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邓公如何走过人生低谷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传达室 Author 一致通过的陈老师





邓公如何走过人生低谷时?


文|一致通过的陈老师

源|传达室


前两天,一位同城粉丝告诉我,他们公司组织观看电影《邓小平小道》,问我有没有兴趣参加。


这是今年春天上映的一部新电影,讲的是邓公当年被贬居江西的故事。


可惜,时间不凑巧,电影最终没看成。


不过,在他的那段历史中,有几件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在过去的人生低谷时,曾带给我很大的启发。


刚到江西时的邓小平夫妇和继母(左一)


01.


临去江西前,邓小平对前来宣布决定的中办主任汪东兴,提出过三个请求。



第一,带自己的继母夏伯根一起去。


邓小平的这位继母,是嘉陵江上一个船工的女儿,作为续弦嫁进邓家。她有着四川女人的能干和勇敢:战争时,保护过共产党游击队的伤员;邓被“打倒”后不久,邓家子女被赶出中南海,全靠她一人照顾。


她与邓小平毫无血缘关系,邓小平依然把她当生母一样对待。此番离开北京,不知时间长短,也不知前途几何,继母是他想到的第一个人。


第二,把现在卧室的窗帘带去,因为邓夫妇习惯睡觉时,保持室内的黑暗。


第三,做几个大木箱,把家里的书带些去。


邓家有丰富的藏书,包括马列、历史、文学等等。行前,他们把书精心地挑选出来,装进大木箱里。邓的女儿说:“他们知道,在今后的岁月里,将由这些书来陪伴那些不眠的日日夜夜。”


这三个要求,就是邓小平面对生活的变故时,给出的三个要点:睡好觉,读好书,顾好人。


1969年10月22号那天,一架老式的伊尔-14飞机,从北京沙河机场起飞,飞往千里之外的江西。


机上载着邓小平一家三口,和他的窗帘,他的书。


据说,进舱门之前,邓回头望了一眼,想看看久未谋面的北京城。可除了空旷的机场,什么也看不见,随即转头进了飞机。



02.


经过周恩来的精心安排,邓小平落脚在南昌附近的新建县。


原本,江西方面准备把他们安排到赣州,周恩来觉得太远,于是打电话说:


他已经是六十几岁的老年人了,得个病怎么办?我的意见应该把他们安排在南昌附近,最好让他们夫妇住一栋两层小楼,最好是独房独院,还能在院里做些活动。


从这通电话里,可以看到周总理做事之细,也可以看出邓周关系之深(这是又一个可写的题目)。


有总理的“具体指示”,江西方面还真找到这样一幢小楼。


邓小平在南昌的旧居。这里原本是南昌陆军步兵学校校长的居所,人称“将军楼。


对这个“新居”,邓夫妇满意,陪着来的“专案组”也认可,算是圆满完成了任务。临回北京交差前,他们问邓小平还有什么要求。邓的回答,令他们大感意外:


我同意中央对我的安排。我到江西来了,但我还会出来工作的,我还能为党工作十年。


毛泽东曾评价邓小平是“钢铁公司”。这座“钢铁公司”,即便是遭遇“停产”,本身的硬气也还是在的。


那幢小楼里,邓夫妇住二楼,一楼住着一位干事,承担保卫加监管之责。有一天,干事来到邓小平面前,让他写一个“心得体会”。


邓听后看了他一眼,淡淡地说了一句:“有事我会给毛主席党中央写报告的。”


革命家张鼎丞的女儿张九九,曾经去小楼探望过邓小平。她回忆说,那完全不像一个被“打倒”的人:


邓老爷子的威严和他的气势,一点都不减当年。

邓小平与金庸。


03.


