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仰与热爱 | 杨康绮:从“医疗决策共享”讲起,一名医学生的全球总冠军之路

曹若昕 复旦青年 2023-08-20


杨康绮清楚地记得医患之间缺乏沟通造成的遗憾,也记得自己在医院观察术前谈话时,那名医生为了让病人理解手术原理,在纸上画画,在模型上演示,甚至用通俗的语言重述医学教科书。随着医生的讲解,病人们会逐渐从焦虑和恐慌中放松下来,直到点点头说出一句“我明白了”。

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身体状况的权利,作为一名医学生,杨康绮想在IPSC的舞台上把这个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


复旦青年记者 曹若昕 主笔

复旦青年记者 高畅 计丹洁 编辑


北京时间2022年5月14日凌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八年制2020级本科生杨康绮在国际公共演讲比赛(International Public Speaking Competition,简称“IPSC”)全球总决赛中获得冠军。这是继刘欣和夏鹏之后,中国大陆选手时隔17年后第三次在该赛事中摘得桂冠。而从“不知道演讲是怎么做的”到夺得世界英语演讲最高赛事的全球总冠军,这位毫无正式参赛经验的医学生只用了一年半。


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小学时代喜欢看欧美影视作品的杨康绮或许不会意识到,有一天英语会从主人公口中陌生的语言,变成自己阅读医学专业文献和了解其他文化的敲门砖,甚至变成她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视角的工具。


杨康绮/图源:杨康绮


因为复旦语言学习中心公众号的一条宣传推送,2020年9月底,刚进入大学不久的杨康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站上了“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复旦大学校级选拔赛的舞台。她一开口,就吸引了选拔赛评委、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语演讲与辩论中心指导教师时丽娜的注意:虽然杨康绮明显不是一个成熟的演讲者,选题、框架、用语都不在应有的位置上,但她的英语发音“不是一般的好”,甚至超过了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舞台表现力也相当出色。


对于这场校级选拔赛来说,杨康绮的表现已经足够。她获得特等奖,开始作为“种子选手”参加全国网络赛,并由时丽娜负责进行赛前培训。时丽娜把她叫到办公室,告诉她接下来是一场硬仗,要做好高频率训练的准备。杨康绮的回答吓了时丽娜一跳:“可以的,我每天都可以。”


不久后,时丽娜发现这话并非虚言,参赛前杨康绮每天都坚持训练。2021年10月,她作为中国日报社“21世纪杯”(简称“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上海赛区季军,前往四川参加全国总决赛,临行前已经把时丽娜多年积攒下来的“库存”题目练了个遍。时丽娜表示,“论勤奋真的没有人可以跟她比。”


对杨康绮来说,认真为赛事做准备最初并非出于什么特别的理由,就像“为期末考试认真复习一样”自然。而整理讲稿思路的过程也是针对公共议题凝练独特认知的过程,“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她把写讲稿当做探索世界的窗口,每写一篇,就尝试着摸索出一个社会现象的全貌。演讲对焦的是社会公共议题,杨康绮与时丽娜讨论讲稿内容的同时也是在互相切磋人生的道理。


不过比赛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时丽娜就曾在台下经历过担惊受怕的两三秒。


“21世纪杯”是杨康绮演讲生涯中的第二场正式比赛。在此前的“外研社·国才杯”中,她作为初生牛犊一举斩获全国季军,但在参与“21世纪杯”上海赛区复赛时,由于紧张,她在演讲过程中突然忘词了。


台下的时丽娜下意识觉得“完蛋了”,她已经见过太多忘词后哭着跑下台的演讲者。可杨康绮只愣了两三秒,又继续讲了起来——紧接着的内容暂时想不起来了,但她还记得几个段落之后的内容,来不及多想就把它们拎到了前面。讲着讲着,飞走的记忆又回到她的脑海,她临场发挥,在颠倒的两部分内容之间加了一段过渡,把逻辑圆了回来,就像在演讲稿里设计了一段“倒叙”。


最终,杨康绮凭借这次演讲获得了“21世纪杯”上海赛区季军,6个月后,又成功夺得了全国总冠军。只有时丽娜知道,这次能够化险为夷,除了依靠杨康绮突出的应变能力,还有她那颗“特别强大的心脏”。


杨康绮在“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现场

/图源:杨康绮


3次从头再来和11次大改


作为 IPSC的选拔通道,“21 世纪杯”给予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及以上的选手IPSC 中国区选拔赛的参赛资格。于是,在2022年上海寂静的春天里,一场为期38天的备赛在复旦大学北苑学生生活园区的一间双人宿舍里正式开始了。


