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科启航丨一份详细的法学文献阅读方法——今天你读文献了吗?

鱼跃法学 鱼跃法学
2024-09-0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

文献阅读对于法学生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无论是撰写毕业论文、抑或是尝试发表论文,都离不开文献阅读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文献阅读的重要性、文献阅读的三个阶段、文献阅读的第一利器——文献笔记法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法学文献阅读的方法论。尤其是关于文献笔记法,给出了具有极强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模板,供有志于学术的各位学习。


——献给每一个有志从事科研的学术有心人,在你面前的是一条熠熠生辉的道路,请用坚定、耐心、乐观和智慧,推动人类认知自我与认知世界的车轮,在寻找和创造意义的道路上,不断向前;请用精准、逻辑、理性和思辨,让纷繁中展现出规整,枯朽里生出百花;世界也许是靠砖瓦搭起来的,却是靠头脑变得辉煌。研究生们,请为自己的点滴贡献而骄傲!

一、文献阅读的重要性

文献是学术进阶的基础,文献也是一个研究生每天打交道的老朋友。很多硕士生、博士生对文献的态度基本可以用“爱恨交加”四个字来概括:多亏有你,我才有基础做我的研究,然而要是没有你,我的生活该有多美好……

读文献对培养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简单来说,不读文献你就不知道某一学科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你也无法搭建自己的研究想法,更不可能写出好的论文,因为你无从知道好的论文是长什么样子的。文献是前人的遗产、巨人的肩膀、已建好的大厦,站在大厦和肩膀上,不必一切从零开始,登高望远,事半功倍。不读文献就好像在无边的热带雨林里迷了路,学海茫茫,哪里才是我应该着手研究的地方?我又怎么知道我感兴趣的某个问题是不是已经被别人挖掘过了?

读文献首先要了解读文献的基本步骤:首先是确定选题,在你选题的范围之内看一看,一般我们都不特别看其他的,因为看其他的也记不住,看一些和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如果你分散的看,虽看的多但可能没什么意义和价值,因为可参考的东西太多,而且很多研究都是参差不齐的。所以要看法学领域内权威老师的文章。其次在该主题下选定一到两个研究者,无需太多,太多的话你可能会忘。;再次你先通读一下,接着找一个像综述类的文章,你先看头到尾看一遍,注意要精读这种综述类的,因为它会帮你概括好有哪些学者的以及这些学者有什么研究之类的。精读完综述类文章你大概有个方向了,就集中的看,不要分散,就这个论题的这几天就看这个。建议把关键的一篇文章打印出来,自己用笔来去记,其余那些看看电子版就行,逐渐再边缘一些文章,只看摘要和结尾就可。

同时要预防阅读文献和写论文的一个误区:我们可能在初次写就的论文里对某个研究问题通篇大谈特谈自己的想法,却完全没有对领域内的任何文献进行丝毫的引用和讨论,这无异于想以一己之力重造一整个世界!在英文里,这种情况叫“reinvent the wheel”——别人已经发明出车轮了你偏不用,非得要自己从头开始攒螺丝钉来发明一个新车轮。除非你的车轮能演变成风火轮,否则你为什么不考虑用别人的轮子来直接驾车上路呢?你至少可以以别人的轮子为基础改装出你的轮子。

现有的文献就是前人为你探索过、试错过、验证过的各种轮子,有时候你需要从中汲取理论,有时你需要从中找到新方向,其他时候你需要从中借鉴具体的研究设计、测量方法或数据分析方法。前人的轮子见多了,你再想要造个风火轮,那估计别人也拦不住你。

如果你打算以后从事科研工作,那么非常明智的做法就是在入门学术工作初期对自己的文献阅读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例如美国的教授之所以给博士生们留大量的阅读作业,也是因为博士生在毕业后的科研工作中最大的一部分大概就是读文献、读文献、再读文献;而教授在学校里做的就是帮你把阅读文献的技能和速度从Level1提升到Level10,让你以后在工作岗位上直接用Level10的能力在文献界横刀立马。你读得越多、练得越早,你就越能更快升级、更好地解决研究问题。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读文献其实跟许多其他习得性技能一样需要刻意练习、不断积累、熟能生巧。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人是第一次读文献就能读得又快又好的;哪怕现在你读英文(或中文)文献非常困难,只要你愿意下功夫练习,方法正确,不断积累,在一两年之后变成读文献高手是完全有可能的。

