情况有时候比较复杂。

这时候传感器就相当于智能汽车的感知器官,是实现自动驾驶的重要关键部件。

而激光雷达就是其中一种可选择的传感器。

激光雷达本质上是激光探测和测距。

通过发射与接收激光来探测与目标物之间的距离,再根据目标物表面的反射能量大小、反射波谱幅度、频率和相位等信息,精确绘制出目标物的三维结构信息。是一种用于精准获取物体三维位置信息的传感器。


表面上它只是发射并接收光束,实际上它获取的是物体的点云数据(坐标系里的数据集合)。通过这些点云,人们不仅可以明确了解某个点的坐标信息,还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长度、面积、体积、角度等信息。

感知到与物体之间的距离、角度等信息后,基于这些信息,进而通过软件算法去做 3D 建模,通过分析激光信号描绘三维点云图,实现环境实时感知及避障功能。


如果简单理解来说,大概就是激光雷达扫描过去以后,对于附近环境情况会有个上帝视角的立体图在车的“脑子”里。


这么一来那不是应该对路况了如指掌了?

激光雷达是刚需吗?

看起来激光雷达功能强大,但马斯克看不起激光雷达,特斯拉一直弃用,导致市场感知层解决方案形成了两个派别:视觉系和激光雷达系。

视觉系解决方案主要以摄像头为主导,配合毫米波雷达、 超声波雷达等元件完成感知任务,基本是由特斯拉自成一派。

激光雷达系解决方案以激光雷达为核心,配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元件达到感知目的。除了特斯拉以外的大部分主流车企都是选择了激光雷达系。

现在的智能车几乎都是学着特斯拉的路子发展过来的,怎么现在都选择和特斯拉不一样的道路?

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特斯拉的路别人走不了,另一种是激光雷达确实是更优的选择。

首先要肯定激光雷达有它的过人之处,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车企选择。

对比主流车载传感器的优劣势,基本上各有可取之处。相比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的探测精度更高,并且可以建立3D环境地图,探测范围也更广,夜间效果好。



当然激光雷达也有缺点,就是风沙,雨雪天气影响大,以及近距离探测效果不如其他传感器。

另外像摄像头又是最成熟的传感器,可以成像,还便宜,而毫米波雷达对环境不太挑剔。

所以主流的车企为了满足智能驾驶全场景需要,大多考虑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因为单一的车载传感器难以同时保障探测精度、距离,且无法适应各种环境。而融合方案,集合了各种车载传感器的优点于一车,就能应对绝大多数的情况。就像是配上了眼睛的同时,也配备了鼻子和耳朵,不仅有视觉也具备“嗅觉和听觉”。

这么说来选择激光雷达的方案应该没什么问题,那特斯拉是在搞什么?

虽然我们一直在讨论智能汽车,但是可能忘了人类驾驶汽车基本可以说就是纯视觉方案,基本靠眼睛识别路况就可以开。

但不同的是,人的眼睛太“高科技”了,可以直接构建一个彩色的有深浅有远近有区别的图像;人脑太发达了,光是收到眼睛传回来的信息就可以判断与目标的相对距离,位置,大小,长短,高矮,快慢,以及周边其他的环境和车辆的影响,还能一边注意路牌甚至是其他车牌车型,然后快速做出一定的预判和决策。只有偶尔疏忽大意的时候可能出现差错。

特斯拉想做的可能就是模拟一个不会疏忽大意不会累的人来开车。这就要求这个“脑”需要有很强的算力,并且需要有足够多的数据去源源不断的修正它的算法。

特斯拉与其他车企的区别就在于此。

从数据获取上看,目前特斯拉有超过 82 万辆搭载 HW 2/3 硬件的的汽车在全球各地行驶。以用户平均每天驾驶约一个小时计算(每辆车 8 个摄像头),每月约会产生1.97 亿个小时的视频。

而在“脑”方面,特斯拉自动驾驶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两部分,车辆端的HW系列,远程云端的AI超算Dojo。

特斯拉HW系列经历了四代研发,性能算力都是顶级水平。


至于Dojo 超级计算机更是用于大量视频训练AI算法。在2021 AI Day发布会上, 项目负责人Ganesh就声称Dojo是史上最快的AI训练计算机。同等功耗下,Dojo超算比现有计算机性能提升4倍、能效提升1.3倍、碳足迹只有原来的1/5。此外,还预告下一代Dojo超算性能将再提升10倍。

