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着力提升医疗新质生产力,四川省人民医院加快推进省医学中心建设

专栏语

聚焦“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目标

四川省全力打造西部医学“高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等小病在乡村解决”。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聚焦“医、教、研、防、管、康”六大维度,先后出台《四川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四川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2—2025年)》《四川省“十四五”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十四五”期间,依据地理位置、患者就医流向、人口分布、交通网络等情况,按照成都、川东、川南、川西、川北五大片区,在全省规划布局3个省医学中心和50个省区域医疗中心。2023年,按照各地申报、线上评审、现场答辩、综合评定等程序,遴选设置了3个省医学中心和首批14个省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减少患者跨区域流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


着力提升医疗新质生产力

四川省人民医院

加快推进省医学中心建设

四川省人民医院作为四川省医学中心依托单位之一,积极响应群众健康需求,以推动“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为己任,集中力量在“医疗技术、诊疗模式、人才引育、创新驱动”方面打开突破口,全力加快发展和形成医疗新质生产力,切实发挥省医学中心示范引领作用。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


专注医疗技术革新

护佑人民群众健康


在扎实抓好基础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医院加快高新医疗技术的开发、引进和应用,为高水平医学中心建设不断注入新动能。积极引导医务人员不断攀登高新医疗技术高峰,提高大病重病救治能力。医院开展ECMO例数位于四川省首位,存活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立了以“重症血液净化”理念为指导的多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平台,相关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肝脏、肾脏等6个项目人体器官移植执业资格认证,开展了世界首例双亲属活体供体跨血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继自主完成全国首例正式上市国产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后,目前已开展10例人工心脏手术;人类疾病分子生物学与基因检测技术、腹膜外改良单孔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微创全动脉化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骨科天玑机器人辅助寰枢椎弓根固定手术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高新技术手术


目前,医院正聚焦“十四五”规划和特色医疗发展,围绕“急、危、重、疑、难”五大方向,进一步发展 ECMO、第三代试管婴儿、左心室辅助、结构性心脏病、器官移植、罕见病诊治、眼底3D 手术和经口可视化胆道内镜等技术,提高疑难危重症救治水平


打造优势学科集群

推动破壁诊疗模式


坚持重点项目、优势学科、专病中心“三箭”齐发,以跳起摸高的状态,引领省医学中心建设。在重点项目上,医院正加快推进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综合科研大楼项目建设,积极申报国家检验医学中心、国家神经疾病区域中心、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在优势学科方面,医院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特色学科为重点,实施学科提升工程,强化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推动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已获批1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此外,医院着力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诊疗为链条的多学科融合型临床学科,加快专病中心建设,提升胸痛中心、创伤中心运行水平,成立了罕见病中心、疑难疾病会诊中心、心脏骤停中心。


今年以来,医院以多学科协作(MDT)为基础,打造“单病种、多学科”诊疗模式,全力推动结构性心脏病专病中心、消化道肿瘤专病中心、器官移植中心等首批5个专病中心建设,为患者提供全流程、一站式诊疗服务。


引育厚植人才队伍

驱动医学原始创新


人才和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动能,医院紧紧围绕人才、科技加速发力,推动打造西部医学人才队伍,用科技赋能医疗“底色


人才队伍建设上,医院坚持内培外引并重,面向全球,持续为临床学科、科研机构引进学科带头人、科研PI、优秀青年人才。着力院内人才培养,医院深入推进优秀年轻干部梯次培养计划和浣花英才计划,锻造数量规模相当、年龄结构合理、专业覆盖面广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医院还立足于为社会培养医学人才,切实加强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的医学院建设,力争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补齐院校教育最后一块“短板”。

航空医学救援


移动卒中单元


医学科技创新上,医院在平台建设、临床研究、成果转化、科研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科研经费投入年均上亿元,温江科研基地投入使用,中和科研基地启动改造,医院和电子科技大学组成医工交叉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全球首台小型智能移动CT。智慧医院、智慧病房建设不断推进,互联网医学中心、“5G+脑卒中移动救治体系”“5G+医学救援”等一批信息与医疗技术相融合的综合性医疗系统、平台投入使用。


当前,医院正以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目标为引领,加强科研平台和支撑体系建设,围绕“创新药物研制、前沿医工交叉、疾病发病机制、关键诊疗技术、医学装备研发”五个重点方向开展攻关,对标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与学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合作,加快推动更多“从0到1”的医学原始创新,着力取得更多突破性原创成果,重点解决生命健康领域“卡脖子”问题。




编辑:易慧琼


推荐阅读


漫画科普!王大爷便血、肚子痛、腹胀,癌防大使康康来支招!

预告 | 2024年首期《健康大讲堂》今晚播出!聚焦新质生产力,院士开讲!

徐斌前往泸州市调研指导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

“万名医护走基层”省级示范活动暨康复健康小屋—中国志愿医生行动(泸州站)正式启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