阅读学术文献从某种角度讲就好比学一门新语言,练一门新乐器,或者学开车——一门新技术总需要靠反复练习、花时间、再花时间以求不断提升。而这种技能一旦习得,将会受用终身。


二、文献阅读的三个阶段

接下来我们以阅读英文文献为例来谈一谈读文献能力的进阶过程。大体来讲,读文献能力的晋升可以分这么三个阶段:逐字阅读、目的性阅读、构造性阅读。

(一)初阶:逐字阅读

每字都读,一字不漏,这是新手最常见的读文献方法。很多人刚开始读英文文献的时候不仅字字都读,而且还大片大片地查字典、做标识,搞得看个文献像在做大型GRE阅读练习,场面极其感人。因为好多单词不认识,感觉不查一下对不起自己。于是读文献的速度可以跟电报解码员比肩。但其实,这对于学术新人来说是非常正常的一个阶段。

字字都读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不知道阅读的重点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要读这篇文章,不知道该关注什么,或者不知道自己以后如何能用得上。所以最开始我们大量读文献的时候大多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为目的。觉得逐字阅读是唯一的方法,否则万一有没读到的地方考试考了呢?好像至少要让眼睛扫过文献里的每个字,才是认真完成了作业。

然而逐字阅读文献的最大问题是消耗大量时间以及低效能。什么都读、什么都去抠,最后可能什么也没记住。老师给你留那么多阅读作业的时候压根就没希望你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是让你去读最重要的部分——这也是我们每周都觉得文献阅读作业太多的原因。

这里的难点在于,什么才是最重要的部分?什么才是一篇文献的精髓?老师不会挨篇把重点讲给你,别人也没法告诉你,必须你自己去发现、判断和决定。所以在一开始读文献的时候,逐字阅读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读多了你才有对重点的判别能力。但是如果想缩短这个阶段,那也是有办法的,你可以尝试在读文献的过程中,不断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作为练习:

1.这篇文章到底什么部分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2.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在哪里出现的?

3.这篇文章对你自己的研究兴趣可能有什么帮助? 

 4.如果你只有5分钟时间来读这篇几十页的论文,你会怎么读?为什么?

5.听完老师讲解之后你再重新看这篇文章,你有没有找到重点分别出现在文章的哪些部分?跟你自己最开始的理解有没有不同?

6.重读文章是否能发现哪些部分其实可以略读?哪些部分属于虽然没读懂,但其实也并不影响对文章重点的把握?

7.不从完成作业,应付考试的角度讲,这篇文章让你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通过这样不断地提问和总结,你会发现读文献的速度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快。慢慢的,这种练习里体现的对文章重点的把握就会成为你读文献的一部分。

(二)中阶:目的性阅读

等文献读到一定数量,你会发现你不再需要字字都读、段段都读了,你逐渐会进入到有目的性地阅读文献。比如,你已经熟悉地了解到每篇文意中的研究问题(或研究目的)、实证研究中的研究假设、分析结果是必看的部分,你已经知道对研究的数据收集和样本描述一般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知道在哪里找文章对研究局限性和研究结论的讨论。此外,你头脑中形成了围绕某个话题的一些学术文章的知识架构,知道这篇文章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创新、为什么值得一看、重点该看哪里。有时候你看文章可能就是为了看它如何提出和定义了某个新概念,以及如何讨论它与以往概念的不同;有时候你看文章可能是为了学习它如何使用了某种新型的研究设计或数据分析方法;有时候你想借鉴一篇文章对某个变量的测量方式;有时候你可能是想找文章中对某个领域最新文献的总结和综述。当然还有一些时候,你会有目的性地通读全文,在文献的完整性当中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组合和关联。但你未必会按文章各个部分的前后顺序读,你可能先看了几眼导入找到了研究问题,就去看文章提出的研究假设,然后又回到文献综述部分找具体的逻辑依据,接着去看它给出的分析结果,接着又回来看数据收集的方法……

