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2年秋季书单

©Vincent Willem van Gogh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莉教授及“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工作室”发起并主办。榜单分春、夏、秋、冬四个书单,每隔三个月发布一次,由张莉教授携研究生团队阅读该季度文学现场出现的女性作家作品,反复讨论并写下推荐语。每季榜单推荐华语原创好书及国外翻译类好书20部左右。次年1月,女性文学工作室将推出女性文学好书榜年榜。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致力于为读者发现和推荐国内公开出版的女性文学好书,它鼓励和表彰那些文笔优美、卓有见地,深具想象力、理解力、表现力和社会情怀的女性创作者,关注我们时代的女性文学、女性生活和女性生存,希望以此记录我们时代女性精神、女性气质的变迁。


2021年,女性文学好书榜已经推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榜单和年度榜单、“我最喜爱的2021年女性文学书单”。今年3月和6月,女性文学好书榜分别推出了春季榜单和夏季榜单。以下为2022年秋季榜单,包含13部华语原创好书及8部国外翻译类好书,并特别推荐近期出版的2部女性文学好书。希望朋友们喜欢。




 持微火者·2022年女性文学好书榜 

秋季书单



○华语原创好书



01


《北流》

林白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2年7月版


“而左前方,雪山半掩在云中,山形壮美奇瑰,阳光正照耀山头。在半明半暗中她憬然有悟,原来,北流河跟着她,一直流到了丽江,又从丽江流到了滇中。”


推荐人

赵浩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在《北流》中,林白雄心勃勃地使用了中国古书的“注疏笺章体”来组织、编排全书。如果将过去比作一手原本,那么追忆自然算得上是一种注疏;将追忆写成文字,其中少不了虚实难辨的艺术加工,作家对印象最深的细节进行笺注,显示出一种试图厘清真实与想象的努力。


在这里,林白还“创造”了一种北流语和普通话缠绕而成的文本。北流方言保留较多文言特征,既文雅又质朴,当其与普通话中才有指称的新近事物混合在一起时,文本便具有了一种古意与现代杂糅的特点,用这样的文体书写回忆、展现新旧交融的时空,或许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借用李跃豆之口,林白几近繁琐地叙述了地理的景观变化、人物的悲欢沧桑,因为这些才是历史的基底。普通人的历史说来也不过家长里短、衣食住行,但个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部巨著?因此,《北流》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性的,既是微观的,也是宏大的。林白通过对北流的复归拓展了自己的精神与文学空间,用个人最切实的生命体验回应时代,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由历史、社会、方言、文学、个人经验织就的生活奇景。




02


《不老》

叶弥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2年7月版


“我心里的激情太多了,多得杀气腾腾的。索性我就只好不停地谈恋爱,这样我的心就得到解放和自由了。”


推荐人

霍安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不老》是鲁奖获得者叶弥的最新长篇力作。故事发生在1978年的秋天,35岁的孔燕妮在等待着她那还有25天出狱的男友张风毅。这一天,她即将在张风毅姐姐的小吃摊上邂逅一个从北京来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比她小七八岁,他们即将坠入爱河,开始一段为期二十天的露水情缘。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事实上,它有关人性伦常、有关文化反思、有关知识分子的历史处境,并且,它还包含着对于男与女、灵与肉、理智与情感、短暂与永恒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入思考。这正是这部小说令人感到惊喜的地方。叶弥并非着意刻画凡俗世界的男女奇情,她是在小说中进行一场庄严的精神悟道,这在女作家的创作中是颇为少见的。


小说之所以叫《不老》,是因为女主人公心中有着一团熊熊燃烧的爱情之火,她爱的精力太旺盛了,以至于她会不断地会爱上新的人。她是以地母式的胸怀去爱的,她因激情永存而不老。然而,由于人物的高度理想化、概念化,热气腾腾的真实经验被一种形而上的抽象所盖住了。这是令人感到有些许遗憾的地方。


在爱情神话已经失落的今天,叶弥带领我们重返了那段理想高扬、爱情神圣的年代。也许,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03


《野望》

付秀莹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2年5月版


“芳村这地方,野蒿子最是平常。人家院子里,墙头上,瓦楞里,房前屋后,到处都是。田野里就更多了,田间地头,乡野小道,河套岸边,村里村外,这种野蒿子遍地生长。这东西命贱,不娇气,好养活。看吧,等转过年来,腊尽春回,一场春风春雨,这野蒿子种子肯定就等不及疯长起来了。长它个满村满野。长它个铺天盖地。”


推荐人

曹译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野望》是付秀莹继《陌上》之后又一本回归乡土、再写“芳村”的长篇小说。小说围绕乡村妇女翠台一家及其邻家一年的生活展开,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为线索结构各章,勾勒出中国新乡村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图景。


