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爹老娘

毕桃李 王育琨频道 2022-10-29

 


12岁,听老娘说,很开心

老娘说:
头拱地,出绝活。是人不要管,用管不是人。

头拱地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车到山前必有路,

出水才看两腿泥。哪有那么多顺心的事?你自己把它拨拉过来,头拱地,做好就是了!

老爹老娘


在广袤的世界,有一个被称之为“智慧之井”的地方。无意间人们将“智慧之井”储存的智慧,作为自己的新意识、灵感、创造力和生命力。


在我们兄弟姊妹的心目中,老爹老娘就是我们的“智慧之井”,沉静而深邃,是我们生命力之源。老爹老娘的价值(地头力:头拱地 出绝活),超出了“时间性”,始终放射出内在的光华和散发出鼓舞人向上的美好气息,而且已经成为人类精神山脉的一粒沙子。

老爹老娘像一个拼命压弯自己的良弓,以便使儿女的箭矢能够更迅捷地飞远。顷刻间,蓦然回首,老爹老娘不见了踪影!良弓弯了,断了,老爹老娘把自我彻底奉献出来。人类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重复着良弓与箭矢的故事。

嫂子毕桃李,出身于北京高干名门闺秀,父亲毕朔望,是外交官和著名诗人,母亲陶朔玉,是北京外交学院教授。大哥王育琦,出身山东烟台掖县的寒门子弟,老爹王希仁,老娘吕春华,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大哥大嫂是南开大学同学。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背景下,结成了良缘。差异巨大的两个家族、两个青年,会经历什么情感上思维上的碰撞?他们又各自丰富了什么样的精神?嫂子毕桃李的这篇文章简单直白,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

大嫂的父母我都熟悉。伯父朔望外交官,著名诗人。曾经担任中国诗词协会秘书长。1995年在南京居住,我常常约上老同学南航的教授江可申一起去陪老爷子搓麻将。我不会玩,5分钱的押注,精于算计的老爷子,一晚上都可以赢20多块钱,他非常开心我们去玩。

伯母陶朔玉,还曾经带着大嫂的2个妹妹去我们莱州老家,真是蓬荜生辉。那些日子,我每每从他们身旁走过,都有一种莫名的神圣感。那年研究生毕业去北京找工作,大哥建议第一次去北京的我找伯父伯母帮忙。

我一进门,伯母就迎了过来,热情地让座递茶。伯父主谈不相关的事。伯母“用爱”、“用敬”看着我的眼睛,侧身坐着,仔细打听了我的状况,然后亲切而果断地说:“育琨,如果你找工作都不能自己找的话,谁能相信你会干好工作?”

我被伯母朔玉充满“爱、敬、信任”的目光感染了,周身涌起一股热流,那一瞬间我的眼睛都亮了。我说,“感谢伯母,我知道了。”伯母那双眼睛很神奇,写到这里,我都有点泪目了。大哥大嫂都说,孙女王圣迪(出演过《隐秘的角落》)像太奶奶春华,我看那双眼睛像太姥姥朔玉。

伯母朔玉的话,跟我老娘的话“是人不要管,用管不是人”很吻合。我很欣然地接受了。当时还想,一个外交学院的教授,跟一个农村大字不认识一个的老娘,怎么思维意识都一样呀!回望我独自闯荡北京的历程,自那以后我自己的事就没求过人。感恩智慧的老人,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予我最深切的爱和信任。

清明节到了,愿天上的亲人和未来的孩子,可以收到我们的思念和承传。

                                    王育琨手记

2022.04.02


我人生照的第一张照片。大哥大姐上大学去了。老爹老娘、二姐王育香,二哥王育鹏,都走了。我想他们。

老爹老娘合影1969年



我的胶东情缘

——纪念公公婆婆逝世15周年


毕桃李



我的公公婆婆已逝世15年了,每当想起他们来,心里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思念。在我和婆婆相处的38年中,我们以真诚和信任,培育了人间极其珍贵的真情厚谊,营造了超出婆媳关系的和谐,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谨以此文表达对公公婆婆的深切怀念。

          

我的婆婆,一个普通的莱州妇女

 

01.

 

我的父母1938年参加革命,曾在重庆《新华日报》社,负责国际版的编辑工作,后受党的派遣到国外开展地下工作。 1950年父亲奉周总理调遣回国,我当时8岁,随父母由瑞士日内瓦经香港来到北京。那时他们作为第一批外交官,立即派到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工作。我只好在育才小学住校就读。当时我只懂英语,老师讲课听不懂,急得直哭,在老师同学的热情帮助下,才慢慢学会说中国话。1955年考入师大女附中,1961年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育琦和我都是当年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的同学。


正当我们做毕业论文时,1966年5月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原毕业分配方案取消,全校开始停课闹革命。这时我和育琦不期而遇,有了充分交流思想观点的机会。我们对形势、今后的分配及各自的家庭等,都进行了坦率、真诚的交流。彼此发现,我们有共同的语言和认知,只是两个人的家庭、成长经历有较大差别。