你会发现目的性阅读的优势体现在它始终以一个学者学习和了解某个方面的具体“目的”为导向,而不是“为了读而读”。这种以目的为导向的阅读方式就能够让学者更灵活、更能按照自己习惯地去读完一篇文献,而且更省时和有效地吸取其中自己所需的精华。

这个阶段对文献的阅读,应该更多地使用文献笔记法来对不同文献的信息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且分门别类地建立起自己的文献笔记系统。学者在这个阶段的阅读中可能最常问自己的问题就是“这篇文章跟我的研究有什么关系?”具体来说:

1.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文献,有哪些应该作为我接下来的阅读吗?

2.这篇文章的研究问题,对我的研究方向有什么启示吗?

3.这高文章的理论框架,我可以用来解释其他研究问题吗?

4.这篇文章的研究设计,对我自己的研究有什么启发吗?

5.这篇研究的分析结果,得出了与我自己的研究相似或相反的结论吗?

6.这篇文章的研究局限性,可以作为我产生一个新研究的理由吗?

7.这篇文章可以在我的文章的哪个地方被引用?

(三)高阶:构造性阅读

所谓读文献的高级阶段,我认为是一种融会贯通的状态,是把“输入”的过程和“输出”的过程密不可分地结合到一起的阅读过程,其把文章和文章在大脑回路中做联结形成系统地图。

到达高阶后你可能在读某一段内容时会想起某一篇其他的文章,读下一段内容时又想起了另一个人的一篇文章,无论是读到研究假设、数据、分析方法,还是结论,你都会不断地把这篇文章与其他你读过的同主题或同方法的文章做关联或对比,思考哪些地方相同和不同,谁和谁在哪个部分类似,而在哪个侧面又有区别。所以一篇文章读下来仿佛读了很多篇文章,头脑里有一张无形的文献地图,文章之间的关联以及每一篇的特色和各自的贡献都了然于心。每一篇文献对你来说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属于一个更庞大体系的一部分。你每读完一篇文献,你脑中的体系就更完备一些,知识地图就又点亮了一片区域。我把这种状态叫“构造性阅读”。

此外,高阶的文献阅读状态还是读和写融合的状态,读的时候随时会产生和记录自己的新思考、新想法,然后随时融汇到自己的某篇文章里,或者激发对下一篇文章的构思。这就好像你已经不再是面对一份单方面向你输出的文章,而是在跟它做有来有往的互动。它给你的东西不只是可以直接搬到其他文章里的文字引用,而更多的是能激发你新思想的观点。构造性阅读的体验好像给你提供了不断上升的螺旋梯,让你在输入的时候产生更多输出的新思路。

一位博士导师就是读文献大神,头脑中常年储备无以计数的文献,而且全都无线联网。在组会或者论文讨论中习惯性地听见她随时说,你要去看某某在哪一年的文章,某某在哪一年的实验,还有某某在哪一年的教科书章节…那可不只是与某个话题相关的某几篇文章,几年下来数不清的各种场合都不知道听她提过多少篇文章了。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被提问时,她也随时信手拈来——你可以去看某某在1982年的文章和某某在2007年关于什么的文章……常年下来对年份和人名的记忆准确得惊人。

那么老师到底是如何把这么多人的名字和文章发表的年份都记得一清二楚的?靠的是"Weird brain”(古怪的大脑)。作为学术新人,我想通过这本书让大家看到,文献阅读是一个需要从无到有、从0到1、从低阶到高阶不断打磨提升的能力。多读、多练,多反思,也许是有效提升文献阅读能力的最好办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读文献到地老天荒。不用怕,没读文献读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三、文献阅读第一利器:文献笔记法