《野望》细致描摹了中国乡村的日常生活。作家入微地书写芳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中既有人情,也有抵牾。比如,《野望》写妯娌间的礼尚往来,写婆媳间的争执矛盾,甚至写姐妹间时而相互支持、时而相互妒忌的幽微心理。这些人际书写扎实、绵密,为小说的乡村叙述建筑起基础。同时,《野望》突出写了乡村的“新”。作家写今天乡村的快速变化,写快递、短视频、网红等进入乡村,也写今天乡村人生活质量更好的现状,为我们理解当下的乡村提供窗口。


《野望》里有大量的风景描写,笔意舒展,别具乡土风情。这些风景相互辉映,和小说每章开头的节气诗一起,构成付秀莹独特的新乡村书写。——就像小说的标题那样,“野望”,既表明主体于“野”地书写乡村,也在“望”这个动作中,显示出小说辽阔的视野。自标题而下,小说对中国新乡村的书写呈现出充满诗意的美学风格。这风格清淡、柔和,又坚韧、旷远,且具有生生不息的特点。




04


亲爱的蜂蜜

笛安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年9月版


不过是痛苦而已,痛苦生生不息,总会过去。

过不去也是平常事,总之死不了人,怎么都能活下去。

活不下去也不要紧,死个人而已——只是注意不要在早高峰的时段跳地铁就对了,会耽误太多人打卡上班。


推荐人

王禄可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亲爱的蜂蜜》是“八零后”作家笛安的最新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离婚两次的中年男子熊漠北与单身妈妈崔莲一的恋爱故事。在与崔莲一的女儿——古灵精怪的成蜂蜜建立友谊的过程中,熊漠北回忆起自己成长的往事,不断反思着自己当下的人生。与成蜂蜜的相遇,成为一台回看来路的“情感时光机”,一处打开成年人内心深远辽阔之地的“启蒙开关”。


笛安善写某一时刻驳杂而微妙的情感,她总能解构掉传统故事里的浪漫抒情,代之以更具现代生活气息的表达。当她从“屠龙少女”,成长蜕变为一位母亲时,我们能在她的笔下感受到作家叙述人格的新变。《亲爱的蜂蜜》让我们看到了时间带给笛安的智性与平静——就算旧的不幸与新的不幸接踵而至,以致于让人迷失了生活的意义,但我们还是可以在不断缩小的罅隙里选择幸福。




05


《鹊桥仙》

萧耳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年4月版


“小镇日脚长,无所事事的人多。住西横头的人家,家家户户都有一箩筐闲话。又是夏天乘凉时,月亮下面,黑漆漆河港边,一千零一夜故事,自己会长出手脚来。”


推荐人

胡诗杨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鹊桥仙》是70后作家萧耳的最新作品。这部长篇小说从八十年代初栖镇的四位少男少女的一张合影提笔,一直叙述到当年互生情愫的发小们远走他乡,阔别多年后因婚丧嫁娶之事重返故土。陈易知因诗意的个性而难以忍受婚姻与工作的庸俗,何易从漂洋过海赴美国成家立业却仍怀有浓浓乡愁,“江南才子”靳天与 “闲人”戴正亦经历了诸多不如意……萧耳以散点透视的叙事方法勾连起了四个发小三十余年的人生轨迹,同时串联起了他们父辈的经历,两代人的生活起伏共同折射了京杭大运河边江南小镇的兴衰史。


小说《鹊桥仙》颇具特色之处在于吴方言的运用。“辰光”、“荡发荡发”等方言词汇以及嵌入的传统诗词与戏文,构成了作者萧耳独具个人风格的语言表达,小说字里行间充满江南地域气息,令人不禁联想到金宇澄的《繁花》。萧耳的叙述笔调富有女性的细腻,且充满浓郁的怀旧感。当萧耳以当下中年的语境回望过去少年时代荡马路的浪漫逍遥,她在某种程度上“把主角团这代人的状态和浮在生存之上的东西托起来了”,小说也因此超越了一般的世情小说,获得了“物非人亦非”的实在感。




06


《五湖四海》

王安忆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年8月版


“凭栏望远,风里灌满江水的咸腥,江鸥飞翔,带着一点亮。轮渡突突突驶过去,对岸黑压压的农田,几座大烟囱。对面人看过来,就能看到她们身上镶着光的轮廓,是城市之光。”


推荐人

祝红蕾

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


 推荐语 

《五湖四海》是王安忆的中篇小说新作。小说从水上“猫子”张建设和修国妹相识起笔,叙述了夫妻二人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从一条半新旧的小船起家到海外拓展市场一步步“富起来”的历程。鱼骨状多线并进的结构串联起夫妻二人及亲友的人生脉络,既融合了参军、留学、知青回城、新农村建设等时代巨变的大事件,又包含青春期、异国恋、未婚先孕、混血儿等的日常琐事,由此交织出风起云涌的时代图景和人心动向。


