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邓周关系有多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传达室 Author 一致通过的陈老师





邓周关系有多好?


源 | 传达室


在前面的文章《邓公如何走过人生低谷时我提到邓小平和周恩来的关系,是一个值得写的题目。


他们两位,一个是四川人,一个是江浙人,成长背景不同,形象气质迥异,性格差别很大,关系却不是一般的好。


究竟有多好呢?


在天安门城楼上。


01


要说有多好,先说有多早。


我最近不是在研读领袖年谱么,早在1923年6月的巴黎,周恩来就开始出现在邓小平的年谱里。


那时,邓小平还叫邓希贤,他常在周恩来住的小旅馆里打地铺。小旅馆位于巴黎十三区戈德弗鲁德瓦街17号,房间只有约五平米。


他们住在一起,不是打牌,而是办刊。


那时,“旅欧少共”为了搞宣传,就办了一本叫《少年》的杂志(后来改变叫《赤光》)。周恩来是“少共”的领导之一,算是主编;邓小平是组织最年轻的成员,负责印刷。


他们同一年来到法国,经济状况却很不一样。


周恩来出国之前,就在天津学界小有名气,在法国几乎没怎么打过工,给国内的报纸写通讯赚稿费,属于“白领”。


邓希贤则是四处打工,吃尽苦头,属于“蓝领”。


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两人当时的位置:周在中间,邓在边边。


1924年7月,“旅欧少共”在巴黎开会。后排右三邓小平,前排右六周恩来,前排左一聂荣臻。


周恩来年长六岁。在他的麾下,邓小平进步神速,很快也可以在《少年》上发表文章了。请看,他写的题目有:


《请看国际帝国主义之阴谋》

《请看先声周报之第四批造谣的新闻》

《请看反革命的青年党之大肆捏造》

......


他似乎很喜欢用“请看”这个句式,虽然从标题看来,这些文章还显得too young,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总是逐渐提高的嘛。


《赤光》杂志封面


他们不仅一起搞媒体,还一起做生意。


为了给组织活动筹措经费,不知是谁的创意,他们开了一间“中华豆腐店”,填补了当地市场的空白,生意好到脱销。


在浪漫的巴黎,青年同志们做起生意来,也很浪漫。据有的资料描述:


大家轮流磨豆腐。你说一个笑话,他哼一声小曲,周恩来还吟起古人的豆腐诗“旋轮磨上流琼液”。邓希贤则对出下句“煮月铛中滚雪花”。


过去我还说邓公不念诗,原来也是要看时间看对象的。



02

邓希贤去法国,原本是想读书。结果书没读成,却交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群朋友,从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交朋友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邓小平的女儿后来问他,在留法的人中间,你跟谁的关系最为密切?

他沉思了一下,然后说:

还是跟总理关系最好,我一直把他当成兄长。

既说兄长,那就是家人们了。

至少有三个细节,可以说明两人亲如一家的关系。

第一件,1928年春节后不久,邓小平和第一任妻子张锡瑗结婚,在上海的聚丰园办酒席,周恩来夫妇是为数不多的客人。

那前后有半年多时间,两对夫妇就住在一幢房子的楼上楼下。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房子不太隔音,邓颖超说,常听见小平两口子有说有笑的。

第二件,1945年8月18号,抗战胜利后第三天,周恩来把他和邓颖超的一张照片,送给邓小平,背面还写着“送给小平、卓琳同志留念”。

邓后来一直珍藏着这张照片,把它和自己的履历表一起,放在书房的抽屉里。

这就是周恩来赠送的那张照片。

第三件,因为邓颖超也姓邓,邓小平就一直管她叫大姐,还教育子女管她叫“姑妈”。邓颖超是姑妈,那周恩来就是“姑父”了。

大约在1950年代,两家人常一起外出,去往十三陵等地。有一次,“姑父”就问邓小平的小儿子:“你叫什么名字啊?”

听到叫“飞飞”,周恩来便笑着对他说:“那你跟我同名啦!”

原来,总理早年曾用“飞飞”做笔名,连载过武侠小说,后来断更了。



03

周恩来对邓小平也有个评价,并且相当经典。

这还要感谢薄老的回忆。据他讲,在1950年的一天,总理对他谈及刘伯承和邓小平之间的不同:

根据我的观察,他们两人的工作方法大不相同。小平是“举重若轻”,伯承则是“举轻若重”。你看是不是这样?

薄老说:“完全对,这八个字概括得很准确!”