育琦出生在胶东半岛莱州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庭生活困难,在校享受助学金,家里一年才给他十元钱。他的床单是用几个旧面袋缝制的,总穿一双旧布底鞋和中式对襟衣服,一看就是典型的农村青年。他给我的印象是待人诚恳、朴实无华,办事认真,我们曾在一起搞过宣传工作,那时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我的公公,一个朴实的农村供销社人员

 

每当提起他的家庭,他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述成长中许多感人的故事,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给我留下印象最深、最使我感动的就是他的母亲。在解放初期,这个坚强的母亲为了支持父亲去供销社工作,毅然挑起了家庭重担,为了养活七口之家,拼命地干活。一个小脚女人推着独轮车爬坡、过河在全村是独一份,十里八乡远近闻名。闹春荒和困难时期没有粮食,她就挖野菜,爬树摘叶,给老人和孩子充饥。

           

1950年桃李在瑞士


老娘自己不识字,却决心让儿女们都上学,她省吃俭用,白天下地,晚上弹棉花,为的是多挣几个工分。


1967年育琦与兄弟姊妹合影    


育琦说,正是母亲挑起了家庭重担,他才有机会不断地上学,直到上到大学。他印象最深的是,每次考试奶奶一定煮一个鸡蛋,他考初中时,在全县考了第一名,但他说,那是奶奶和母亲的功劳。


1965年桃李全家合影

 

他的母亲虽然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通情达理,非常要强。不仅家里收拾得干净利落,缝补浆洗样样周全,让每个孩子都穿戴整洁。


不论多困难,过年也要给孩子们穿上新衣裳、新鞋子。她常常大年三十不睡觉,连夜缝衣做鞋。一个老一辈农村女强人的形象,就这样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从这个母亲身上,我真正领会到人穷志不短,穷则思变的深刻含意。从对他的家庭、成长过程的了解,我感到育琦之所以人品好、学习刻苦、有才华,正是因为他经受过艰苦磨练,才真正懂得珍惜美好生活。我愿意抛弃“门当户对”的世俗,与他结伴而行。


我把我的选择告诉了母亲,妈妈当时是外交学院的英语教授,她心底善良,从小也是在艰苦环境中长大。在她心目中,人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她是共产党员,有很高的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她豪不犹豫的明确表态:“只要人好,你们志同道合就行。”她还强调说:“你不了解农村,就不了解中国。你从国外回来就在北京住校,后来又去天津上大学,与社会脱离时间太长,对国家的历史和国情一无所知。”我这时才晃然大悟,认识到自己真正的弱点是什么,同时也意到母亲是从根本上支持我的婚姻。我深深地感到,我把自己一生托付给育琦是值得的。


1968年学校开始分配,我们俩经过努力都分配到了石家庄市。但是报到遇到了很多麻烦,当时市分配小组提倡哪里艰苦,到哪里去。按分配方案规定,育琦已在半导体厂上班一个月了,但分配小组又要将他分到山里去,后经多方疏通才终于留下了。


当时我们属于接受再教育的“臭老九”。我在报到时,分配小组不能专业对口,必须接收工人阶级的再教育。于是我被分配到国棉一厂准备车间,当操筒挡车工,三班倒,需要走着接线头,每天相当于走四十里路。育琦在无线电二厂电镀车间当工人,各自住在厂集体宿舍,每周见一次面。


石家庄长安公园常常是我们见面聊天的地点。记得有一次,我接到妈妈的来信,告诉我:外交学院造反派说妈妈意志衰退劝其退党。当时父亲“走资派”的事尚未解决,又提出母亲的事,我心里十分忐忑不安,我把情况告诉了育琦,他非常认真的说:“不用担心,现在社会这么乱,说不定出现什么事,不管你的家庭怎么样,我们的关系是永远不会变的!”在我困难时期,他最坚定的支持,给了我力量,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们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1969年10月我们的结婚照

  

1969年我们27岁了,爹和娘着急了,多次催我们回家结婚,因为按农村的习惯早该抱孙子了。谁知当育琦到厂里开证明信时,却遇到了麻烦,厂有关领导和军代表,已经了解到我的父母正在接受审查,让育琦慎重考虑,不要因为这们亲事影响了自己及子女的前途。育琦说:“谢谢,个人和家庭是两回事,自己已经考虑成熟,不会有新的选择,并表示不管发生什么情况,这辈子非毕桃李不娶” 。经过多次交涉,他的决心打动了厂领导,终于开出了介绍信。

 

02.


1969年10月1日,我们在爹娘的催促下,回山东莱州结婚。记得9月30日,我们在蒙蒙细雨中经青岛乘汽车奔向莱州。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胶东半岛,沿途正在收获的一片片玉米,“人”字形屋顶冒出的缕缕炊烟,田间运送庄稼的小推车等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使我感到格外新鲜。我的心情既兴奋,又有点忐忑不安。 我因父母的“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特嫌”等莫虚有的罪名,使我背上了政治包袱,心情有时感到压抑和沉重,还不知回到农村老家究竟会怎么样?育琦好像看出了我的心事,他让我乐一乐,并说:“一切都会很好的。”他那耐心和兴奋劲,驱散了罩在我心头的乌云。


