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方日记接力之21: 关心1%的人,做一个世界的水手

荞麦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2020-08-24
来自专辑
方方读者日记



题图来自作者:校园里,蓝天下的篮球架
我想,我一定要尽力让我未来的学生们看见,看见蚂蚁,也看见大象;看见粪便,也看见鲜花;看见舞蹈,也看见眼泪。


关心1%的人,做一个世界的水手


文/荞麦

最开始关注方方老师的日记,大概是在二月初。那时候看到感染人数急剧上升,我在心里想:为什么其他省不可以支援武汉乃至湖北呢?确诊人数不太多的省份是不是能分担一些病人?但我不大敢公开表达这样的想法,怕自己考虑得不周全,怕被骂。

随后我就看到方方老师提议,“既然武汉九省通衢,是不是可以把病人运送到周边的省市?”又见她提议,“是不是可以把党校改成临时病房?”

我觉得她好像在把我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了。

这以后,看到她写的东西,我就会打开看一看。她的建议很多出之以温和、商量的口吻,好比一个人无助地向你哭诉、倾诉时,你虽没有办法却也要极力给一些安慰或希望。有些建议,很多读者还会诚恳地留言,提出反对意见。但是我觉得这样一写一评,都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交流。对于一条具体的建议,支持的,提出可行性;反对的,提出局限性。这是无可厚非的。

和很多人一样,刚开始时对方方日记,我只是随手拿来读一读,看过了也很少转发。可一天天过去,荒诞的事情频频发生了。先是方方老师的微博不能发了,日记转到微信平台发表后,帮方方老师每日发日记的空间被迫不停升维,不少天的日记发出来几个小时就没了,剩下了一个红色的大大惊叹号。

我很好奇,那些市侩的、媚俗的、粗鄙的文字都能够见人,为什么这样的文字却不能呢?当七维飙升到十一维以后,我开始成了忠实读者,每天夜里都会守着。等着看,然后第一时间转发。

和之前一样,我依旧是会对日记中的一些说法有不同想法,但是我觉得阅读和转发,是在捍卫一个人说话的权力,当然,也是在捍卫我自己说话的权力。

整个疫情期间,我经历了两次格外印象深刻的事件:2月6日的那个不眠的夜晚,以及发s-h-ao子的人所激起的激烈反响。我以为自己在朋友圈看到了人性的觉醒和良知。可是后来发现,这些不过是微信、微博诞生以来,无数个占据过头版头条的热搜之一。一个人,成了烈士,另一个人,她躲过了病毒,但是活着是不是会更艰难呢。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城里人。有人会说,我的家乡是一个大城市。从小到大,我身边的亲朋好友,其中一些算得上是“精英”。这种“精英”,并不一定表现为智识、才干,而是“精英意识”。韩国电影《釜山行》里有一小段镜头,电影刚开始不久,大家还完全没意识到整列火车危机四伏,小女孩遇到一个流浪汉模样的人躲在厕所里。另一个穿着体面的男人(害人无数到最后自己也没落好下场的胖大叔)也看到流浪汉,他侧过身对小女孩儿说:“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就会变成这样。”

这便是我理解的精英意识。他们认为那些深处底层的人就是不够努力、不够聪明而被淘汰的,可以去假意尊重,但不值得同情。他们认可这种丛林法则,确信自己稳坐丛林顶端,永远不会掉下来。很多很多人,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座大城市,他们觉得这就是整个世界的模样,这座城市里身边的人都过着好的生活,所以世界各个地方的人也都过着这样好的生活。还有一些人,他们读到了硕士博士,去国外留学,走过很多城市,看过很多名山大川,但这些都没能改变,反而强化了他们的“精英意识”。

我突然想到,也许并不是社会不喜欢负面的声音,而是有那么多人生活在一个悬空的保温层,以自己目之所及的繁荣景象,体之所感的温暖舒适来断言世界的繁荣。那些普通地方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们永远都不会知道,知道了也会像欧洲人听亚非拉人的故事,或者像非洲人听某一头长颈鹿的故事。

学者洪涛教授的这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在大多数时代,压迫和奴役,或者,不正义,总是小概率——即便49%,也小于51%——否则,人类就很难存在下去。但是,这能证明‘小概率’的压迫、奴役、不义,就可以无视,或者,不应该谈论吗?”“没有对1%的人的正义或权利的关怀,就根本不会有对正义或权利本身的关怀。”

梁文道先生曾在《八分》节目里讲到的一件事,湖北已经解封,但是一个人想坐火车去外地就要有健康码,这样“一刀切”的规则制定有没有考虑过没有智能手机的人呢?这的确是一个互联网时代,但是那些没有智能手机的人,他们不值得被考虑吗?

