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0万亿的地产债和60万亿的城投债

西西弗评论J 西西弗评论 2023-01-24

文/老C

一个人借了100万,消费挥霍掉了,另一个人,借了100万,买房了。究竟哪个人更靠谱,偿债能力更强呢?答案一目了然。


1、

先给大家讲一个段子:

某赫赫有名的房地产大佬,在公司年会上讲了一个吐槽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段子,大意如下:

我花30亿拿了块地,找银行要贷款,找建筑商盖房子,辛辛苦苦盖好了房子卖掉了。一共卖了60亿,扣掉各种成本之后赚了10亿。看上去利润不错。然后生意得接着做呀。然后再去拿地。一看,再拿一块当年值30亿的地,把卖了房子收到的60亿全都砸进去,都拿不到。我就搞不明白了。第一你说我到底赚了钱还是赔了钱?第二,我辛辛苦苦干啥,到头来我啥事都不干,不盖房子直接囤地,反而赚的更多。”

中国的房地产大佬,都是从零开始的草莽英雄,这方面不够老到。在房价飞涨的黄金时代,盖房子卖房子确实不如囤地。

香港的李超人李嘉诚,就深喑此道。

2021年,李嘉诚上海几十亿卖了一个写字楼。这栋楼所在地块,是2005年被李嘉诚购得的。规划要盖个写字楼,2021年卖出时,这个写字楼还未开业过。另一个上海项目,2004年拿地,2016年卖出时还没盖完。最厉害的是北京一块地,2001年拿下,现在还没开工呢。

国内地产商追求高周转,哪里比得过李超人囤地一囤就是十几年。

当然政府引入地产商,是要盖房子的,对囤地深恶痛绝。后来政府也学乖了,拿地的时候都规定,多长时间不开发就要强制收回。李超人的囤地,也就是早年欺负政府原先不懂,被超人的光环所迷惑而已。

房地产大佬们,仿佛赌桌上的赌徒。赢到的筹码,加倍的继续下注。如果不离开赌桌,越堆越高的筹码,只是桌面上的富贵,随时有可能一把输回去。但雄心满满的大佬,又有几个甘心离开那万丈光芒笼罩的赌桌。

能下决心离开赌桌的,是少数。

地产商总觉得地价上涨的红利都给地方政府卖地赚走了。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

地方政府,其实也在桌上,地方政府,更难离开这张桌子。


2、

中国的地方财政,非常独特,有两套财政体系。一套是轻资产,另一套是重资产。

轻资产就是收税。苹果Appstore,每个人在上面付钱,苹果收走30%,被称为苹果税。收税就是轻资产,靠生态收税。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这过,留下买路钱。苹果税,就是买路钱。收税是不需要重资产的。

2022年,一堆人说政府搞防疫搞得财政危机。这句话三分对,七分错。轻资产部分,其实没啥危机,基本正常。

2022年 1-11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55万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88.26%,支出完成85.21%。

收入确实落后时间进度,1-11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3%。但这个是因为2022年二季度,上海疫情期间,为了促进经济,用额外留抵退税的方式,给企业提供免息资金支持。留抵退税是直接扣收入的。这个金额到11月底,是2.3万亿元。刨掉21年已经有的,22年额外新增的留抵退税,也有接近1.7万亿元。1-11月累计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6.1%,这个增长率还不错的。扣除留抵退税,截止11月底已经完成全年预算的96%。

按月份看,4月因为留抵退税,当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跌40%。但留抵退税不是减税,只是把未来的退税提前支付给企业,相当于无息贷款,后面企业是要补回来的。从8月开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就开始回正,10月同比增长16%,11月同比增长25%。

轻资产的部分,以税收为主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其实没啥问题。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政府也在努力控制,22年12月,应该不会像21年12月那样政府玩命花钱了。


3、

出问题的是什么呢?是中国独有的另一套地方财政体系,是重资产部分。所谓的“经营城市”。

这笔帐就是政府性基金。政府性基金的主要部分就是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出让收入相关支出。

2021年,这笔账全年的赤字是1.6万亿。2022年上半年,赤字就怼到了2.7万亿,11月底,赤字3.55万亿。

地方政府性基金的收入的主要部分,就是土地出让金。2021年,9.4万亿总收入里面,8.5万亿是土地出让金。今年1-11月,土地出让金收入只剩下了5.1万亿。全年估计下跌30%以上,少了3万多亿。

