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被夸爆,东北明星怎么总出“大大方方”的敞亮人

指听 Vista看天下 2024-02-28
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过年通常由穿睡衣、走亲戚,以及在爸妈的怒视下炫光家里的年货组成。

但如果你在东北,那就意味着多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在爸妈的半强迫下,接受一场“闯荡能力考核”。

“闯荡”,东北方言,有时还可以写做闯实、闯浪。指的是性格开朗,在任何场合都能从容淡定的状态。

这个词最早在网上出圈,源于赵昭仪在《花少》里给妈妈打电话时说的一句话:

“你担心啥,放心,你姑娘多闯荡啊。”


当时有外地同事问我什么意思,我说就跟社牛、为人敞亮差不多。

只不过一般都用来形容晚辈,比如“你看那谁家小谁,见人就打招呼,真是个闯荡孩子”。

却忘了告诉她,如果说敞亮指的是外向性格,那么闯荡就是一种技能——

而技能,是用来学习的。


是的,只有东北小孩才知道,自己曾经因为“不闯荡”挨过多少骂。

都说东北没有I人,在路边哭能遇到东北大哥让你摸他家猫,找不到路有东北妹子主动搭话。

但这并非地域天赋,而是最残酷的物竞天择。因为不够闯荡的I人,根本无法在东北存活。


腼腆有罪,内向判刑



知名东北I人毛不易和李雪琴,曾经在节目里聊到自己回家时如果在电梯遇到邻居,一定会跟对方搭话。

“都住同一个楼了,站一起超过两秒钟不吱声属于没礼貌。”

而对面的浙江人单依纯,试图理解这种东北独有礼仪:“如果你跟邻居认识,那见面打招呼也正常。”


毛不易和李雪琴异口同声地表示:“那也不用太认识。”


东北小孩闯荡考试第一课:见人必须要打招呼。

这里的“人”不只包括相熟的家人朋友。

还包括第一次见的爸妈同事、只在倒垃圾时打过照面的楼下邻居,以及小区门口早餐铺正在招揽顾客的老板娘。

@八零徐姥姥

而打招呼也不能只是点头微笑示意。流利清晰是基本操作,如果还能聊上几个来回,那爸妈未来一年脸上都有光。

说得少也不行,很容易喜提“艮艮揪揪”“吭吃瘪肚”的评价。

刚会说话的小孩也得会叫人。@今视频

一位网友说自己现在二十多岁,每年春节家里来亲戚之前,都还是会被爸妈嘱咐:

“客人来了之后记得叫人,别象个木头似的往那儿一杵。”‍

@塞雷公主

哪怕平时的人设再高冷,此时也要做一个为人闯荡的晚辈。

“爸妈可以接受我不听话、学习不好、工作不行。但如果被盖上了‘内向’的标签,基本在家族里已经身败名裂了。


别夸什么东北I人也绝不会让话掉地上了,那都是被骂多年之后的肌肉记忆。


天性不爱笑没关系,每个东北孩子都已经自学掌握了一套叫人公式:先喊称呼,然把对方正在做的事情用重复的语气说一遍。

比如“三姨奶,溜达呢?”“二舅,买菜呢?”

如果不太确定对方正在做的事,就问一句“干啥呢?”

真正的高手,甚至连在街边看到一只骆驼,都能自然来一句:“溜达去啊?”

只是看骆驼这艮艮揪揪、吭吃瘪肚的样子,一瞅就不是什么东北骆驼。

@茶香ww

另一个让东北孩子训练“闯荡”的场合,一般是家庭聚会。

宝石老舅曾经总结过东北的年夜饭程序:桌上的人一般先提酒,紧接着进入才艺展示环节,最后以全桌人的交心结束。


一个不成文的默契是,10岁以前的东北小孩可以只参加其中的文艺表演环节。

学拉丁的来段舞蹈,会乐器的来段演奏。如果没有才艺,也可以背首古诗、讲个笑话,但前提必须得大方自信。

看起来内向的东北小孩,表演节目一秒变社牛。@赛博坦汽车贴膜总店

一旦超过10岁,耳边就会出现一个可怕的声音,告诉你得开始参与祝酒词环节了。

对于内向的东北小孩来说,这场家宴虽然只有十几个人出席,但严肃程度堪比一场面对几千观众的演讲。

多少人已经长到20几岁了,过年还是提前半个月都睡不好觉。

得先在手机备忘录里写好祝酒词,然后在脑子里一遍一遍彩排。

@塞雷公主

万一同桌还有那么几个同龄、但比你外向得多的堂哥堂姐、表弟表妹——

压力立刻就从“几千人的演讲现场”,变成了“几千评委坐在下面的演讲比赛”。

堂妹开头一句“我是我们这辈最小的”,于是你知道比赛的第一名不会是你。

表弟说完祝酒词后来一曲《最亲的人》,你知道自己的最好成绩也不过是倒数第二了。

@小美子(努力涨粉版

此时但凡稍微扭捏一点、话少了一点,哪怕月薪三万一线有房,都要被爸妈白一眼。

“看看弟弟/妹妹多有出息,你这孩子小时候挺闯荡,怎么现在越活越回炫。”

于是油然生出一种自卑和迷茫——

“怎么,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不闯荡的人吗?”

