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说长得好看不容易得新冠?

近日,有关新冠病毒的防治信息备受关注,在纷乱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一些谣言也趁虚而入,如“吃橙子、喝可乐或酒等会导致核酸假阳性”“新冠病毒北强南弱”“网络热门用药顺序图”“接种新冠疫苗可申领补偿”等群众热议话题,小研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常见的网络谣言和诈骗套路,请大家擦亮眼睛,注意防范!


关于新冠预防、常识的问答


01

喝酒防新冠、杀病毒?

真相:假的!

近日,“喝酒能防新冠”“喝高度酒能杀灭病毒”等传言在网上流传,事实上,喝酒并不能预防新冠肺炎或杀灭新冠病毒,更没有防癌抗癌的作用。

早在疫情初期,科学家就发现,70%-75%酒精可以有效杀灭新冠病毒,但这不代表“喝酒可以杀灭病毒”。因为喝下去的酒精浓度一般不可能达到70%;即使达到这个浓度,比如精馏伏特加(96%),体内杀菌和体外杀菌的机制也不一样,喝下去的酒会被胃酸等稀释,无法在体内起到杀灭病毒的效果。

需要注意,医用酒精属于体外消毒用品,可用于灭菌消毒、皮肤消毒、医疗器械消毒等,但人无法通过喝70%的酒精或注射酒精来消灭体内的病毒。


02

“常州红十字会会长”“德国医生”防疫经验?

真相:不靠谱!

近日,一条声称来自“常州红十字会会长”的通知传播很广。该通知称,将红糖、生姜、大葱白、大蒜等熬水喝,感染病毒的概率几乎为零。

经核查发现,该截图早在2020年2月就已在网络传播,当时常州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就对外辟谣表示,该机构以及会长都没有发布过以上信息。

而且,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表示,没有证据证明生姜、大蒜能够预防新冠肺炎病毒。同样,益生菌、辣椒等食品也不能让人们免于感染新冠肺炎病毒。

再比如,“德国医生”推荐的“盐水漱口法”同样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还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演绎”版本:有的是短视频主播“现身说法”,表示自己通过这种方式,在全家其他人都感染的情况下,也没有得病;还有的以“上海某社区居民”的口吻介绍,说通过这种方式避免了感染。

但经核查,既找不到“德国医生”的具体身份信息,也没有官方对所谓“德式预防法”的介绍或认同。至于那些“现身说法”的普通人,同样无法确认身份,也没有证据能证明他们从未感染过新冠肺炎病毒。

并且,早在2020年1月22日,钟南山团队就公开辟谣“盐水漱口可以预防新冠”。当时,广一医院钟南山团队明确表示,盐水漱口有利于清洁口腔和咽喉,对于咽喉炎有帮助。但是新型冠状病毒侵犯的部分在呼吸道,漱口没有办法清洁呼吸道。尚无任何研究结果提示,盐水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杀灭作用。


03

疯狂喝水可治病?

真相:适当饮水,不可过度!

秋冬季来临,新冠、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许多患者采用喝水的方式来缓解症状。然而喝水也是有讲究的,需要把握度,不能过度饮水。

专家介绍,出现“水中毒”主要是因为补水过量,即机体所摄入水总量大大超过排出水量,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痉挛、昏迷,进而危及生命。

喝水讲究适可而止,而不是无限制地饮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日常要做到足量饮水,少量多次。

在温和气候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男性每天需喝水170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喝水1500毫升。

专家介绍,可根据气温高低,每天喝1.5升—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合理控制饮水量。


04

肥胖的人不容易得新冠?长得好看的人不容易得新冠?

真相:假的!

“肥胖的人不容易得新冠”“长得好看的人不容易得新冠”,这些网络传言是否有科学依据?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北京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在接受人民网·人民好医生客户端采访时回应:“这些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李侗曾介绍,在2020年、2021年的病例当中,肥胖人群是重症的高风险人群,他们不是“不容易得新冠”,而是更容易得肺炎,得肺炎之后更不容易好,而且更容易成重症。所以,肥胖人群一直是高危人群。奥密克戎来后,整体致病率变弱,得肺炎的人变少,肥胖人群的风险自然也降低。另外还要看感染者的年龄和基础病史。如果是一个年轻人,没有基础病,即使比较胖,他重症的风险也比较低。

目前只能说,在奥密克戎时代,肥胖的年轻人不像过去那么危险了,但绝对不是说胖人会有好处,他既不会感染风险低,又不会比别人好得快。

至于说“颜值”,就更没有科学依据,从大样本的全社会的层面来看,只要在社会上活动,被感染的风险都一样。

感染之后谁会更严重?李侗曾介绍,没打疫苗的人、老年人、免疫力低下的人更容易出现重症。


05

吃橙子、喝可乐或酒等会导致核酸假阳性?