很幸运,除了“精英”们,我还认识更多“精英”以外的人。

几年前,在公益机构做志愿者,我认识了一位大姐。她很年轻的时候就离家打工,在某次的工厂大火中逃生,但不幸身罹重伤。后来她回到家乡,成立了服务残疾人的公益组织。我跟她聊起来方方日记,她说自己一开始根本没读过,看到很多人骂她才找来几篇读,读完她觉得方方只是把大家不知道的一面写出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回忆起自己曾经经历的大火,她说到,那时候很多好记者写报道,但是都发不出来。没有人看得到她们的处境。方方日记她只转过一次,她说自己在朋友圈一向低调,都是默默做点事情, 发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最后一篇日记,她决定转发,她说,“自己像蝼蚁一般活得太憋屈,要依靠方方的文字……(喘口气)”。

同一天,另一位多年的好友,也是没读过方方老师的日记,但是她看到我在转。与此同时,她欣赏的另一个人却在转发批评方方老师的文章。她询问我的看法。我说,你可以自己读一读,她说太忙了没时间读,所以想来问问我。对待舆论风暴,她愿意保持中立地听一听我的判断,我很感激。

我的另一位朋友,乡村图书室的创办者L。年前她从湖北回广西老家,一开始是邻里都不来她家,她女儿也不能找其他小朋友玩。后来开始每日测体温,他们一直都非常配合,连工作人员也夸他们配合。一家人,尤其是女儿,天天盼着14天隔离结束后可以出去玩。可是到了14天,又加了封条,说要再观察4天,把女儿吓坏了。好在,18天后顺利解封。但是还有太多的问题在等着她去面对:如何支撑小家庭、大家庭的开支?图书室如何能够自我造血?没有了图书室,乡村的孩子去哪儿借书看书?

我先生的妹妹在我们待的城市做面点。疫情期间,餐馆虽不营业却也给员工免费提供食宿,餐食简单,她从不抱怨。我们有时候给她送点吃的,她都不肯都收下。她没上过几年学,却很爱看书。后来她都不要我们送吃的了,只要我们送几本书去。

经过她的允许,我把她在那段时间发在朋友圈里的一小段话附在这里:

“2020正月十八,轻霾,中午温度升至十五度。如果搬把椅子坐在院子里打盹儿也是极好的,可是吃饱喝足了是不能安静待着的,总得做点儿什么来消耗能量。羽毛球虽然打得很菜,但是挥着杆子打了一个多小时,现在抬胳膊都酸得有些发抖。

看了电影《野山》,两本书也已看完。李娟在《我的阿勒泰》最后一个章节《木耳》里提到,这深山里的稀薄社会从没有过被明确监督着的秩序,一切全靠心灵的自我约束。可那些人不!人类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不懂敬畏,于是导致病毒肆虐,祸患人类。老子的《道德经》里也写到: 人类应该认识到, 自然不仅是人类的自然,也是一切生命的自然,人类在宇宙中不过沧海一粟,一场突然其来的灾难都会让我们变得渺小而无力……”

创办残疾人公益机构的大姐,开图书室的L,做面点师的妹妹,她们总说自己只是农村妇女,可是面对社会的铜墙铁壁,面对苦难,竟是如此隐忍,面对不公平是如此坚毅勇敢,对待那些常常被遗忘的1%又是如此地无私善良。她们没有太多精力关注网上的口水战,当“精英们”咬文嚼字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危亡时,她们会自我反思,会关心野草野花,关心自己的小家庭,还有那个艰难维持的公益机构。

前天接力方方日记的,是一位保安大叔。和我的朋友们一样,他的言语里没有一丝一毫的不满和抱怨。他接受自己的生活,感激生活里每一丝细小的善意。他说自己这段时间发表了好几篇歌颂医务工作者、志愿者、警察的小说,但是他喜欢看《百年孤独》《悲惨世界》《活着》,也喜欢看方方的日记。有的人看到这里大概又觉得是在拔高日记的文学性了,对不起,在这里我无意谈文学性,我只想说即便没有任何文体可言的文字,也可以在某个时刻慰藉人心。只是这里的“人”可能就不包括这些所谓的“精英”了,因为“精英”们是不需要慰藉的。

昨天接力方方日记的是一位老师,她说要把方方日记讲给学生听。是的,一定要讲给学生听。现在我还是学生,过了这个暑假,我就会毕业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不久后,我还想成为一名乡村老师。或许,孩子是世界唯一的希望了。

如今每一个随波逐流的人,对他人恶语相向的人,对普通人甚至于边缘人的遭遇无力感同身受的人,只有旅行经历却没有世界观的人,曾经不都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调皮可爱的小天使吗?一年又一年的学校教育到底都做了什么?我想,我一定要尽力让学生们看见,看见蚂蚁,也看见大象;看见粪便,也看见鲜花;看见舞蹈,也看见眼泪。

我知道我曾有过“狂热爱国者”的时候。我问自己,自己后来是如何变成“世界主义者”的?变成“世界主义者”以后,我是不是就不爱国了呢?