按农村的习惯,长子结婚是家里的大事,爹和娘为我们的婚事做了充分的准备,全家都热盼着我们回去,希望看看城里长大的高干子弟、大学生媳妇是什么样的。我和育琦刚迈进家门,爹娘和弟弟妹妹们就热情地迎了出来,我根据育琦的介绍,大声地称呼着:“爹,娘,二弟,三弟,三妹”,他们瞅着我直笑。娘更是喜笑颜开地把我们带进早已布置好的新房。醒目的大红喜字贴在正当中,大红的门帘和窗帘,把房间照得红彤彤的。整洁的火炕上摆放着被阁,迎面的书桌上古朴的大闹钟,发出嘀嘀嗒嗒的节奏声。山东流行的古式立柜,使房间充满古色古香的气息。据说这些都是当初娘的嫁妆。炕上的大花双人被和新床单,把整个屋子衬托得那样舒适和温馨。看完屋里又带我看前后院。啊,后院可真大,有许多高大的香椿树、石榴树和花椒树,还养着鸡和兔子。前院有枣树,扁豆和丝瓜都爬上了墙;牡丹花、月季花五艳六色,大朵大朵的绽开。看到这生机盎然的农家小院,真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愉悦感。而使我好奇的还是我们住的这个高大,敞亮而结实的砖瓦房,屋檐上还有花纹。爹告诉我:“这是大地主家的房产,房梁檩条都是好木头的,十分结实,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土改时分给咱们家的。”


1969年10月结婚后全家照

 

娘用莱州话一口一个“桃李”亲切地叫着我,不停地介绍家里家外的事,恨不得一口气把所有的事情都讲给我听,尽快让我了解和熟悉一切,看得出她是发自内心的兴奋。尽管爹娘都知道我父母正在接受审查,但他们根本不理会这些,他们看中的是我这个儿媳妇,见到亲友就说:“儿媳妇的爹娘都是教授,正经人家。”


第一天我就吃上了家乡的饭菜,点着红点的大白馒头、鱼虾和山东的小炒菜,摆满了八仙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娘那种盛情让我很不好意思,她边给我夹菜边说:“快叨,快叨呀。”


我来到莱州的第一天,浓浓的亲情就把我带入到没有忧愁的欢乐世界。一切都是那样自然和亲切。晚上睡在铺着厚厚褥子的大土炕上,心里是那样的踏实。就这样,我和婆婆的缘分从见面第一天就开始了。


第二天家里操办婚礼,设宴招待亲朋好友。十二桌酒席摆满了自家和邻居的院子,还专门请来了厨师和迎客张罗事的帮手,热闹非凡。虽然我听不太懂莱州方言,但山东人的大气,豪爽和热情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更加爱上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人。我从没见过这种场面,人生地不熟,只能跟在娘的身旁,听她的安排,学着她的称呼:“四姑奶奶好”,“大姑好” ,“二姐好”……迎接着每位来客。


来的亲朋好友,对我的身世早有所闻,都以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我,并主动打招呼,想解读一下这个北京来的特殊新媳妇。在相互敬酒的欢笑声中,有人提议让我表演节目,他们是想在我推辞的时候开始闹媳妇。可万没想到,我二话没说,高兴的走到一块空地上跳起了新疆舞,跳得轻松快乐,赢得大家的喝彩声和掌声。他们称赞我性格开朗大方,没有大家闺秀的扭囁劲,农村传统的闹媳妇节目也就自然没有搞起来。后来,育琦的二弟还记忆犹新地说:“当时你一跳舞就把大家震住了,媳妇都没闹成,你真行!”通过一天的婚礼,全家人加深了对我的了解。“育琦娶了个好媳妇”,很快在亲友中传开了。从那以后我与胶东半岛这个海边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娘非常热爱生活,富有多种爱好和情趣,她勤快了一辈子,能干了一生。爹说过“您娘自从进了王家门,可以说做尽了营生。”的确,娘干净,利索,非常要好,用自己的双手把这个家整理得井井有条。她住在哪里,那里就窗明地净,一尘不染,直到老年,驼着背、弯了腰还是坚持天天打扫院子。

                        

1970年晖晖与奶奶合影


我虽然有西式生活的烙印和长期大城市的生活经历,但丝毫没有影响我接受胶东的文化习俗。在开始接受胶东生活方式时,总是在好奇的体验着,可后来就逐渐入乡随俗了,成为我们家庭生活方式的主基调。记得有一年回家过春节,天气很冷,但准备过年的气氛很浓。娘这一辈子很要好,日子再难,过年也要给每个孩子换上新装,年轻时候她常常年三十整夜的忙。

 

1972年与育琦的大妹育清和小妹育龄合影

大姐育清两次陪老爹老娘来深圳跟我一起住。大姐育清去年也走了。泪目。


辞灶那天要扫房、刷房、大扫除,还要提前杀鸡、煎鱼、炖肉、煎豆腐及做各种美味小菜,采用木制的模型做出金鱼、福寿、元宝等各种花样的白面饽饽,再点上红色显得格外神奇。年三十家家贴对联、窗花、剪纸;中午全家吃一顿丰盛的大餐;下午包饺子,娘负责拌饺子馅,调出的馅香气扑鼻,最有意思的是饺子里还要包上钱币、花生、年糕、红枣和糖块等,看谁的运气好。