真相:不会!

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是通过提取咽拭子中的核酸物质,然后加以纯化,最后运用荧光定量 PCR 技术检测病毒核酸基因。如果被测者本身没有感染新冠病毒,那么实验室不可能从提取的咽拭子中培养出新冠病毒的基因,也就不可能测出阳性结果。如果真的出现了“假阳性”,往往是实验室引起的 PCR 气溶胶污染,一般与被测者的饮食无关。

日常饮食不会导致核酸检测出现“假阳性”,但可能出现“假阴性”,因为液体会稀释口腔与咽喉部的病毒颗粒,导致咽拭子采集到的病毒载量太少,使得实验室无法提纯出足够量的病毒,出现“假阴性”的检测结果。建议核酸前不喝水、不喝饮料、不饮酒,以免稀释病毒载量,影响检测结果。


06

新冠病毒北强南弱?

真相:没有明显差异!

针对最近社会上流行的新冠病毒“北强南弱”说法,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钟南山说,广州、重庆等地主要是BA.5.2,北京、保定等地主要是BF.7,BF.7是在BA.5.2基础上的突变株,总体来看,两种毒株没有明显差异。“什么地方毒株比较弱,什么地方比较强,恐怕没有根据,只是从个例里发现有这样的情况。”


07

抗原检测线条颜色越深,说明体内病毒含量越多?

真相:不是!

抗原检测是对抗体进行定性判断,即判断"有"或"没有"抗体,而不能判断抗体的"多"或"少"。所以,抗原试剂盒线条的颜色深浅不能说明病毒量多少。

同时,抗体的浓度与病毒载量没有直接关系,每个人对病毒的免疫应答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08

发烧了就是感染了新冠病毒?

真相:不一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说,近期出现发热的原因不单纯是感染新冠,也有不少是流感,有少数人可能是双重感染。此时也处于冬季流感高发期。所以,发热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居家隔离,或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09

抗原阴性意味着没感染?

真相:不一定!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有关专家指出,虽然抗原检测的速度快、操作便捷,但一般要等到病毒复制到较高水平、感染者排毒量较高时,抗原才可以检测出来。

在感染初期,即使感染者出现一些轻微症状,由于病毒载量低,抗原检测未必显示阳性。根据奥密克戒的潜伏期估算,一般感染后2至3天可以检测出来。部分感染者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由于病毒载量持续较低等原因,可能要5天甚至更长时间后才能检测出来。不过,通常此时的病毒载量较低,传染性较弱。所以抗原检测无须"一天两检""一天三检";有必要,一天测一次即口。


10

感染一次新冠病毒相当于打一次疫苗,早“阳”早好?

真相:不是!

感染新冠病毒后,在一定时间内会获得针对该毒株的免疫力,但并不代表不会再次感染。同为新冠病毒,不同的毒株导致感染多次的能力有强弱之分。与德尔塔及之前的变异株相比,奥密克戒更容易导致再感染。同时,反复感染仍有一定的重症风险,还会传染给家中老人、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所以,要尽量让自己和身边人晚感染、少感染。即使曾经感染,也还是要做好防护,并且感染后再接种疫苗也有必要。


关于新冠用药的问答


01

朋友圈流传的各种“用药指导图”靠谱吗?

真相:不可靠!

类似这样的“用药指导图”并无科学依据,还藏有隐患,切勿听信来源不明的用药指导。

每个新冠感染者症状不尽相同,不存在适用于所有人的“吃药顺序”。

此图藏有重复用药的“坑”。如复方氨酚烷胺片、感冒灵胶囊等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功效类似,不建议同时服用,否则可能造成肝肾功能损害。

所谓“预防”不可靠。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维生素C、连花清瘟颗粒等药物可以预防新冠病毒感染,过量服用还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结石等不良反应。

接种疫苗、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强身健体以及科学防护,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式。


02

感染新冠病毒后,有必要吃新冠口服药和消炎药吗?

真相:不可自行服用消炎药!

新冠口服药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组合片需经专业人士评估后才能开具使用;自行服用消炎药更是错误的。

目前,奥密克戒感染者多为无症状或轻症,大部分人服用对症药物后可在7至10天内明显好转或痊愈。若对症用药后无明显好转,或症状加重,特别是合并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由医生综合评估后可考虑使用新冠治疗药物。

新冠口服药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组合片用于治疗成人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但需经医疗机构(包括互联网医院)医生综合评估后才能开具使用,盲目用药可能影响其它药物的疗效,甚至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03

互联网医院诊疗、网络自行购药可行吗?

