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好学生心态”害惨的00后,最恨自己学不会这潜规则

张三 Vista看天下 2024-02-28

从小被教育要听话懂事、守规矩讲道理的年轻人,最近被集体创飞了。


一批博主在网上演绎00后们“听不懂暗示”“悟不出话里意思”的经历,很多看过的网友们直呼这么多年原来都白活了。



比如过年回家、走亲访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很可能会遇上一些“明面上不能违反”的规定——


家禽海鲜等活物不能带上车、充电宝容量不能超过30000毫安之类。


安检员一心想“挽救”乘客,费老鼻子劲儿暗示,只要“大胆声称”自己带的东西是熟的、容量只有两万,就能顺利通过。


然而个人素质过高、严于律己的年轻人,一五一十交代了个干净。


殊不知工作人员压根不想追究到底是生是熟、容量是两万还是三万,只是想引导老实人说出那句“符合规定的个人声明”



现在的年轻人,人均确诊“求人办事僵直综合症”“灵活应答意识缺乏症”,自嘲不懂变通、脑袋一根筋。


刷到这类揭秘视频后,大脑中立马浮现出无数相似场景和对话,悔恨得直掐大腿。


半夜从床上坐起来,喃喃道,“记恨了安检员那么久,觉得人家存心刁难我,我真该死啊”。



在一些轻微违反点规则也无伤大雅的领域,远没有到不遵纪守法、动歪脑筋钻空子的程度。


其实很多时候可以在工作人员的言语引导下,顺利过关、求得个方便。


但年轻人却逐渐发现自己生活经验太少,根本听不出工作人员的良苦用心和话里有话。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清澈大学生、刚参加工作的老实打工人,看不懂戏。



流量们接不住老戏骨的戏,这回旋镖终究是扎到年轻人身上。


以前总骂演员烂演技、不敬业,现在只想骂自己死脑筋、不懂变通。


剧本都递到面前来了,怎么就是没有眼力价接住呢。


像是大学宿舍宵禁,一个看似无解的永恒话题。


当大学牲要熬夜复习、外出吃宵夜、参加聚会时,不能在关门时间前回到宿舍显然违反了规定。


想求舍管阿姨/大爷通融一下,他们回你一句“都是按规矩办事,11点前必须回寝,打了卡出去就要打卡回来”。


乍一听,完蛋,没戏了,铁面无私的舍管斩断了及格念想、浇灭了朋友相聚的热情。


于是心灰意冷回宿舍床上躺尸,在心里把破学校的破制度骂了八百遍。


@发胖魔灵


视频又重复播放了一遍,网友们看到博主的提示才略微醒悟了一点。


原来舍管在强调的“打了卡出去就要打卡回来”,是一句暗语——


如果偷摸着不打卡溜出去,也就无所谓打不打卡回来了。


阿姨说这些话是她的职责所在,但她管不了每个人是不是都按照规矩打了卡才出去,也做不到时时刻刻盯着闸机看进进出出的人。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赶紧走吧,就当我没看见。