特斯拉的先发优势和长期的积累,拥有海量的路跑视觉数据,并通过强大的算力能够解决不同场景下的物体识别问题。但其他厂商大多无法同时具备上述两方面能力。

与特斯拉竞争,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必须尝试一下,不然永远都是慢一步。

激光雷达融合方案有效弥补视觉方案环境依赖度高、 算力需求大、探测距离短的缺陷。并且激光雷达无需深度学习算法,可直接获得物体的距离和方位信息等优点。其性能优势十分贴合整车厂追求高阶自动驾驶的需求。

因此,激光雷达的方案给了大部分积累不够深厚的厂商,一个选择的机会。

只能说大家都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方案。

年轻的市场

车企为了节省大量的数据和算法积累,这个行业浪潮确实开始起来了。

根据沙利文预测,受无人驾驶车队规模扩张、激光雷达在ADAS中渗透率增加等因素推动,激光雷达整体市场至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为135.4亿美元,较2019年可实现64.6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其中,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43.1亿美元。

另外,其实激光雷达的产业链下游的应用还不少,主要领域可分为无人驾驶、乘用车辅助/自动驾驶、服务机器人、无人机及测绘等领域。


其中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占比超过50%,预计2025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无人驾驶+ADAS)市场规模将超过8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18亿元)。


虽然市场预测激光雷达规模快速增长,但激光雷达跟很多初期科技产品发展一样,存在相同的问题,技术路线都还没有稳固。

换句话说,你现在看的跑出的不一定保证是最后留下来的。

根据扫描方式分类,目前激光雷达可分为三类:1.机械式、2.混合固态式(半固态式)以及3. 纯固态式。

这三类有各自的优缺点,根据“半导体行业观察”的研究,

  1. 机械式发展最成熟,扫描速度快,可以360度全方位探测,但受限于体积、使用寿命和成本高等问题无法大规模量产,更多的用于算法标定和Robotaxi领域;


  2. 混合固态有转镜方案,棱镜方案,MEMS微振镜等多种方案,成本较低,但视野有限,不能实现360度探测;


  3. 纯固态或将是未来发展趋势,有OPA光学相控阵、Flash和电子扫描等技术路线,但同样需要技术的进一步突破才能实现量产。



而根据现在市场的共识,中短期半固态有可能成为主流的方案,长期往纯固态发展。

除了技术路线没稳固的问题外,激光雷达在目前最大的痛点还是价格高昂。现在基本都还要大几千美元往上。不过随着后续新能源车的搭载激光雷达不断放量,激光雷达的价格将会不断下探。从最近几年的趋势来看,已经有较大的降幅。大疆2020年发布的车规级半固态激光雷达价格已突破10000元人民币,最低可达6499元人民币(近1000美元)。


据大疆Livox预计未来激光雷达价格有望下探至100美元水平。伴随技术更新迭代及市场需求提升带来的大规模量产,激光雷达价格在未来几年仍有较大下调空间。


结语

激光雷达虽然才正要起势,量的快速增长是大确定性,但竞争却是异常激烈,中外厂商均具备较强竞争实力。

外国厂商如Velodyne、Luminar、Aeva等分别在机械式、半固态及FMCW等技术路径率先发力,而中国厂商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华为、大疆Livox等也凭借各自产品具备较强竞争力。


激光雷达现在正处在群雄逐鹿的阶段,格局较为混乱,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确定性很弱。尤其目前激光雷达技术路线尚未定型,机械式、混合固态式、固态式激光雷达各有优势,且产业链成熟度参差不齐,各家传感方案也各有差异。一旦某个方案跑出来,其他方案可能会有淘汰的风险。

所以,除非对行业的发展方向有足够的了解,才有可能在这样混乱的局面中取得较好的收益。不然我还是劝大部分的普通投资者不妨再等两年。

根据中金的资讯,目前较多车企开始为 2025-2026年的新型 ADAS 系统寻找零部件供应商,即未来2年内,车企会确定未来4-5年的量产车型的激光雷达供应商。未来两年或是激光雷达厂商竞争的重要窗口期,汽车零部件与车企合作周期和黏性较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测试,一旦测试通过后搭载量产,再更换其他供应商的可能性较小。

也就是说未来两年激光雷达厂商竞争格局将更加清晰,确定性也会更强,风险也较为可控,可能是更好的介入时机。

不过当然了,到时候有关的股份估值也会高了。

股市从来都是风险跟回报之间的取舍,没有绝对正确的时机,只有合适自己投资风格的时机。


丫丫商务合作微信:wushuxi_
(添加好友请备注:公司+合作事项)
丫丫内容投稿:2458032576@qq.com


年底了,怎么看2022年?
高估值的泡泡玛特,业态持续性仍是问号
鼎胜新材(603876.SH):铝箔龙头,缺口与扩产两大逻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