小说既是中国式家族企业的发展缩影,也是一代人的成长史和心灵史。它含量大,留白多,意味深长,零度叙述下交织大量坚实的细节,呈现了杂树生花、气象万千的万花筒世界。文字简练冲淡的样式里,是一丝不苟的针法和勾连;又如同钟表,齿轮环环相扣,驱动严丝合缝的秩序,发出咔哒咔哒的时代跫音,展示出“淡极生艳”的艺术魅力。


小说展示了不同代际的处境、欲望和爱。守护与开拓,广大和精微,互为张力,又似一粒粒满涨的水珠,反射出辽阔时代五湖四海的光芒。作家以强大文字功力和精炼叙事技巧,用极其平常的材料建造了一座至简至繁的宫殿,日常和宏大的处理周密自然,不同的读者可看到不同层次的镜像风景。




07


《四合如意》

张怡微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年7月版


“一个人单枪匹马度日的坏处越来越可以负担,一个人单枪匹马创造的福利也收割得越来越有条理和层次。比起应对日常生活的枯燥,探微内心的矛盾反而更为棘手。”


推荐人

易彦妮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四合如意》是青年作家张怡微的最新短篇小说集。十二首曲牌名,串联起十二篇小说。于喧哗中发现静默时刻,于平静中发现人情暗涌,小说径由社交媒体的狭长隧道,重新照亮那些被虚拟世界折叠的情感历程。


当朋友圈、直播弹幕、播客等媒介进入日常生活的逻辑之中,数码时代个体情感表达的流动轨迹,在张怡微笔下逐渐生长出了某种破损却生动的“表情”。异国恋爱的沉闷、老人的隐衷、人文学科的窘境……这些在内心沉淀下来的真实生命困惑,既是人们在各自的心灵世界里深耕细作的涩果,也由此标识着社交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微妙边界。如同置身光怪陆离的“镜城”,张怡微带领读者一起沉潜进入当代青年的心灵世界,观察冰山一角下的情感劳作景观,亦在自我辨认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寻找一种舒展、自在的行走姿态。


无论是曲牌名与电子丛林的遥遥相望,还是将前男友置于“家人”的微信分组的隐秘尴尬,真实生活与虚拟世界、新词与旧词的并置,在小说集里悄然生成了一个奇妙的漩涡之阵——在这里,日常词语蕴意的不断翻转,赋予小说一种幽深而峻洁的质地,直抵人生中倏忽而至的某个台风日。




08


《浪的景观》

周嘉宁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年8月版


“奇妙的是,音乐一旦响起,白天的昏沉就被彻底击溃,记忆中明亮的夜晚立刻到来。他跳起舞来身体也成为思维的波段。”


推荐人

谭镜汝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本科生


 推荐语 

《浪的景观》是“80后”女作家周嘉宁最新的中篇小说集,收录了作者2019年至今的三部中篇小说:《再见日食》、《浪的景观》、《明日派对》。三部作品均选择从“千禧年”前后的历史里撷取青春记忆的雪泥鸿爪,以静观之姿虚构了三个飘渺、感伤的故事:在异国的日食景观下重温故人幻梦的日本作家(《再见日食》)、在经商大潮中被袭卷一空的群青(《浪的景观》),以及幻想构建电台乌托邦却奔波迷失的青年男女(《明日派对》)。


作者以女性对世俗与欲望独有的细腻体察,烛照了上世纪末历史中个人与集体的一抹倩影。尚未建成的市场化社会与并不成熟的青年群体,难以抵抗“堕落”的亚文化意识形态冲击,于是,作者笔下的诸篇故事以亢奋、喧嚣的基调,勾勒出世纪末中国文艺青年狂欢的“遗照”。


《浪的景观》是作者写给同代人的一封“情书”,但作者的青春叙事并不止乎哀婉,也非仅沉迷喧哗,而更求乎于对历史海浪的冷静形塑,和对欲望广场及青年处境的深刻反思。




09


《嵇康叔叔》

程青  著

作家出版社

2022年6月版


她望着窗外的天空夜色暗沉云层很厚看不见星星也看不见月亮只有一团云彩的边缘透出似有若无的光亮夜很静仿佛连大海也睡着了她一次次闭上又睁开眼睛直到天空泛白树叶上渐渐有了颜色


推荐人

万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


 推荐语 

《嵇康叔叔》是老舍文学奖得主程青最新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月色朦胧》等十一篇小说。程青以爱情、生活的幽微处为切口,讲述那些“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秘密,探索情感、生活的不同维度。