这就比较麻烦了。

这套重资产的地方财政体系是房地产行业的上游,与房地产行业异曲同工,很像。

地产商拿地,盖房,装修,卖房。

地方政府征地,拆迁补偿,七通一平,基建,修路修桥搞交通,提升土地价值,最终变成熟地。招拍挂出让。

地产商建房子卖房子,地方政府征地基建卖土地。地产商卖了房子继续拿地。地方政府卖了地继续征地拆迁搞建设。卖旧土地的钱,继续扔在搞新土地上。

地产商账面赚钱,实际不咋赚钱,利润是会计利润。

从数字看,政府卖地,好像也没赚到啥钱,卖地赚的钱,都继续投入用来搞开发新的地。当然,地方政府本来就不应该赚钱,卖了地,肯定得继续“经营城市”,发展经济。

卖地的钱给谁了呢?2015年后,财政部不再公布土地出让金相关支出的明细。2015年,大概50%多是拆迁补偿,加上杂七杂八的其他,直接的土地成本占了70-80%。

拆迁原来拿走了房产经济的大头。怪不得世间总是流传着“拆二代”的传说。当然,这部分收入也会进入货币循环。最终变成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拆迁支出也是和房价挂钩的,房价涨,拆迁费也得涨。

搞重资产,需要资金太多,都没钱。地产商没钱,地方政府也没钱。没钱找谁?找银行。

地产商没钱开发,银行贷款,预售款,工程垫资款。最后搞出了一个40万亿的地产商负债。有息负债没这么多,大概16万亿,合同负债大概16万亿,还有8万亿的票据负债和应付账款。

地方政府也没钱,而且地方政府借钱不自由,中央政府各种限制。你借债,我背锅,这个不行。中国不像美国。美国地方政府可以自己破产。联邦政府瞅一眼,说一声关我屁事。债主们也就只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后面就打官司呗,债主亏了钱自认倒霉吧。

中国中央政府不让地方政府随便借钱,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府借钱不自由,企业去借。于是,地方政府就搞了一个东西叫城投。城投去借钱,开发土地搞建设,地方政府卖了地,把钱给城投还债。

搞来搞去,搞出了一个60万亿城投债。


4、

在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大家都高歌猛进。房价永远涨,击鼓传花不停歇。政府经营城市,不断开发土地,房产商挥舞支票簿,在拍卖中创造一个又一个地王。音乐在响,舞蹈不停。2020年的疫情,也没有打断。那个年代,地产大亨是首富榜的常客,是闪亮的企业明星。

然而,2022年,音乐一下子停了。狂舞的地产商手足无措,第一个进入寒冬。

老百姓不买房了。资金流不动了,现金流转不过来了。但债得还呀。一部分合同负债没利息,有息负债可不是闹着玩的。晚卖一年就多一年利息。对地产公司,利息不是小钱,恒大一年的利息支出远高于一年的利润。

地产商,其实是有资产的,即使是恒大,账面也还没资不抵债,2.4万亿资产,2万亿负债。但没现金流了,转不动了。

地产商进入寒冬。没钱买地了。

做为地产商的上游,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资产业务,自然也就进入寒冬。

2022年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问题,不是收税轻资产部分,而是征地卖地的重资产部分。防疫对财政的影响有,但不大,完全能撑过去。

真正的问题是,地产行业击鼓传花玩不下去了,地方政府的“经营城市”也举步维艰。


5、

地产寒冬导致土地财政出问题,这个明眼人都看得到。问题得承认,想办法解决。但网上又有一帮人开始叽叽歪歪,唱啥债务压顶,中国💊。至于吗?国家、企业、家庭、个人,谁没有一脑门子的问题。

30万亿、60万亿还是100万亿?负债总额并不重要。银行看企业的偿债能力,第一看现金流,看收入。负债高,只要每年净现金流好,也不怕。苹果3500亿美元资产,3000亿美元负债,负债不比恒大少,有息负债比恒大还多。资产负债率85%,和恒大差不多。

有谁担心苹果还不起钱吗?苹果每年千亿美元的净经营现金流,根本就没有债务问题。

第二看资产。企业要有优质资产100万亿,负债60万亿也不怕。不行就卖资产还债。

房地产商,卖不出地,没现金流了。但资产还有(至少账面还存在),但第一资产很乱各种抵押,第二没法很快变现。借款有利息也拖不起。那真是怎一个惨字了得。

但也不是所有地产商都惨。那些保守谨慎不自己作的,还能撑。撑不住的那几家,多少自己都有点问题。

城投嘛,现金流基本靠卖地,不咋地。资产质量一言难尽,有好有坏。你说全是烂苹果,肯定不客观。深圳地铁入股万科,几百亿就当上了第一大股东。万科收购一个深圳地铁上盖项目,就花了几百亿,比入股的钱还多,这据说还是优惠价。地方政府的城投公司手里有没有优质资产,肯定还是有的。

但肯定不是每家城投公司资产质量都很好,烂苹果肯定不少。

但看企业的偿债能力,还有第三点。


6、

第三点是啥?除了现金流,资产。还要看有没有好爸爸......

