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欲与天公试比高!粤港澳大湾区挥斥方遒耀世而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民企管控 Author 民企管控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并点赞

想要获得更多精彩的文章,请关注我

#导语#

HEAD

2019年2月18日,万众期待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公布!

 

从粤港澳大湾区在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再到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规划纲要》的重磅发布,一个国际一流的湾区、一个世界级城市群、一个千年大计的“冰山一角”正在逐渐显现。


这一纲领性文件,不仅清晰明确了湾区内各城市的定位和功能,也为大湾区建设发展提出了近期规划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的目标,不仅指明了未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方向,更是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新模式的一次重要探索。

正如郭周明(商务部中国商务出版社社长)所讲:“只有从“国之所需”的高度明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使命,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还承担着“国之所需”的厚重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大湾区区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统一的高度审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担当的多重国家使命。

本文作者|霍思宇

本文编辑|霍思宇

#正文#

BODY

Q1

Q1

粤港澳大湾区从何而来?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出现,可以说是广东、香港、澳门一直所盼望的。


在2018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规划,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现实。随后在2018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下称《意见》),具体的谈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问题。

《意见》中首次指出,要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的战略构想。从此粤港澳大湾区一下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纽约、旧金山、东京,曾是全球湾区经济发展的典范;而今日的中国也需要打造一个湾区经济粤港,这也是将跻身世界前列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湾区经济的实验者,为中国推行湾区经济,带来新的契机。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既是粤港澳地区加快经济社会深度调整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助推国家提高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客观要求。


既有利于拓展港澳地区的发展新空间,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又有利于培育比肩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中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


既能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通过充分发挥港澳作用,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又能构建区域合作新机制,辐射和带动泛珠三角地区发展。

Q2

为什么是粤港澳大湾区?

为什么是只能是粤港澳大湾区?为什么不能是京津冀、苏沪杭?我认为,以下五个因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囊括中国发展潜力最好的城市。深圳要赶超香港;广州要赶超新加坡;珠海与意大利佛罗伦萨相当;佛山直追阿姆斯特丹;东莞要超过拉斯维加斯;中山要超过日内瓦;惠州要超过德国不莱梅;肇庆与英国利物浦相当。

2、有亚洲金融中心的支持。世界三大湾区之所以能发展壮大,是因为它们内部有金融中心: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纽约华尔街国际金融中心,而旧金山的金融业也非常发达。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大湾区,若没有金融作为支撑,要想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金融中心可以给大湾区经济提供巨量的资金支撑,且使用资金的成本低。而有了亚洲金融中心的香港作为发展引擎,粤港澳大湾区也是具备了必要的金融优势。

 

3、能够充分发挥互补优势。香港与内地的金融体制不同,金融服务的方式也有所差别,完全依靠香港模式发展,往往效果不理想。如果将深圳、广州作为中转基地,投资内地金融,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立,一方面是利于深圳、广州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为香港、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内地,提供了中转站。

 

4、具有强大的辐射动力。粤港澳大湾区本身的构造,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形成差异化叠加效应。首先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为“9+2”城市群,经济规模已经达到了全球发达湾区的水平;其次广东省其他“欠发达”城市,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腹地;最后延伸到福建、广西、海南和江西等地,将以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以厦门湾区和北部湾区为翼,形成“一核引领、双翼齐飞”的发展之势。

5、区域交通网络日臻完备。在“十三五”期间,广东省港口已经逐步将集群化。整合优化了粤港澳大湾区内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基础设施,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辐射国内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而至2030年,珠江口东西两岸将再建设12条公路、铁路、跨江通道。通过这些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大湾区将为香港、澳门、深圳创造更多的产业空间腹地和生活空间腹地。随着大型基建发展和与各城市资源的融合,城市的边界会慢慢消融,大湾区也将被打造成舒适宜居的世界级城市群。

Q3

谁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龙头城市?