“时间非常紧”,杨康绮回忆道。4月7日接到演讲主题的时候,离选拔赛正式开始只剩3天。4月8日一早,杨康绮列好了讲稿框架,中午和时丽娜电话沟通写稿范围,下午完成初稿,4月9日再进行一整天的磨合演练——


她在4月10日的“闪亮Z世代”选拔赛中成功通关,拿到了世界英语演讲最高赛事IPSC的入场券。


IPSC的赛程分为半决赛和决赛。半决赛要求选手围绕“Our real choices are made without us realizing it”准备4分钟的已备演讲和3分钟的即兴问答。这一主题与国家队选拔赛的主题相同,但杨康绮认为已有的讲稿并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仍然“悬浮”于地面之上。该怎样让它落地呢?


她为此彻底推翻了两版选题。第三次从头再来时,离比赛仅剩10天,前一版演讲稿已经完成了最后的润色。电脑文档里的字数添了又删,好不容易想出来的语句定了又换。“很崩溃,但是没办法。”杨康绮回忆道。


▲杨康绮准备IPSC时的部分讲稿文件列表

/图源:杨康绮


杨康绮已记不清是什么突然点醒了她,或许是长久苦思后的灵光一现——与其站在辩手的视角上去审视它的正确性,或者动用诸如哲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的专业理论来说教,不如结合自身经历去诠释这个本就无需证明的命题。而从她的医学专业背景出发,医学导论和医学人文导论课上老师都提过的“医疗决策共享”,这就是个很好的切口:医生闭门讨论做出的决策不一定与患者的价值观匹配,最终的治疗方案应该在医患双方充分沟通协商后共同决定。


在课堂上,老师和他们分享过一个案例:一位患有慢性肾病的中年男子不幸确诊了肠癌,在此之前,他辛苦工作多年才攒下一笔钱,希望去国外看望女儿和孙辈。基于医生的判断,他接受了一场手术来切除肿瘤。作为医学意义上“最好的选择”,手术本身很成功,却引起了肾脏并发症。他不得不再次接受医学意义上“最好的选择”——通过透析维持生命。最终,这名男子出院了,却从此失去了自理能力,也永远失去了出国看望亲人的希望。


杨康绮清楚地记得这份医患之间缺乏沟通造成的遗憾,也记得自己在医院观察术前谈话时,那名医生为了让病人理解手术原理,在纸上画画,在模型上演示,甚至用通俗的语言重述医学教科书。她发现,随着医生的讲解,病人们会逐渐从焦虑和恐慌中放松下来,直到点点头说出一句“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医学生,杨康绮不愿再看到患者的梦想由于不能参与决定治疗方案而破灭。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身体状况的权利,她想在IPSC的舞台上把这个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


对语句和段落进行了11次大改后,在5月10日的半决赛中,她向评委和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名选手阐述了“医疗决策共享”的理念:“只有拆除信息不对称的高墙,消除病人眼前的遮挡,他们才能做出自己真正的选择,医生和患者才可以并肩战斗!”


这次演讲让杨康绮成功晋级全球六强。至此,她已打破了复旦学子参加IPSC的最佳成绩记录。

 

把“急需解决的问题”讲清楚


紧凑的赛程安排几乎没有给杨康绮留出任何多余的时间。晋级三天后,2022年度IPSC全球总决赛即将拉开帷幕。


决赛的主题已与半决赛同时公布。相比起半决赛,杨康绮的决赛演讲稿的写作过程要顺利许多。在看到主题“We expect too much from our heroes”后,她很快想到了“母职惩罚”这一破题角度——母亲是人类文明中公认的英雄形象,也常常背负过高的期待,做出过多的牺牲。就在杨康绮通过国家队选拔后不久,她的母亲差点放弃到手的晋升机会,因为新的工作地点离家太远,晋升后可能无法在女儿放假回家时陪伴她。


半决赛的晋级结果还未公布时,杨康绮就“非常非常想有进决赛的机会”:她希望在演讲中呼吁更多人关注全世界母亲们的普遍遭遇,让女性在成为母亲的同时,也可以拥有完整的人生和不必中断的梦想;她希望在5分钟的演讲时间内把这件在全球范围内都“急需解决的问题”讲清楚。“我原来一直知道这个问题存在,但不知道它到底有多严重,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它。”而在梳理演讲稿思路的过程中,她对这个话题有了更系统的认知,也把现有的部分改善措施写进了演讲稿中。


