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获“七一勋章”者,不仅是革命先烈之后,还是位翻译!

来源:央视、网易、红星新闻、翻译天堂等
2021年6月29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授予29名“七一勋章”的名单中,其中有一位是革命先辈之后,还是一位翻译老前辈,她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烈士之继女——瞿独伊。

图源:央视新闻


瞿独伊,一个非常特别的名字。她的母亲杨之华曾说,这名字寓意“独此一个女儿”


许多上了年岁的人或许还记得,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是她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了毛泽东主席宣读的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让全世界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


作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赴莫斯科建立新华社记者站,期间多次担任周恩来总理和中国访苏代表团的翻译


这位和中国共产党同龄的百岁老人,今日,党和人民向她致以崇高的敬意。赶快和天堂君一起来了解瞿独伊的故事吧!
点击下方,观看相关视频↓↓

视频来源:网易视频


《国际歌》译者之女

瞿独伊,女,汉族,1921年11月生,1946年8月入党,浙江萧山人,新华通讯社原国际新闻编辑部干部,也是1928年6-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唯一尚在世间的见证人


瞿独伊的母亲是中国妇女活动家杨之华,而她的继父,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国际歌》译者、“常州三杰”之一瞿秋白。


说起瞿秋白,可谓是家喻户晓。他曾担任《新青年》等刊物主编,创办过为工农群众说话的《热血日报》。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任教期间,刘少奇、罗亦农、彭述之、任弼时等都是他的学员;左翼文化运动中,鲁迅、茅盾等是他的挚友。他还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第一任社长和总编辑,这个通讯社就是新华社的前身。


瞿秋白 图源:网络

1920年,21岁的瞿秋白作为《晨报》记者前往莫斯科,1923年,瞿秋白回国后担任《新青年》等刊物主编,发表了大量文章,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开创性贡献。他所翻译的《国际歌》是我国最早传唱的版本


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历史关头,28岁的瞿秋白主持召开了八七会议,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会后,他担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常委、主席,主持党中央工作。
1931年起,瞿秋白在上海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战线的斗争。1935年,瞿秋白被捕。面对敌人的枪口,36岁的瞿秋白唱着国际歌从容就义

图源:央视新闻


瞿独伊曾说:“在我模糊的记忆中,我的父亲瞿秋白话不多,很温和,戴着眼镜,很清瘦。母亲不让我简单地叫‘爸爸’。让我叫‘好爸爸’,我就一直这样称呼的,而他就亲切地称我‘小独伊’。在我的心目中,瞿秋白就是我的慈父。”


其实,瞿独伊并非瞿秋白的亲生女儿,而是杨之华和前夫所生。由于在前一段婚姻中,因为性格和志向的不同,杨之华和前夫的感情破裂,杨之华离开杭州萧山老家,来到上海,考进了上海大学。在这里,杨之华遇到一生挚爱——博学儒雅的老师瞿秋白。
1928年6月,莫斯科郊区的一座乡间别墅成为中共“六大”的会场,到场的正式代表有瞿秋白、任弼时、周恩来、罗亦农、杨尚昆等第一代革命领导人。当时只有7岁的瞿独伊,也随父母进入了中共六大的驻地。

瞿秋白、杨之华和瞿独伊 图源:网络


在瞿秋白妻子杨之华的回忆文章中,记录了他们一家三口在苏联那段短暂而快乐的时光。


“秋白知道独伊爱吃牛奶渣,每隔一星期,秋白从共产国际机关下班回来,路过店铺子,总不忘记买一些回来,带到幼儿园去给独伊吃。”
有时他们带着女儿出去玩。“夏天,我们在树林里采蘑菇,秋白画图和折纸给孩子玩;冬天,地上铺满了厚厚的雪毡,秋白把孩子放在雪车里,他自己拉着雪车跑。”
树林、蘑菇、画图、雪车等等场景相互交叉和重叠,构成了他们最幸福难忘的时刻,“笑声震荡在天空中,似乎四周的一切也都为我们的欢乐而喜气洋溢。”
杨之华说:“我见秋白这样爱护独伊,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当秋白因病住在列宁疗养院时,还经常给独伊写信……”