对于这个问题,《规划纲要》中讲十分清楚。打通大湾区任督二脉的直接目的就是重振港澳。这个表述将“把香港打造成为龙头城市”的意图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从经济的角度看这也是必然,香港未来要继续增长而不是衰落,必须要学会合理利用珠三角纵深腹地的大市场,才能完成经济崛起的“惊险”一跳。

 

在《规划纲要》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笔墨在着重强调香港的意义,这与事前市场预期一致,甚至还略高一些。其中提到了把将香港打造成N个中心和枢纽,包括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国际资产管理中心、亚太去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国际航空枢纽、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等等。尤其是科创中心也给了香港,而深圳、广州也都取消掉有关金融中心的表述,最后还提到了支持香港“再工业化”的设想,从这些表述中足见中央对香港的“偏爱”。

 

就连30多平方公里的澳门也被列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这个就显著高于市场预期了,让各界人士都倍感意外。澳门尽管起步早,发展也的确很不错,但但65万的人口,说破个天去,它也做不了“中心”,更做不了“引擎”,澳门的体量就决定了它发展的上限。

 

所以第一城必然是香港,因此如何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引擎的作用的“重担”,最终还是要落在林郑月娥的肩上。香港至少可以把国际联系和国际经验带到内地,并携手粤澳联合对外推广,将国际企业“引进来”大湾区广阔的市场,同时助力内地企业“走出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并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左为香港特首   林郑月娥

尽管有些“砖家”认为广州和深圳要成为新的龙头,原因是两者的GDP都已经超越了香港,但这明显是对粤港澳的大湾区的一种错误解读。

Q4

龙头香港如何发挥引擎作用?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9日在香港报纸发表署名文章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为香港提供再创辉煌的黄金机会,期盼香港抓住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培育新优势,发挥新作用,实现新发展,作出新贡献。

 

她在文章中还表示,在中共中央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将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香港开拓发展新空间、增添发展新动力。还要充分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的优势,提升大湾区在国家双向开放中的角色和功能。香港还必须要将积极推广大湾区带来的机遇,便利香港优势产业进入大湾区市场,贡献区内的高质量发展。

但是客观而言,虽然香港昔年威风不再,但是它所拥有的有很多现时优势依然为珠三角所亟需。不可否认的是,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地位无法撼动。而此时恰好珠三角现在普遍进入产业升级与转型期,对前沿知识、专业化服务、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些香港都拥有相对显著的优势。

 

香港还要将自身优势与大湾区内地9市的广阔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科技实力较强等优势结合起来。讲的在通俗一点,就是香港在大湾区中的角色,须由“联系人”变为“参与者”,就是林郑月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宣讲会所谈到的“促成者”及“推广者”,这更利于香港参与大湾区的建设,让全港市民都成为大湾区的“受惠者”。

在为什么香港要参与大湾区发展方面,林郑月娥表示,多年来,香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开放的市场,结合“一国两制”和作为国际城市的优势,在国际竞争力排行中名列前茅。

 

在这种情况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正好为香港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港人特别是年轻人提供拓展事业的新空间、新机遇。香港必须抓紧这难得的机会,主动积极参与大湾区发展,为自身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除此之外,香港特区政府未来的重点工作还要包括:

(一)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地位

(二)增强香港国际航空、航运枢纽的地位

(三)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四)为优势范畴开拓发展空间

(五)加强大湾区内城市互联互通

(六)推动青年创新创业

(七)吸引资金和人才落户大湾区

另外,在大湾区的概念之下,加速香港与内地的各种融合也是势在必行,做好产融结合自然不必多说,但是如果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吸引香港的大学来珠三角合作办学,并将更多的香港的优质中小学、医疗机构、律所等等优质的教育服务资源引入进来,那么配合着珠三角现今存在的庞大的消费升级的需求,那就极有可能成为推动大湾区一体化的助推器,或者是引爆大湾区经济腾飞的一根导火线。但是想要实现这些构想,必然需要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才能配套,而这也是当下的困难所在,也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接下来要面对的另一个课题。

Q5

广州和深圳如何大有作为?

