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研究 | 张忠华:数字中国战略与中国式教育数字化研究

编辑部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08-13

引用格式

张忠华.数字中国战略与中国式教育数字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29(2):3-14.DOI:10.3969/j.issn.1673-8454.2023.02.001.

中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研究

数字中国战略与中国式教育数字化研究

张忠华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部分,提出“推进教育数宇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可见,数字中国战略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行动指南,而教育数字化也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更是数字中国战略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实践。在此背景下,开展数字中国战略下的中国式教育数字化研究,对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文章从数字中国战略入手,分析其与教育数字化的关联性,并阐述了教育数字化的意义与实现途径,即教育数字化如何驱动教育创新,如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方法等教育领域的全面创新。在此基础上,文章在分析中国实际情况和吸纳国际同行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式教育数字化的建设道路:一是利用教育数字化,探索教育新思维,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依托教育新基建、资源建设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三是建设基于元宇宙的素质教育新范式,探索基于元宇宙技术的中国式未来教育新范式。

关键词:数字中国;教育数字化;教育信息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3)02-0003-12

作者简介:张忠华,北京外国语大学信息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硕士(北京 100089)


一、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由于数字技术可以赋能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与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战略计划以及“数字地球”的新概念,由此掀开了人类社会信息革命的序幕。同样,中国高度重视信息时代的数字技术开发与应用,迅速提出了“数字北京”“数字福建”等与区域相关数字工程,并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数字中国的伟大战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与具体实施。2015年,在浙江乌镇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1]。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以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继续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些政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对人民的高度负责。因此,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2],既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待,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同时也为教育数字化的中国道路指明了方向。

数字中国战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相连,教育数字化与教育现代化紧密相连,因此,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此,研究如何在吸纳国际教育数字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基于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在数字中国的战略指引下、在教育数字化的赋能下,进一步探索教育数字化的中国道路,打造教育的中国范式,使教育数字化建设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和艰巨任务。本文聚焦数字中国战略提出与行动的背景、教育数字化的重大意义,探索数字中国战略背景下,教育数字化的中国道路。

二、数字中国战略的背景

随着数字电子尤其是数字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不断发展,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逐渐由模拟化的方式方法,转向数字化、数据化的方式方法。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率先掀起的由数字技术引发的信息革命浪潮,世界各国纷纷行动起来,中国也不例外。

(一)数字中国战略的前期酝酿

从2000年开始,中国共有10多个省市启动地理资源信息化工作,开始论证建设“数字区域”相关工程,先后启动了“数字北京”“数字福建”“数字湖北”“数字浙江”“数字广东”等[3]。2001年,几十位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专家聚集北京,参加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讨,就中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数字省区”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研讨,共同勾勒数字中国的蓝图[4]

(二)数字福建的部署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数字福建,对福建省信息化长期发展作了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在习近平同志的率领下,福建省将数字化的领域作了全面扩展,向“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新四化”目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实践[3]。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福建在电子政务、数字经济、智慧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3]。数字福建的实践,为数字中国的正式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成为全新意义上数字中国的实践预演,为数字中国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意义高度,来全面开展中国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实践依据。 

(三)数字中国战略的正式提出与行动

1.数字中国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抓住全球数字化发展与数字化转型的重大历史机遇,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自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发出要推进建设数字中国的号召后,数字中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数字中国首次写入党和国家纲领性文件[5]。由此可见,数字中国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习近平总书记为数字中国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从而开启了数字中国建设新征程,因此具有里程碑意义[3]。数字中国战略形成与行动路线图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中国战略形成与行动路线图


2.数字中国战略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并重视数字中国的建设工作,为此作出了具体指示,相关论述收集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等文献中。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贺信”中指出,本届峰会以“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为主题,展示我国电子政务和数字经济发展最新成果,交流数字中国建设体会和看法,进一步凝聚共识,必将激发社会各界建设数字中国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信息化更好地造福社会、造福人民[6]