整本书的时间跨度、所写对象的阶层跨度颇大。前六篇主要写都市中产阶级的情感生活,如升职关头的职场“潜规则”、高档社区几个看似光鲜的家庭;后五篇则下沉入广袤的“平凡的世界”,有爱情,更有复杂多样的人世百态,如暮年时再会的离异夫妇、少时在工厂结识的玩伴、历经坎坷的嵇康叔叔。


从书写“都市中产”这一颇有代表性的群体,到回望七、八十年代的少年记忆,现实世界的跨度和变化通过一篇篇文字凝练成坐标,哪怕风吹雨打,仍在记忆里鲜活。恰如程青在后记中所言,“我在这些小说里看见了岁月”,书里的故事在缝隙中潜滋暗长,循着脉络,终指引我们望向岁月这条澎湃江河。




10


《七个半导演》

赵荔红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6月版


在电影中,我穿越时空,经历重大事件,为情所感泪流满面,我有千万种身份,死过千万次,又复活了千万次。

什么是真?眼所见、耳所闻是真?我现实经历过的是真的呢,抑或屏幕上呈现的影像是真的?生活是真呢,抑或梦幻是真?有时,我更相信后者。


推荐人

苗琛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七个半导演》是散文家赵荔红的电影评论新作。全书分八个章节,分别围绕卓别林、塔科夫斯基等八位风格各异、在电影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导演及其作品进行评论。在每一章中,作者提炼并围绕该导演的几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将导演的艺术人生与现实人生结合,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同频共振;以生动细腻的笔法还原经典镜头,辅之精美恰当的电影截图,细读电影文本,结合本雅明、让·科克托、安德烈·巴赞等人的观点进行灵活的阐释;将不同的导演进行横向比较,再现导演之间风格差异、东西方审美差异。此外,章节末尾均附导演电影年表,便于读者纵览其创作历程。


《七个半导演》有人性的温度,是文学批评与生命经验的融合。在赵荔红笔下,电影不是冷冰冰的“他者”,而与导演、观者的人生发生着真切的互动。她将导演看作真实具体的“人”,从现实人生出发理解其创作,也从电影中反观导演的思想与人生境遇,展现了自己与导演的灵魂碰撞,是一种真诚的理解与剖析。八位导演,取“七个半”,对希区柯克的“半个喜欢”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温度”,也表明了独立的审美取向。


赵荔红的语言富有弹性,深入浅出,展现了情与思的流动。这部以散文笔法写就的评论作品,也闪耀着独特的文学性。




11


《一团坚冰》

杨知寒 著

译林出版社

2022年7月


“纷纷雪片下起来了车载着他俩向一个反而热闹着的地方去那里死生仍继续唯独肉眼看不穿那里好多已被雪埋下了的爱恨仍和春苗一样蛰伏生长的迹象


推荐人

吴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一团坚冰》是九零后青年作家杨知寒的最新小说集,讲述了九个与东北有关的故事。大部分小说都与错综复杂的家庭生活相关,《连环收缴》透过多个视点展现两个至亲家庭数十年的纠缠,即使死亡也难以终结恩怨;《出徒》同样聚焦两个家庭的多年矛盾,亲人之间的龃龉摩擦虽然能够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被淡忘,留下的伤痕却不会彻底消失;《大寺终年无雪》由少女辍学引出对亲密关系和生活意义的深入探寻……在不和睦的家庭关系中生长出的任何一处枝桠都有可能具备张牙舞爪的力量,紧紧地束缚着每一个家庭成员。


杨知寒的小说既描摹了亲密关系中幽暗的一面,也试图留有一盏灯等待人们点亮。尽管她笔下的人物总有一段时间深陷孤独与迷茫,就像被困在一团坚冰中,仍会不由自主地向温暖的地方靠近,试图寻求一份可靠的慰藉。《水漫蓝桥》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饭馆,老板娘、厨师、学徒、顾客这几人各自带着伤痕默默生活,当我们的视线穿过饭锅上不断冒腾的热乎气儿,会看到小人物在冰天雪地里的相互取暖。那些在严寒之地生活的人如何寻找生命的火种来抵御寒冷的侵蚀,成为杨知寒关注的焦点。


可以说,杨知寒的文字融汇了两种不同的文学气质。东北的冰雪塑造了她作品中凛冽的一面,而女性的感性细腻又使得她的文字葆有一份温柔。




12


《以X为原型》

余静如  著

中信出版社

2022年8月版


“她第一次一个人在夜间的办公区里工作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她体内有另一个生命在苏醒,在这空荡荡的、寂静无人的办公区里,一切都变得鲜活起来。当她意识到自己无须出现在任何人的视野中,无须对任何人发出要求和回应时,她感到极大的惬意。她兴奋得大口喘息,呼吸着属于自己一人的空气,就像一头误以为自己是鱼类的哺乳动物,在上岸之后才发现真正适合自己的栖息地。”