很多时候脚下的路不是被死规定堵死的,而是被网友们自嘲的榆木脑袋封印住的。


全网大学生们又一次趁着寒假特种兵出游,想三四个人挤标间省点房费。


不敢偷偷摸摸把人塞进去,问酒店前台能不能多住人。


工作人员自然是标准回答,“标间只能登记两个人”。


停顿了下,再看似“多嘴”地问一句“其他人是玩一下就走吗”。


没听出弦外之音的人一头雾水,觉得前台说话奇奇怪怪,明明是来入住的,玩一下就走了走去哪儿,总不能住大街上吧。


然后拼命解释自己这一伙人就是要住酒店的,再三强调自己的原始目的,生怕前台会错了意。


前台只能眼睁睁看着抛出去的球变成掉链子的漏气气球,对方压根接不住。


@晶晶芭比


想把个人物品暂存在酒店前台、导购台、咨询台等地方,之后再回来取。


不过按照规定一些贵重物品或是证件一般不收,保管责任太大有风险。


清澈学生又一次展现实诚人本色,一直在强调自己只是放一下,一会就回来拿。


愣是看不到对方的暗示,异常执着地把身份证、房卡这些具体的东西挂在嘴边,就是学不会找个包装袋装进去,然后默契地递给工作人员。


@晶晶芭比


面对一些“破坏”一下也无伤大雅的小规定时,年轻人格外“憨厚老实”。


很多证件重新办证的原因一般只能是到期或者遗失补办,以简化工作流程、提高效率。


觉得照片太丑想重新拍照办证的网友,折在了这道门槛上。


想通融的员工特意重申办证的条件,”如果身份证丢了,是可以补办的”,疯狂提点网友。


而网友钻进了前半句的牛角尖,反复说自己没丢、只是想重拍,完全忽略了后半句的气口。


@晶晶芭比


评论区有一些自嘲的,说自己迟钝得去翻看评论区,才知道视频中“公事公办”的一方到底传递了什么讯息。


也有的人旁观者清,现实生活中一次都没有悟出来过,看着屏幕里面的互动,秒懂——


原来直接说自己丢了就行了!


遇上要求照片是三个月以内最新照片的,也别傻乎乎瞪大眼睛一直问“半年拍的成吗”。


人家工作人员就差用唇语告诉老实人们,只需要“声明”自己照片是三个月内的,没人会去查验具体什么时候拍的。


@煤球爆笑社


在@煤球爆笑社 的夸张演绎中,老实人的心眼过于实了。


碎屏险能免费换屏的范围是意外碎屏,营业员一直在指引着消费者表达出屏不知道怎么意外碎了的意思。


然而消费者恨不得把自己用手机砸核桃的故事绘声绘色描述一遍,生怕大家不知道这是人为造成的。


看得网友们干着急,一边集体声讨角色没眼力价,一边对号入座,努力回想自己之前是不是也过于死脑筋,干过类似的蠢事。

@煤球爆笑社


一个几乎所有人都能遇到的经典场景是,帮别人办事,需要本人签名。


工作人员会说,出去找本人签一下字再来办理。


无数网友一听到这句话,就觉得是吃到了闭门羹,心理活动是“完蛋了,办不成了”,然后默默走掉、白跑一趟。



稍微勇一点的人则是开始较真,觉得工作人员不考虑实际情况,只顾着打发自己。


“怎么出去找本人签字,不就是因为本人不在才托我来办吗,离谱!”


只有心思活络的人稳稳提取出关键信息,出门=不要明面上帮本人签字,再来办理=签完了回来就说是本人签的。


轻轻松松就解决了难倒一堆老实孩子的问题。



总是吐槽辅导员管得严、不通情达理的大学生们,快要汗流浃背了。


看到其他人分享的跟辅导员对话,他们悔不当初,细数究竟错过了多少原本可以请下来的假。


有没有一种可能,辅导员再三强调的“可以请病假、不能因为亲朋好友求婚结婚请假”,就差把标准答案递到嘴边了。


表面上看是在客观陈述请假标准,实际上是在告诉学生们请假理由要挑好。


@叁


切换到辅导员视角,已经被自己这帮学生的“不懂变通”整崩溃了。


拼命暗示学生们请假的关键在于所呈现出来的申请理由,却落下个不通人情的骂名。



很多情况下,撒个小谎就能把事情办妥,不会造成什么坏影响。


负责相关工作“把关”的员工也乐于成全,毕竟老板再怎么赚钱吃肉,底下人也喝不到汤,何必为难普通人。


就比如有些电影院、餐厅、KTV不能自带食品,服务员会友善提醒。


在专注理解字面意思上过于优秀的年轻人,要不在门口猛炫奶茶、哐哐吃东西,跟王宝强在安检口喝牛奶有的一拼;


要不跑到最近的商场,找个储物柜把吃的喝的放进去;


要不然就含恨换一家店,完全忽略了别的可能性。



然而服务员所说的“从外面买的食物不能拿进去哦”,故意暴露出来的突破点有两个。


一个是“从外面买的”,你说不是在外面买的,也没人会挨个核验。


另一个是“拿进去”,你用衣服盖住、揣包里、藏身后,都能在服务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眼皮子底下护送成功。