 

1974年与我爸妈和弟弟妹妹合影


吃到钱币意味着新的一年会发财;吃到年糕意味着高高兴兴;吃到糖块意味着甜甜蜜蜜;吃到花生意味着长生不老等。


三十晚上长辈带领儿女们为祖宗烧香上贡,屋里的灯彻夜长明。正月初一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大家都穿上新衣裳,大人下饺子,小孩子们开始放鞭炮,各做各的事,不能大声喧哗。点着灯吃饺子,这时小孩子们最为活跃,当吃到饺子里的宝物都纷纷报出来,使气氛达到高潮。吃完饺子的第一件事就是晚辈给长辈拜年,有的磕头、有的鞠躬;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这是全家最开心的时刻,不到六点就开始串门拜年了。年轻人开始走家串户,互致问候,长辈们在家等候客人,给拜年的人塞糖果、递香烟。按习惯扔在地上的花生、瓜子皮等杂物一般初一初二不要打扫,待初三早晨放鞭炮后再清扫。

 


1972年儿子雷雷出生与老爹老娘合影


爹娘忙了一个腊月,这时是最高兴的日子。见到亲戚朋友总要展示儿女们为他们买的新衣服和新首饰。四十年来,不论在石家庄还是在北京过年,我们都按老家的风俗办,这样显得格外热闹。


在胶东给老人过生日也是很隆重的事情。娘的生日是正月初八,正好在春节期间,是个很吉利的日子。这一天就像一个盛大的节日,前来祝贺的亲友络绎不绝,足有五十余口。大家带着寿桃、各式花样饽饽、点心、鸡蛋、牛奶、酒等礼物前来祝寿,娘忙着道谢,临走时还要将各家的礼物搭配、交换回送。后来娘老了,这些事都交给兄弟媳妇具体办理。过去生活困难时,大家就聚在家里吃碗长寿面,兄弟姐妹们忙里忙外,提前准备,烧火炒菜下面条,屋子里炕上炕下都坐满了人,气氛也蛮热闹的。后来日子过好了,就到饭店里包上几桌酒席,大家省了不少事。不管生日宴在家里办,还是在饭店办,主要是由兄弟育鹏安排操持,家里其它人协助配合。宴会前,娘和爹陪着客

 


1976年晖晖与爷爷在石家庄长安公园

 

人聊天,大家一面交流,一面开怀大笑。在宴会开始的时候,出门在外的儿女子孙纷纷打来祝寿的电话,这时娘一会儿接受家里亲友的祝福,一会儿接受外地的祝福,乐得合不上嘴。亲友们都赞不绝口,说娘好命,是个有福之人。爹的生日是农历六月十七日,正是天气比较热的时候,但来的人也足有四五十口。


老人过生日时,我们和孩子们,在外地都要分别为他们祝寿。现在我们也成了老人了,在我们过生日时,孩子们也是要千方百计组织全家团聚一下,搞一个生日宴并送上大蛋糕。


我从小在特殊环境长大,适应能力很强,但是我不会做家务活。自从进入了这个家庭,我决心入乡随俗,从头开始学习和适应当地的语言、称呼、礼节、生活方式和待人接物等。 


娘来到石家庄和我们一起生活,也给我提供了学习的条件。我逐渐学会做各种面食,娘还教会我絮棉花做棉被。我还向爹学会做鱼和其它海鲜的菜。娘做什么事都要求做得最好,干家务也是这样,衣着打扮也不例外。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娘出门前,总要用扫炕笤帚把身上从上到下扫一遍,连布鞋也要打扑干净,头发要梳理整齐,虽然蓝色的大襟上衣已经很旧了,但总是很干净平整。


连石家庄的邻居回忆起她老人家来,印象最深的是:高高的个头,腰杆挺得直直的,手里拿个手绢,显得特别神气利索,可有风度了。在她的影响下,我们也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育琦出门前一定要把皮鞋擦亮。正因为娘追求美好和时尚,所以我们包括孩子们,每次回家或过春节总要给娘和爹买新衣服,有时也买点首饰之类。老人特别高兴,一定马上试穿试戴,仿佛自己又年轻了。她常说:“衣服多得穿不了,别再买了。”但是我们做晚辈的,总愿意把老人打扮得越来越年轻,使他们对生活充满新的希望,健康长寿。


娘把我当成自己的亲闺女一样体贴照顾,她常说:“我可不能像老社会的婆婆那样待媳妇。现在是新社会了,老法不行了,从我这就得改。”


1970年我生女儿晖晖前,娘放下家里的农活和家务事提前来到石家庄准备侍候月子。那时我们租住的临街房子条件极差,一间屋半间炕,地面坑洼不平,俩扇木门和纸糊的窗户把光线都挡住了,周围还有两个厕所。尽管环境这样差,娘却一点不嫌弃。她每天给我做五顿饭,每顿都是一大碗厚厚的小米粥,里面放着大枣和五个鸡蛋。娘还教我如何给孩子换尿布和按老家的方法包裹孩子。整整一个月不让我下床干活。产假期满我开始上班,工厂规定喂奶时间仅一小时。娘为了不让我急着回家跑出火奶,就抱着孩子走三里路,到厂门口等我喂奶。


后来“文革”的火,烧到我们外来的大学生身上,我无例外的接受审查和批判。为了让娘避开这不愉快的气氛,我坚持回家喂奶。可是受审时期我无法按点赶回家,娘只好一面给孩子喂糖水,一面焦急地等我回来。在那特殊的年代,我不能把厂里受的委屈带回家。因心情不好,我的奶逐渐减少,孩子刚五个月就彻底没奶了。为了在娘面前装着好心情,进门时我总是愉快地大声叫:“娘,我回来了。”娘见到我特别高兴,马上把孩子递给我说:“快喂奶吧!”