不过话说回来,过年走亲戚、年夜饭的酒桌敬酒,只是东北小孩训练闯荡人格的集训班。

闯荡作为东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bushi),应用范围远远不止在人际交往中要热情、高情商这么简单。

它的另一个同义词“大大方方”,可以说是接管了东北人的方方面面。

正如前几天的一个热搜词条,“东北小孩被大大方方支配的一生”。

学滑冰的时候要大大方方,指的是动作要舒展打开,每一步都迈得自信;

@开森蜂蜜~杜萌萌

吃雪糕时要大大方方,是说要豪爽地咬下去,不要羞涩地小口小口舔。

穿衣服要大大方方,指得是要打扮利落,绝不用越做越小的潮牌女装勒紧自己的腰。


“就连我结婚那天,主持人说新郎可以吻新娘了,我爸都在台底下喊‘大大方方的’。”

从外表来看,“大大方方”跟闯荡一脉相承,形容的是一种得体、有分寸的姿态。

不会乱出风头,但也绝对不怕成为人群中的焦点。

《知否》里在马球场上大杀四方的张大娘子是大大方方;


满脑子只想着宅斗,骑马还要抱怨太颠的邹小娘就是“甲甲咕咕”。


往深了说,还指不内耗,总是能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看甄嬛得宠,承认自己“有一点点吃醋”的眉庄是大大方方;


整天一脸“所有人都看不起我”的安陵容就是艮艮揪揪。


不过对于东北人来说,“闯荡大方”不止是一种个性偏好,还是家长们尽力为孩子培养的生存技能。

毕竟很长时间以来,在东北人情、社交不止是情感交流的方式,也是生活工具的一部分。

会做人意味着朋友多,家里有事儿的时候会有人来主动帮忙;

不怯场意味着敢出头,才能在工作、生活中脱颖而出、如鱼得水。


有人回忆,小时候跟大人出去吃饭,要个筷子、饮料、餐巾纸,爸妈都特意让孩子去找服务员。


统称:锻炼锻炼。


哪怕如今很多东北年轻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已经不再需要靠这一套了,但“闯荡”教育带给他们的影响却留了下来。


所以你会看到东北明星甭管内向外向,出门在团队里通常都是主动去跟人交涉的那一个。


李雪琴进店点菜,会自然地跟隔壁桌交流哪道菜更有特色。


花少团去国外旅游想吃街边的冰淇淋,是“闯荡”的赵昭仪主动问店主能不能试吃,确定好吃了才买。


韩国NCT团里有个小偶像是吉林人,某次他们在国外想要跟一群当地人打篮球。

社恐的队友们一边嘴上说说得去邀请人家,一边不好意思地往后退。

反倒是吉林小伙大大方方走过去,直接成功搞定。


开头说,闯荡在有些地方还被读作闯实、闯浪。但无论怎么念,都逃不开一个“闯”字。


东北有句老话“鼻子下面是大路”,意思是鼻子下面有嘴,嘴可以问路。


@迷路的雾

有了路,就能往前走。

为啥东北人最高评价是“闯荡”?因为一个人只要大大方方,生活中哪怕遇到再多难事儿,最终总能摆平。

很多天性不算外向的东北人,会一度觉得爸妈这种“闯荡教育”很烦。

疑惑于为什么要认为外向比内向更有出息,以至于内向的自己一直要努力扮演活泼开朗。

尤其青春期时脸皮又薄、自我意识又爆棚,谁还不是出去大大方方,回家独自疗伤。


直到真正习得了“闯荡”这项技能,发现确实有用。

比如同样都是为I做E,东北I人就是会做的更熟练、更没有心理包袱一点。

有网友说因为从小就养成了见人打招呼的习惯,毕业后无论是在小区还是公司里,都能在大爷大妈的圈子横扫四方。

”有段时间在事业单位干合同工,那个收发室大爷可喜欢我了,快递都帮我送上三楼,别人都得自己取。”



也有人长大以后,依然做回了一个不爱说话的内向人。


但至少早已把“大大方方”刻在了骨子里,儿时形成的价值观轻易忘不掉。

一位东北网友回忆自己当年因为客观原因跟男友感情转淡,是妈妈劝她不要反反复复也不要冷暴力。

“决定好了就大大方方说分开”。


因为分的很体面,两个人至今都是逢年过节会互道一下祝福的良好关系。

人生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内耗和纠结中慢慢变坏的。

好在哪怕内耗无可避免,东北人至少能从家乡话和童年中得到一些答案。

之前我在社交平台上刷到过一段视频,是于正为某部戏面试赵昭仪,略带刁难地问赵昭仪算不算美女。

结果赵昭仪一秒钟都没有犹豫地说:“我当然是了,虽然我的脸有缺陷,但我觉得也是很有辨识度的。”

@娱小白

不是娱乐圈人精式的谦虚,也不是上一代女明星“女王”般的自傲。

而是真诚、自信、不卑不亢。

我转发到家庭群,说这是不是就是咱东北人说的大大方方。

结果惨遭爸妈吐槽:“要说你小时候也是这么闯荡的,怎么越大越回旋(活回去了)。”

唉,成为一个闯荡的人,恐怕是每个东北孩子一生的课题。

但过年收红包的时候除外——记住,东北人干什么都要大大方方,只有收红包的时候,必须得撕巴。




还没看够,看贾玲背后最伟大的女人——姐姐贾丹,如何接济贾玲九年,撑起贾玲的梦想↓↓↓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过大大方方的人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又被夸爆,东北明星怎么总出“大大方方”的敞亮人

指听 Vista看天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