在全国城市定位中,国家中心城市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目前,全国只有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在华南地区,只有广州成了国家中心城市,因此广州在珠三角的地位可见一斑。

广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有明显的优势,广州综合实力雄厚,长期稳居“中国第三城”之地位,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龙头城市。2018年,广州市GDP突破2.2万亿元大关,达到22859.35亿元。

 

而且广州是传统的华南门户城市,也拥有国际商贸中心的超级定位,更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科教文化中心。

从国家商贸中心而言,广州之所以能够跻身四大一线城市之列,除了经济体量一直保持在全国前列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正在于,广州商贸经济一直都相当发达,广交会历经60多年而不坠,广州的批发经济、商贸经济和电商经济一直领先全国。

 

就综合交通枢纽定位而言,广州也是当之无愧。2019年1月10日发布的《广州综合交通枢纽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明确提出:到2035年广州将建成全球交通枢纽。同时必须要承认的是,目前无论是在铁路、航空还是航运,广州都排在全国前列。

再看科教文化中心,不用说岭南文化的中心在广州,就教育而言,广州共拥有82所高等院校,其中包括2所985所大学、4所211大学,位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

 

综上所述,广州深刻的理解《规划纲要》中给予它的定位: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门户城市、国家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把握住自身的优势,借助香港金融中心、深圳创新中心的力量,发力成为国际大都市。

 

与广州侧重于综合门户定位不同,深圳的优势在于经济竞争力和科技创新力。最近几年,深圳经济风头正劲。在研发投入计入GDP之后,2016年,深圳经济总量首度超过“老大哥”广州,并逐步拉开差距,2018年前三季度,深圳GDP增速高达8.1%,在一线城市中排行第一,基本未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不仅经济总量一骑绝尘,龙头企业更是风光无限。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这些家喻户晓的创新性企业的出现,不仅让深圳脱颖而出,而且还支撑了深圳作为全国性创新城市的强大定位。

而在衡量创新指标的R&D投入上,深圳的优势更加明显。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深圳的R&D投入强度,仅次于北京,高过上海广州。而在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上,深圳早在2017年就已突破2万件,占全国四成以上,超过了北京,位居全国首位。

 

另外,深圳还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制造一个机器人,在硅谷集齐零部件需要一个星期,而在深圳只需一个下午,且成本相当于硅谷的1%到5%。深圳还是一座拥有350多家上市公司的城市,是大陆拥有PCT专利最多的创新型城市。在创新创业人才方面,深圳有“海归系”,有8万多海归人才;有“孔雀系”,大量内地科研人员到深圳来创新创业;有“深商系”,还有从大企业内部裂变出来创新创业的“裂变系”。

因此,近几年深圳频频刷榜综合竞争力榜单,并且超过北上广港四大城市位居全国首位。这既是对其经济竞争力的承认,也是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认可。


所以,在《规划纲要》,深圳的定位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化国际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而这些准确的定位,亦能够把深圳的优势和长处发挥到极致。

Q6

世界级产业集群如何打造?

《规划纲要》全文中,创新、科技和经济均为高频词语。创新出现了139次,科技出现了74次,经济出现了73次。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和产业属性。而在大湾区11个城市之间,产业分工相对明晰。

 

广深港澳四大中心城市,均是以第三产业为主,金融业、专业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相对发达。而佛莞惠珠中江等城市,则基本都以第二产业为主,大湾区内部存在较强的产业互补性。

 

在第二产业方面,大湾区沿着珠江,分布于东西两岸,形成了极其分明的珠江西岸产业带和珠江东岸产业带。珠江东岸,以深圳东莞惠州为代表,优势产业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珠江西岸,以佛山中山珠海江门为代表,优势产业在于汽车制造业、家电制造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等等。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优势产业表

因此在《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

 

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对于广深港澳四地,则要发挥科研资源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基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

 

从产业结构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上下游产业供应链完备,产业之间存在梯度,可以互补,能够实现错位发展。


