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警惕!高校教授曝新型学术诈骗方式



前段时间,一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在自己的科学网博客爆料的一种新的学术诈骗的手段。

■ 以“合作”之名行诈骗之实


事情发生在2022年底,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教授收到一封莫名其妙的邮件。


发件人是一位他并不认识的印度籍“科学家”,此人自称目前正在新西兰梅西大学任客座教授,称自己曾作为期刊评审专家审阅过他的论文,还暗示,自己在该领域是个小同行、具有评审专家水平。


然而,笔锋一转,此人接下来竟提出:“能否以合著者身份‘参与’您的文章?”


(收到的邮件,图源:科学网博客)


这让教授大跌眼镜。


出于好奇,他动手在Webofscience中查询了一下此人,发现他的SCI论文很少且几乎都是“挂名”,根本不像是这个领域真正的专家。


根据教授分析,此人显然是想冒充审稿人来影响收到邮件的研究人员,进而达成他不劳而获、获得论文署名权的目的,而目标则是那些发表论文数量较多的课题组。显然,如果能诈骗成功、搭乘“挂名”的便车,他的论文数量会飞速增加,进而为其进一步行骗提供基础。


进一步在“谷歌学术”中查询该电子邮件名,教授还发现,这位“邮件客”发的论文基本都有明显的“挂名”发表的特点:几乎没有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文,且论文都是近三年为主。【显然,这个人利用以上邮件可能“碰瓷”成功了。】


教授把邮件截图发给国内的一些同行,发现并不只有自己被“钓鱼”,目前已确认有5人收到了类似的邮件。估计还有人直接删掉了或邮件被归类为垃圾邮件,没有看到。







这让小编想起之前,在丁香园论坛看到的一贴子:


(截图来源:丁香园论坛)


根据该网友描述,其在向期刊投稿之后,收到了一封来自外国某大学教授的邮件,这位教授在信中声称想要和该网友合作,这不禁让这位网友喜出望外,还以为捞到一个国际项目。


未曾想,骚气的操作还在后头,这个教授居然是这篇稿件的审稿人,所谓的「合作」居然是把自己的名字加进审稿的这篇文章里。


「不得不佩服,此审稿人胆子是真的大」!


图片来源:丁香园论坛






教授直言,诸如“钓鱼邮件”这种“鸡贼”的作法,的确有一定的迷惑性,很可能会让一些抱有侥幸心理的科研人员上当受骗。


因为对于疑似“评审过我的论文”的国外同行,帮忙在论文中署个无关紧要的名甚至署名通讯作者,看起来利大于弊:一来,文章可能因为加上了“国外同行”的名字会更快发表;二来还可以刷一波国际合作的“业绩”。


“钓鱼客”正是利用这样的心理,开展起了学术诈骗活动。他们很可能是广撒网式地发邮件,“有枣没枣打一杆子”,总有机会得逞。





更有其他教授爆料,在基金评审中,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国家自然基金委一般会在4月底开始函评面上、青年等项目,此阶段也是各类学术会议密集召开的一个时间。在此期间,一些关于“基金本子”的审评事宜自然会成为会议间歇的重要话题。


故事的重点来了:有人在某学术会议期间,先后获五、六位专家告知“我评审了你的基金本子”并给出了“A”(优先资助)的推荐等级,但等到8月基金项目公布,这位仁兄的“本子”并没有中。


这位教授说,对方无非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暗示潜在的函评专家,也要给其或团队成员的项目评审开绿灯。这其实是一样的“碰瓷”。









科学博客网友表示,还有一种与前述钓鱼邮件“反着来”的怪象:有人主动来邮邀请收件人当共同作者或专利发明人,有时甚至发一篇牛刊综述,会拉上一大帮不同国家、不同单位的人作为共同作者。


截图来源:科学网,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373789.html


这样做的目的不言而喻:为了尽快发表或增加文章的权威性。






还有一种更可气的,有的西方研究者竟用故意拒稿并“建议西方人修改”的方式,诱惑或迫使中国作者挂他们的名字。


截图来源:科学网,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373789.html


一种来自审稿人的骚操作更是令投稿人防不胜防:借由审稿人身份之便,将论文据为己有!


在2021年11月30日下午发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1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处理决定(第四批次)》中,中南大学副教授在以审稿人身份拒稿后,将论文稍加修改以自己的名义投稿发表,并未经同意使用他人署名。



还有一名审稿人也是这样完成论文剽窃的,只不过他的操作是中译英。



国外的也有,2018年时,伊朗马什哈德菲尔多西大学的机械工程师MinaMehregan发现自己的一篇已发表的论文被一个当初拖延审稿时间的审稿人发表在了其他期刊。






没想到新型学术诈骗方式层出不穷!简直是,颠覆认知,刷新三观!


广大研究者对于以上诈骗行为要警惕,如果遇到了,也不要慌,我们可以保留证据并将其举报给杂志方。如此,投机分子才不会有机可乘,论文才会得到公正的评价。


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博客、丁香园论坛、国自然委员会、解螺旋等,转自中洪博元生物 

责编:Yolanda

审核:叶紫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高等教育资讯传播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欢迎投稿。联系微信:yeziwuyuxin。


 

延伸阅读

警惕!针对科研人员的新型诈骗套路,你遇到了吗?

128人借“收费发论文”诈骗被抓,4年骗9000余人5500万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