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众议:教育数字化全面开启

关注教育数字化 中国教育网络 2023-11-11

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和工具,更是从思想理念转变到行为模式变革的系统性工程,要从教育改革发展的高度去谋划教育数字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推进教育数字化重大意义

怀进鹏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教育是人才涌现的基础和科技发展的先导,具有鲜明的战略价值。教育支撑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

我们要立足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深刻理解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丰富内涵和时代要求,深刻把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要支撑和基础工程的特殊意义、特殊价值,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扬长补短,提出思路举措,统筹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教育重大问题的解决取得突破,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效。

要突出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动力。要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对教育提出的新使命新任务,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推动更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不断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


雷朝滋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

当前,数字技术正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赛道,其为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已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力支撑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

在促进教育公平上,教育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以教育数字化突破地域界限,有效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缩小校际、城乡、区域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教育数字化促进个性化学习、差异化教学、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发挥数字技术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启迪学生构建知识,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支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服务终身学习上,通过数字技术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推动多种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打造没有围墙的学校,支撑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学有所教。


杨宗凯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人才、科技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根基,科技创新又将为教育注入新动能,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导入,将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教育数字化事关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事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行动。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创新路径,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速推进,数字技术所蕴含的巨大潜能逐步释放,推动教育数字化是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和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

二是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是助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并重的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三是利用数字技术优势,变革教育模式,兼顾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之间的平衡,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必由之路。


教育数字化内涵理解

陆以勤

华南理工大学副首席信息官兼网信办主任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未来蓝图,就是高校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是国家信息化战略,也是教育部当前工作重点。之所以提数字化转型,在于其需要解决之前信息化建设中容易忽略的机制保障、数据融合赋能、业务价值提升、业务模式转换等核心问题。

对于全国教育系统而言,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包括数字化和转型两方面,数字化是手段,转型是目标。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重点在于实现全校师生包括领导层数字化意识、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构建智慧教育发展新生态,深化数字化技术和学校业务的融合,提高校园治理、科研、教学水平,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数字化转型本质是一种改革,需要进行意识、组织、文化和模式的全方位转型,这些既需要来自决策层的力量推动,也需要来自全校师生的普遍参与。


王士贤

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数字化转型并不是信息化应用和平台的简单升级提档,也不是简单满足高校当前业务需求,而是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理念变革、人才培养改革、科研范式和手段创新、管理服务流程重塑等,这种转型和变革一定是来自内部力量的驱动,认识到数字化对推动学校大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机遇,而不仅仅是因为外部环境或数字化形势所迫或人云亦云,只有围绕高校根本任务和愿景的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等转变了,数字化转型才有意义,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否则数字化转型只能是空中楼阁,局部的信息化、数字化对高校的改革和创新影响有限。


王玉平

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业务创新,是模式创新。复合型人才是数字化转型中最稀缺的人才。关注数字化转型的技术人员应该更多地关注业务,学习如何解读数据,了解客户需求,升维思考整个系统,从而实现真正的转型。数字化转型分为培养期、转型期和稳定期。而对于信息化人员和业务人员的责任,则可以按照这三个阶段来分别定位。

在培养期,信息化人员更加直观地领航数字化转型,起着引导宣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作用。业务人员在该时期则开始接受数字化转型的理念,开始去学习数字化转型。

在转型期,信息化人员和业务人员都知道了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和目标,共同努力推进数字化转型。信息化人员会触及业务,业务人员会触及数据,这种跨界融合也会促使部分信息化人员改变自身定位和发展路径。

在稳定期,业务人员可以针对数据进行业务创新和转型,信息化人员开始退却转型的浪潮,要么退后一步强化技术继续支撑辅助业务人员;要么敢于转型成为综合型人才,驾驭技术和业务。