众所周知,广东在全国省市工业增加值和出口均排名第一,而珠三角占广东全省工业增加值和出口比重分别是80%和95%。虽然近年来,珠三角生产成本上升,但大部分企业仍选择将生产线留在珠三角,并向自动化生产及高产值方面提升,这主要是因为珠三角在全面配套、物流和产业结构上存在综合优势。在产业布局方面,内地可以弥补港澳地区的“工业空心化”,港澳地区则可以反哺内地,为珠三角制造业出口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珠三角核心城市与两翼的城市可以实现协同发展,珠海的高端制造业可以跟中山的专业市场基地进行互补,广州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可以跟佛山的产业基础互补。

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产业互补比例图

特别是“香港+深圳+东莞”这一“1+1+1>3”的超级组合将有望打造世界新硅谷。今后,香港的创意在深圳进行研发,并最终在东莞制造完成,或将成为大湾区经济的新常态,从而打造属于中国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这些在产业集群发展领域的探索,不仅让广东得以在新经济周期中继续拔得头筹,也让粤苏两省长达30年的争霸尘埃落定,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到来,更是让以广东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如虎添翼、有如神助我想其他地方如果再不居安思危,奋发有为,也许5年以后就只能对那时的广东发出“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慨叹了!

Q7

粤港澳大湾区将带来什么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的加速推进,必然带来诸多投资机遇,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六大方面的机遇:

交通运输基础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中最受益的行业是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交通连接的便利性是大湾区共同发展的基础。

 

3月3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对外表示:该部正研究制定《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发展的实施意见》,将要采取一系列工作措施,加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建设与发展。

交通运输部部长  李小鹏

而根据广东省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航空机场建设包括重点打造“5+4”骨干机场,新建珠三角新干线机场,推进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珠海金湾机场等机场改扩建工程;铁路运输重大项目包括深圳至茂名铁路、广州至汕尾客运专线、赣州至深圳客运专线等;公路运输方面,广东省在2020年力争实现与各陆路相邻省(区)间拥有5条以上高速公路通道,与港澳间拥有6条高速公路通道。这些无疑是对大湾区交通运输基础建设领域的利多消息。

房地产领域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企业,完全有可能把握本轮机遇。在深圳和广州拥有大量存量土地储备的公司,可能具备资源重估的空间。一部分地产公司已经在提前布局了,如招商地产(湾区土储1646万方,占比31%)、华侨城(湾区土储304,占比12%)、龙光地产(湾区土储1164万方,占比61%)、时代中国(湾区土储1065万方,占比59%)等等。同时,大湾区内的城市群产业园区也值得关注,传统产业升级创新园区,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调整。

可以预期的是,大湾区后续将在创新环境、基建交通、加快基础、产业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引入等方面做进一步的优化提升,全方位提升大湾区的综合实力,由此未来将对该地区房地产市场提供强大的需求支撑。

高端&先进制造

高端制造、先进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我国先进制造、高端制造的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我国参与国际高端竞争的主要载体。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还拥有广泛的产业结构,除了拥有大量高新技术产业之外,还存在许多不同的传统制造业,这为先进制造、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等先进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奠定了基础,从而有望加速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

未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生物医药、新材料、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今后工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的行业,也有望在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实现产业化应用。

金融服务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目标之一,是要进一步扩大金融和服务业开放合作,吸引更多海内外投资者和商贸活动在大湾区内集聚,从而为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和培养新的产业集群提供茁壮成长的生态环境。

 

在金融及专业服务方面,相对内地其它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依托香港这个亚洲金融中心,集合了大批具备专业金融经验与知识的人才和专业服务;同时,香港有透明的法规、建全的监管、与国际接轨的经济和司法体系,使其成为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理想平台。在全面开放新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我国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开放的新高度。

大湾区项目预计将强化金融服务业的多个领域(主要是在香港)。银行、交易所和金融科技增长潜力巨大。股市层面上,所有金融股都有望受益于该规划,预计2年内H股会有一波涨势。而香港的本地银行、如中银香港、汇丰银行等最有可能在这波浪潮中赚翻了。

海洋经济

《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提出了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提升海洋渔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等服务业,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要求。

毫不夸张的说,《规划纲要》从骨子里就带着海洋、开放和国际化的基因。也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本身就应该带着海洋的基因。未来大湾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将进一步与国家“一带一路”联动,大海洋经济时代的来临值得所有人期待。