有一次我刚迈进大门时,娘就着急的说:“桃李,你可回来了,可了不得了!”我一问才知道是娘将治肾病的药当成感冒药给晖晖吃了。   


一看她那担惊受怕的样子,我马上安慰她:“别着急,没关系,出不了事,就是真出了事,大不了我再生一个。”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她。娘一直记在心里。三十年后一次聊天中提到这件事时,娘仍然很感动。也就是这些点滴的小事加深了我们之间的信任。你敬她一尺,她敬你一丈,她把我当亲闺女,我待她象亲娘一样。更有趣的是我怀老二时,害口很利害,就想吃老玉米。那时爹娘在老家,知道后几经周折才说服邮递员帮助从山东老家寄出几根玉米棒子。可等寄到石家庄,玉米棒子又干又硬。我泡了两天,小火又煮了大半天才算解了

 

晖晖雷雷1975年在老家合影


1972年生下雷雷后我没住院,育琦找到两轮大板车,把我和雷雷一起包得严严实实的从医院拉回家。一进门育琦告诉娘,生了个女孩子,娘说:管他男孩女孩,大人孩子都好就行。后来育琦才告诉她是个小子。娘高兴极了,她有了长孙,能不高兴吗?

 

1976年晖晖和爷爷合影

 

爹娘为了减轻我们的家务负担,让我们安心工作,把仅七个月的孙女带回莱州老家。实际当年山东的家境还相当困难,爹在远乡的供销社工作,难得回家,弟弟妹妹们都在农业社干活。


在奶奶的精心照料下,晖晖在老家成长得健康可爱。雷雷满月后被送到我们厂办托儿所。当时落实政策我调到国棉一厂学校,教初三物理兼班主任,工作量大,又费心,照顾不好孩子。也是因为吃了我的火奶,雷雷总是拉稀,严重时一天拉十余次,我们常常半夜三更排队挂号,找好的大夫给他看病。


1972年10月1日我们带着七个月的雷雷到北京探亲。我妈妈看到雷雷身体状态,马上提出把孩子留在北京,由她来照顾。可当时我80岁奶奶身体不好,弟弟又有残疾,都需要家人照顾。妈妈上着班,负担实在太重,我真的很心疼。我娘知道这种情况后,马上提出让雷雷回老家,娘说:“养一个是养,养一群也是养。”说得十分肯切。于是雷雷在两岁时,由我妈妈和妹妹护送,来到奶奶身边,这是两个老人第一次见面,双方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个孩子在奶奶和全家人的照顾和关怀下茁壮成长。奶奶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性格和品德。


两个孩子在奶奶和全家人的照顾和关怀下茁壮成长。奶奶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性格和品德。


奶奶的直爽、诚恳待人、从不沾别人的便宜和孝敬老人的优秀品质,直接影响着两个孩子。记得晖晖四岁时,奶奶带她到别人家玩,走时顺手拿走了玩的一块滑石,回家后被奶奶发现,严厉批评了她,硬逼着她立刻送还原主并向人家道歉。奶奶反复教育两个孩子不许动别人的东西,不能占便宜。

 

 1975年晖晖和爷爷与姥爷姥姥和舅舅合影

 

奶奶很亲这两个孩子,出门时总穿着北京捎去的新衣服,打扮起来,两只手一边领着一个,感到可自豪了。但是她从不溺爱和娇惯他们,常让他们去拾柴草和树叶回家烧火用。教育他们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米粒、饭菜掉在桌上一定要拾起来吃掉,不要剩饭;吃饭后要主动收拾桌子。奶奶时常对晖晖说:“闺女不顶墙,坠上个娘家娘。”要求她勤快能干、说到做到。很小就让她练习买酱油;从小培养她夜里自己去院里上厕所不害怕;上小学时就让她自己洗衣服等等,锻炼她的独立生活能力,遇事不怵头。


记得儿子雷雷上学前,娘从老家带雷雷来石家庄。一个小脚女人肩上背着七、八十斤的东西,手领着六岁的孙子,自己又不认字,在济南由长途汽车转乘火车时困难重重,可是娘说:“那没事,鼻子底下有个嘴,走到哪问到那,谁都能告诉俺。”她告诉我们,到济南排队买火车票时,又怕丢了雷雷,可紧张坏了。娘的这种敢说、敢想、敢干、敢闯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是个心地善良,热心肠的人。谁都知道她心直口快,讲直理,待人真诚,做事认真负责,热情好客。