接着,总理问他更喜欢哪一种风格。还没等薄老回答,总理就谈了自己的看法:

从愿望上说,我更欣赏小平的“举重若轻”,但说句实在的话,我做不到。

周邓之间,不单相交甚密,而且相知甚深。

所以,周恩来一生谨言慎行,唯独对邓小平能敞开心扉。

1973年春天,邓小平自江西返回北京。4月9号下午,两人时隔数年后第一次单独谈话。

据《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记载,谈话开头,总理没有谈他的病情,也没有聊他的工作,而是说了一句:

张春桥是叛徒。

并且,他还向邓小平夫妇交代:

小平的保健,你们要从吴家选一个人。

那时的周恩来已重病在身,“这样地关心邓小平,是因为他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邓小平的身上”。

1974年,周恩来抱病为邓小平赴联合国送行。

在周恩来的运筹下,邓小平确实代替他完成了一些,他没法完成的事情。

周恩来没去成联合国,邓小平去了,用一口四川话,打开了国际知名度。

周恩来也没能回法国故地重游,邓小平去了。

在访法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回到了他们当年居住的戈德弗鲁德瓦街,还花十几美元,买了刚出炉的法棍面包,并且对身边工作人员说:

总理爱吃这种面包,带回去请他尝尝。


04

时间来到1975年下半年,周恩来病势严重,自知时日不多,可局面依然诡谲。

是有多诡谲呢?举个小例子。

据周总理的卫士高振普回忆,有一天,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同志来看望,张春桥和王洪文也来了。总理对张和王说:“你们要帮助小平同志,做好工作。”

邓小平似乎有点没听清楚,退出病房后,他问张春桥:“总理刚才说什么?”

张春桥却说:“总理叫咱们好好工作。”

高振普看到这一幕,觉得很诧异,此人竟然连总理刚说的原话,都不肯告诉邓小平。

如此局面之下,8月的一天,总理让高振普拿来纸和笔,并要他在后面扶着。他看着总理用颤抖的手,亲笔写下一封给主席的信。信中提议,由邓小平接替自己的职务。

不过,没多久却发生了周恩来,“责怪”小平的一幕。

起因是主席提议,由小平主持,作出一个肯定“文革”的决议。邓小平“婉拒”了,他说的理由是:

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适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过后,他赶到医院,对总理报告了此事,总理不高兴。据另一位卫士张树迎回忆说:

我见总理听了是有点生气的,瞪着眼睛对小平同志说:“你就不能忍一忍?”

据《邓年谱》记载,光1975年一年,“前往305医院同周恩来谈话”,就有20多次。

邓小平最后在医院陪周恩来见外宾。

05

1976年1月8号,周总理逝世。

追悼会上,邓小平为他的这位同志、战友、兄长致了悼词。

从当时的纪录片里可以看到,现场黑压压的一片,当念到“周恩来同志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时,邓小平语带哽咽。

这几乎是如今能看到的,这位“钢铁公司”唯一动感情的画面。

即便过去十五年之后,1991年的9月,邓小平观看王铁成主演的电影《周恩来》时,依然很有感触地,回忆起总理最后一次做手术前,对他说的话。

后来,邓朴方曾如此评价两人的关系,我认为说得很好:

从中国现代史上找,有多少人能够这样密切?他们的性格、作风都不同,但又那么心心相印几十年。

就不用说领导人,就说我们这一生,有几个知己?有没有知己?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我想,这也是他们的幸福。



参考资料:

《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魅力周恩来》,人民日报出版社

《我的父亲邓小平》,三联书店

《晚年周恩来与邓小平二三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周恩来邓小平:伟大的友谊世人难找》,周恩来纪念网




谁也不能预测《邓小平时代》在将来什么时候有可能下架,至少可以说再版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很小。毕竟邓小平时代……已是另一个时代。长按下面图中二维码,立即收藏。






•  End  •

2022年跨年演讲:
任正非|至暗时刻 我心光明 用痛苦创造欢乐



跨年演讲:造物者的信仰!

任正非的野望:磨好豆腐给最亲的人吃,开启人人天赋潜能,以生命铸成技术大美绝活,为人类创造价值。任正非三个法宝:1. 敬畏团队创造的无穷性,连接无穷性;2. 一切都在反转,一切都在生成,以无穷性的未来拿捏当下的动态平衡;3. 从未来前进到当下,以当下拿出大美绝活的确定性,穿越未来的不确定性,把自己铸造成器。无论怎样不被理解,都要把最好的东西贡献给世界!

在浮躁的尘世,打下一根坚实的桩!


对话耿一诚:“大美绝活就是一种信仰”!
战疫决定性胜利后 不傲娇 不自是
恪守大美绝活的原点思维
保持敬畏之心 保持空杯 保持开放
韬光养晦 稳住阵脚 有所作为 决不当头


王育琨:任正非的造物者精神
大美绝活就是一种信仰
恪守企业经营的原点思维
以生命铸成大美绝活
解决人世间的痛点
弥补天地演化生命的缺憾

王育琨:稻盛哲学在中国 2020.12.20
一刹那接一刹那触动您柔软的心


让我们跟着任正非一起走一个过程
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

王育琨频道 商务合作
微信 | gao940716

QQ:2116117593

投稿:2116117593@qq.com


2020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2019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地头力=喜爱{目标}×专注{死磕}×做好{绝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