数字中国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后,国家相继在一些重要文件中进行了详细部署。例如,2021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重大战略规划,共同描绘了“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的美好蓝图。其中,“十四五”规划的第五部分为“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该部分对数字中国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指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7]。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当前,数字中国战略行动在创新实践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2022年7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发布了《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该报告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数字中国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和2021年的重要进展,评估了2021年区域数字化发展水平,并对下一阶段数字中国建设进行了展望[8]

三、教育数字化的重大意义

(一)教育数字化是落实数字中国战略的具体行动

数字中国战略是信息时代中国应对突如其来的科技革命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部署,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因此,建设数字中国与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息息相关,数字中国战略可以加速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建设数字中国的关联数字技术也是构成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支撑技术,是开展教育数字化工作的关键技术,因此,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在教育领域的落实,是数字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为了落实数字中国的伟大战略目标,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教育部高度重视数字中国战略,并积极付诸行动。2022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启动仪式上指出,教育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以“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为总要求,坚定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9]。2022年8月7日,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在某论坛的演讲中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战略任务,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以数字化为支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实现从基本均衡到高位均衡,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10]

由此可见,教育数字化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数字中国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是中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教育数字化促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1.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打造现代教育的“中国范式”,为世界教育提供中国经验,构成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2.以教育数字化促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有利于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因此,教育数字化可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积极作用,促进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教育现代化,不仅体现在使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来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更要在此基础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讲好中国故事。

为了落实数字中国在教育领域中的先进作用和具体应用,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极探索中国教育现代化之路,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具体指导意见,确立了以教育数字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方针政策。例如,在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教育新基建指导意见》),指出教育新基建是国家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牵引力量,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举措[11]。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2年7月7日主持“走好第一方阵,我为二十大作贡献”的专题党课时指出,围绕数字中国建设,以更为长远的眼光,加快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打造教育的中国范式,提升高质量开放与合作的能力[12]。由此可见,教育数字化可以打造中国教育范式,有利于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三)教育数字化可有效应对第四次教育革命

1.数字技术深刻影响当今世界

信息社会涌现出来的一系列数字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剧烈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5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13]

2.数字技术促进了第四次教育革命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先进数字技术引发的科技革命直接促进了教育的第四次革命。英国学者安东尼·塞尔登(Anthony Seldon)等在《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专著中提出,基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为的个性化教育,导致人类社会的第四次教育革命,这个阶段的教育可以增加教师的空余时间,学生可以不分年龄、阶段,实现个性化而非同质化教育[14]

3.教育数字化可以应对第四次教育革命

为了应对以数字技术为主流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和教育革命,人类必须尽快掌握相应的数字化技术。数字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实现第四次教育革命要求的个性化教育。例如,大数据技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学习资源的保障;人工智能技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智能化服务和个性化指导;第五代移动通信、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人与人、人与物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渠道和平台保障;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元宇宙等众多数字技术为第四次教育革命的目标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四)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1.信息、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

物质、信息与能量是构成自然界的三大要素[15]。从本体论角度来看,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16]。因此,信息与大自然的空气、水一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17]。同理,教育信息化就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教育的历史过程。

2.数字、数字化与教育数字化

数字是数据的一种表现形式,数据是对客观世界进行量化和记录的结果[18]。因此,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和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19]。同理,教育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教育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和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教育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教育数字化的基本过程。

3.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教育的数字化过程就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由于教育数字化建立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之上,所以,教育数字化转型建立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之上,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阶段,也是信息时代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五)教育数字化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

教育数字化的具体应用集中体现在推动教育变革与创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13]。《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任务八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二是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三是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四是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20]。因此,教育数字化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教育数字化,提升教育效能

利用新的数字技术手段,为教育赋能,提升教育效能。

(1)以教育数字化,促教育智慧化

教育智慧化就是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过程,包括相关的理论、方式、方法以及技术手段等。因此,在智能信息时代,如何定位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位置,如何借助智能手段来实现教育的智慧化,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例如,可以在智能化的引领下,突破目前的教育形态(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教育活动),实现教育平台性能的优化、挖掘教师的创造性、优化或改变学生认知的方法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智能技术手段来帮助实现。“十四五”规划还将智慧教育纳入数字化应用场景,即“推动社会化高质量在线课程资源纳入公共教学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在线辐射农村和边远地区薄弱学校,发展场景式、体验式和智能化教育管理评价”[7]

