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n/、/l/ 不分?这事儿不能怪你!丨语言学午餐

语言习得 语言学午餐Ling-Lunch 2023-09-25

往期的留言里,不少读者提出过同样一个问题:


“小编,/n/、/l/ 不分为什么/怎么办啊?”


或者


“为什么有的人明明可以发出/n/、/l/,但是却分不清这两个音?”


面对这样萌萌哒的问题,小编想起了和一个朋友的对话:


— xx,我/n/、/n/不分怎么办?

— 你可以发出/n/和/l/,就是要多练习练习。

— 好的,那我再nǔnì nǔnì



加油...你开心就好...


其实,/n/、/l/ 不分这个世界级的难题,和许多其他关于发音的问题同根同源:从中文某些方言里的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尖团音不分等,到跨语言的发音问题,比如日本人分不清/r/和/l/,中国人学西班牙语分不清/d/和/t/等。


许多普通话和外语学习者都有着相同的疑问:发音不准,到底是听不准,还是发不准呢?


有稍微接触过语音学的读者,就更觉得奇怪了:既然发音是口腔的形状、舌头的位置和送气的位置等决定的,为什么摆好了位置,有的音就是发不出来呢?


其实,辨音和发音不准,没有必要过度困扰。因为,发音这件事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决定了。尤其在一岁之前,婴儿对语音的感知(perception)会根据周边环境的语言,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非母语语音感知的退化,另一种是对母语语音感知能力的增强(Kuhl et al., 2006)。



婴儿的听力测试


为了学习一门语言,对于婴儿的第一步,就是区分哪些音属于自己的母语。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下半期就已经有实验证明,在婴儿刚出生的时候,都能分辨许许多多(甚至所有)不同的音(Eima et al., 1971)。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在6-12个月的时候,这种分辨能力逐渐下降并受限于母语。早期观点认为,这是由于对非母语语音的丢失以及对母语语音的保留导致的。


后来,神经科学家为这种现象找到了神经科学上的解释。婴儿的神经突触,在一岁之前达到数量巅峰。因此这个时段,也是各种分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语言上,婴儿的大脑会根据周围的语言环境而发展,大脑皮层和神经都会根据母语来调整自己。


形象一点来说,大脑会慢慢忽略母语中不需要用到的音,或是模糊了它们的界限,以更好地接受和产出那些母语中需要用到的音。等到成年之后,大脑皮层和神经连接已经发育完成,想要像婴儿一样地感知语音,也成为了不可能的事情。



语言上的神经网络在成年之后很难建立新的连接


然而,这并不代表成人对所有非母语的语音都没有区别能力。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也会遇到许多中文里没有的音(比如“-tion”,“dr-”),却仍然能够正确地分辨和发音。这证明,非母语的辨音能力并非完全丢失了。


这就发展出新的观点:一部分语言学家认为,辨音能力降低,不完全是因为非母语语音丢失了,更是因为母语语音得到增强(facilitation)。后来的研究,也更加重视对一岁之前母语语音发展的研究了(Khul et al., 2006)。


那么,为什么有的非母语语音我们一下就能学会,有的却怎么都分辨不出来呢?


语言学家对于这样的现象,提出了感知同化模型(Perceptual Assimilation Model)。当两个非母语语音的发音器官特别相似的时候,分辨也就变得更加困难(Best & McRoberts, 2003)。


比如/t/和/d/,/n/和/l/。而对于发音器官不同的音,比如/b/和/t/,哪怕不存在于母语中,也可以很容易分别出来。



“我的大脑最适合语言习得!”


同时,有许多人会问,同是一门母语长大的孩子,为什么有的人外语发音好,有的人外语发音差呢?


这是因为,发音能力不止受到语言的影响。有科学家认为,这种非母语的辨音能力,还和普遍的认知能力有关(Lalonde & Werker, 1995)。


这就意味着,对于分辨非母语语音,也是有能力区别的。这种能力更弱的成人和婴儿,在辨别其他事物上的能力也更弱。


不过,无论是以上哪种解释,我们至少可以安全地得出一个结论——


不能分辨/n/、/l/的人,不是(或不只是)因为他们发不出这两个音,而是因为在他们的母语里,人们没有可以去区分这两个音。


既然不需要区分,两个音在各种语境下很可能是混用的,比如“小lan(男)孩”,“nan(篮)球”;甚至某一个音在那个地区根本不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学英语会遇到很多语音上的问题)。


总而言之,当大脑发育到一定阶段,而两个音又非常相似的时候,想要熟练地使用母语环境里未加以区分的/n/和/l/,真的需要反抗神经的勇气,还有—— 


nǔnì 


参考文献:

1. Best, C.T., & McRoberts, G.W. (2003). Infant perception of non-native consonant contrasts that adults assimilate in different ways. Language and Speech, 46,183–216.

2. Eimas, P.D., Siqueland, E.R., Jusczyk, P., & Vigorito, J. (1971). Speech perception in infants. Science, 171, 971–974.

3. Kuhl, P. K., Stevens, E., Hayashi, A., Deguchi, T., Kiritani, S., & Iverson, P. (2006). Infants show a facilitation effect for native language phonetic perception between 6 and 12 months. Developmental science, 9(2), F13-F21.

4. Lalonde, C.E., & Werker, J.F. (1995). Cognitive influences on cross-language speech perception in infancy.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8, 459–47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