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漫长的季节》中,看到东北的“底色”

地理君 中国国家地理 2023-05-17


要说最近哪个电视剧话题度最高,地理君必然提名《漫长的季节》。


它的出圈,不仅是悬疑上精巧的设计、地道幽默的东北话,还有背后所暗含的时代变化,与那些人们的命运。


地理君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看完不禁唏嘘和感慨,东北所经历的变化,时代浪潮下的人们,都能从这部剧中窥探一二。


这次地理君就带你以全新的视角打开《漫长的季节》,看到东北的底色。


(没有悬疑剧情上的剧透,家人们放心看!)



骄傲与荣光


《漫长的季节》中的故事都围绕着“桦林”这座城市所展开,它是一座典型东北小城,以工业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


剧中的主人公王响,是桦钢的火车司机,在当时是人人羡慕的职业:有面子、稳定。


火车司机,贼有面子


毕竟那时,工业是这片黑土地上最引以为傲的存在。


在19世纪中叶到“九一八事变”这段时间,沙俄和日本为了自己的野心,都盯上了东北这块“香饽饽”,他们在东北掠夺资源,攫取财富。


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一定程度上也为东北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留下了厂房、机器、铁路、技术等等。


中东铁路就是沙俄在东北建造的,于1897年开工

图上标注了中东铁路沿线城镇遗产的地理分布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01期


黑龙江绥化,中东铁路安达站铁路俱乐部原址


建国初期,由于东三省的原材料、能源及机械工业基础较好,再加上国家以重工业为中心,东北便肩负起了工业生产的重任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了156个项目,其中落实的150项中,56个在东北地区,东北一下成为了重工业基地中的“C位”。


在“二五”及以后的几个计划期,国家继续对东北进行投资,最终形成冶金、煤炭开采、石油、机械制造等产业为主的重工业体系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经济建设成就图(1953年-1957年)

可以看到许多工业项目都是在东北地区开展的

审图号:GS(2021)3573号


可见,当时国家对东北的重视。


而咱们东北老大哥,也是不负众望,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台汽轮发电机、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的钢铁材料……


被人围观的第一批解放牌卡车

1956年7月13日,一汽制造出第一辆解放卡车

第二天,第一批12辆解放卡车驶出总装线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03期


东北争气,重工业这条路自然是越走越宽敞。


就以沈阳为例,鼎盛时期的沈阳铁西区,有大型国企58个,中型国企54个。


铁西区的北二马路上,有沈阳机床一厂、机床三厂、锅炉总厂、冶炼厂、重型机器厂、汽车齿轮厂、东北制药总厂等37家大型企业


沈阳冶炼厂鸟瞰图

 沈阳冶炼厂始建于1936 年,是日本为了掠夺我国东北黄金及有色金属资源而建立的工厂


沈阳冶炼厂有三根巨型烟囱,这“三兄弟”身高超百米,直径超十米,不仅是铁西区地标般的存在,更是一种无名的荣誉。


20世纪50年代铁西工业区,沈阳冶炼厂的两座巨型烟囱异军突起,别的烟囱像是从“小人国”里走出来的

70年代末,巨型烟囱的“三弟”诞生

实际上这三根烟囱排放了许多有害气体,既危害工人身体健康又破坏环境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06期


对于老一代的沈阳人而言,铁西区是他们的骄傲,许多老沈阳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某一天的早上,大家骑着自行车上班,彼此按着铃打招呼,自行车筐里是从家带的饭盒,每个人都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


1986年的沈阳街头,大家都骑着自行车


不仅是沈阳人,当时的东北人普遍都是这样,幸福指数嘎嘎高。


这是因为北工业体系的完善,让东北早早就走上了城镇化的道路


直白点说,兴建工厂、开展工业等等,得需要人,还得是技术型的人才,有了人就需要一系列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比如说住房、交通、学校、医院等等。


沈阳铁西工人村

1952年初建时,只有工厂领导、高级干部、工程技师才有资格居住,1957年全部完工后陆续有普通工人搬入

工人村条件优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因此可以说,东北很多城市是先有了工厂,后有了“城市”。例如依托鞍钢而生的鞍山市,鞍钢的生活区建设便是鞍山市的城市建设。


