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选调生中关系户多吗?哪种选调生坑多?(选调生系列四)

明窗邀华月1 明窗邀华月1 2022-05-01

      文|明窗邀华月  首发|明窗邀华月


2000年,我军校毕业时分到基层连队。

一月工资是1100。


连队里一个义务兵战士,比我还有钱。

因为他一月的到手是1200元。


不过这个钱,不是军饷,而是他父母所在企业发放的拥军奖。

那个企业,是个效益极好的能源企业。


所以,企业职工,都希望安排子女进入企业工作。

想进的人多了,自然就要设门槛。

比如一家只能安排一个,比如需要有正规大学文凭。


高考扩招前,不少子弟读书不行考不上正规大学怎么办。

参军入伍,退伍后由父母所在企业安置,被称之为曲线救国。


那个战士,服役了两年就回去了,走时很开心,邀请我们今后有机会去他们那玩,那时的他,应该是一名光荣的国企员工了。


这让其余的战士由衷羡慕,“企二代”真香的感慨不胫而走。



其实,我也是“企二代”。不过父母所在的企业,是个频临破产的煤矿企业。


如果我不通过高考出来,而是等父母所在企业安排工作,那大概率,过几年是会光荣下岗的。


可见,投胎做“二代”,也得是个技术活。


大概也是从那时起,“二代”成了一个网络热词。

“富二代”,“电二代”,“油二代”,还有最热门的“官二代”。


大家对“二代”们的印象,应该说整体上抱有抵触。


毕竟,改革开放几十年,完成原始积累的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占据了相对不错的地位。他们的子女成人,进入社会,与万千大众一起,争夺优质的、有限的就业机会。


显然,家庭的优势,会让二代们在竞争中更容易占据先机。


对此感到扎心的,并不是优秀的人才。


因为不管“二代”们占有如何的先机,优秀的人终归会拥有与之能力相匹配的资源。只是,需要时间或机遇而已。

但对这种占据先机最为抵触的,是无数普通人。


很多时候,对普通人而言,一旦失去先机,最终的结果,就是“一步慢,步步慢”,最终用一个无法翻盘的人生去诠释阶层固化的本质。


所以,有没有这样一种现象,以一种“占得先机”的可能,让普通人与“二代”同时进入门槛,而后却让其中的“二代”优先获得先机?


这种情况是有的。比如我今天说了半天才说到的选调生。


很多知乎的朋友私信我如何看待选调生中存在“关系户”的问题。如何看待普通大学生当了集中选调生后几年了感觉像“入坑”的问题。


我本来可以直接回答的。


但,我还是决定写好前三篇才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必须先表明自己态度和立场,谈一些问题,这是一个体制内人员的基本功。


同时也声明,本文所有代指,都是发生在极个别地区的极个别现象。

因为我相信,这只是极个别的,不管你信不信,我都不接受反驳。


我在第三篇 定位——争夺人才制高点。

已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通过选调生制度,体制,为优秀人才,开了一道侧门。

这让体制,在争夺人才制高点上,没有处于劣势。


这对国家治理体系而言,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


但,任何事情,都会有两面性


因为侧门打开的同时,就会产生另一个问题,进入侧门的人,真的个个都很优秀吗?


特别是选调生规模得到了扩大的今天,享受到政策红利的人,会不会夹带部分能力平平的“二代”?


为什么要这么问?


首先。选调生分为定向选调和集中选调。


定向选调基本都是985以上,尤其是部分中央部委,定向选调生只在清北生中招募。或者TOP05之内的院校


平心而论,这部分选调生如何飞黄腾达,其中是否有“二代”,都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与嫉妒。


因为名校的光环太耀眼了。


一个考上清华北大的二代,和一个考上清华北大的农家子弟,对一个普通人来说,都是习惯性仰望的。


所以,这部分,基本没有非议。



而集中选调生呢?


这些年来,集中选调生的招录院校已经从985和211(现在叫双一流,但我叫习惯了,抱歉),扩大到了双非一本,以及二本院校。


这里不谈学历歧视,而是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在这个层次的院校中,会有更多的“二代”和普通人,混杂在一起,因为大家的应试能力都很普通。


从普通院校里招收选调生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问题的关键是,选调生的定位,是一种可以享受制度红利的公务员。


百度一下,考上公务员与考上选调生的区别。

公务员就是指一般的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选调生是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选调生都是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的后备人选,组织部门将进行重点培养,它的定位就是培养领导干部,而不是培养一般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说成白话,选调生获得快速提拔,是有政策依据的,无论是定向选调生还是集中选调生都可以享受这种制度红利,但是,又不可能是每一个选调生都能享受。


所以问题关键的关键就变成了这么一个问题,数量庞大的普通大学毕业的选调生中,谁,会更容易被上级部门进行重点培养?谁,又会更容易获得这种符合规定的快速提拔?