在一些消费场合,甚至会有好心人帮着省钱,就看队友是不是到了带不动的地步。


刚毕业的大学生,下定决心办张健身卡,试图用这种方式敦促自己搬砖之余远离脆皮状态。


教练好心提醒“学生可以便宜两百”,实诚的年轻人顿觉错亿。


脱口而出“可是我刚毕业”,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遗憾之情。


好在还没到“冥顽不灵”的程度,在教练的悉心提点下,重新定义了一下自己的对外展示角色——刚大一。


毕竟出门在外,身份是自己给的。


能把这句话的精髓领悟到位,就算是摸到懂变通的门路了。



有些时候,清澈年轻人会收到特意提醒。


只是提醒的转化效果如何,全看自己的领悟能力。


考驾照的时候考官说一句“你准备好了吗”,以为是在催自己上路,迅速准备启动。


考官又来一句“真的准备好了吗”,这时候,分水岭来了。


聪明人察觉到话里有话,开始检查自己是不是有什么上路前步骤没有操作到位。


榆木脑袋心里想着“这人怪谨慎的嘞”,回一句“准备好了”,车冲了出去。


然后车内响起“未系安全带,考试不及格”的播报音。


无视考官半分钟前的提醒,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




与此同时,考官这种位置上的人也并不好受,无比希望老实人能多养几个心眼子出来。


就比如班长,他们其实是和同学们一伙的,并不想为难大家。


一到了讲座、班级活动这种需要签到打卡的场合,要完成分内职责,转达学院要求。


只不过大家伙还是没做好阅读理解,没把握住“必须要在签到表上签字”的题眼。


一股脑地想着怎么才能请假,读不出班长“到不到场不重要,有签名比较重要”的中心思想。



有网友在酒店前台工作,遇到一家三口来旅游,想住标间。


出于酒店管理规定,肯定不能直接表示允许。


于是网友暗示女生可以帮爸妈把行李拿上去,这样就能明面上不违反规定又默许了三人入住。


然而女生没听出这层意思,还在铆足了劲请求网友明面上破个例。


结果自然只能是被拒绝。



还有家长出来现身说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常规操作。


孩子想玩游戏娱乐放松一下是没问题的,但口子一旦松开就不好控制了,所以表面上还是得说“不能玩”。


规矩是要立起来的,实际的执行情况是可以打折扣的。


往大了看,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不外如是。



小时候听不出话里有话的年轻人,以为长大后自然而然就好了。


长大之后倒是能敏感地察觉到别人的阴阳怪气,内耗严重、疯狂自省;


却不能准确识别出对那种“向着自己的话里有话”,白白折磨了自己。



从小被教育要守规矩的老实年轻人生怕给别人添麻烦、被指责听不懂人话只会胡搅蛮缠;


因而在听到字面意思上被打回来的指令的一瞬间,好学生心态作祟,下意识会觉得自己做错了、需要按照标准去调整和更改。


甚至在自己掂量着可能不被允许的时候,就萌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


就比如觉得酒店大堂不让非住店人士歇个脚,在门口犹豫了五分钟没敢推门进去。


然而直接进去坐了,也不会有保安跑过来把人赶走;就算问了前台,人家也不会深究到底是不是住客。



幸好有已经摸爬滚打出经验的中年人,总结出了一些潜台词。


当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原则上可以时,看似信号积极、迹象乐观,其实大概率注定了办不成的结局;


当工作人员表示原则上不行时,看似是满满的劝退信号,实则天无绝人之路。



如果不是干脆了当地拒绝,而是复述办事标准和要求,甚至再三强调——


那十有八九是在偷偷传递信号,暗示来办事的人脑子转得快一点、嘴皮子灵活一点。


还有网友直接总结从更高一个维度进行解读,“人家已经给你暗示的很清楚了。求别人帮忙的时候,不要让别人做这个坏人”。



想要方便就不能让别人为了你承担责任,有些可以通融的事,只有先规避了别人的风险,别人才会给你行个方便。


因此,很多时候工作人员看似多余的提醒、反复的强调和询问,是想引导办事的人,说出那句能让事情办妥的符合规定的“个人声明”;


同时也是工作人员的免责声明。


“当双方利益一致时,你有求于别人,就要先去做那个坏人”。


按规定这个不能办,是世界上最好办的事。







还没看够,看贾玲背后最伟大的女人——姐姐贾丹,如何接济贾玲九年,撑起贾玲的梦想↓↓↓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变通”焦虑被拉满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被“好学生心态”害惨的00后,最恨自己学不会这潜规则

张三 Vista看天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