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逻辑与实践原则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逻辑与实践原则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出发,

深入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主线,

从思想上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逻辑和时代特征

自觉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原则,

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之基和动力之源。

1)坚信科学真理、坚持党的领导、坚守人民立场、坚定自信自立,是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形成的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主线。

从理论发展的主体自觉、价值自觉和思维自觉上探究其内在的学理逻辑,

2)坚持人民至上和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和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深刻表达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逻辑。


党的创新理论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主体性维度、历史性维度、关系性维度、实践性维度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的创新理论实践

不是刻板说教和机械套用,

而是以实事求是、融会贯通为根本,

真正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史理脉相承、责勇为共担

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关键词:党的创新理论;价值主线;学理逻辑;时代特征;实践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要理解把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对这六条,要在学习贯彻中认真领会,从而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要求,党的创新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出发,深入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理论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全面把握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把握这一创新思想的精神实质,真正领悟“两个结合”的思想精髓和“六个坚持”的核心要义。从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出发,深入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主线,从思想上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逻辑和时代特征,自觉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原则,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之基和动力之源。



一、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主线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投身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思维和创新成果。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创新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理论源自实践、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检验理论,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理论的价值在于反映现实规律并指导实践,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形成的党的创新理论,有着鲜明的价值主线。这一主线就是党对认识真理、造福人民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不懈求索与内在统一,使党的创新理论在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一)坚信科学真理


人们对世界的不懈探索是人类文明不断取得进步的强大动能所在,人们在探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每前进一步,人类文明就书写下崭新的一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己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根本思想遵循,坚信科学真理对人们开展社会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引领和指导,创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伟业,书写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新篇。“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信这一科学真理的实践创造力量,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不断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路径,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党的创新理论,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将对科学真理的坚定信仰和探索实践贯穿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成为中国道路取得成功的历史必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创新理论始终坚持对科学真理的笃定信仰和在具体实践中的理论创造,将对真理的价值追求融入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的奋斗实践,不断在新时代的实践创造中丰富和发展理论形态,使党的创新理论始终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创造力。


(二)坚持党的领导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是个体意义上的独立创造,而是个体相互联结为集体的共同实践结果。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个体通过劳动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关系,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其本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进步的必然性在于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只有顺应历史发展规律、自觉形成强大的集体实践合力,才能在根本上推动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进阶步伐。而社会集体实践合力的形成需要先进阶级的领导,将社会个体力量凝聚成向着社会高级形态共同奋斗的整体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深受中国人民信赖和爱戴,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飞跃。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的创新理论本身就是这一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深刻总结和科学提炼,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在中国具体实践中不断加以深化,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时代党以全新的视野进一步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镌刻下中国社会伟大变革的新的里程碑。党的创新理论始终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实践本质,同时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三)坚守人民立场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目的上看,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一个彼此相互联系的社会共同体中,只有从根本上满足共同体成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共同体的利益,才能真正聚合起推动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心向背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治乱兴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就是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坚守人民立场,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价值主线。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立场在党的创新理论中不断深化,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品格,彰显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奋斗实践的本色。党的创新理论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将党的事业与人民的期盼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把为人民谋幸福的建党初心铸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党恒心,必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新的历史辉煌。


(四)坚定自信自立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实现路径上看,文明起源于世界上不同地域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国家的产生标志着某种具体社会生产及其组织形态达到了文明的高度。“文明形成的标志是国家的产生。文明是在国家的组织和管理下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逐步发展为多元一体的文明内生格局,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列强在世界范围扩张,以战争、侵略、掠夺的方式强行进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痛苦、屈辱和灾难。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秉持“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民族复兴之路。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将党的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道深深地熔铸于人民的心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奠定了强大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支撑。党的创新理论坚定自信自立,将人类文明发展实践规律的普遍性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相统一,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构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自主知识体系和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原创思想智慧,成为凝聚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团结奋进的理论指引。



二、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逻辑


中国共产党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断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党的创新理论蕴含了日臻丰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把握其价值主线的基础上,可以从理论发展的主体自觉、价值自觉和思维自觉上探究其内在的学理逻辑,将党的创新理论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加以融会贯通,进一步强化党的理论武装和话语传播。从理论发展的主体自觉出发,关键在于把握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尊重历史主体、把握历史主动,彰显创新理论的主体建构;从理论发展的价值自觉出发,关键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求事物规律、致力实践创造,坚持创新理论的真理标准;从理论发展的思维自觉出发,关键在于实现内构与外塑相协调,深化系统观念、推动共同发展,丰富创新理论的思维智慧。