推荐人

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

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民族出版社编辑


 推荐语 

《以X为原型》是青年作家余静如出版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了她近年写的八篇短篇小说。她笔下所写的是都市年轻人的种种生存现状,读来如同在读身边人的故事。


《平庸之地》里,她用白描的手法书写了一位普通男性的一生,在近乎平庸的生活轨迹之外,作者细致地描摹了主人公不为人知的心灵困境;在《404的客人》里,她描述了一位沪漂女孩与男友同居后遇到的一系列微妙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难言的小心思;在同名小说《以X为原型》里,“我”得知朋友X想要赴死,在与X一次又一次的交谈中开始审视身边的每一个人,正常与不正常的界限在不断地交谈中逐渐被打破,抑或明晰。


《以X为原型》一书中的人物是都市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人,他们浑浑噩噩,抑或平凡庸碌。在作者的笔下,都市青年的生活并无大事发生,内在却时时“酝酿着一场无声的风暴”。《以X为原型》胜在对都市青年生活现状和心灵困境的细致体悟和描摹,由此,读者得以窥见看似平淡的现代生活背后隐藏着怎样激烈的心灵风暴,对内心世界不厌其烦的解剖和重构也标识着作者现实主义写作的另一维度。




13


《去火星旅行》

杨碧薇 著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22年3月版


我有多久没燃烧过,你就有多久没点火

粉粉葱葱的音速,还在云海滑翔

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

为何全部的高音低音都在涌来

一切滚烫的危险且远且近


推荐人

张馨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本科生


 推荐语 

这是生于云南昭通的女诗人写的一部诗集。《去火星旅行》兼具日记、游记的特征,第一部分“大花袄”勾勒出诗人自身的形象和经历,第二部分“灯塔”记录了诗人在各地旅行的见闻和思考,第三部分“朋克过山车”充满日常生活碎片的遐思。


杨碧薇选用的意象色彩浓烈、质地多样。例如在《因此我不能…》中,她用夏夜、绮窗、胭脂、芭蕉叶等意象勾勒出博物馆中“床”的形象;在《花园》中,用煤屑、风铃、枝头的刺、柔软的红等物叙写思念。诗人将日常生活、远游经历和历史事件用诗的语言精妙地托出,诗蕴灵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阅读她的作品,就像打开了全部感官,进入一个叮当作响、玲琅满目的世界。


《去火星旅行》还以诗性的语言抒写了女性成长、爱情、两性权力关系、母女等话题,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向我们展露出这些话题复杂的微观呈现。在一个个字符的巧妙组合中,人际关系的微妙处和人生际遇的无常性不动声色地向读者展开它们的秘密之匣……





○国外翻译类好书○



01


《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

【法】贝阿特丽丝·穆斯利 著 

周融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2年8月版


“既然土星的气质是迟滞的、容易犹豫不决的,有时候就需要以刀剑开路,有时候刀剑最终对准的是自己。土星气质的标志是对自我的敏锐洞察力与毫不留情:永远无法获得自我。自我是一篇文本,它需要被破解。(苏珊·桑塔格)”


推荐人

郑祖龙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方向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智性与激情 : 苏珊·桑塔格传》一书是法国学者贝阿特丽丝·穆斯利结合大量新公开档案与资料所撰,曾获法兰西学院传记大奖。


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之一,桑塔格以学术明星的身份享誉世界,又因激烈的政治言论备受争议,她的一生正如书名所言,在智性与激情间不断摇荡。从《关于“坎普”的札记》、《论摄影》到《疾病的隐喻》《关于他人的痛苦》,桑塔格为大众文化正名的激情、对疾病被“污名化”的思考、反战的呼吁等,无不展示其写作与生活的紧密关联——她始终思考着“当下我们的存在的方式”和“关于整个世界写作”。


传记作者没有遗忘作为女性主义者的桑塔格:她曾投身争取女性权利的运动,也对女性的审美观念做出过理论性反思,指出“女性应当容许自己的容颜显露出她所经历过的岁月”。知识分子与母亲的双重身份也为她带来困扰,“因为要陪伴儿子,她的世界迅速收缩为一个尚未性觉醒的青春期少年的世界那般大小”,在自由与责任、恋情与亲情间,桑塔格做出的平衡和选择至今仍引人深思。