(2)以教育数字化,促教育个性化

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教育领域学习分析方法,可以精准地对个体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分析与服务。学习分析是对学习者及其情景数据进行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以便理解并优化学习行为及其发生的环境[21]。互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扩充了学习场所,改善了学习环境,辅以丰富的网络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追求的是人们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获得启发,到通过主动体验和感受得到对知识全方位的深刻认识,进而使人深化概念、产生创意和构想、主动地获取信息,因此更具有创意[22]

(3)以教育数字化,促教育公平化

数字化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无差别地传送到每一个有网络的角落,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由于地缘差异而导致学习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点播或者直播方式观看优质教师的课程。因此,做好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以有效促进教育公平化,而教育公平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2]

(4)以教育数字化,促教育终身化

教育环境和资源的数字化转型,不但可以为随时、随地的终身学习提供便捷条件,还可以为不同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同时,基于数字技术的学分银行建设,可以将学习者的终身学习痕迹记录下来,形成完整系统的学习履历,并能兑换成相应的学历和专业技能证书。这对学习者本人是一个很好的梳理过程,同时也给用人单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查询依据。因此,教育数字化可以很好地促进教育终身化。

2.利用教育数字化,实现教育预测

教育预测即包括教育全过程中的局部预测,如教师职业发展预测、学习者学习行为和效果预测、教育管理者对学校管理方面的预测,还包括未来教育模式、教育方式方法、甚至教育结构变化的预测等。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依托的数字化手段,来较好地实现教育预测。例如,可以依据大数据技术,在原有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精准化管理,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起到预见性作用;可以通过教师画像和学生画像,指导并预测师生职业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等系列事务。

新一代数字技术将改变教育环境、教育场景、教育资源、教学方式以及教育结构,这终将对基于工业时代的集中授课式学校产生深远影响,未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教育机构将成为学校的主要形式。因此,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以前瞻性地预测教育的未来,为创新未来教育模式提供条件和保障。例如,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人机协同将越来越明显。人工智能成为人类助手,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两者和谐共存。例如,现实教师可以和虚拟教师合作,建构同课异构教学,多维度辅助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借助智能设备如智能学习助手,实现个性化学习。

3.利用教育数字化,建设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23]。在国家教育新基建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物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建设智慧校园。智慧校园的建设既包括智慧教育环境建设,还包括智慧教育资源、智慧校园管理、智慧校园服务、信息安全体系等的全系统建设,详细建设方案可以参考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国家标准[24]

四、探索教育数字化的中国道路

探索教育数字化的中国道路既光荣又艰巨,党和国家为此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因此,在数字中国战略的宏观指引下,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教育数字化的完美转型,从而创新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唯如此,才能真正建设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并打造出教育的中国范式,真正走出一条教育数字化的中国道路,为世界教育提供宝贵的中国经验。

(一)利用教育数字化,探索教育新思维

1.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落实党中央的相关精神,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并付诸行动。2022年2月,在教育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暨教育信息化首场辅导报告会上,怀进鹏部长指出,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25]。因此,教育数字化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做好各项具体工作。

2.以教育数字化,探索教育新思维

教育新思维包含教育的新概念、新观点和新思路。在信息时代,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作用,普遍落后于社会其他行业。正如著名的“乔布斯之问”所述,即“为什么教育领域信息化的投入很大,却没有产生如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26]。可见,教育信息化从业人员要努力运用新技术,深入细致地探究其在教育领域的新应用、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思路。教育新思维的研究空间非常广阔,事业前程非常美好,同时也任重道远。为更好地发挥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要大胆地转换思维,从多视角重新审视教育的全过程,这需要在突破原有教育思维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大胆突破,大胆探究信息时代教育的新概念、新观点和新思路,建构信息时代的教育新思维。

(1)以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促教育整体性变革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可以推动教育整体性变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战略支点[27]。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13]。可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助力教育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教育的整体性变革,创新信息时代的新型教育体系,是新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之中国实践肩负的历史使命[27]