(一)历史与现实相统一


理论认识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存在、发生及其变化的系统化认识,其根本目的在于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以探求人类自由解放道路为根本指向,站在人民的立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构建了关于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系。党的创新理论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始终作为理论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从人民立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造福人民的科学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社会发展理论的生命力源于其人民性。只有从社会主体的根本利益和发展需要出发,才能真正揭示社会发展演进的历史逻辑,并将其贯通于现实社会的改造,形成理论认识上的主体自觉。历史与现实相统一作为社会理论建构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在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之中。

坚持人民至上,在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发展道路上,必须与建构主体的精神力量统一起来。坚持自信自立,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将人民立场与民族自立有机统一于社会主体精神力量建构的理论自信中,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一道,夯筑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政治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又不能照搬照抄、食洋不化。”在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指导下,坚持党领导人民创造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来自中国人民奋斗实践且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武装全党、引领人民,是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发展的根基所在,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境界所在。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认识就其生成而言,根本源头来自实践,理论的价值标准在于通过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加以检验。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问题中,不是照搬照抄其具体结论,而是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中国实践中的问题,形成党的创新理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创新理论通过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加以检验,成为指引中国发展和前进的行动指南,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引导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在反映实践对党和国家工作新要求中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党全国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而奋斗提供了行动指南。


坚持守正创新,守的是命脉,创的是新识。这个命脉就是在实践中坚持真理标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在时代洪流中丰富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坚持问题导向,就是倾听时代声音,始终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以党的创新理论回答并指导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取得新成效。坚持守正创新和问题导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自觉。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社会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是党的创新理论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回答好时代之问的科学命脉,也是其一以贯之的理论根脉,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否则就会迷失理论方向。习近平曾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党的创新理论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时代进程中,不断提出真正解决实践发展中反映事物矛盾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进而指导和引领社会实践取得新的历史成效。


(三)内构与外塑相协调


理论认识就其方法而言,是在一定的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理性思维构建知识系统的过程,理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依靠证据和逻辑推理的方式来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作为理论形态的思维成果反映了人的理性在精神世界中的内在建构,这一理性内构本身既是过程性的,又是结果性的,两者统一于人的主观世界对外部世界能动改造的社会实践。因而,理论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双向的、具体的,一方面内构理性思维的知识系统,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探求社会发展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另一方面外塑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尊重和运用理论所揭示的规律,对外部世界加以改造,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从人的存在和生命意义上看,理性内构是一个“立心”的精神自立过程,理性外塑则是一个“立命”的实践创造过程,人的智慧生存就是在两者相互协调中不断得到彰显。党的创新理论在学理逻辑上,注重将理论体系内构过程与理论应用外塑实践相协调,强化理论思维体系的构建与人类共同命运的关照,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照亮人类社会前行之路的智慧之光。


坚持系统观念,突出在理性思维内构过程中把握事物的规律,形成理论的思维自觉,通过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赋予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思想方法。在不断丰富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结构中,将理论的内在逻辑体系关照于全人类的利益,既是理论本身应当具有的思维高度,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致力于创造新世界的博大格局。坚持胸怀天下,将理论的实践指向拓展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汇聚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指导中国实践并与世界共享共同发展的科学理论,其内在的科学方法论体系与其外化的崇高实践指向相协调一致,是形成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交融于一体的核心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引领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实践,引领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步伐。



三、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特征


党的创新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注重在中国社会的具体革命和实践中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将理论的真理力量转化为党团结带领人民投身伟大社会创造的实践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和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和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深刻表达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逻辑。党的创新理论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在主体性维度、历史性维度、关系性维度、实践性维度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进一步将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特征加以彰显。

(一)凸显主体视域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党的创新理论只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实现社会主体新的历史创造。马克思主义以寻求人类的解放为己任,将人民性扎根于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凸显以人民作为理论主体的价值立场。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党的创新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是党领导人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基础上取得的宝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党的创新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能够准确回答人民之问,在站稳人民立场的同时,倾听人民呼声,把握人民的期盼和愿望,尊重和发挥人民的历史创造,并以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最终评判,将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坚持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党的创新理论从根本上回答了人民在时代发展进程中最为关心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理论,凸显了人民作为理论主体的根本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三个务必”进一步彰显了党性与人民性的内在统一,把共产党人的信仰、作风、意志和能力建设,作为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新的历史创造的前提,既是“两个务必”理论基础上的历史升华,又揭示了党和人民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时代内核,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人民性表达。