鞍山钢铁


这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很难想象的画面:工厂是城市的主干。


更难想象的是,这些厂房车间的年轻人们,他们人生都已经被工厂安排好了。


他们的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永远知道下一块是什么。


东北的国企实行的是企业办社会,工厂基本承包了工人的一生,从出生、上学、婚恋、住房、孩子上学、看病甚至养老送终,都由厂里安排。


弗洛伊德来东北也不好使,没分房都白扯


工厂就像一个桃花源,有自己的学校、电视台和报纸、医院、公安局、邮局、公园、大合社(超级市场);连日常洗澡、理发、零食等等都由工厂免费提供;自来水、煤气、暖气更是配套好了。


去舞厅是许多工人在闲暇时间首选的娱乐活动


而且工厂还实行接班制度,即孩子可以接替父母的“位置”。


这些都意味着,那代人的生活和社交圈子都围绕着工厂,不愁吃穿、就业和房子,家人、朋友与爱人,都在这个厂子里。


每个工人都有一种强烈的主人翁情感,能在国企工作,当然是非常骄傲和自豪的。


这也是为什么王响对桦钢有这么深的感情:他的父亲参与过桦钢的建设;他认识桦钢的每一个人;他积极工作,是桦钢的劳模。他的家庭、人际关系、价值,都和桦钢紧紧相连


王响的“主人翁”精神

那时在国企工作,没有内卷,没有996,没有房贷


王响是那一代人的缩影,工厂对他们而言是保障与庇护、是稳定与统一、是跳不出去的“圈儿”、是整个世


而王响所追求的稳定和体面,在他的儿子王阳看来,却是个牢笼


正如王响妻子罗美素对他儿子说的一样:「我们这代人被安排惯了,小时候家里孩子多,听父母的,长大了听集体的,身上像有个圈,按部就班地在圈里走着,也没人问为啥,没人出去溜达过,就连踩个线都害怕。」


这是两代人观念上的冲突,也是东北正在面对的岔路口:求稳与转型


咱大姨看得嘎嘎透彻



衰落与伤疤


剧中的人物很多次提到:


王响的儿子问他:爸,你信命吗?


那时候的王响,是劳模,是风风光光的火车司机,他不信命。


十八年后的王响,一无所有,风光不再,他信命了。



东北在不知不觉间,也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2004年,沈阳冶炼厂的烟囱三兄弟被爆破拆除,它们在滚滚浓烟中轰然倒下,从沈阳的骄傲,变成了伤疤。


2004年3月23日,沈阳冶炼厂的三根烟囱成功爆破

它们曾见证着一代人的成长

 

市场与社会的选择


到了80、90年代,世界变了。


那段时期,经济呈现全球化的趋势。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生产出的廉价商品。


对于中国来说,向世界各国出口产品,首选显然不是重工业设备。


不论是广阔市场的需求,还是自身的条件来说,轻工业都是优先项,这一大机会,最先由东南沿海地区抓住了。


义乌国际商贸城

80年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兴起,随后义乌飞速进化,逐渐和世界接轨


与此同时,中国内部也有一块非常有潜力的消费品市场,这一块被温州商人早早握在了手里。


1999年6月,北京丰台,“浙江村”里正在数钱的温州商人


市场,没选择东北。又或者是东北,没选择市场。


轻工业或许是东北的短板,但是东北的优势——工业,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工业已经逐渐和国际接轨,国外成熟的工业技术冲击着苏联老大哥的“遗产”


对于东北来说,任何技术上的突破都意味着大量的资本投入和技术研发。


资本呢?前面提了,没赶上。


破产后的沈阳冶炼厂

2002年8月8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宣告沈阳冶炼厂破产


这时候的东北就像一艘巨大且笨重的船,航行在海洋的中间,往前走看不见头,往回走调不了头。


现实真的很残酷,东北失去了市场和资本优势,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引以为傲的工业又在时代的变革中落后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巨大变革后,很多东北人都选择做起了烧烤、卖冰棍、卖菜等等小买卖,因为启动资金低、材料易得、技术含量低。


丽茹曾经是桦钢医院的护士,现在在家开了个小美容店


对于曾经骄傲过的东北人来说,他们或许别无选择。


地理缘由


东北的衰落必然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地缘政治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以前的东北三省,黑龙江和吉林都是沿海的省份,但是现在东三省中只剩辽宁是沿海省份,较大的出海口也只有大连有。