举一个例子吧:

美国大名鼎鼎的波音,市值1000多亿美元。总资产1376亿美元,总负债1552亿美元,资不抵债,净资产负的。为啥净资产负的,管理层为了拿期权激励,把钱回购炒股价,搞得不亦乐乎,资不抵债了还继续回购。

看现金流,波音连续三年净经营现金流都是负的。看资产,总资产一大半是存货。也一般般。但为啥市值还这么高。

因为波音也有爸爸呀。美国政府不敢让波音破产。2020年疫情,波音陷入现金流危机,开口找政府要600亿美元。波音的理由是“我对美国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理由充分。

美国政府说可以给钱,但得让我投资入股,否则不好交代呀。波音直接拒绝了。给钱我要,想入股稀释我股东的股份,没门儿。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在美联储的帮助之下,波音发了250亿美元的新债,缓解了危机。

这第三点,城投和民营地产商就不一样了……

城投手里有资产,目前地产寒冬,没现金流了。有好爸爸,银行就可以商量。有利息压力,债务重组一下,延长还款期限,利息降低,就不违约。资产反正还在城投手里,缓一缓就不着急了。遵义道桥前几天就来了个狠的,156亿银行贷款期限展期到20年,利率下调,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

为啥银行愿意?好爸爸是第一原因。第二,城投公司的欠债,花在修路修桥拆迁征收土地,地卖不出去,钱回不来,手里总还是有块资产。

打个比方。两个人,同样欠了100万。第一个人买房欠房贷,手里有套房。但地产寒冬卖不出去。第二个人,是消费贷。借了钱直接挥霍光了。

哪个人现在问题更大?肯定是第二个。第一个人手里多少还有套房,有点资产。

中国那60万亿城投债,还有对应资产。60万亿城投债,对应多少资产呢?我没查到。其实这60万亿负债的数字,也不是官方统计,是民间自己算的。

有机构统计了281家大型城投公司,资产负债率大概是56%。这次出名了的遵义道桥,资产负债率只有50%。2元钱资产,1元钱负债。

这60万亿城投债,对应的资产,可能是100万亿量级。当然这100万亿里面,烂苹果肯定不少。但有资产,总比没资产好。

借了钱,买了套房。就算房子不咋地,跌价了卖不掉,总比直接挥霍掉好点吧。


7、

债务这东西,说实也实,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说虚也虚,政府欠的本币负债,想赖总能赖。

60万亿还是600万亿,数字后面是单位,单位是人民币元。人民币元是啥,就是个代号。

欠10万吨黄金,不好搞,得想办法挖金矿。欠美元,也不好搞,得生产东西从美国手里换绿票子。欠本币,就啥事都没有了。

日本的政府欠债天下第一,日本政府不在乎。为刺激经济政府借债啥都买,日本上市公司的股票被日本政府和央行买走了好大一部分。日本政府从来不担心还钱的问题。

主权国家政府的本币负债永远不会违约还不起钱可以印钞票。

政府债务问题对经济的影响,不是还不起债。而是债务压力下,地方政府不会像以前那样大规模投入基建,经营城市了,这样就会拉低经济增长率。

中国宏观杠杆率273%,320多万亿债摆在那里。中央政府20多万亿,地方政府30多万亿,居民70万亿,企业将近200万亿。城投也是企业,城投债在企业债务里。60万亿如果不是有对应资产的城投债,是其他企业债,其实更糟糕。

一个人背上房贷,肯定影响生活质量,消费减少,经济不好。但债务有对应资产,总比没资产强。背上100万房贷,总比背上100万消费贷,而且钱都挥霍光了强。

再说了,企业偿债能力看收入现金流,看资产。

中国,中央政府债,地方政府债,城投债全算上,合计120多万亿,占GDP的100%-105%。

大美利坚,统计政府债务,一向只算联邦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关我屁事。单单算联邦政府债务,已经占到了GDP的120%,比中国全算上还高。

比较中美政府的偿债能力。一看收入:中国政府收入占gdp比例不比美国低。二看资产,中国政府手里控制的国有资产,比美国政府可多多了。

美国政府借的30多万亿美元的债,绝大部分都是真的花了,挥霍掉了。中国政府加上城投,借的120万亿人民币的债,相当大部分,转化成了政府手里的资产。

如果是两家企业,谁更靠谱一点?银行眼中,谁的偿债能力更强?

主权国家的本币负债,都不算真的债。中美两国的债务,非本币比例都很低。中国全口径(政府企业个人都算上)非本币外债余额在2021年底只有9.6万亿人民币,不到GDP10%

如果你不担心美国政府的偿债能力,那中国政府偿债能力也没啥可担心的。




本来想随便写一篇2000-3000字的。结果一写就是5000字。

本周两篇,第一篇有点炒了炒冷饭,但这一篇顶两篇了。本周任务完成 :-)

小号要是有空,也关注一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