“人一旦死了,就会变得清晰可读。这段人生,如此令人困惑、自相矛盾,现在却都有了秩序。”作为后来者,通过阅读那些影响桑塔格一生选择和写作的因由线索,我们得以重新理解桑塔格,形成认识与诠解自我的契机,而这可能正是本书的“重点所在”。




02


《看不见的女性》

 【英】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

詹涓 译

新经典文化 ·新星出版社

2022年8月版


“当女性能够带着她们的声音和身体走出阴影时,事情就会开始改变。”


推荐人

马亿

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硕士班在读 


 推荐语 

《看不见的女性》是英国作家、记者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的一本非虚构作品。全书以众多翔实案例和真实数据揭露了当生活或多或少正常进行时,性别数据缺口是如何伤害女性的,以及生活在一个以男性数据为基础的世界里,女性正在遭遇的隐秘事实。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分别从多个方面论述了女性被系统性忽视的真相。在日常中,各类公共生活设施习以为常地忽略女性生活的特殊性;在各类工作中,全球范围内75%的无偿工作由女性完成;在设计中,生活器具、钢琴键盘、手机屏幕、语音识别软件等各种产品的设计,均偏向男性身体,而对女性不利……


《看不见的女性》是对性别缺口的一次呼唤。长久以来,女性的社会定位长期与普遍标准偏离,我们必须首先对此事实有所认识,让女性参与到决策、研究和知识生产等活动中来,让女性的生活和女性视角被看见。




03


《兰花窃贼》

【美】苏珊·奥尔琳  著

刘斌  译

新星出版社

2022年6月版


“如果鬼兰真的只不过是幻影,那它仍然是能蛊惑人心的幻影,因为它可以诱使人们年复一年地追逐它,长途跋涉却沮丧地无功而返。如果它是真正的花,那我想不断返回佛罗里达,直到看见一朵。原因不是我爱兰花;我甚至都不特别喜欢兰花。我就是想看到,这种东西怎么能够用这么独特而强大的方式吸引众生。”


推荐人

程舒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兰花窃贼》的作者苏珊·奥尔琳是美国当代知名纪实作家,以此书为主题的电影《改编剧本》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本书由佛罗里达本地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延伸而来。作为《纽约客》专职作家,苏珊·奥尔琳受到启发后亲自南下弗罗里达,与臭名昭著的“兰花窃贼”约翰·拉罗什一起展开了一场寻访兰花的冒险。书中详细介绍了兰花这种植物的品类、习性和悠久的观赏与收藏史,更有对兰花盗窃产业链一系列深入的描写。兰花不仅是一种观赏植物,它更象征着权力、财富,背后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剥削的历史。


正如作者在书中反复所指,她意在书写的,是人激情的本质,以及对某件事充满激情的状态。虽然本书的标题人物是“兰花窃贼”拉罗什,但是纵览全书,作者奥尔琳全程参与其中,勇敢地在荒凉之处不断探索和学习,与拉罗什建立了一种奇妙的联系。尽管最终没有找到梦想中难得一见的鬼兰,但恰恰是现实本身的缺憾,体现出这一题材的力量。或许,在历险中不断满足好奇心的过程,与充满动力的写作,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04


《暮色将尽》

【英】戴安娜·阿西尔 著

曾嵘 译

后浪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年7月版


“实际上这真的能让我们再次感受,并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朝着虚无延伸的黑色细线末端的小点,而是生命这条宽阔多彩河流的一部分。这条河流,充满了开端、成熟、腐朽和新生,我们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的死亡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推荐人

孙莳麦

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


 推荐语 

《暮色将尽》是英国知名编辑戴安娜·阿西尔89岁时写下的自传。她写得很实在。“实在”的意思是,不抗拒,不遮蔽,不躲闪。回望一生,戴安娜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坦荡而不乏幽默地面对世界,面对世界中的一草一木,面对过往的时间,面对时间之流中经过的人们。其中既有暗面,比如那些时常为人们避而不谈的话题:衰老、死亡、器官性能衰弱、性欲退潮……也有明面,比如重新观看世界时的好奇和新鲜体验。她坦率地写下这些,随性中不乏闪光的洞见。


戴安娜可贵在提供了一种眼光。在当今的语境下,衰老和女性身份也许更容易被视作一个“问题”,一个困境的起源。但戴安娜将这个视点翻转了过来,呈现了另一种生存的可能性:她从一个窄口,一位老年女性的眼光出发,看到了一个更加宽广的世界。这眼光体现了一个人而不仅是一位女性的鲜活:一种面对生活本身的开放性,一种“凋零”之中焕发的生命力,一种岁月打磨出的生命质感。视上述诸种境况为“困境”的人,也许会从中获得某种力量:不是“应对老去”的力量,而是“老去本身”的力量。