聪明的你一定拿出了选调生的招录规则,成为选调生,要品学兼优,要首先获得学校的推荐。岂能随便容“二代”混入。


是的,学校的推荐当然是严肃慎重的。


但不要忘记,当下就业形势严峻,对部分为就业率担心的普通院校来说,会不会心有灵犀的让更容易获得上级青睐的“二代”们优先获得推荐机会呢?


而以选调生招录的三大硬性条件来看,中共党员,担任过学生干部,获得过学校奖学金,之前是要求三项全部满足的,但现在极个别地方是要求满足其中一项即可。


难度降低的同时,是方便普通人多些,还是方便“二代”们多些?


要知道,“二代”也并非都是顽劣坑爹之辈,绝大多数的二代其实和你一样,是个资质普通,低调平凡的人。


我曾在网上看过这么一个议论,能把自己的子女运作成选调生,是体制内家庭最成功,最划算,最有远见的运作。


至于如何去运作,抱歉,我不知道。


但我可以解释一下,什么叫运作。


我在省城工作,经常遇到一些地市或县区通过遴选调入省机关或市机关的人。


很多人,老婆也是体制内的,但还没有调过来。


怎么把老婆调入省城的体制内单位,统称为运作。


这个,终归与你的地位和家庭资源有关。


比如,老婆原来是小学老师,调去省城当个有编制的小学老师难度有多大?


一个无背景的科级干部,调入省城的普通机关,他可能运作十年都不一定能将老婆调入省城。

这样的例子,我特么又不是没见过。


一个无背景的科级干部,调入省教育厅工作,他可能运作一年到两年就能将老婆调入省城的小学。


一个无背景的科级干部,调入省委工作,结果大领导欣赏,正好看重他无背景,选做秘书,那么,他将老婆调入省城,可能只需要一个电话。


这就是我对运作的理解,


当然,这与选调生如何运作无关。


但我为什么还要提呢。


因为,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就是刚刚说的关于“坑”的问题。


目前文件规定选调生必须下基层工作两年。但两年之后,并没有文件规定必须将他们调离基层。


也就是说,成为选调生两年后,有人可以被快速提拔,有人可以被运作回省厅或市直,作为有基层经历的选调生而重点培养。


但有的人,还要继续在基层工作……


实话实说,在极个别地区,这样做,是有些不厚道。


因为,如果是直接招聘乡镇公务员,以很多选调生的求职预期,是不会来报名的。


不信,你去看一些乡镇公务员的招考条件,特别是一些边远艰苦乡镇,往往是报名门槛最低,简称“三不限”。


因为这些单位知道,这里的综合条件不会符合高层次人才的求职期望。


选调生,毕竟也曾是获得过学校推荐的“品学兼优”毕业生。他们的职业预期,一般都会高一点。


但现在,个别人以选调生的名义被招录,却最终,可能成为或者已经成为一名长年不能调离的偏远乡镇公务员。


这也就是当前部分选调生反映的“入坑”问题。


以前,选调生招录只有面试,没有笔试,被运作的空间略大。但普通人选不上,还可以参加公考。


但随着政策收紧,现在报考选调生,为了彰显公平,部分地方通过审核后还必须参加省考,才能取得面试资格。


但这就意味着,毕业生一旦选择报考选调生,当年也就不能同时选择报考同省的公务员。


所以,知乎上又多了个季节性热点,普通院校生考选调生好还是考公务员好?


该怎么答呢。


如果单纯从就业的角度考虑。直接报考明确岗位的公务员,可能今后会省事许多。至少,你知道你会在哪个岗位工作,工作地点在哪里


至于今后参加遴选获得提拔的机会,确实比选调生少一点点,现在有些机关搞遴选还真是指定面向选调生,至于其中会不会隐含更加明确的指向性,我就不清楚了。


但是,体制内向上流动的机遇始终是存在的,普通公务员,只要你有一颗向上的心,一样可以获得进步。


如果从重点培养的角度来看,基层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选调生基层锻炼的履职经历将是你今后不错的仕途资本。


从这个角度看,希望大家踊跃报名,接受组织的挑选。


以上,是我的建议,希望对你有用。

最后,再推荐大家读读我的前3篇,你对选调生的理解会更客观。

选调生的前世——红色的光辉(选调生系列1)

选调生制度之新生——春天的故事(选调生系列2)

选调生为什么更容易晋升?因为定位就特殊(选调生系列三)

明窗邀华月: 不一样的视角看体制

长按扫码关注

更多精彩等你解锁


明窗邀华月:资深写手,擅长深度剖析官场规则与社会热点。原创的公务员报考指南、公务员晋升、选调生系列、体制内相亲、体制内干货、职场杂谈等系列文章视角独特,语言诙谐,观点犀利,关注公众号回复关键字即可查阅


之前公众号被封,此为新开号。为防止失联,可以添加作者个人微信  zx300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