旅游休闲

《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及了要把澳门建设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这其中还有若干的指导建议,对我们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休闲产业提供了思路。

1、优化珠三角地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便利外国人在大湾区旅游观光。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城市旅游枢纽及“一程多站”示范核心区,建设多元旅游平台。

 

2、支持珠三角城市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滨海旅游业高品质发展,加快“海洋-海岛-海岸”旅游立体开发,完善滨海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

 

3、探索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体功能的无居民海岛整岛开发方式。建设贯通潮州到湛江并连接港澳的滨海景观公路,推动形成连通港澳的滨海旅游发展轴线,建设一批滨海特色风情小镇。

 

4、探索开通澳门与邻近城市、岛屿的旅游路线,探索开通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总之,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发达、产业体系健全,这为研发设计、货物运输、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再借助三大自贸区(前海、南沙、横琴)的发展,有望在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取得进展。

与此同时,随着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在地产、金融、制造、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均衡化,这里注定将形成一个绿色生态的优质生活圈,而包含休闲旅游、养老、教育、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也将迎来新得发展阶段。

 

Q8

粤港澳大湾区或面临哪些挑战?

自从《规划纲要》横空出世以后,各种专家、舆论、媒体唱多大湾区的溢美之词已经不胜枚举了。而对于我接下来的要谈的内容,希望大家也不要狭隘理解为“唱空”大湾区,我只是想冷静全面的分析现状,既不主观的放大正面优势,也不忽略客观的现实问题。

 

坦率的讲,大湾区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统一市场”,人财物知识信息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毫无限制,这是最完美的状态。

但是理想往往很丰满,现实基本往往很骨感。因为大湾区内有两种制度、三种法律、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语言文化也都不尽相同。我十分认同朱文策将粤港澳大湾区比喻为“微型欧盟”的说法,确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的相似度惊人。


首先,既然是“微型欧盟”,那就一定有很多需要调和的矛盾,各方也必然有自己的小算盘。《规划纲要》确实写的很明确,清晰的界定了各方的发展定位。但是《规划纲要》写的再好,不能执行落地也相当于杯水车薪,不能天真的认为有了规划纲要,各方就心满意足,然后都亲密无间、精诚合作了。这个里面的明争暗斗、抢夺资源能否有效避免?一切都是还未知数。

 

不可否认,珠三角当然需要香港的金融、知识和专业服务,整个珠三角都面临基础研究不足需要借力香港推进产业进一步升级的挑战。然而,如果香港自身在这些方面也都缺乏,那珠三角又该何去何从?一切都是还未知数。

其次,如果珠三角都意识到需要香港来牵引自身的产业升级,那么就会针对优秀人才推出更有诱惑力的竞争政策——比如针对香港人才的税收、住房、薪酬待遇、通关便利等等。这些待遇是香港根本无法提供的,那么优秀人才会否慢慢出现外流,或者越来越多的人向珠三角走去,那最终会不会导致原本可谓借助大湾区纲要实现二次“腾飞”的香港“凌空折翼”?一切都是还未知数。

 

再次,在在粤港奥大湾区内有“9+2”城市群,但是除了四大中心城市之外的其它7个城市——东莞、佛山、珠海、惠州、中山、江门、肇庆,在《规划纲要》中根本就没有提及太多,那么这7个城市的定位是什么、该如何发展?尤其是惠州、中山、江门、肇庆,如何进行协同,如何产业升级?一切都是还未知数。

另外,未来大湾区是否会出现虹吸现象?造成两极分化的失控局面?如果四个中心城市因为政策、资源的倾斜发展得很好,那么必然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优质企业,和更多的大学、医院、基础设施等优良配套建设。而第二梯队的城市,会围绕着中心城市承接产业做配套发展,也不会太差。但是第三梯队的城市如何?这些城市的政府会不会采取保护主义的做法,从而挫败到大湾区统一市场的规划初衷?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最后,很多中小城市的本地居民是很恐惧广深港的有钱人去他们那里买房子的,那会炒高他们的房价。而且因为这些有钱人工作在深广,纳税也在深广,主要的消费可能也集中在深广,但是医疗、教育这些公共品却要当地政府支出公共财政来负担,这种本地人和外人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尖锐了,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结束语#