真相:不可行!

大众所说的“阿莫西林”“头孢”等消炎药实际上是抗菌药物,通常用于治疗细菌引起的感染。

新冠肺炎是病毒感染,盲目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对新冠病毒感染无效,还会造成抗菌药物滥用,药物不良反应增加。


04

听说胸腺肽类药物能增强人体免疫力,能预防新冠吗?

真相:不可盲目使用!

胸腺肽类药物是否能用于新冠病毒感染的预防,目前没有定论。建议健康人群不要盲目使用。

胸腺肽类药物通过增加T细胞的数量和活力,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

常被用于免疫低下患者,如肝硬化、营养不良、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患者等的辅助治疗。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或新冠重症患者,遵医嘱使用胸腺肽类药物可能有一定效果。


05

世界卫生组织提醒新冠病毒感染不能吃布洛芬?

真相:没有!

这是一则过时的消息,已不适合作为如今用药的参考。在新冠疫情爆发的初期,人类对于这种病毒的了解有限,为了更好地提供诊疗指南,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3月指出,在研究还不明朗的时候,建议普通人先不自行服用布洛芬。但是,即使在当时,世界卫生组织就澄清表示,该建议不是反对使用布洛芬。

经过两年多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人们对新冠病毒和布洛芬有了更深的理解。尚无科学证据表明布洛芬不利于新冠病毒感染治疗,反而有一些研究证实阳性患者可以安全服用布洛芬等药物,还有一些研究指出布洛芬可能能降低重症风。


关于口罩的问答


01

KN95口罩不能防护新冠病毒?

真相:可以。

近日,网传能达到防疫要求的口罩只有5种,对应的生产标准分别是“医用防护口罩【GB19083 2010】”“医用外科口罩【YY0469 2011】”“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YY/T 0969 2013】”“日常防护型口罩【GB/T 32610 2016】”“儿童口罩【GB/T 38880 2020】”。相关提示表示,如果口罩外包装标注的执行标准不是这5项,不建议使用。但是,市场上常见的KN95、N95口罩对应的并不是这5项标准,而是“GB 2626”,难道KN95、N95口罩不能防护新冠病毒?

上海辟谣平台求证发现,网传“只有五种口罩能够防疫”的说法不准确,KN95、N95口罩可以防护新冠病毒,但它们有别于上述5种标准对应的口罩类型,属于“颗粒物防护口罩”类型,对应的标准有我国国家标准“GB 2626《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美国NIOSH(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认定”“欧洲EN149”等。目前,KN95或N95口罩与“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等不同,不作为医疗器械进行监管。但对于它们的防护作用,许多权威机构均给出正面答复。

如,中国疾控中心明确表示,颗粒物防护口罩的阻隔能力与医用防护口罩相同。在紧急情况下可作为医务防护口罩的补充,但对于手术室等有卫生学要求的区域不能使用。可适用于较高风险暴露人员,如急诊科工作医护人员、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等。


02

普通口罩能打结变成N95口罩吗?

真相:不能。

网上流传一则视频称,将普通口罩对折,把两侧耳带打上结后再佩戴,就可以使得口罩的密闭性增加,达到N95口罩的效果。这种说法存在夸张。

从材料和防护等级看,N95口罩的过滤能力会比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日常防护型口罩等高一些,其区别在于不同口罩种类中使用的熔喷布有差异。将口罩耳带打结虽然可以提高口罩与面部的贴合性,但不能改变口罩本身的材料,所以不能实现“普通口罩变N95口罩”的效果。

但要肯定的做法是,佩戴口罩时确实要将口罩尽可能贴合面部。不论何种口罩,佩戴后都要注意压紧口罩鼻梁处的鼻夹,并注意口罩四周与脸部的贴合性。如果耳带太长,可以通过打结的方式缩短;如果口罩太大或太小,可根据脸型选择不同规格的口罩。


03

同时戴两个普通口罩能发挥双倍防护效果?

真相:不能。

佩戴两层口罩不仅不能增加安全性,而且可能会因为口罩之间互相摩擦造成佩戴移位,反而影响口罩的气密性。在日常防护中,根据自己的脸型选择大小合适的口罩,注意口罩与面部的贴合度即可。


04

口罩级别越高越好?