(二)纵观历史视域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不是停留在解释世界的层面上,而是致力于改造世界,通过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最终实现人的解放。党的创新理论从来不是停留在对以往历史过程的解释上,而是着眼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指导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在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历史接续的奋斗过程,需要党团结带领人民持续不断地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丝毫不容松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与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给出“让人民起来监督”的第一个答案,共同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从“第一个答案”到“第二个答案”,党的创新理论以纵观历史之视域,解决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团结带领人民投身伟大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人民是改造世界的力量所在,而党的领导是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的关键,决定着社会实践的根本方向。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深化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自觉。


(三)统揽关系视域


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其根本在于“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党的创新理论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引领党领导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之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党的创新理论科学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自觉,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为党团结带领人民正确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在文化自觉上的新突破,实现了社会主义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的贯通。“两个结合”统揽理论关系与文化关系的视域,将社会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文明发展的继承性与创新性有机融入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赋予党的创新理论新的时代特征。


(四)把握实践视域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力量,也是形成理论问题的出发点和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落脚点,实践结果成为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论只有根植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加以检验,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科学指出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但如何采取前进的行动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来确定,不同国家的具体实践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模板。党的创新理论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僵化的教条,而是以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行动指南,结合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形成具体的行动目标、行动路径和行动纲领,一步步将理论指引的前进之光引入丰富的社会实践,实现了中华民族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性飞跃。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只有通过党的领导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实践合力,才能真正推动社会发展的巨轮滚滚向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证明,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和推进社会实践,始终离不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实践组织的根本要求。党的二十大通过的关于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指出,“全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在把握实践根本要求上的全局视域,将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向性、策略性与实践本身要求的组织性、行动性内在地统一起来,进一步深化了理论的实践维度,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的时代特征。



四、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原则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I5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就没有实践中的政治自觉和行动统一。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要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就必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创新理论实践不是刻板说教和机械套用,而是以实事求是、融会贯通为根本,真正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史理脉相承、责勇为共担,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一)学思用贯通


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本身不是教条,而是活的方法,其理论实践过程需要人们在深入学习思考的基础上真正掌握思想精髓,灵活运用到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上来,把学习、思考、运用理论的过程加以有机贯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之所以具有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关键是保持了统一的思想这一根本性前提,使每个党员干部都能够通过理论上的清醒认识,自觉做到政治上的清醒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的坚定。因而,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成为党团结带领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保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本身是一个深化对事物全面性理解和规律性把握的统一过程,而将其应用于实践去处理矛盾和解决问题,则成为检验人们是否真正掌握理论要义和科学方法的关键所在。党的创新理论是一个在实践中持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和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中,丝毫不能有松懈和自满,始终保持常学常新、悟深悟透的进取之心,将思想之力贯通于实践创造,以实践成果检验理论之功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认知自觉。


(二)知信行合一


党的创新理论是科学真理观的时代写照,体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成为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信仰力量和精神支撑。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其认知和情感基础源自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只有将真理的感召力、信念的意志力、实践的创造力相统一,才能实现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富裕和谐美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党的创新理论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夯筑于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实践,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锻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成为党的思想政治灵魂和人民信仰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就是要从根本上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不断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推向前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信笃行、知行合一。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惟有以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器,坚定“四个自信”,坚决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重大战略部署,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航向,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在党的创新理论实践中形成真理与信仰相统一的精神自觉。


(三)史理脉相承


党的创新理论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投身中国社会革命成功实践的经验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理论发展过程,“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党史和新中国史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创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其中蕴含着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逻辑必然。这一逻辑必然的起点就是党自创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因而,将学习党的历史与科学把握理论逻辑相统一,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思想发展和价值求索的全过程,是党的创新理论实践的内在要求,构成了党的历史与理论发展的红色血脉,也是党的创新理论一脉相承、接续发展,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强大动因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就是将党的创新理论的史理脉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航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征程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形成传承红色基因与创造民族伟业相统一的历史自觉。


(四)责勇为共担


党的创新理论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全身心地投入这一科学理论所指引的伟大社会实践,需要万众一心凝聚成社会创造的整体力量,朝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迈进。每个人都是理论实践的主体,只有将实践责任始终扛在肩上,以大无畏的实践勇气奋发作为,才能点点星火,汇聚成炬,将理论力量通过人民实践转化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澎湃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的伟大创造,是党的创新理论所取得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使命。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经受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外部环境考验,经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长期存在的内部发展考验,始终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绝不是一蹴而就、唾手可得的轻松工作,而是战胜挑战、克难奋进的艰苦斗争,需要磨砺党员干部的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责勇为共担的气节和操守,守责尽责、冲锋在前、勇挑大梁,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实践风骨和能力筋骨,形成敢于斗争与善于斗争相统一的革命自觉。





作者简介:曹劲松,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党组书记,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博士


文章来源:《南京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


终审:“守正创新研究”微信公众号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