END

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就是需要在整个大湾区范围内统一配置土地资源,以及统一协调教育、医疗资源,进行资格互认。说到底还是要推动人财物知识信息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毫无限制,这是最完美的状态。


上面提到的这些挑战,都只是一家之言,我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而接下来大湾区具体会怎样,接下来到能不能解决那些可能的挑战,现在还不好讲,因为这要看下一步中央的规划部署和政策指导,以及大湾区内的地方政府的配合程度了。


总之,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打造世界第四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我们走向“星辰大海”的关键一步,我期待粤港澳大湾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那一天!

-END-

-本文配图及材料来自网络或公开信息-

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华彩大白18221335680(同微信)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华彩国资透视公众号


1.时评 | 布局深远,所图甚大!刘鹤出任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的十重意涵?

2.时评 | 进博会召开背后的十重意图!

3.祝贺 | 荣登世界500强的华彩客户!

4.时评 | 人大会召开的前一天,中国电信董事长搬离了自己的办公室

5.时评 | 剖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试验田” 

6.时评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7.时评 | 军民融合与千年大计的超循环结构

8.时评 | 博鳌开放精神照耀下的国资国企改革

9.时评 | 中美贸易争端照妖镜

10.全国 | 敢问2019国资国企改革路在何方

11.全国 | 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将往何处去?

12.全国 | 国有金融资本管理背后的改革

13.全国 | 国改五年,经济发展状况一图看清!

14.全国 | 新时代国企党建深化 

15.全国 | 国企追求产融结合之不能说的秘密 

16.全国 | 国资委管资本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17.全国 | “国企好不好都要挨骂?!” 

18.全国 | 国改新动向:培养世界一流企业  

19.全国 | 全面剖析央企违规经营追责新办法 

20.全国 | 一文读懂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要点! 

21.全国 | 国企战略规划的神秘面纱被掀开!

22.地方 | 各省的国资国企改革逻辑到底是什么

23.地方 | 山东的高质量发展改革 

24.地方 | 地市国资国企改革的逻辑

25.地方 | 地市国资改革路在何方? 

26.地方 | 地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剖析!  

27.地方 | 区县国资“病”在何处? 

28.地方 | 区县国资不得不看的“药方”! 

29.地方 | 区县国资改革典范 

30.地方 | 国资如何高质量发展?江西答案! 

31.地方 | 滇沪深蜀——参透地方国改大趋势!

32.地方 | 地市国改五大问题的六大解决路径!

33.地方 | 突破地市国资改革困境需要这五板斧!

34.地方 | 打造地方金控平台的7大路径全解!

35.两类公司 |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将往何处去

36.两类公司 | 关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那些事 

37.两类公司 | 关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那些事儿 

38.两类公司 | 啥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升级版” 

39.两类公司 | 两类公司的“病”,治好了么?

40.收藏版 | 全新解读国资国企改革2.0版 

41.收藏版 | 自贸区相关政策梳理

42.收藏版 | 国资国企改革相关政策梳理 

43.收藏版 | 创新相关政策梳理 

44.收藏版 | 投融资平台相关政策梳理 

45.收藏版 | 国企如何打造独角兽企业全貌图 

46.收藏版 | 集团管控学习指导手册

47.收藏版 | 人力资源管控学习指导手册

48.收藏版 |《千年大计》哲学学习指导手册

49.收藏版 | 投后动态执行体系

50.收藏版 | 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禁止性规定 

51.收藏版 | 全国混改推进全貌图+72份政策原文

52.收藏版 | 国企市值管理的十大核心问题全解

53.混改 | 再出发,从“混”的表象走向“改”的攻坚

54.混改 | 如何看待现在的国企混改?这是目前最客观的一篇文章。

55.混改 | 山西国企改革之魂——山西汾酒的“浴火重生”之路!

56.混改 | 发改委:在完全竞争领域推行混改,允许社会资本控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