唯独有一件事,能让“钢铁公司”放下姿态。那就是为儿女的事。


从公开的资料里可以看到,三年多时间里,邓不断为子女的看病、就业、生活甚至婚姻问题,致信汪东兴。在那些信里,丝毫看不出他曾是一位身居高位的领导者,完全就是一个忧心忡忡的老父亲。


其中,大女儿年龄已大,身体不好,可以说是他的一块心病。1970年2月9号,他在给汪东兴的信里写道:


(大女儿)她已有二十八岁,本身条件差,至今还没有对象,本人一身是病。如能将她分配到同我们靠近些,则更是我和卓琳最大的奢望了。


当年9月13号,他又为同样的事,去信汪东兴:


大女儿仍在河北宣化,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分配,我们夫妇仍然希望你能给予帮助。


他的这些信,有时能有回应,有时没有回应。


而对于受他牵连的大儿子邓朴方,邓小平的感情就更复杂了。他无法多说,只能多做。据他的女儿描述:


高位截瘫必须每两小时翻一次身,否则会长褥疮。特别是父亲,就每天帮他翻身,晚上也要起来数次。


很多时候,家庭都是支撑一个人走出困境的力量。前提是,你要为它付出,它才会给你力量。


邓小平在身处逆境时,更加用力地履行他对家庭的责任。因此,在遭逢浩劫之后,一大家人还能整整齐齐在一起,这是他毕生相当成功的一点。


在江西时,邓小平还第一次做了爷爷。


04.


来江西时,邓小平已经65岁。他还有没有后续,身体是很关键的。


毕竟谁也不能向天再借五百年。


所以,可以看出邓是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意志,不让它垮掉。举个例子,江西的冬天潮湿而寒冷,他是坚持用冷水擦澡的,并且颇为自豪地对家人说:


我冬天洗冷水澡,就不怕冷,还可以提高身体抵抗力。


根据安排,邓不能干坐在小楼里,还必须到附近的拖拉机厂“监督劳动”。职工们看到这位“新职工”,不仅是万万没想到,更是一整个惊呆了。


大家不敢说,不敢问,只按规定叫“老邓”。


在车间里,老邓是一位钳工,主要负责用锉刀锉零件。这是他过去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做过的工种,没想到四十年后又派上了用场。


一个管理过百万大军的人,如今只能管理手中的一把锉刀。这个落差大到甚至有点穿越。


邓小平当年工作的车间。


他没有摸鱼,而是老老实实地上工。关于这一段,《邓小平年谱》里只有一句简单的描述:


1970年夏,坚持每日去工厂劳动,做工时衣衫常常被汗水浸透。


夫人卓琳后来补充了一个细节。有一天,她见邓小平一直站着操作很累,就让他找把椅子坐下来弄。邓小平则对他说:


你不知道啊,我坐下去,就站不起来了。


我当时看到这里,就记住了这句话:坐下去,就站不起来了。



05.


在工厂劳动时,邓小平甚少与人言语。唯独有一次,他主动对车间主任陶排长说,大儿子在家里没什么事干,如果你们家里有收音机需要维修,可以找他。


陶排长看到老邓如此为儿子操心,虽然很感动,但是无奈地说:


不瞒你说,我家只有四五十元收入,小孩有四个,还有老人,哪里有钱去买收音机啊。


听到这话,老邓心里五味杂陈,便不再言语。



邓公毕竟是邓公,他不会只是一个钳工。他深陷囹圄,却也关注着外面的世界。而外面的世界,有点让他心塞。


有一回,插队的小儿子回来看他,老邓很高兴。


吃饭时,小儿子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当时社会里种种混乱的状况。邓听着,眉头紧锁,一直没吭气,最后很严肃地说了一句:


你们知道,你们说的都是一些很坏的议论!


说这话时,小女儿毛毛也在场,日后她在书中写道:


父亲是一个政治家,面对这样一个局面,他不可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但是,他什么也没有说,他什么也不能说。他只能把思考和信念,深深地藏在心底。


当年,为了方便邓小平夫妇去劳动,工人在他们居住的小楼和工厂之间,拓出了一条小步道,就是今天所称的“邓小平小道”。


电影的宣传海报上,用了一句话:想得开,挺得住。


有人说,邓小平在小道上走了三年,充满了他对中国未来的思索,也为日后实行改革开放埋下了伏笔。


他当时想了什么,已经很难考证。


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条小道就是他人生低谷的一个写照,成为他整个人生传奇的一部分。


1972年12月,邓小平复出返回北京前,去了趟他多年前曾经战斗的赣南。在瑞金参观时,路不好走,有人要扶。邓说:


不要扶,我还可以干二十年。


如果从那时算起,到1992年南方谈话为止,他后来真的又干了二十年!