05


《女教授》

【西】玛利亚·洛佩斯·比利亚尔基德  著

包尉歆  译

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2年5月版


“可您何出此言?对于许多事,我都有着坚定的信念。而学习知识,日后成为一位女教师,不过是这诸多事情中的一件。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件事会让那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要么,是因为这个世界充满恶意;要么,便是我在宫廷里所过的那种生活充满幻想与奇迹。”


推荐人

田园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女教授》是西班牙女作家玛利亚·洛佩斯·比利亚尔基德的小说处女作。作品讲述了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西班牙,世界上第一位站上大学讲席的女教授路易莎·梅德拉诺的传奇一生。作者别开生面地选取了路易莎的童年教师、幼时玩伴、人生挚友、爱人、亲人、学生等人物为各章节的叙述者,在不同的故事中编织出这位曾熠熠生辉,却最终归于沉寂的非凡女性。形象各异的叙述者们共同勾勒出西班牙文艺复兴早期广阔的社会面貌,上至皇室贵族,下及仆从、妓女,从宗教、教育、文学等诸多方面,力图全景式地还原那个时代的世情群像。


作为一部传记体小说的主人公,女教授路易莎始终隐匿于众人的讲述中,被言说,被建构。这一意味深长的设置似乎在有意引导读者审视其不公的历史境遇——这位热忱孤勇、冲破藩篱的先驱者,却终究在那个女人与知识无缘的时代,被迫为家族中男性的仕途做出牺牲,最终黯然消逝于历史中。所幸在今天,我们得以拨开五个世纪的尘埃,倾听她曾于历史中发出过怎样的巨响;得以在校园中随处可见的“路易莎们”身上见证,“来自那个时代的回响无处不在”,“路易莎的精魂并未走远”。




06


《发光的骨头》

【英】凯特·摩尔  著

刘畅  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2年8月版


“作为一个表盘画工,她身上沾着的镭粉让她闪闪发光;但作为一个女人,她则带着更闪亮的荣耀在历史的长河里流光溢彩:身体内的骨头碎裂了,但她没有崩溃;夺其性命的镭和信口雌黄的无良镭公司都很强大,但她表现得更强大;她的生命很短暂,却长久地活在那些读过她的故事、了解她的人们的记忆中。”


推荐人

刘溁德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发光的骨头》缘起于英国作家凯特·摩尔在执导关于“镭女孩”的话剧《这些熠熠生辉的生命》时接触到的女表盘画工们的故事。全书以女性视点记录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工业繁荣时期“镭中毒”事件中的女性抗争历程:恰逢行业的繁荣,在虚假宣传的诱导下,一大批走进镭制品工厂的姑娘,在过度接触放射性元素后患病,被公司冷漠地抛弃。为了自己,为了家庭,为了女性工人的权益,女工们团结起来寻求帮助,最终诉诸公堂求得正义的回应。


尽管书中内容大多取材于社会新闻及访谈调查,凯特·摩尔却不依循传统的纪实方式,而是从生活处入手,以日常化的笔调写女工们的经历、家庭、性格习惯等多方面。文本面貌更多呈现为女工们以母亲、女儿、姐妹、妻子或是小镇普通居民的身份追忆生命结束前最难以忘怀却又影响深远的经历,使读者能够代入当面对谈的情形中。由此,在凯特·摩尔笔下,逐渐建构起以格雷斯·弗赖尔、凯瑟琳·沃尔夫·多诺霍等饱经痛苦却又意志坚韧、热爱生活的女表盘画工形象。相比于公司、律师、法医等其他特性被直接指明的笔法,此种叙述策略让读者与女工们所产生的情感连接超越了怜悯和同情,上升为一种对女工们所表现出的勇气与力量的肃然敬意。




07


《偶像失格》

【日】宇佐见铃 著

千早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2年7月版


“接触着偶像的世界,我眼中的画面也不再平凡。我看着倒映在窗户上的自己,发暗却温热的嘴巴里,舌头已经干涸,我无声地跟着哼唱那些歌词。这样看上去,耳朵里偶像的歌声仿佛是从我口中哼唱出来的声音一般。我的声音与偶像的声音重叠,我的眼睛也与偶像的眼睛重叠了。”


推荐人

周燕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宇佐见铃生于1999年,是一位日本新锐小说家。她的首部小说《かか》就获得了日本第56届文艺奖和第33届三岛由纪夫奖。《偶像失格》是她的第二部小说作品,不仅获得了第164届芥川奖,而且取得了2021年日本文学类销量榜的第一名。