准备决赛期间,有老师曾建议她更换选题,但杨康绮拒绝了,她认为“母职惩罚”就是与这道比赛题目最契合的答案。对于杨康绮坚定的态度,时丽娜一直选择尊重:她知道杨康绮不会盲从他人的建议,一定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备赛期间,杨康绮和时丽娜全程线上联系。由于网络不稳定,她们常常在腾讯会议里“大喊大叫”着沟通修改方法、模拟问答环节。一个单词的选择确定下来又推翻,小标题的设计常常纠结好几天,甚至在宿舍的哪个角落进行比赛都经过了反复调试。对于杨康绮来说,“没有更好的了,这样才算是结束。”


▲杨康绮在寝室里参加IPSC赛前培训/图源:杨康绮


终于,5月13日的决赛如约而至。


万物静悄悄。与她合住的上海室友已经回家隔离,隔壁房间的同学为了配合她主动保持安静,四周只有她一个人的声音。这声音从一间宿舍的方寸天地,传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委和选手耳边。


在Zoom线上会议室里,杨康绮第无数次讲起这篇演讲稿,双手随着演讲节奏在身前不断挥舞。演讲进行到一分钟左右时,一团黑影突然从杨康绮的正前方砸了下来——那是她用来计时的手机。她下意识地伸手去接,然后立刻把它放在了一边。在这个过程中,演讲的声音全程没有中断——她相信评委能够理解线上比赛中难以避免的突发情况,更重要的是,她相信这个小插曲不会遮掩这场演讲的光芒,因为“我对我的稿子很自信很满意”。

 

“退役赛”夺冠之后


杨康绮从不对比赛的结果做预设,即使是一个偶尔冒出来的“我要是夺冠了会怎么样”的念头,也会立刻被她扼杀在摇篮里。而在2022年5月14日凌晨,一个从未做过的梦成真了。


两点左右,时丽娜独自坐在家里的客厅,紧张地等待着比赛结果的宣布。紧接着,她听到了此前想都不敢想的结果:“This year’s English-Speaking Union International Public Speaking Competition winner is Kangqi Yang,of China.”(本年度国际公众英语演讲比赛的冠军是来自中国的杨康绮)当这句话从IPSC评委会主席Robert Buckland口中说出的那一刻,她差点在寂静的深夜里激动得叫出声来。


这是继1996年刘欣、2005年夏鹏后,中国大陆选手时隔17年后第三次在IPSC大赛中捧得冠军奖杯。作为中国在世界英语演讲最高赛事中以非英语专业背景夺冠的第一人,杨康绮此时早已入睡——作为一名大二医学生,她当天还要参加一门专业课的考试。直到一个多小时之后,她才被接连响起的消息提示音吵醒,甚至没有来得及在评委请冠军分享获奖感言时出现。


杨康绮在“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现场

/图源:杨康绮


对于杨康绮来说,除了夺冠,这场赛事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听到了她的声音,发现了她所在意的社会问题,并给予了关注和认可。“演讲是思想的交流,而不只是语言的比拼。”参加IPSC的全过程中,杨康绮觉得唯一称得上“遗憾”的是没能跟其他参赛选手交换联系方式:“他们中的一些人是非常有想法并且很优秀的,如果未来有机会的话,我会很想再跟他们联系或者进行交流。”


IPSC如同英语演讲界的奥林匹克。“得过奥林匹克冠军之后,你说你还能憧憬什么?没有什么可以再超越的东西了。”时丽娜笑着说。作为演讲指导老师,她感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已经没有遗憾了。对杨康绮来说,她已经在这场比赛中彻底完成了从一个演讲小白到全球总冠军的蜕变。


比赛结束后,除了会在复旦校内参与新一届英语演讲选手的培训工作、在校级选拔赛中担任提问嘉宾之外,杨康绮的生活重心已经渐渐移到了学业和科研上。她期待着在将来正式成为一名临床医生,也相信这段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的独特经历会帮助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更充分地和患者沟通,成为一名医术精进、关心患者的好医生。


她时常回忆起自己演讲生涯中最幸福的瞬间:在即将上台比赛前,她有一篇精心打磨过的、很想分享出来的、足够给予她自信的演讲稿,在后台调整状态的同时,喜悦的心情裹着期待,满得快要溢出来——因为她知道,下一刻,全场的聚光灯和目光都会集中到自己身上,那是独属于她的高光时刻。


微信编辑丨曹若昕

审核丨徐竞彦



往期精彩


车座上的人,车轮前的世界


当一颗人工心脏开始跳动 ,它经历了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