(2)以教育新基建,重构教育新生态

借助教育新基建,可以创新教育新生态,从而激发教育新思维。新基建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其实质就是指全球意义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建设,把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首次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8]。《教育新基建指导意见》提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11]。教育新基建作为国家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教育新基建对教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将是一个庞大的课题。教育新基建必将在教育的平台、资源、智能化、新方式、新手段以及新模式建设等教育全过程产生全新和深远影响。因此,教育新基建可以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并在构建新网络、新校园、新平台、新资源、新安全、新应用等诸多方面起到全新作用,并将构建智能时代教育新生态[29]

(二)建设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2]。因此,建设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2022年11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孙春兰副总理的文章《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发生的格局性变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思路以及新时代新征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点任务等,对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行了全面系统阐述[30]。建设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可以多管齐下,从教育数字化的可操作层面看,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依托教育新基建,夯实教育的公益属性

党中央一贯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把教育的公平性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由国家新基建带动教育新基建,以教育新基建推进全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教育的公益属性。教育新基建的一个重点内容是加强互联网建设,即积极推进互联网普及,增加网络带宽,确保网络安全,让互联网惠及涵盖老少边穷地区的所有受教育者。因此,以网络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教育公益性和公平性的要求,也是落实国家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伟大战略的具体表现,还是构建人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第五代移动通信和未来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承载着海量教育大数据的数字化网络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普及与有效应用。先进的通信、全息影像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将使虚拟教师和数字分身应用逐渐得到普及。因此,网络教学环境和师资必将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改善。学习资料、教师的普及以及学习环境的优化,使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公平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这解决了以往需要教师亲自下乡帮扶的种种不便,为教育的公平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依托教育资源建设,打造惠及全民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1)建设面向全国的教育资源统一平台

目前,以教育部全国智慧教育资源平台为代表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学习平台,提供了以视频为主的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点播学习。平台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师资供全国人民按需点播使用,可以有效改善教育公平,满足当前阶段在线教学、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需求,是一项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公益性工程。全国有许多各行业和单位建设的大量教学资源平台,如果能从教育大数据的角度来系统建设教育资源平台,打通各信息孤岛,统一数据格式,争取做到“一数一源”,从数据的抓取、清洗、分析、应用等全流程提前介入,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可以更加充分发挥各级教育资源平台的公共服务职能,使之更好地惠及全国人民。

(2)建设面向全国的基于学分银行的终身教育系统

学分银行可以成为教育资源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1965年,联合国成人教育大会首次提出“终身教育”,对21世纪教育发展进行展望;2000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布了题为《教育的权利:走向全民终身教育》的报告,将终身教育视为每个人的基本权利。终身教育逐渐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高频词,但目前依旧停留在以概念陈述和情怀表达为主的层面[32]。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终身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广义上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阶段的教育;狭义一般指人走向社会后的继续教育、职业培训、老年大学等。终身教育的前置条件不是经济基础,而是数据基础。终身教育没有清晰的组织边界与年龄边界,必须建立更加细致的数据模型,才能实现有效衡量,进而才能真正推动全民普及终身教育[32]。因此,建设能够记录人生接受教育的基于教育大数据系统的终身教育平台,是终身教育的大势所趋。

学分银行可以将学习者学习成绩以及与学习成绩相关的数据记录下来,因此成为记录学习者学习成绩的理想系统。此外,为了保障这些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可以将学分银行系统建立在区块链平台之上,这样,基于区块链的学分银行系统,可以创新基于数字技术的终身教育新范式。

3.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变革教育模式

(1)促进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

利用教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教育领域的学习分析。以教育资源平台为基础的教育大数据系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实现自主学习。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领域学习分析法,可以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大数据的分析,描述出学习者的数字画像,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同时,智能技术还能为学习者量身定做并推送合适的学习资源,教师也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为学习者提出改进建议。可见,人工智能和教育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应用,有利于学习者的自学,也有利于因材施教。