我们知道阅读学术文献、管理学术文献、整理学术文献是我们跟文献打交道的必经三部曲。这里要介绍的这个工具厉害了,它能串起这三个与文献相关的全过程,让你无论是在读文献还是在使用文献的过程中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不夸张地说,当我们逐渐读多了文献的时候就会慢慢发现。文献笔记几乎是文献阅读和文献管理最有效的途径,是一个学者从新手变为高手的必经之路。我有时甚至觉得,把所有学习的过程抽丝剥革最后还原本质,可能不过就是阅读——做笔记——复习笔记——使用笔记的过程。

以下我们就以英文社科类文献为例,聊一聊文献笔记这个东西该怎么做。

(一)为什么非记文献笔记?

以下是最简单而又无法抗拒的三个记文献笔记的理由:

1.我们读了文献之后会遗忘。再聪明的人,记忆力再好的人,也不可能记得两年之前读过的一篇学术文章的全部重要细节。记了笔记之后我们可以随时调出来查看文章的重要内容。而不需要回去把几十页的文章重新看一遍。

2.记笔记能教会我们怎么读文章。如果你能清楚哪些东西应该记在笔记里、哪些可以不记,那么你也就逐渐知道了看文章的时候要重点看什么,略看什么,不用看什么。社科类学术文章通常有其独特的行文结构,通过多记笔记,你会大大提高自己读这类文章的效率,就像总结多了八股文的结构后自已也能写得一手好八股。

3.需要引用文献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笔记记完了之后按主题分类和管理,可以大大方便我们在之后写文章时的引用效率——写作和构思中想到了哪篇文章观点、方法、结论就可以随时手到擒来。

任何一个成熟的学者都有一套自己的文献记录和管理系统,这个系统越早建立越好。读完每一篇文献都要记完整详细的笔记。这种记学术笔记的方法虽然在初期读文章的时候会耗去一些时间。然而放长远来看,有过这样一段强化训练的经历定会让一个学者受用无穷。

无论你是不满于自己现在的文献阅读速度,还是苦恼于文献读不懂,抑或是读了之后不知道怎么用——都建议你从现在开始首先练习用有效的方法做文献笔记。所有的文献笔记都不白记,慢慢地你会发现最“笨”的办法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二)文献笔记不是什么?

1.文献笔记不是机械地抄写。并非把文献里面的一些章节段落节选出来抄写到一个名为文献笔记的表格里。评价文献笔记的标准一是看是否涵盖了一篇文章的核心内容;二是看是不是记了太多不重要的内容(要分清什么是“重要”);三是看是否记录了自己阅读时的相关思考和评价,这些评价是否正中要害。比如,某个作者在某篇文章里面使用了体系化方法,你同意使用这种方法吗?你觉得有更好的方法吗?作者的某个结论,让你想起了哪篇别的什么文章吗?这两篇文章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吗?哪些文章的作者会反对这篇文章的观点呢?如果是你来做这个研究,你会把这个研究的方法设计得不同吗?——只有这样的记笔记方式才能锻炼我们的文献阅读能力。

2.文献笔记不是记给别人看的。记文献笔记可能有时候是为了交作业,然而最终它是为了自己而记的,使用者和受益者都是你自己。所以记笔记的时候我们可以使用自己习惯的格式、缩写和语言,怎么好用怎么记,只要自己将来能看懂就行。

3.文献笔记不是文献综述。虽然说记笔记的时候要适当记录自己当时的想法,然而记笔记并不是让你花过多的时间去“综合”,否则重点就不是在阅读上了,就变成了写一篇文献综述了。

(三)文献笔记应该记什么?

在开始记笔记之前我们首先要分清手里的这篇学术文章是一篇理论性文章还是实证性文章,两者一般结构会很不同,记笔记的方法当然也不一样。

理论性文章没有数据,写文章的目的是提出一个概念性的观点或搭建理论框架,而不是去验证某个假设是否真实——换句话说,作者只是过来跟你讲个构想,至于是不是真的撒手不管,就交给其他做实证研究的学者了。这类文章我们在记笔记时一定不能错过的部分有:

文章主旨——文章想说什么?如果不明显就自己去总结。

文章通过哪些重要的支持性组成部分来论述这个主旨?

