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一位主持人死去

和菜头 槽边往事 2018-12-14

今天早上九点半,打开手机就看见前央视主持人李咏先生的死讯。我关了手机,扔在沙发上,一上午都没再碰。因为我实在是不看好中文社交网络对于死亡的应对方式,也实在是不想去看预防癌症的30条建议或者高压力人群的健康隐患一类的文字。


在中文互联网上,死亡是个性消弭的高潮。一方面悼念的文字千篇一律,今天可以用在某甲身上,明天可以用在某乙身上,去掉名字的话你根本不知道是在悼念谁。仿佛一个人一旦死去,就不再是他自己,而是融入了亡灵的大军,彼此并无分别。另一方面是悼念变成一种规定动作,以点蜡烛开始,随后辅助以各类科普文章,非得把死亡变成一次网络教学不可。最后是集体转发某条悼念的金句,作为盖棺定论,就像是大型网络团体操。


作为主持人,李咏让人印象深刻。这并非完全是因为他身在央视的大平台上,也并非完全是因为他的节目深入人心,他自己就是个形象非常鲜明的主持人。每次提及他的名字,都会让人想起他那一头烫过的长发,还有那一身极度繁复浮夸的西装礼服。这一点就足够让他和其他张咏、王咏、赵咏区分开来,甚至作家王朔都不无恶毒地点评说,就像是十八世纪法国看厕所的。李咏自己强调指出,他是央视最为臭美的主持人,每一身衣服都是他自己精心挑选的。


在铺天盖地的悼念文字里,人们在缅怀李咏的主持风格,缅怀他的态度和口吻是,甚至缅怀他节目里砸金蛋的环节。但是,却对他显而易见的个人着装风格视而不见。他选择穿什么,他如何捍卫自己的穿着,这是他的个性体现。一个人穿到王朔都忍不住出来点评,我觉得在悼念这个人的时候就不能忽略这一点。在他活着的时候,曾经如此努力地通过发型衣饰强烈地向外传递某种信息,那么,就不应该在他身后假装这种努力从未发生过,把他和其他主持人,他和大多数人之间的不同之处轻易抹杀。这不是一种尊重亡者的态度,这也不是一种尊重死亡的态度。


一个勤勉的,一个专业的,一个温和的,一个有急智的主持人,并不会让人难以忘怀。当一位主持人死去,人们忙于在他的死亡上堆放各种美好的词汇,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装扮其实比遗忘更加可怕,它把一个生动鲜活的形象变成了某种流水线上下来的模具。而我们所有人都清楚一点:往往是一个人最不被他人喜爱的部分,构成了他最重要的特质。否则的话,哪一位主持人不是勤勉的,不是专业的,不是温和的,不是有点急智的?许多人不喜欢李咏的发型,不喜欢他的衣着,所以他成为了李咏,所以大家记住了他。


包括如何处理死亡这件事情本身,同样也能向外界传递出强烈的个人讯息。李咏从得病到亡故,没有向外界透露任何消息,没有把十几个月的治疗时光变成一次盛大而漫长的媒体告别。哪怕是中途赴美治病被传为移居海外,也没有做任何澄清和解释。直到他的死讯传来,人们才第一次知道他患病。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李咏把自己的病情完全隔绝于公众之外,选择和家人一起度过生命中的最后时光,这一点和他当年的主持风格同样让人印象深刻。


透过传媒的包装,人们看到的公众人物都是被放大了的片面。而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会有许多侧面,更有着丰富的细节。问题在于公众每次只能记住一个人的一面,因此公众人物的其他侧面就全部隐藏不见,否则那只是徒然增加了公众的困扰和疑惑。死亡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人可以窥见公众人物的另外几面。就李咏而言,他的患病和辞世,他自己在其中的选择所传递出来的东西,要比这些年他在舞台上所有的表达加起来都要多。


很少有公众人物能做到在身后比生前让人印象更为深刻的,主持人李咏算是其中之一。


题图摄影:Johannes Plenio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往期回顾:

依照你们的要求:猫

故人风雨散

警告:玩猫丧志

你怎么敢直接@长辈

业余选手张小龙

此刻恍若昆明

朋友五首

【广告】女生必备:iBag,关于包包的一切

养了对猫

想养只猫

中秋快乐

四字真言

我的首页谁做主

请尊称他“庭上”

周二搞事情:饭爷×和菜头(卖完了,别点了)

为什么玄幻剧会扑街

致“老读者

云腿月饼二三事

黑猫兄

当你看着地球

你会买新版iPhone吗?

中秋礼包使用指南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啪嗒,右眼发炎中,整天眯缝着眼睛看我,有一种海盗船长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