真相:不是。

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要佩戴 KN95或N95口罩。长时间佩戴高防护级别的口罩容易引起不适,对前文说的那些敏感人群,更可能带来健康隐患。

此外,如果一定要选择KN95或N95及以上防护级别的口罩,要注意避免选择带有呼吸阀的型号。带有呼吸阀的型号能缓解佩戴者的不适,但若佩戴者感染了病毒,这类口罩会将佩戴者呼出的病毒散播在空气里,威胁他人健康。


05

口罩一定要抖一抖才能有,不然会中毒?

真相:不会。

合格的口罩没有这种风险。部分口罩在生产时会使用环氧乙烷消毒,虽然环氧乙烷属于一类致癌物,但毒性与剂量相关。根据国家标准,口罩残留的环氧乙烷含量不超过 10μg/g 都是安全。合格口罩的环氧乙烷残留量都低于该标准,且残留的环氧乙烷在流通过程中还会继续自然挥发。所以,没必要在使用前抖口罩。


关于健康码、核酸证明的新骗局


01

套路1:谎称“快递被检测出阳性”

诈骗分子伪冒快递客服打电话,谎称你的快递检测出了新冠阳性,已被销毁,但可以申请理赔。

在你加了“客服”好友后,骗子向你发送虚假“官方网站”,并诱导填写个人支付信息,盗走你的资金。

此时,还有一个大坑在等着你跳入。骗子以你的支付信用不足、理赔渠道未开通、赔款无法到账等为由,诱导你进行贷款,将钱转至诈骗分子账户,骗取钱款。


02

套路2:谎称“健康码有异常”

诈骗分子冒充疫情防控工作人员,谎称受害者健康码存在异常,要求受害者迅速前往公安机关核查。

受害者相信后,主动提出将电话转至“公安局”进行线上调查,随后“公安人员”称在核查行程时发现受害者有几笔异常经济交易,怀疑与一起洗钱案有关,要求受害者配合调查清查资金洗清嫌疑,进而骗取钱财。


03

套路3:谎称“线上排查”

诈骗分子伪装成“疫情防控中心”或“卫健委”工作人员,谎称进行线上排查,要求受害者提供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及验证码等相应信息,从而盗取受害者银行卡内资金。


04

套路4:谎称“核酸结果查询群”

诈骗分子通过不法渠道批量购买账号,伪装成“疫苗接种普查调查员”或“回访员”,以社区工作人员的名义添加好友,再将受害者拉群。

诈骗分子将受害者拉群后,会在群内发布刷单、赌博等违法违规信息,最终被做任务拿返利的诱惑落入刷单诈骗。


05

套路5:谎称“快速出核酸检测结果”

聊天群里出现“快速出核酸检测结果”“加急最快半个小时”“家里也能做核酸检测”的信息,只要额外付费便能办到,都是骗钱的套路。


06

套路6:谎称“领取居家隔离补贴”

诈骗分子冒充公司人事、财务部门或通过邮箱向公司员工群发邮件,称现根据国家政策发放工资补贴,需及时扫码登记领取,将受害者引流至“钓鱼网站”后将受害者的银行卡实施盗刷。


07

套路7:推销所谓“特效药”

不法分子假冒政府部门、药物研究(医疗)机构等,以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方式进行推销,谎称有防疫“特效药”,诱导受害者前往钓鱼链接购买,从而获取个人银行信息盗取银行余额。


08

套路8:接种新冠疫苗可申领补偿?

近日,有网帖称“接种新冠疫苗可在国家民政网站领取补偿”,并附网址链接和收款通知。然而,一旦有人不设防点击网帖链接,就会跳转到“缺心眼怎么治”等恶搞页面。

实际上,网帖中所谓的“国家民政网站”根本不存在。通过民政部官方网站查询,“领取疫苗补偿款”的相关信息也不存在。网传消息纯属谣言。

此外,所谓“补偿款”的谣言还出现了“一针能给18万”更加离谱的版本。造谣者还恶意嫁接了新闻发布会记者提问的画面,妄图博眼球、赚流量。



防控疫情,健康生活。小研在这里另附人民网·人民好医生客户端发布的《个人防疫手册(1.0版)》及《个人防疫手册(2.0版)》,涉及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就医需求、用药指导等多方面,为大家想要了解的问题提供权威解答!


推荐阅读



研途就业 | 安康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工商学院招聘公告

国奖·榜样 | 杨忆雪:博采众长 进而有为

国奖·榜样 | 闫明:心怀热爱 砥砺前行


西外研究生新媒体运营中心

来源 | 三秦青年 共青团中央 人民网 上海网络辟谣 新华网

整理 | 陈佳萌

编辑 | 陈佳萌

责编 | 耿婷 王蕊 何肖霄

审核 | 王欢

指导老师 | 张淼 罗杨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