十八岁以前,我一直和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姥爷是共产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家里收藏了一整套《资本论》和多本“语录”。他对我影响至深,以至于小学的时候有人问我愿望是什么,我会说是实现共产主义。

就是这样的姥爷,每天看着新闻联播,都要对着各种骂。我以前很不理解,尤其是高中的时候,那时候我的爱国热情极其高涨,哭着朗诵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诗歌,哭着看奥运会升国旗。我对喜欢看动漫的同学深深不屑。我觉得自己和祖国是融为一体的,还买了带国旗标志的T恤和背包。所以我对姥爷问,我觉得国家很好,你为什么还要有这么多意见呢?你难道不爱这个国家吗?有的时候被他骂烦了,我会对他说:“您这么多意见,不看电视不就得了。”

他扭过头来反问我,“我不看,怎么知道他哪儿错了?”

小的时候我总是喜欢围着姥爷转,他说什么我都觉得对。但是高中那段时间,姥爷也感觉到我和他意见不一致了,不免有些失落,他说,“你长大喽,有自己的想法了。”

这么多年过去,现在的我越来越不像爱国者了,有时候还被人认为是危险分子。也或许时代转得太快,我也跟不上了。但是落伍的我,成了和姥爷一样的啄木鸟。

到今年,姥爷去世整整十年了。这一年,我格外想他。

刚上大学时,我的“三观”经历了剧烈而痛苦的转变。大一的时候,我抱着“拯救世界”的心态加入了一个妇女组织,以为从此就可以打抱不平、伸张正义。后来我在这里做了什么呢?帮助河南的留守妇女卖手工布鞋,帮山西的妇女卖手工布包,帮一个儿童机构卖手工玩偶,经常一天也不会卖出去一件。

这个过程中,我从关注女性转为关注乡村,从关注宏大叙事转为关注个体,从“拯救”的姿态转变为谦恭的学习者。这些女性,她们生活的土地,土地上的欢声笑语,无一不在滋养我。

前段时间我看了许倬云先生的视频,听他说到“看到这些农民,我知道中国不会亡”,我忍不住掉了几滴泪。我们爱的难道不该是这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吗?我们希望永存的难道不是人的精神和尊严吗?

然而如今的舆论风气,让我害怕。就像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杰拉尔丁·布鲁克斯说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忽略那些在遥远国度发生的不正义的事情实在太容易了。就像不爱读的书,被推到书架的最里面。在这个相互关联的世界上,这样的行为变得越来越危险。”

前几日,因为方方老师的书在海外出版,和朋友争吵了起来,我气得发抖,盖上被子,依然很冷。先生鼓励我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我才有了提笔的念头,写完,天已经快亮了。第二天,做图书室的朋友和我聊了非常多,对比我自己总是把个人发展放在第一位,她真的如孔子所言:“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我希望自己能早日和她一样,低调地安静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道义”在心里,不必再去与人争执。

关心1%的人,做一个世界的水手。这是我,第21位接力者现在的理想。

【作者简介】荞麦:九零后。在读师大研究生。天津人,湖北人的媳妇。热衷于儿童文学、儿童教育。希望能把最好的教育带给常常被遗忘的孩子。方方日记读者。个人微信公号:驽马十二驾。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方方:我的书跟国家之间没有张力
方方日记接力之20:我要把方方日记讲给学生听

方方日记接力之19: 我是保安
硅谷一线医生战疫日记(11)复活节期待浴火重生
菊子:美国东北部抗疫日记(13):复活节祈愿
饶蕾:纽约疫情日记(8):太阳还会升起(4月10日)

方方日记接力:再见了,武汉日记   爱这烟火的人世  让我缺角的一天继续完整  守住自己的良知   在汉口祭武汉的你们   物是,人非   无比漫长的春天   武汉中心医院家属的心路历程    母亲,留在了2020年立春这一天  清明节给天上的白衣天使唱首歌    方方说的真话,他们不爱听     为一切平凡而善良的人说话    请派个神枪手来开炮    2020,我的大江大海    生命中的摆渡人    我和方方老师的四次遇见    我从未喊过武汉加油   我躲过了两次疫情,却无法不去直面恐惧

方方武汉日记:1月25日 1月27日 1月28日 1月29日 1月30日 2月8日    2月10日  2月11日    2月14日   2月15日   2月18日  2月19日  2月20日   2月21日   2月22日  2月23日   2月24日  2月25日   2月28日   2月29日  3月4日   3月8日   3月10日  3月11日  3月12日   3月13日   3月14日   3月15日  3月16日  3月17日  3月18日   3月19日  3月20日  3月21日  3月22日  3月23日 3月24日 二湘手记


世界疫情: 美国  德国  法国  加拿大  纽约   方丽娜:欧洲  澳洲

硅谷医生战役系列:战疫开始  美国的春天何时到来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世纪大疫 乍暖还寒最难息 与死神的较量 环球同此凉热 纽约!纽约!

菊子美东北疫情系列:疫情河东河西  建方舱   缝口罩  小留 守护人 小米加步枪 民以食为天 危机中的街坊邻里 长歌当哭

饶蕾纽约疫情系列:  按下暂停键  疫情在升级  哈佛校长确诊 拐点何时到来  纽约硬仗  一线的呼唤


关注二湘空间收看更多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