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招募及放映 | 寻找身体的连接:民间纪录工作坊

 

“身体被社会规范化了的现象,不是出自大家某种一致的意愿,而是权力具体地对不同人的身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身体与过去的历史与记忆的连结其实比想象中紧密,当人们能自由运用自己的身体与过去发生一场现在时的实验,将会有怎样的呈现?


此次活动“寻找身体的连接:民间纪录工作坊”,我们将以辉禄书舍为立足点进行现场实验与纪录。辉禄书舍建于清同治年间,最初是位于广州帽峰山区的一所社学,与时代一同沉浮百年,到如今虽已破败,但历史或说记忆往往就搭建在如此不堪的残桓断壁之上,留待后来者驻足凝神。


 Part 1 | 民间纪录工作坊 

 时间  12月22-24日

 导师  Kai Tuchmann、赵川、吴梦、高子鹏

 地址  白云区太和镇帽峰山头陂村九队祠堂(友好榕溪农庄侧)

 报名  招募10人参加,详情请见后文工作坊具体介绍

 

 Part 2 | 放映及工作坊总结呈现 

 时间  12月24日

 地址  广东时代美术馆一楼公共多功能厅

 报名  无需报名,免费参加


主办机构:广东时代美术馆

协办机构:广州纪录片大会金红棉影展,祠堂边上,弗搭界

 



编修方志,曾是中国留存地方记忆的方式,涉及地理、沿革、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名胜、古迹以及诗文、著作,甚或轶事,趣闻。作为一种写作,方志也可被理解成一种带有现场经验的记述行动。而今与之相比拟的无疑就是源自西方的纪录传统。古之方志,探古寻幽,今之纪录,探索发现。

 

在三天时间里,与几位来自纪录片、纪录剧场和民间剧团等不同背景、又多年合作的导师们一起,寻找如何走近乡村和理解它的遗存,如何诞生出个人与乡村的身体关联;并尝试探讨如何在“纪录”的编织中,催生新的社会图景的工作方法。这样的工作坊,是以导师们的经验为依托,从对“纪录”的别样理解出发,进行的身体力行的现场实验。

 

最后一天(12月24日),嘉宾及工作坊参与者将于时代美术馆放映纪录片《逢场作戏》,并对本次工作坊进行总结呈现。


关于艺术家

 

凯·图赫曼(Kai Tuchmann)

毕业于柏林的恩斯特·布施戏剧学校导演系, 先后任职于柏林马克西姆·高尔基剧院、魏玛德国国家剧院和勃兰登堡城市剧院。现任教于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并在歌德学院的北非和中东项目中从事戏剧实践和教学。创作剧目包括:《沃伊采克》、《丁卡族民间传说》、《10个关于战争的故事》、《战争之梦》和《没有音乐的人》。2010年,图赫曼受到德国纪录剧场创作者汉斯-维尔纳·克罗辛格(Hans-Werner Kroesinger)的分析戏剧方法和集体创作方式的深刻影响。两人合作创作了《欧里庇德斯的请求》。之后,图赫曼吸取了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关于历史记忆的理论,以及哥舒姆·舒勒姆(Gershom Scholem)关于犹太教的替代史学方法。他将之和自己从事纪录剧场的经验相对照,发展出运用于纪录剧场的替代史学方法。2013年末,在和德国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过程中,他逐渐聚焦于将纪录剧场作为社会实践的手段。

 

 

赵川

作家、艺术活动策划人及剧场编导,草台班主持和共同创建者。创作边缘但社会性极强的当代剧场作品,与草台班同仁排演的戏剧,在几乎最基本的贫穷剧场形态里,恣意使用身体、文本和纪录影像等,激发出别开生面的思想交流场域。曾获2001年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已在海内外出版小说、随笔和艺术理论书籍十数种,包括近年获推荐的《激进艺术小史》。受邀参加许多国际文学、艺术和戏剧节及相关活动,并于北京大学、中国美院和苏黎世艺术大学等访学、任教。