瞿秋白和杨之华 图源:网络
1930年7月,瞿秋白和杨之华奉命回国工作。考虑到国内白色恐怖严重,带着孩子从事秘密工作很不方便,只好忍痛将独伊留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并委托国际友人鲍罗廷夫妇代为照顾。
1930年8月初,瞿独伊收到一张明信片,是从德国柏林寄出的。明信片上面印有一束美丽的“勿忘我”花,这是爸爸妈妈寄给她的。


瞿独伊那个时候并不知道父母已经回国了,而这张明信片也成为她与爸爸的永别


1935年秋的一天,瞿独伊和儿童院的同学到乌克兰的一个地方旅游时,偶然从一张报纸上读到瞿秋白英勇牺牲的消息。独伊顿时感到一阵强烈的头晕目眩,她当即失声大哭,昏倒在地。


2016年,在新华社制作的微电影《红色气质》中,开头是95岁的瞿独伊,她指着瞿秋白的照片说:“我始终不明白,儒雅的书生和壮烈的革命者,哪一个是我的父亲?”


图源:视频截图
开国大典上,她用俄语播报新中国成立
1941年,20岁的瞿独伊随母回国时,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扣押囚禁。当时,她“住在一个阴暗潮湿的破庙里,馒头是被有意掺了沙子的,吃的菜没有油,每天两餐清水白菜汤”。


在监狱的四年里,她旁听共产党的组织生活,目睹身边人的牺牲,自己也被国民党拷问了两次。


在一次审讯中,敌人以诱惑的口气对瞿独伊说:“你还年轻,只要答应我们,出狱后会很快给你找一份工作。”瞿独伊愤怒地回答说:“我决不单独出狱,也不会为你们工作,我们无罪!你们必须把我们全体无罪释放,并把我们送回延安!”在狱中,瞿独伊和大家一起参加静坐绝食的斗争,参加悼念难友牺牲的纪念和抗议活动等。1946年,中共中央将她们救出来送往延安。


这样艰苦的青年岁月让她“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塑造了一颗饱含信仰的真心。1946年出狱后,她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在苏联生活过13年,瞿独伊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作为俄语播音员,瞿独伊在天安门城楼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了毛泽东的讲话


回忆起那段经历,瞿独伊这样说道:“能够向世界报告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当然觉得自己很光荣。”


开国大典上,瞿独伊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毛泽东主席讲话 图源:红星新闻


筹建新中国首个驻外新闻机构,曾任周恩来总理的翻译


1950年3月,瞿独伊再赴苏联,这一次则是承担着对党和国家的托付,她与丈夫李何被派往莫斯科筹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外建立的第一个新闻机构


那时,面对资源短缺的条件,瞿独伊和丈夫扛起重任,身兼数职,任劳任怨,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瞿独伊和李何 图源:网络
他们还多次担任周恩来总理和中国访苏代表团的翻译。两人还主动提出降低薪资,在国外发表文章所得的稿费,大多都作为党费上交。在他们回国之时,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已初具规模。
1957年,瞿独伊回国,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78年,她调到新华社国际部俄文组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直至1982年离休。


图源:网络


当有人问起,父母留给她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瞿独伊的回答是:爱祖国。


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向党伸手,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这是“七一勋章”提名建议时对瞿独伊的描述,也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


向功勋党员致敬!

 

关注学术桥,关注科研人员发展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与我们联系或者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来稿和内容合作信箱:qiaoqiao@acabridge.edu.cn

关注学术桥:联结全球 汇聚人才

延伸阅读

人才发展专委会秘书处举办庆祝建党百年华诞座谈会


全球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学术桥

视频招聘会学术评审评估青年学者论坛


  欢迎联系我们:

  高校招聘,吴老师:19927471252

  人才求职,赵老师:13810238612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