1974年妈妈、大妹妹青青和我一起送雷雷回老家,两亲家见面非常亲热。娘拿出最好吃的东西招待我们,还带着妈妈和青青串亲戚。家乡的贴饼子、煎小鱼倍受妈妈和青青的喜好,家乡的浓浓亲情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爹娘送晖晖雷雷回石家庄上学时,我们按排两位老人进京参观名胜古迹,爸爸妈妈十分热情地招待了他们。


带他们到颐和园、故宫、天安门等地游玩和照相。两个家庭你来我往,加深了了解,增进了情感。双方父母心里都装着对方。我妈妈看到适合娘穿的衣服就买下,每年春节和糖果一起寄给老家。妈妈知道娘多年来一直帮我们带孩子,料理家务很不容易,充满感激之情。每次打电话都要我们代向爹娘问好。


1990年妈妈身体很差,总是腿肿背疼,虽然去京时,我们给她带了些药和电疗仪帮她治疗,但效果都不明显。年底,她拖着病体独自来到石家庄看望我们。两个母亲又见面了,她们亲切地称呼对方“姥姥”“奶奶”。娘以主人的身份千方百计给妈妈做可口的饭菜。当时,河北省由于长时间阴雨天,把小麦都捂坏了,面粉不仅有怪味,而且做出的馒头发粘。我妈妈说:“没关系,这种馒头一样好吃”。


可是娘很着急,把我拉到一边说:“别听你妈妈的,快去找老郭要点好面。”当娘最终让我妈妈吃上了不粘的馒头时,她笑得是那样的开心。妈妈临走时,娘发现她穿的衣服太单薄,让我找出我的厚棉袄给妈妈穿上。可是妈妈硬说不冷,娘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棉袄拿过来硬塞在妈妈手里,我妈非常感激她。妈妈走后仅半年就因患淋巴癌而去世,听到这个噩耗娘大哭了一场。每当提起我妈妈,娘时常眼含热泪赞叹不已:“姥姥那个人太好了,难找啊,可惜走得太早了。”


记得雷雷上小学前,娘带他到石家庄来的当天,我就给她30元钱,并说:“这钱你拿着做零花,别不舍得花啊。”她不肯要,说身上从来没装过这么多钱,在我的坚持下,她只好收下。可是她把这三十元放在一个兜里,另一个兜放自己的一点钱,买家用的菜和物品花我给的钱,自己零花就用带来的钱。娘常说,我们挣钱不容易,不能随便花。每次买菜她都要侃价,她勤俭节约处处为我们节省开销 。   


八十年代中,有一次娘从老家来,心脏病犯得挺利害,全身无力躺不下,她担心自己好不了了。我一再安慰她并及时领她到医院诊治,还给她吃了不少保健品,病有了明显好转。为使她全面恢复健康,我们教她练智能气功。她练功非常认真投入,嘴里大声叨念着每节的名称和动作的要求,慢慢地就学会了。从那以后风雨无阻,每天早晚练两次,她的身体逐渐好起来。智能功在娘身上产生奇效后,我们又教会了爹,就这样老两口一直练了二十多年从未间断过,直到去世。  

 

1977年雷雷和奶奶合影


从这次得病后,娘和我们在一起,生活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她帮我们操持家务,我们相互依赖、相互尊敬、相互照顾,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和娘在家庭生活中分工协作,我下班买菜,回家后炒菜做汤,她做干粮和粥。每天中午和晚上我下班后一进门,第一件事就是到房间或阳台去找她,大声地叫:“娘,你在哪儿?”我报到后,马上去厨房做菜。如果她在厨房里,我一定会把她请出来,安排在沙发上休息看电视。只要我回来就不能让她再干活儿。每天吃完晚饭后,我会陪着她看电视,耐心通俗地给她讲解节目的内容,但是雷打不动的却是每天晚上半小时的单独聊天,娘会将当天发生的事情和所见所闻都告诉我,有时对老家的牵挂和回忆的事情,也会毫无保留的讲出来。我会及时地开导她,帮她解开心里的疙瘩,直到她的心里轻松为止。


我只希望老人生活愉快,没有烦恼,身体健康。所以必须创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家庭环境,使老人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我要求全家人养成尊敬老人的好习惯。我和育琦说话特别注意分寸,雷雷晖晖不能惹奶奶生气,谁让奶奶生气,谁就必须道歉。在我看来家务事没有什么是非,老人认定的理就是理,顺者为孝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名句。就这样全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每天上午和下午的空闲时间,娘总是约邻居老太太们聊天或在楼下晒太阳。她一口山东话,嗓门又大,说起话来绘声绘色,特别有风趣,时常引得大家开怀大笑。她把家长里短的故事讲得特别生动,大家都喜欢和她聊天。每当讲到子女时,自然要提到我这个大儿媳妇,一说到我,她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讲许多我们相处时的小段子,然后总结一句:“桃李可实在了,跟她妈妈一样,好来头。”娘不仅要讲人讲事,还要把我给她买的新衣服,一件件拿出来给人看,戒指等首饰也总会戴出来。她的宣传能力是一般妇女比不了的,怪不得有人说,她要是有文化,肯定能当“宣传部长”。居委会在知道我们家庭的故事后,连续多次评选我们家为区的“模范家庭”,“五好家庭,”“五好媳妇”等等。我为有这样一个婆婆而自豪。  


老娘用她们的双手托起了我们这个家,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从事工作和科学研究。我曾多次获得了省、市科学进步奖和国家科技成果奖,并于1991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育琦则于1989年被评为河北省省管专家。孩子们在老人的照顾下,茁壮成长,先后都考进了大学。每当回忆起这些,我们都充满了对老爹老娘的深深感恩和无限的敬意……


03.


