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普贤菩萨圣诞日〡这位骑白象的菩萨,有了不得的行动指南

佛教慧日 2024-03-30








点击收听同步音频





Samantabhadra


普贤菩萨,

梵文名“Samantabhadra”,


音译为

“三曼陀跋陀罗”,


意译为

“具足无量大行、

弘深誓愿、

示现一切诸佛刹土”。



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理德、行德,与象征智德、证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同为释迦牟尼佛的二胁侍,合称为“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是大乘菩萨大行大愿的代表,又被称为“大行普贤菩萨”。




01

如来改的名

《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记载,在久远的过去,有个叫删提岚的世界,佛号宝藏如来。有一转轮圣王叫无诤念,他的第八个儿子名叫泯图。


泯图在宝藏如来面前发下菩提大愿:“世尊,愿我修行菩萨道时,要当胜于余诸菩萨。”


宝藏如来大加赞叹,以此因缘为他改名“普贤”,并授记他在未来北方的知水善净功德世界成佛,号“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

 


唐圭峰宗密大师对“普贤”二字的释义:


从体性上,

“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


从圣贤位上,

“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


从自身德上,

“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



不一般的六牙白象


普贤菩萨的坐骑是六牙白象。“白象”代表精进,“六牙”代表六度波罗蜜。白象的四足大而稳,普贤菩萨坐在六度波罗蜜上,不动不摇,稳如泰山。


“白象”也表佛广大、有力、光明的体性,这个光明也是普贤菩萨——不增不减的大光明藏。



03

忏悔的最好对境

我们在忏悔时,普贤菩萨就是我们的忏主。


《华严经》说,众生无量劫来所造的罪业如果有形体,尽虚空都不能纳受。但再厚重的罪业,只要向普贤菩萨忏悔,得普贤菩萨的光明照耀,就都可以消除。


普贤菩萨耀眼的白色光明,实则是“白象”的光明、一切诸佛金刚体性的光明。


普贤菩萨代表诸佛的功德体,既与十方诸佛同体,又与法界众生同体。不管在哪里,普贤菩萨的光都能够照到我们,乃至宇宙里一切充满生机的四生六道、有情无情,都在普贤菩萨的光明的身体之中。


如果能领悟到此,依照这样的对境来忏悔,那就无业不能忏。



了不得的行动指南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里,普贤菩萨宣说了十种广大行愿: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这十大愿,既是成就普贤菩萨的修行方法,又含摄一切诸佛菩萨的大愿,被称为“普贤愿海”。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当我们修习普贤十大愿时,虽然还行在因地,但因为一点一滴的功德都融入于普贤菩萨无量无边的功德果海,就会圆满普贤菩萨的所有功德。

05

给所有愿望加一个经典后缀

在《普贤菩萨行愿品》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就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句话作为经典后缀,牢牢地跟在普贤十大愿的每一愿之后。


众生烦恼没有尽,众生的苦没有尽,众生界没有尽,诸佛菩萨不忍心休息。但虚空界尽了、众生界尽了、众生烦恼尽了,为什么普贤菩萨的大愿还不穷尽呢?


这就是凡夫的思维,认为做什么事都有结束的时候,但菩萨不一样。就像我们希望娑婆世界有结束的一天,极乐世界无穷无尽,同样,当一个人的生命状态特别好、都是正能量的时候,你想也不想它结束的。所以众生没有了,虚空没有了,我还是菩提心的状态、大愿的状态,不愿意结束。好事我们总是希望它不断延续,不好的事才越早结束越好。



普贤菩萨圣诞吉日

作何善恶成亿倍

愿我们修学践行

普贤菩萨十大弘愿

自利利他

圆满无上菩提


回 向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