高等教育数字化四大关键点

1

数字化转型应转变观念


陈文智

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高校数字化转型的首要核心任务就是思维和观念的转变,要在全校层面建立数字化思维。对领导者来说,要有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眼光;对师生来说,要提升对数字化的认知;对信息化工作者来说,提升对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等等。在提高数字化统筹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再对高校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手段工具等做出系统性的重塑。

数字化转型的工作思路,可以描述为“总体目标——可感知图景——标志性成果——突破性抓手——数字化支撑”。首先,在以服务师生为本的总体目标或使命愿景下,提炼出最终师生可感知的图景;其次,细化出要达到这样的可感知图景,需要哪些标志性成果;然后,寻求要实现这些标志性成果,需要哪些突破性抓手;最后,确认这些突破性抓手需要什么样的数字化工具和数字化系统的支撑。


2

数字化转型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


张小平

清华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就是依靠信息化运行中得到的数据助力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数字化不只可以给每个学生更精准地进行数字画像,还可以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进一步为其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更多的优质信息,引导辅助学生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成长。

在学科建设方面,则要想办法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转型促进学科发展。例如,可以给各学科、院系做数字画像,通过数据和指标指出哪些工作尚待改进。同时,与人才培养一样,数字化转型应思考如何给不同学科院系提供更多资源,协助院系了解本学科可能的发展趋势与可采取的学科建设策略。


锁志海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

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在于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需要充分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加强数字教材和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打造“虚实结合”的智能学习空间,构建智能化的校园生活服务体系,探索基于各种应用场景的数字化教学新模式,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筑牢根基。

对于高校而言,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难点有三个方面:一是转变师生固化的思维模式,在全校层面建立数字化思维;二是破除“信息孤岛”,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推进一站式服务,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三是建设满足个性化和精准化学习需求的智能教学环境,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3

数字化转型应着眼全局统筹


沈富可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治理委员会秘书长

“十四五”期间,高校要在数字化转型期间,力求回答下述问题:

一是关于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数字化转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目标和指向是“育人”。数据分析如何为管理流程、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服务,从而为教育服务?

二是关于组织架构。转型后的大学组织架构是怎样的?如何重新定义不同职能部门的不同职责?如何从传统架构平滑过渡到理想架构,同时确保在切换期间,所有的业务、教学必须同时进行?

三是关于人才培养。人才的范围包括教师、管理人员等。新型的业务平台需要员工业务与技术技能的全面提升,同时,每位员工的技能评价需要实时掌握。如何培养与岗位需求匹配的人才?如何发现人才、利用人才、发展人才、评价人才?

四是关于人员定位。重新思考、定义教师这一角色。具有前瞻视野的教师,是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教师如何发现学生处于什么位置、迷失在哪里、有什么困难,从而协助学生成长?重新思考人力资源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也即在学校的不同发展阶段,如何利用人力资源来达到学校的最佳目标?

五是关于自动化或AI。在数字化转型中,哪些环节需要利用,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和自动化AI手段?如何通过AI提升用户服务的个性化和人性化,找到“AI+人工”发挥最优效果的组合?


郑凯

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办公室、网络中心副主任

高校可以围绕以下三个重点,着手提升数字化能力:

一是加强高校信息化的全局统筹能力,加快数字化底座和数字化体系建设;

二是要强调高校信息化的业务敏锐度和开发敏捷性,加快数字化对高校核心业务的渗透和赋能。

三是高校信息化要从国家和全社会数字化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寻找高校新的数字化创新力和驱动力,并把这些数字化能力试点转化为高校新的核心业务运转模式,从试点实践中找出高校核心业务的数字化发展模式。


4

数字化转型须重视数据应用创新


张小平

清华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

对于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关系,我认为数字化转型为“果”,信息化建设是“因”,只有信息化建设完备之后,采集或生成的数据才具有准确性、实时性和系统性,才能忠实地用数据去表达、刻画我们的业务。因此,只有在扎实、全面的信息化基础之上,高校才能把业务运行中产生的数据进一步变成学校改革发展的决策参考,帮助业务进行流程再造与转换升级。可以说,数字化转型离不开高质量数据,高质量数据则离不开坚实的信息化基础。