1996年娘感到自己老了,愿意落叶归根,她常说:“那是我六十多年熬的个家,可不容易啊。”她回到老家后就再也没有出来。我们从1997年雷雷结婚回家探亲以后,每年都要在“五一”或“十一”黄金周回家看望二老。


娘特别愿意与我通电话,由于她耳朵变聋,我们就规定每周六早八点至八点半是我给她打电话的时间。她总是按时坐在电话机旁,电话铃一响,她会马上拿起话筒,第一句话就是:“桃李你可来电话了。”随着就是爽朗的笑声。有时遇到一些想不通的事,也会讲给我听,我会耐心的给她排解,那时她又会高兴地笑了起来,并大声说:“听到你这么一说,我的心扑啦的一声开了。”爹娘最大的愿望是儿女们常回家看看。娘常说的话是:“你们赶几儿回家?还有多少天?”“提前打个电话,我好给你们晒晒被子。”“叫晖晖雷雷他们全家都来,咱家宽敞,有的是地方,叫他们都来啊!”“我可想你们啦!”每当我们问起她和爹的情况时,她总是说:“身体挺好,你们不用挂着我,泼吃泼喝的。就是有时候离心(烧心)吃块苹果就好了。”

 

1998年亲戚们莱州合影

 

每年春节我们和孩子们都给爹娘寄钱。娘总是说:“捎这么多钱做什么,俺们又花不着,给你们攒着吧。”娘在春节前,总会收到不少钱:村里发的养老费;在外和在家的子女给的过年钱。这也是她最开心的日子。过年时,她和爹总要拿出不少压岁钱,分给小辈们。她自己省吃俭用,舍不得花钱,可是对别人却很大方,愿意花在子女身上。她处处表现得很大气,所以全家人都喜欢围着她转。


这些年,每次回家前,娘总要和兄弟媳妇提前几天打扫房子、晒被子。我们春天回去时,娘总要提前腌好新鲜的香椿;我们秋天回去时,她总要准备好石榴、苹果等。当得知我们到家的准确时间后,娘和爹总要到门口等候。当我走进那熟悉的小巷时,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我的心会砰砰地跳。


1999年祖母逝世40周年祭

 

爹娘虽然都是八十多岁的人了,看上去身体还不错,但每次回去都感觉到他们一年比一年衰老了:娘的腰越来越弯了,走路也需要拐杖了,他们的耳朵也越来越聋了,精神头也都不如以前了。看到这种情景,我真感到阵阵心酸。


我每次一进家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包裹,把买好的新衣服拿出来让两个老人试穿。娘总说;“又花钱,上次买的还没怎么穿呢。”我知道娘是个干净、利索、爱好的老人,嘴里虽然这样说,但心里还是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她穿上新衣服在镜子前照了又照,那种兴奋劲真让我开心。接着我会把娘爱吃的高级点心、糖果、巧克力、山楂卷等塞到她的嘴里,把爹爱吃的绿豆糕、沙琪玛等递给他,屋子里顿时充满了笑声,两代人的欢乐真是难以言表。娘从来不忘记,把我们送给她的东西,分给她的邻居朋友们。


每次回家我们首先是上坟祭祖,然后请表兄弟表姊妹等有关亲友吃饭、交流。育琦说,娘是爱热闹的人,亲友们来了她会很高兴,何况他们平时常常到家里看望两位老人,借此机会表示一下我们的谢意。

 

1999年与四表妹全家合影

 

我们回家后,最忙的要算是二兄弟育鹏了,他们要陪同我们祭祖、串亲、请客等等,同时还招待我们吃螃蟹、海鱼、大虾、蛏子、蛤饹等海鲜。还有三妹育玲,尽管她的生活并不宽裕,但总邀请我们去吃饭,做上二十几个菜,其实平时他们很少买这些海物。


莱州属于海边县城,离海边只有十余里,在三山岛还建有海港,海产品交易很活跃,我最喜欢逛海产品集贸市场,太有特色了。每次回家育鹏都要给我们买一大堆海米、蛤饹肉、扇贝肉等带回来。


2000年是老爹老娘钻石婚的庆典,亲友们聚集一起来庆祝。老娘很高兴,她穿上儿女们给她买的绣边的新衣服,带上孩子们买的金戒指和金手镯,打扮得十分秀气,她同大家开怀畅谈,十分兴奋。家人和亲戚们也都赞不绝口,终于迎来了苦尽甘来的一天。


每当我们探亲往回走的时候,娘恨不得把家里所有的好东西都给我们带上。把后院树上结的甜石榴、花椒和烟台苹果,腌好的香椿和晒干的云豆角都给我们包好,每次还少不了带上胶东独具特色的刻着金鱼、仙桃、福寿等花样饽饽。


