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守正创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既是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规律的科学把握。它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辉煌成就的根本动力,是我们党能够保持强大凝聚力、旺盛生命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原因,也为我们在新时代奋发图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领悟守正创新的时代价值

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


守正创新是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经验。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团结带领人民筚路蓝缕、勇往直前、创造辉煌,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实践遵循,从中国实际出发,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打破对苏联革命经验的迷信,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独立自主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在守正创新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立足于我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创造性实行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破了对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在守正创新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可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守正创新的历史,即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的历史。


守正创新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智慧。习主席强调,“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有着守正创新的传统”。回望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守正创新”一直是其中的精神内核和精华所在。“守正”语出《史记》,即“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汉书·刘向传》云:“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这些论述都强调了“守正”是对正道的坚守,按照正确的道理、准则行事,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诉求。“创新”语出南北朝时期魏收所著的《魏书》:“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是指国家治理制度的改革与新变。古人在经书史籍中经常使用“维新”“革新”“纳新”等来表达通变思想。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文明未曾中断,这与其守正创新的文化精髓息息相关。因为“守正”,中华历史文化从古延续至今;因为“创新”,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经磨难而更强。守正创新,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将传统文化中“守正”“创新”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赋予其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使守正创新的观点和方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守正创新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坚持守正创新要守住的“根本”。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生命力所在。习主席强调:“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今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这些情况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我们不能简单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当年所说的话来套今天的中国实际,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而是既坚守真理之正、道路之正、制度之正,又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自我超越与创新。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



守正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质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代发展相同步的开放理论。党的百年历史证明,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学好用活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才能保证我们党在时代的洪流中始终把握历史主动,做到更好的指导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这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质。


在守正创新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守正创新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科学社会主义”之正,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集中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社会制度的向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两种社会制度和两条发展道路较量呈现新态势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书写了科学社会主义时代新篇章,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就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指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确定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穿透力,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指引,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巨大热情,筑牢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守正创新中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现代化,基于国情不同,每个国家也有每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守正创新中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要在坚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基础上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打破“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让现代化概念更具社会主义属性,更具中国特色。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持续奋斗的建设理想。一百年来,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完善和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明确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提出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和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发展方向越来越清晰,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抓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成功实践,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它为人类社会特别是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更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了新贡献。


在守正创新中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打铁还需自身硬。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之正,把党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新时代党的建设方针、主线、着力点、总体布局和目标,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立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必须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找到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这一系列管党治党的重要举措和决策部署,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了新境界。



坚持守正创新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要悟透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把守正创新的要求落到实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不断扩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新的实践不断为理论发展注入新活力,以与时俱进的理论更好指导新的实践。


深刻把握守正创新根本原则。“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守正,离开守正的创新必然误入歧途。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彰显出思想的伟力,放射出真理的光芒。在新征程上,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根本原则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以及坚守真理、追求创新、笃行实干的时代精神,特别是要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把握贯穿其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坚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涵养、强化历史自觉和实践自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创新必须守正,守正则离不开创新,二者是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正是基于对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习主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 在正确理解和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上,必须摒弃教条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教条主义是“固守陈规”,用条条框框堵住创新的道路;历史虚无主义则是虚化历史,使创新偏离正确方向。教条主义对思想的维护只是形式上的维护,而不是真正的维护,这种形式上的维护往往以正统和纯洁思想的名义割断传统与新的生活经验的联系从而遏制了思想的传承,最终反而断送了传统,使守正成为不可能。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错误在于无视思想传统,随心所欲地解释历史,以前人的名义说自己的话,将个人偏见强加于历史,直接阻断了思想传承,阻断了传统向现实的延伸,将个人的主观意志等同于创新,使真正的创新成为不可能。创新存在于现实生活与历史传统的交流与对话之中,传统则在这种交流与对话中得以延续与传承。创新是如何实现的,传统就是如何延续和传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守正与创新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主席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我们坚持走自己的路,就要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历史和现实的交相辉映中,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实践。坚持守正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面向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生活在19世纪的马克思无法直接解决21世纪中国发展的问题,必须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提出中国方案,解决中国问题。就当前中国的现实而言,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有效破解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难以推进。因此,我们要在直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相关阅读




作者单位:邓海英、张子书、张津润执笔,国家安全学院

本次转载来源:国防大学微信公众号

终审:“守正创新研究”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