陆以勤

华南理工大学副首席信息官兼网信办主任

对于数字化转型,重要的基础性技术工作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构建数字世界,因为数字化的业务活动是在数字世界上开展的,并且需要物理世界响应数字世界的指令;

其次,挖掘数据价值,数字化以数据为核心,需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使业务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资产服务化、服务价值化;

最后,需要业务与数据双轮驱动,在数据融合基础上,根据业务需求建立业务模型,进行业务创新。

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在于如何形成一个包括学校领导、信息化专家、信息化管理和建设部门、信息化用户共同参与的机制。


教育数字化转型途径

龚克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数字化转型应抓住以下几点:

首先,要夯实基础。数字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之中,更新换代频率之高前所未有。在教育领域跟踪前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学习处于变动之中的前沿技术,就越要打好基础。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科学基础。面对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打牢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要融合体系。数字化正在打破先前工业化形成的行业分工,进而深度冲击基于先前工业化行业分工而形成的教育领域的专业和学科的条框。只有突破这些传统的条框,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第三,要强化实践。数字化不是理论而是活生生的实践,教育数字化必须突出实践性。前两年我们对人工智能相关的岗位招聘进行调研,总结出53个招聘热词,排在第一位的是实践经验。这一方面表明数字技术岗位对实践经验要求更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教育在实践环节上的薄弱。因此,数字化转型一定要强化实践,要有新的理实结合模式。

第四,要教学相长。教育转型主要是校长和教师的转型,数字化改变了学生获取和发展知识的模式,也改变了师生关系,教学相长将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在上述四条之上,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德为先。教育的对象是人,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双重转型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化的品德、伦理培养必须放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优先地位,以德帅才,以高素质人才保证数字化健康发展,造福人类和地球。


姜开达

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副主任、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

未来高校的数字化转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坚持需求应用先导。需要避免为了追求新技术而去创造伪应用,而应为了满足应用的需求,由业务部门主导,信息化部门技术配合,选择最合适、最稳健的技术来达到目标。这个过程中信息化部门不要越俎代庖,冲在第一线,而是应认清自己的定位,做好服务,支持业务部门工作。

其次,坚持聚焦根本任务。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信息化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立足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战场、教学主渠道、科研主基地,从信息技术与学校、课堂、教学和科研融合创新入手,形成一批卓有成效的数字化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

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信息化的智慧教室、智慧图书馆等教学科研设施,为其系统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线上线下学习空间;要为教师提升教学技能、拓展职业渠道打造发展平台,引导和帮助教师学习掌握知识,提升数字素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再次,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会之间深度协作。

要鼓励部分地区和学校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带动其他地区和学校跟进效仿;

要鼓励信息化做得比较好,且有余力的学校创新机制,发展壮大信息化团队,对外输出信息化能力;

要创新灵活用人方式,学校对特殊岗位要提供特殊政策,吸引优秀信息化人才;

要鼓励多方建设学校数字基座,教育信息化应用按需接入共享基座,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上云,改变信息化建设、管理及应用模式;

要提倡多提供标准化、服务化SaaS应用,降低信息化使用门槛和更替成本,推进按需购买,提升信息化经费使用效能;要推广优秀的信息化成果,让各地各校充分共享。

最后,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教育系统有着得天独厚的智力资源,高校能源源不断地产出信息化人才和网络安全人才,因此,要关注怎么培养好并用好这批人,避免“守着金山讨饭吃”,让最优秀的人才全面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

投稿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

责编:陈荣

往期推荐

● 王玉平:依托社会资源共筑高校信息化未来

● 杜军: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塑造高校数字化转型新动能新优势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

更多精彩视频推荐


欢迎分享、点赞、在看

积极留言还会有惊喜好礼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