2000年老爹老娘钻石婚庆典合影


2006年育琨携妻子和岳母到莱州探亲,这也是我们兄弟难得的一次见面,大家尽情畅谈。

 

2006年育琨携爱人和岳母莱州探亲合影

 

2006年10月桃李与老娘最后合影


2006年10月育琦与老娘最后合影


2006年育琦与老爹最后合影


2006年育琦、育鹏和育琨三兄弟在莱州合影

 

四十年来,是爹娘的真情和付出、兄弟妹妹们的真诚和信任、亲友的热情和认可,使我真正融入了这个家庭、融入了这个城镇。我为能成为胶东的媳妇而自豪;为能够与胶东的农民家庭结缘而知足。正是这种胶东情缘,使我品味到淳朴、爽直、热诚的胶东乡土人情。我想起了妈妈在世时告诫我的一句话:“你不了解农村,就不了解中国”是多么正确。


母亲对子女的爱胜过世界上所有的爱,尽管我们都60多岁了,可在她心里仍然是个孩子,始终牵挂着我们。我们离开家的那一刻,是娘最伤心、难受的时候,以往她总是笑眯眯的送走我们,并嘱咐明年早点来。


2006年,她却含着眼泪,拄着拐仗不仅送到门口,且坚持要送到大街口,我们掺扶着她,边走边说。她一边擦泪,一边颤抖地说:“别忘了来电话啊!”我们拉着她那充满着裂纹的手,慢慢的走着,瞬间一股热流从眼中流了出来 ,忙说:“娘放心,我们会给你打电话的。”              

 

2019年我们金婚时节全家照

 

2019年在我们金婚时节,照了个全家合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也是献给老爹老娘的礼物。在他们的抚育下,孩子们都长大了,且成了家。五十年来,我们这个家庭已有10口人,大外孙女和大孙子都在国外读大学,小外孙和小孙女都长得活泼可爱。


每当回忆起我和公公婆婆相处的日子,总有一种酸楚涌上心头,他们给我们的太多太多,留下了许多生动的记忆,他们的音容笑貌不时地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我总感觉到他们没有走,还经常用那清脆的声音叫着“桃李!桃李!”我常常在梦中依稀与他们相见,久久不能平静,长时间的回味着… …


我深感与胶东结缘是我一生最正确的选择,也是我人生画卷最灿烂的一笔。我今生能够有幸结识我的婆婆,这也许是上苍的安排,也许是我上辈子的造化。

在和婆婆相处的日子里,我看到了人间最平凡、最美好的东西;我体验并享受到了这份人间真情。我们共同度过了快乐的日子,也共同品味了生活的甘甜。

在我们缅怀老爹老娘之际,又让我回到了充满真情和快乐的年代,感恩老人家为这个大家庭,为子孙后代,一辈子的辛勤劳动和巨大付出。没有她们的奋斗和智慧,就没有我们和谐幸福的家庭,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永远怀念他们,把他们那种坚强、奋斗和关爱的精神发扬光大! 

 

20224月于石家庄



 孙女儿王圣迪小时候长得最像太奶奶

 

2022年4月于石家庄


阅读精选:

王育琨:母亲的精神力

王育琨:母亲

是人不要管 用管不是人

王育琨:老娘

河田信:地头力是东方崛起、西方势微的根本

奈斯比特: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地头力:头拱地,出绝活

武建东:人工智能时代的制慧权地头力

无依则生,有一则活


2022年跨年演讲:
任正非|至暗时刻 我心光明 用痛苦创造欢乐


王育琨:在浮躁“躺平”的时代,打下「活法」这根桩

最新震撼演讲,充满领悟力和智慧!


跨年演讲:造物者的信仰!

任正非的野望:磨好豆腐给最亲的人吃,开启人人天赋潜能,以生命铸成技术大美绝活,为人类创造价值。任正非三个法宝:1. 敬畏团队创造的无穷性,连接无穷性;2. 一切都在反转,一切都在生成,以无穷性的未来拿捏当下的动态平衡;3. 从未来前进到当下,以当下拿出大美绝活的确定性,穿越未来的不确定性,把自己铸造成器。无论怎样不被理解,都要把最好的东西贡献给世界!

在浮躁的尘世,打下一根坚实的桩!


对话耿一诚:“大美绝活就是一种信仰”!
战疫决定性胜利后 不傲娇 不自是
恪守大美绝活的原点思维
保持敬畏之心 保持空杯 保持开放
韬光养晦 稳住阵脚 有所作为 决不当头


王育琨:任正非的造物者精神
大美绝活就是一种信仰
恪守企业经营的原点思维
以生命铸成大美绝活
解决人世间的痛点
弥补天地演化生命的缺憾

王育琨:稻盛哲学在中国 2020.12.20
一刹那接一刹那触动您柔软的心


让我们跟着任正非一起走一个过程
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

王育琨频道 商务合作
微信 | gao940716

QQ:2116117593

投稿:2116117593@qq.com


2020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2019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

地头力=喜爱{目标}×专注{死磕}×做好{绝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