(2)优化教育评价机制

传统教育评价局限于终结性评价。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系统,可以将师生“教”与“学”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并提取相关过程性数据,开展基于过程数据的过程性评价。因此,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优化教育评价机制,使得评价更趋于科学合理。

4.依托校企合作,开辟教育发展新领域和新赛道

世界教育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种形势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更加突出,因此,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人才自主培养显得越来越迫切。为了加快现代化事业需要的专门性人才培养步伐,发挥大国工匠精神,校企合作成为人才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校企合作不仅适用于职业院校,同样也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因此,通过数字化网络平台系统,打造线上线下融通的校企合作模式,完善“产、学、研、管、用”一体化机制,使之成为有机整体,这样就可以在实践中开辟教育的新领域和新赛道,不断塑造教育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三)探索以元宇宙驱动的未来教育新模式

元宇宙是诸多先进数字技术的集大成者。元宇宙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产生深远影响,它为未来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1.建设基于元宇宙的素质教育新范式

一般而言,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应试教育侧重于单次教育与项目课程的微观层面,而素质教育更加侧重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宏观层面。教育决定着国民素质,而国民素质与国家实力和兴衰存亡紧密相关。当今的信息时代可以借助元宇宙应用于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元宇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移动互联、区块链等新兴数字技术的综合。元宇宙充分应用于教育领域可以打造元宇宙教育,通过充分利用教育大数据,创新虚实结合的教育环境,调动多方参与教师的积极性,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终身教育服务,大幅度提高学习者的个体素质,最终帮助学习者实现个人价值。可见,依托元宇宙教育,可以尝试创新素质教育新范式,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根本要求。

2.探索基于元宇宙的中国式未来教育新范式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教育将逐渐走向深度数字化道路,传统学校将逐渐发生变化。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培训机构是未来学校的探路者,尽管它们只是初步尝试,但在元宇宙时代,元宇宙学校将使得传统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全面变革[31]

(1)元宇宙促进教育变革

元宇宙将促进教育变革,并对传统学校产生深远影响。主要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师生教学人机协同化。教师和学生在数字辅助工具的配合下,逐渐走向人机协同教与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例如,数字孪生技术的出现,以及虚拟教师和虚拟学习伙伴(如虚拟同学)等将使得人机协同教学更加丰富多彩。②教师职业社会化。专职教师将越来越少,全民教师制度将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当教育实现了深度数字化,教师职业的社会化就成了必然趋势[31]。③学生培养个性化和因材施教。借助数字设备和数字技术,可以将学习过程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应用,这样可以对学习者进行精准分析与管理,并进行个性化推送和个性化辅导。

(2)依托元宇宙,探究中国式未来教育的新范式

2021年,中关村成立了全球第一家元宇宙教育研究中心,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启元宇宙教育的研究。虽然人们对基于先进数字技术元宇宙教育的未来学校畅想有很多,但在以下三点达成共识:①从内部视角看,学校的定位从“教学过程的执行者”转变为“教育资源的双向运营平台”。②从外部视角看,学校的职能从“专注的教育者”变成了“分布式社会关系与发展的协调者”。③从超越视角看,学校的意义从“基于社会需求培养人”变为“服务每个人面向未来社会的生命契约”[31]。可见,未来学校将是基于综合信息技术的元宇宙学校,元宇宙学校的教育结构将与当前传统教育结构发生较大的改变。例如,师生关系、教育资源分配关系等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基于此,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引下,教育研究人员要积极开展对未来元宇宙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始终牢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国式未来教育新范式这个终极目标。

五、结语

总之,在数字中国战略指引下,教育数字化是大势所趋,也是时代的根本要求。与此同时,本着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教育数字化建设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建设中国教育数字化宏伟事业,要在吸纳世界各国教育数字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既要拿来,更要超越。同时,只有在数字中国战略的指引下,始终沿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路线,集中力量努力探索教育数字化的中国道路,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作用,进而为世界教育提供中国经验,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12-17(1).

[2]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1-08].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黄欣荣,潘欧文.数字中国的由来、发展与未来[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7):99-106.

[4]王增宁.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讨会召开[N].中国测绘报,2001-10-26(1).