《偶像失格》的主角是一位名叫山下明里的高中女生,她患有轻度注意力缺陷,难以适应学校的学习,也无法在日常中获取生活的意义和自我的存在价值。由于在偶像上野真幸身上感知到了相似的迷茫与叛逆,明里开始通过解读偶像来辨认自己,将支持偶像作为自己生活的唯一动力和目标,虔诚得如同一种宗教信仰。然而,偶像爆出了殴打粉丝的负面新闻,很快退出了娱乐圈。曾经固执地将生活其余部分完全剔除,“削去肉体,变成骨头”地应援偶像的少女,在阵痛中,于故事的结局慢慢地重新拾起自己。


小说以追星为切口,敏锐地捕捉到了SNS、博客、日式偶像应援等数字娱乐时代的日常生活经验,把握到了青少年混合着压抑、迷惘、受挫、不被理解的复杂情绪。作者以极富灵气的文字,将青春的微妙状态转化为敏感的身体感觉或巧妙的比喻进行书写,触及了当代青少年特殊的青春情绪。因其真实细腻,而足够动人。




08


《姐妹》

【英】黛西·约翰逊 著

邹欢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年7月版


“没有她,我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我的姐姐是黑洞我的姐姐是将倾之树我的姐姐是海。”


推荐人

余梁映雪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推荐语 

小说《姐妹》是英国90后作家、布克小说奖最年轻入围者黛西·约翰逊的新作。小说在一座房屋内展开,讲述了姐妹二人的特殊羁绊。


一向懦弱的妹妹朱莱(July)因为一场故意设计的校园风波陷入桃色丑闻之中,而姐姐赛普丹珀(September)决定为妹妹复仇……当行动结束,两人随着母亲回到旧宅,妹妹朱莱却发现姐妹关系变得窒息起来:一方面,她迷恋于姐姐的保护;另一方面,这种从肉体到灵魂全然被支配的关系又让她心生恐惧。记忆的创伤、现实的挣扎将朱莱逼到崩溃边缘,直到她突然发现:姐姐赛普丹珀早已在那场报复行动中意外身亡。


小说延续了作者意识流的写作风格,用破碎、晦涩的语言写下幽深的心理世界。“姐姐”是朱莱在精神世界里分裂出的另一个自我,她的身上投射了朱莱对于反抗精神、爱情神话以及父权依恋的诸多想象。在对“姐姐”的顺从与逃离之间,小说揭开“姐妹情谊”的表象,探讨了少女如何逐渐认识并建立主体性的话题,可以说是关于女性成长的另类书写。





○特别推荐



01


《我们在不同的温度沸腾》

 张莉   主编

中信·回声|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7月版


本书简介

本书由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主编并撰写导言,收录了20年来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20位女作家关于女性生活与女性精神的理解,集中呈现了我们时代丰富多样的女性生活,有一种众声喧哗、杂花生树之美。书名对不同沸点的强调也暗示了这里每一位作者、每一部作品风格的独特与鲜明。

 

这些散文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都在努力摆脱伤感悲情、顾影自怜,摆脱那种躲躲闪闪、期期艾艾;在这本书里,这些女性写作者都在努力变得明朗、果敢、幽默、冷静;独立、有力、宽阔、包容。——这里的每一篇作品都在努力冲破性别刻板印象。或寒意凛冽,或炙热燃烧——故事内外的她们从未妥协,在不同的沸点,散发生命的热度。




02


《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

【美】高彦颐  著

李志生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2年5月版


本书简介

明末清初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促进了“才女文化”的繁荣。其中最突出的是坊刻的兴起、读者大众群的出现、对情感的重新关注、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多及女子特性的重新定义等。


作者通过儒家理想化理论、生活实践和女性视角的交叉互动,重构了这些妇女的社交、情感和智力世界。透过妇女生活,本书提出了一种考察历史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具体了解妇女是如何生活为前提的。





▽点击下方链接 查看往期书单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 | 2021年春季书单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1年夏季书单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1年秋季书单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1年冬季书单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1年年度书单

我最喜爱的2021年女性文学书单|妇女节特辑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2年春季书单

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2022年夏季书单




■ ■ ■





9月17日下午,张莉老师和书评团成员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50部作品进行了热烈讨论,推选出了秋季书单。




书评团

马亿

万婧

王禄可

田园

孙莳麦

刘溁德

余梁映雪

吴旦

阿依努尔·吐马尔别克

张馨月

周燕琪

易彦妮

苗琛宇

郑祖龙

赵浩宇

胡诗杨

祝红蕾

曹译

程舒颖

谭镜汝

霍安琪


(从左至右 按姓氏笔画排列)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最受研究生欢迎十佳教师,“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主办人。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小说风景》《持微火者》等。主编《中国女性文学作品年选》《新女性写作专辑:美发生着变化》《我认出了风暴》等。曾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茅盾文学奖评委。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