清前期东北区域图

据《大清一统志》描述,当时吉林“东滨大海,西接边墙,南峙白山,北逾黑水

“海”是指今北起鄂霍次克海,南至日本海的海面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0期


很显然,失去海路的东北难以和其他国家建立通路,开展贸易。


尤其是日本和韩国,虽然是离东北较近的邻居,但实际上东北缺乏面向日本的出海口,没有更密切的联系,而韩国和山东距离近,往来更方便,因此更适合开展贸易。


山东威海市,与韩国隔海相望


再看咱东北实打实的“邻居”,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也处于衰落状态,很难和东北形成大规模市场。


朝鲜现在更是关上了向东北开放的大门。


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文名海参崴


可以说东北所处的东北亚地区,也是“一地鸡毛”,让本就不富裕的东北,雪上加霜。


这一切颇有点因果轮回的意思,早先因为地缘政治,东北整体进入了工业化社会,重工业在东北繁衍壮大。


现在却也因为地缘而衰落,为数不多的出海口和东北亚的困境,都影响着东北的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何尝不是一种命运呢。


可以在放大区域看到,东北三省与他们的“邻居”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2016年04期


然而,东北并没有屈服于“命运”,他仍然在寻找转机。无论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还是发展高新产业,都是阴影下的希冀。



发展与未来


命运是一种“玄乎”的东西,生活总是要向前看,东北也是一样。


持续的人口流失让东北必须寻找破局的办法


东北寻找的第一个转机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东北重工业虽然升级缓慢,但仍然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大量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产业工人。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于是一些大型企业,如沈阳机床、北方重工、鞍钢、一汽等等,得以留存了下来。


大连造船厂建造完成的辽宁舰


不过这一举措并未能直接缓解燃眉之急,本质上还是一个再工业的过程。

或许需要不破不立

第二个转机是转型升级


东北地大物博,有天然的优势,例如农业资源、旅游资源。东北是中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大粮仓,全国商品粮的1/3都从这个粮仓输出;


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的土壤为黑土,是世界公认最肥沃、最适合耕作的土壤

东北地区是保障国家安全重要的“粮仓”


《漫长的季节》中多次出现苞米地这一意象,东北是主要的玉米产区,这是对东北农业的一种隐喻


独特的冰雪资源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让东北在旅游市场中也尤为突出。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在雪中别有韵味


今年“五一”假期东北旅游也持续回暖

辽宁出行1601.35万人次,旅游收入136.11亿元;吉林出行893.71万人次,旅游收入67.11亿元

图源:《生活报》


还有东北的底子厚实城镇化程度和教育水平高,有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再加上以前的产业基础,这些都能在下一轮高科技产业中发挥作用。


吉林大学的杏花


正如同《漫长的季节》这部剧的基调,东北并不是只有庄严悲壮的冬天,也有金黄明媚的秋天


剧中的王响,不管信不信命,依然和生活对抗着,还想和命运掰掰手腕。


正如同那时许许多多的东北人,即使被时代裹挟,也仍然用东北人独有的幽默,在悲观中乐观地前进着


东北亦是如此,这或许就是东北的底色。



往前看,别回头。



【参考文献】

[1]刘洋,金凤君.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路径与机理[J].经济地理,2009,29(03):431-436.

[2]谢雯.历史社会学视角下的东北工业单位制社会的变迁[J].开放时代,2019,No.288(06):25-44+5-6.

[3]视觉志. 东北,曾经也很狂。

[4]温伯陵. 东北的崛起和衰落

[5]单之蔷.黑龙江 一江遗憾向海流.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0期

[6]赵妮娜.“中国总装备部”的成长.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0期

[7]郭睿.辽宁工业 光辉过后的阴影与希冀.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02期

[8]张志强 陈伯超.沈阳:拆掉4000座烟囱以后. 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06期


因微信近期推送规则改版

未加“星标”就无法展示完整封面

将会错过我们精挑细选的大图封面

后续精心编辑内容

也很容易被淹没

若您喜欢我们的文章

请为我们添加爱的“星标”


中国国家地理视频号

大美中国,山河锦绣

更多精彩视频在这里

本文创作团队

编辑:倩倩

设计:巍巍

图片:视觉中国、图虫、影视剧《漫长的季节》、网络


话题


你看了《漫长的季节》吗?对东北有什么印象



都说北京是“美食荒漠”,你觉得呢?



数字背后的地理密码,理解少走弯路!



中国咖啡冠军,为什么在云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