[5]新华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3-01-08].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6]新华社.习近平致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贺信[EB/OL].(2018-04-22)[2022-12-20].http://www.gov.cn/xinwen/2018-04/22/content_5284936.htm.

[7]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3-01-08].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8]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EB/OL].(2022-07-23)[2022-12-18].http://www.cac.gov.cn/2022-08/02/c_1661066515613920.htm.

[9]教育部.以教育数字化战略引领未来——教育部举行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启动仪式[EB/OL].(2022-03-28)[2023-01-08].http://www.moe.gov.cn/jyb_zzjg/huodong/202203/t20220328_ 611461.html.

[10]刘洋.雷朝滋:建设数字化支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必由之路[EB/OL].(2022-08-07)[2023-01-08].https://news.sina.com.cn/o/2022-08-07/doc-imizirav7099792.shtml.

[11]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2021-07-08)[2023-01-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7/t20210720_545783.html.

[12]怀进鹏.走好第一方阵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教育力量[EB/OL].(2022-07-07)[2023-01-0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207/t20220707_ 644253.html.

[13]新华社.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EB/OL].(2015-05-23)[2022-12-20].http://www.gov.cn/xinwen/2015-05/23/content_2867645.htm.

[14]安东尼·塞尔登,奥拉迪梅吉·阿比多耶.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M].吕晓志,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53.

[15]魏奇,钟志贤.教育传播学[M].南昌:江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7-28.

[16]黄荣怀.信息技术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9.

[17]业百科.什么是信息化[EB/OL].(2020-09-17)[2022-12-20].https://www.yebaike.com/22/707043.html.

[18]徐子沛.大数据[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9]刘化君,吴海涛.大数据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2-9.

[20]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2-12-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21]戴维·涅米,罗伊·D·皮,博罗·萨克斯伯格,等.教育领域学习分析[M].韩锡斌,韩赟儿,程建刚,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13.

[22]李小平.未来教育技术研究与探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121.

[23]360百科.智慧校园[DB/OL].[2022-12-20].https://baike.so.com/doc/5568727-5783904.html.

[24]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GB/T36342-201智慧校园总体框架[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8.

[25]教育部.教育部举行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暨教育信息化首场辅导报告会[EB/OL].(2022-02-21)[2023-01-0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202/t20220221_600942.html.

[26]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33.

[27]杨宗凯,吴砥,郑旭东.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中国道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8]360百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DB/OL].[2022-12-20].https://baike.so.com/doc/29085185-30564829.html.

[29]杨宗凯.教育新基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支撑力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30]孙春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人民日报,2022-11-09(6).

[31]李骏翼,杨丹,徐远重.元宇宙教育[M].北京:中译出版社,2022:40-41,102-104.

On the Digital China Strategy and Chinese Education Digitization

Zhonghua ZH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er,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Abstract:The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posed to “accelerate the building of digital China” and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for the first time “promoting the digitization of education” was included in the report. Thu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digital China strate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uidelin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en the digitization of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all the more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the digital China strateg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this contex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digit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under the digital China strategy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rovide satisfactory educ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educa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digital China strategy, analyzes its relevance to education digitization, and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and paths of education digitization, that is, how education digitization drives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innovation in such fields as education ideas, education models, and education methods. Besides, by analyz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excellent achievements of international counterpar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Chinese education digitization: First, using education digitization to explore new thinking of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second, building a high-quality and satisfactory education system by utilizing new educational infrastructure, resources pool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ies; third, building a new paradigm of qualit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metaverse and exploring a new paradigm of Chines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metaverse technology in future.

Keywords:Digital China; Education digitization;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Chinese-style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编辑:王晓明   校对:李晓萍




点击此处 在线投稿

相关荐读

新刊速递 |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3年第2期目录与摘要

期刊简介

《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8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期刊内容力求全面深入地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展、研究与应用成果和行业发展状况,开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研和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服务于国家教育宏观决策;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标准规范,及时追踪ICT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教育的融合,深度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体制、机制创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实践。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


一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

20元 / 期,邮发代号:82-761

编辑部邮箱:mis@moe.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华远北街2号921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