文章中理论框架由哪些基本要素组成?或是由哪些基本的命题假设组成的?

不同于理论性文章,实证性文章则是通过数据去验证某个或某几个实证假设是否成立——文章的目的不是给出一个全景。不是给出所有问题的答案,不是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而是只关注某一个具体研究问题,只对某几个假设进行实证验证,只关注某一个或某几个因变量和自变量。对于实证性文章,我们记笔记的时候要重点记录:

文章的研究问题是什么?——通常好的实证研究都有非常具体的研究问题,我们要把它从文章中拎出来。

文章的研究假设是什么?——一般会非常显眼地列在文章里:以“假设一、假设二、假设三……”这样的格式

该实证研究用了什么方法收集数据、测量变量、分析数据?

该研究发现了什么研究结果?哪些提出的研究假设得到了支持?哪些并没有成立?

无论是理论性文章还是实证性文章,我们都应该在文献笔记中记录的是:

有哪些重要的观点你想要记住,或是将来可能会引用到(key citations);

有哪些结论你将来可能用到、有哪些方法你将来可能用到;

文章在研究设计上有哪些不足?有没有更好的改进方法?

文章让你想到了哪些观点类似或者完全不同的其他文章?

你对文章中观点、论述、方法、讨论等部分有什么想法和评论?

(四)文献笔记该使用什么结构?

记文献笔记的软件工具有很多不同种类——Word和Excel是常见的记笔记途径,也可以使用印象笔记或其他不同类型做笔记的软件,其实形式上万变不离其宗,你自己用着好才是真的好。只要这种工具能达到“格式简单、存储容易、搜索方便”的基本需求就可以。

文献笔记的结构也常常依研究者的偏好而异,一是使用表格式还是段落式,大家可能各有所好。需要注意的是,格式是为了目的服务的。你可以尝试不同的格式从而摸索出你自己使用最方便、看起来最清晰有条理的格式。无论是哪种结构,一般一篇文章的文献笔记应控制在3页Word文稿内为宜。

以下是使用段落式记文献笔记的例子:

以下是使用表格记文献的例子

随着文献阅读量不断增加,我们还需要把不同主题的文献笔记分门别类,把相同主题的文章放到一份笔记之中,以方便查找。以后写文章的时候想使用哪个主题的文章引用,就可以直接把该文档调出来,然后搜索你要找的关键字即可。

此外,有的时候为了综述某一主题现有的诸多实证研究的结果,你也可以用下面这种结构来对比和归纳相关主题的不同研究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研究结果体现的关系类型(如正相关、负相关或无显著关系)。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一目了然地对比不同实证研究的关注重点和研究结果。你的表格列完了,文献综述的核心工作也基本做完了。

关于文献笔记的记法其实要说的就这么多,更多的则在于行动、行动、行动。不行动则再光鲜的办法也没有意义,能坚持行动则法无定法。如果你还没有开始记文献笔记,那么现在就开始动手吧,认认真真地记几十篇文献笔记,你会发现自己已不是从前的自己,从阅读到写作能力都会有不小的飞跃。

读文献和记文献笔记是一个研究者的终身事业,我们永远都在路上。


鱼跃研究生手册

法学生如何写好一篇文献综述?

鱼跃研途丨读研后的“三重门”——法学学术、红圈所实习、体制内就业分享会

鱼跃研途丨保研法大三年后,我的法律职业规划与选择——就业寒冬下法学生的出路

鱼跃研途丨法学论文写作和发表的道与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鱼行天下丨北京仲裁委员会实习经验

鱼行天下 | 浮光掠影——我在最高院实习的150个日夜

鱼行天下丨泛体制内求职心路:证券交易所笔面试经验帖

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之道与写作筛查清单丨又是一年凤凰花开


名校法学硕士/法学博士深度解读

专注于五院四系等国内一流法学院精品学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鱼跃法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