电影《出山》于2014年11月28日在江西瑞金开拍,影片由曾执导《孔繁森》、《沂蒙六姐妹》的王坪担任导演,汇集了卢奇、唐国强、宋晓英、安荣生、郑卫莉等实力派演员,讲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落难江西并重新崛起的传奇经历。
《出山》经国家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小组审核通过,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等共同指导,由山东电影厂、广西天昌投资、北京文脉堂机构、北青传媒、中合云信控股等联合出品,历经2年多的大量前期开发和筹备工作。影片全方位地艺术再现了邓小平同志上世纪30年代、70年代两次落难在江西并重新崛起的传奇经历,讴歌了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群众路线、愈挫愈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作风和情怀。
山东电影制片厂厂长暨本片导演王坪表示,他很荣幸能够执导这部电影。自从电影开始筹备以来,不仅得到了国家重大题材小组以及邓家亲属的高度肯定和支持,还有多位实力派的创作者加入。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编剧董哲执笔剧本创作;还有邓小平的饰演者卢奇,以及著名演员唐国强、宋晓英、安荣生、郑卫莉等,主创人员中曾多次获过“金鸡”奖的个人单项奖,大家怀着对一代伟人的敬仰和对那段历史的尊重全情投入创作之中,并有信心拍出一部“三性”统一的精品力作。据悉,影片将于2015年一月下旬停机,并将于2015年中上映。(记者 肖扬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说,“中国历史翻来翻去,都是泪水,只有邓小平一个人,成功改革中国。”


今天要向大家重点推荐的,就是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这本书不只是给邓小平一个人,而是给一个时代立传。资料非常出格,内容硬核、真实、“实事求是”。





傅高义:有的书一两年人们就会忘记,我估计这本书会长期留在人们记忆里。我这样说可能有点自夸,但是我觉得,未来20年、30年,甚至40年之后,人们都会看这本书,为了了解这个背景、了解这个事情。


这本书,不少朋友已经读过,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未曾读过的朋友,想必也是大有人在,所以值得郑重推介。


我本人早在2013年该书中文版发行时就通过预订买了这本书,当时的售价是88元。刚在先知书店查询了,该店现有少量存品,售价仍然是88元。


谁也不能预测《邓小平时代》在将来什么时候有可能下架,至少可以说再版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很小。毕竟邓小平时代……已是另一个时代。长按下面图中二维码,立即收藏。



阅读精选:
张五常:他是中国200年来思路最清晰的领导人
邓小平恢复高考的“偶然性”

邓小平美国之行:“那位教授在撒谎”

实事求是的邓小平
高考记忆|坚实的第一步
小平南巡原版:谁不改革开放谁下台!下台!
邓小平对未来的十点警示
邓小平:那些人真是放屁!
1990 朱同志给邓公拜年

邓小平为文艺界松绑

邓小平发怒叫停无偿外援

南巡讲话未见报的两句话

邓小平:绝不当头!

邓小平1979旋风


•  End  •

2022年跨年演讲:
任正非|至暗时刻 我心光明 用痛苦创造欢乐



跨年演讲:造物者的信仰!

任正非的野望:磨好豆腐给最亲的人吃,开启人人天赋潜能,以生命铸成技术大美绝活,为人类创造价值。任正非三个法宝:1. 敬畏团队创造的无穷性,连接无穷性;2. 一切都在反转,一切都在生成,以无穷性的未来拿捏当下的动态平衡;3. 从未来前进到当下,以当下拿出大美绝活的确定性,穿越未来的不确定性,把自己铸造成器。无论怎样不被理解,都要把最好的东西贡献给世界!

在浮躁的尘世,打下一根坚实的桩!


对话耿一诚:“大美绝活就是一种信仰”!
战疫决定性胜利后 不傲娇 不自是
恪守大美绝活的原点思维
保持敬畏之心 保持空杯 保持开放
韬光养晦 稳住阵脚 有所作为 决不当头


王育琨:任正非的造物者精神
大美绝活就是一种信仰
恪守企业经营的原点思维
以生命铸成大美绝活
解决人世间的痛点
弥补天地演化生命的缺憾

王育琨:稻盛哲学在中国 2020.12.20
一刹那接一刹那触动您柔软的心


让我们跟着任正非一起走一个过程
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

王育琨频道 商务合作
微信 | gao940716

QQ:2116117593

投稿:2116117593@qq.com


2020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2019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地头力=喜爱{目标}×专注{死磕}×做好{绝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