 

吴梦

艺术家、剧场工作者。创作涉及纪录片、剧场及行为表演等,近年创作围绕历史及个体生命样本间的连接和对话可能。草台班初创成员,参与《小社会》、《世界工厂》等十多个剧目的创作和演出。编导剧场作品《变形花园》(2013)和《我被生活追赶着》(2015、2016)等。2008年起数次参与亚洲剧场合作项目“亚洲相遇”,参与“每个人的东湖”(2010)艺术项目,在“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2013)和第一届东盟双年展(2014)做行为表演。联合编导的纪录片《上海青年》入选“中国独立影像展纪录片年度十佳”(2014)。


 

高子鹏

1976年生于甘肃,1998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曾先后在甘肃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工作。曾拍摄过纪录片《沉默之旅》(2004),《饭盒》(2008),剧情短片《渐》(2008) 。其于2011年完成的首部剧情长片《空山轶》入围第16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潮流竞赛单元,以及第8届南京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十佳剧情片竞赛单元,并入围第41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中国展映单元;2015年完成与吴梦,赵川合作拍摄的纪录片《上海青年》,影片曾入围第11届南京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纪录片年度十佳,及第12届北京独立影像展纪录片竞赛单元。

 

放映

《逢场作戏》58 mins



“在污浊的河面上,漂来一只小木船,一个男人,还有一个女人,从遥远的家乡,漂到这里。然后他们在这里上岸,用芦席搭起一座小小的棚屋。那是我的祖先,半个城市的祖先。”


这场名叫《废物》的演出是一次为期一个月的戏剧工作坊的剧场呈现。贯穿其中的是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与棚户区历史的对话。而在这一戏剧文本形成的背后则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上海当地民间剧团草台班和德国纪录剧场导演凯.图赫曼(Kai-Tuchmann)之间关于剧场工作方法的讨论和对话。期待通过遭遇草台班而找到“我们的方法”的凯,在工作坊开始之初声言并不想在整个过程中充当导演,并期望工作坊中的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实现个人自由表达的价值。随着工作坊的进行,他们在排演进行到最后阶段的时候,迎来了那个意外而又关键的晚上。

 

工作坊安排 



 12月22日,第一天 

正午前到达帽峰山头陂村,签到及入驻

13:00-14:00 工作坊开始,简单介绍和自我介绍

14:00-18:00 走近乡村和理解它的遗存

 12月23日,第二天 

9:30-10:30 讨论,并布置下一阶段准备任务

14:00-18:00  

1)身体研习

2)寻找连接:创作作为纪录

19:00-21:00 纪录的分析

 12月24日,第三天 

10:00-12:00 纪录与发展

12:00-14:00 前往时代美术馆参加放映及工作坊呈现

15:00-17:30   

1)《逢场作戏》放映(广东时代美术馆)

2)映后讨论与工作坊呈现

 报名须知 

时间:12月22日-24日

地点:帽峰山头陂村、广东时代美术馆

招募人数:10人

报名方式:请将你的姓名,联系方式,约150字个人简介发送至public@timesmuseum.org 。如成功报名,将有专人联系通知。

1. 报名者需三天全程参加,报名费用为320元一人(含报名费及餐费,住宿需报名者自理)

2. 住宿可附近农庄约120-150元/晚(大床房)。

3. 成功报名后,工作人员将于12月19日前联系参加者确定行程及交付工作坊相关费用。


 




关于“祠堂边上”


祠堂作为中国传统重要的文化象征场所,因现代文明的冲击,其功能和意义经历着一系列深刻的嬗变。位于广州北郊帽峰山西麓的头陂村,距离广州市区18公里,是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最偏远的村治单位。“祠堂边上”作为整个社区营造工程的先导项目利用曾是村落文化活动中心的祠堂,通过电影放映文艺演出,戏剧表演,艺术展览,对话论坛等方式,意欲使祠堂这一凝结社群精气血脉的特殊载体重焕生机,再造新型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




近 期 项 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