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后泪目!一位新闻老兵“逆行”武汉的内部视频和随笔手记曝光!

刘占昆 庖丁解news 2022-03-17


2020年初,疫情突袭,武汉“封城”之后,各类信息泛滥,无用信息多且杂乱,有用信息少且声音弱,真假难辨,视听颠倒。“围城”之内,乱象之下,武汉需要正确说明,湖北需要正确说明,中国更需要令人信服的正确说明。


庚子年大年初三,年近六旬、身患多种基础疾病的中国新闻社江西分社社长柳俊武请缨驰援武汉抗疫报道。临行前,柳俊武对分社同事的一席话,时隔一年再次听来依旧令人泪目……


▲中国新闻社江西分社2020回眸短片《送别》


“江西分社与湖北山水相连、骨肉相亲,我们没有理由不上!”


“什么叫忠?什么叫勇?关键的时候,就得看行动!”


“我一把年纪了,也是儿孙满堂了,没有什么牵挂。中新社涵养了我几十年,这个时候我应该上!你们都还年轻,我先上!我倒下了,我们共产党员再顶上!”


“我本楚人,离楚未远,年尚可饭,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带兵应召回汉听用!”


……


▲庚子年正月初三,年近六旬、身患多种基础疾病的柳俊武不顾个人安危,未与家人告别,在铁路部门的帮助下,只身乘坐高铁奔赴武汉。


许多老朋友、老领导看到他在南昌火车站独自一人,拉着行李箱上“中新社应急采访包”踽踽独行的背影照片,感动得热泪盈眶。


上车之后,他就开始记录车上及沿途所观所感。抵汉后,他第一时间就发出报道《记者手记:一个新闻老兵的“独家车站”》


▲庚子年正月初三,年近六旬、身患多种基础疾病的柳俊武不顾个人安危,未与家人告别,在铁路部门的帮助下,只身乘坐高铁奔赴武汉。


在武汉“参战”期间,柳俊武配合协助中新社武汉前方报道组总指挥夏春平副总编辑和湖北分社,策划并直抵最前线采写了《记者手记:封城七天 倾听武汉另一种声音》《中新时评:500多万人离开武汉,这样“决绝”对待不合适》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观察评论、记者手记和人物专访。


其中,柳俊武2020年1月31日采写的《中新时评:阻击疫情需要“心的呼唤”》通稿,是中国新闻界最早发出的引进心理疏导、干预机制到抗疫一线的呼声。


在奉命归建回防江西的日日夜夜里,柳俊武在办公室打地铺,边隔离、边值班。


白天,他自己动手撰写了一批《庚子纪事》系列观察随笔,向海内外讲述中国战疫故事。


夜里,他打坐地铺,北望荆山,创作了风靡全国的抗疫歌曲MV“春之三部曲”《春晓》《春唤》《春晖》


▲由中新社江西分社社长柳俊武作词,湖北师范大学的音乐人李季作曲,浙江少儿广播合唱团和湖北少儿广播合唱团共同“云”录制演唱的公益歌曲《春晓》。


他在朋友圈里写道:“不能与荆楚同胞并肩同战,只能坐地北望,与子同难。谨此一曲《春晓》表达对天地的敬畏,对瘟君的祈送,对受难家山的哀痛,和对寻常巷陌百姓如常生活的期许。”


牛年新春,今日正好是柳俊武逆行出征武汉“参战”一周年,小牛特地分享他去年此时撰写的2篇观察随笔和1篇记者手记,以飨读者。借此祈祝祖国山河无恙,人间皆安,牛年吉祥! 


附:柳俊武在江西南昌办公室隔离期间2篇《庚子纪事》随笔和1篇武汉“战疫”采访手记


《庚子纪事·家》

文/柳俊武


这年开春的时候,小西瓜小嘴巴里冒出了四颗牙,米粒大的,上面两颗,下面两颗。小家伙觉得是一大成就,见人就显摆,张开小嘴巴,想给视频中的爷爷看。可技术还是不到家,本来是展示小米牙,却伸出个软软的小舌头。


大约两个月前的年内,爷爷有回下班抱抱他,小家伙发嗲,脸贴着脸挨了会儿,冷不丁他却伸出个小舌头,在爷爷满是风霜的脸上舔了一下,软软的,温温的,让人过电似的麻嗖嗖的。现在即使他肯再舔,也不成了。


爷爷在离家不远的办公室,边工作边隔离。14天,谁也不能见,哪儿也不能去,吃住睡都在一块堆,打地铺,一夜回到改革前。


只不过,那时是农村家里来客,小孩子就挤到钻稻草打的地铺,闻一宿稻草的清香,觉得新鲜,好玩。现在是在办公室钻带电热毯的地铺,同样是种新的体验,不苦。


本来,年前一家人就合计好了,过年时趁着年假,带全家回趟湖北老家。小西瓜都八个多月了,按老家的习俗,该上家谱了。得请族里的几位老辈吃顿饭,喝顿酒,让执笔老辈用朱砂在娃娃眉心点点,在谱上落下一行,就齐活了。


河东人家这一支,打从明洪武二年从江西南昌筷子巷起步,随江西填湖广移民大军,转展蕲州、麻城到大别山南麓的孝感北大悟山澴水边落籍,开枝散叶,几百年风雨阴晴,根本还在,谱还在续。


可临了临了,走不了了。湖北那边在闹新冠病毒,挺凶,人传人。先是武汉,再向周边蔓延,大别山是武汉北大门,中原锁钥,高铁到武汉半小时,成重灾区了。


年三十的前一天,武汉封城了。次日,全国30个省份,“1级响应”,封城封区封路,网格管理,风声鹤唳。病例不断增加,数字一天紧似一天。全国驰援武汉,湖北顿成前线。


少儿不知家国恨,有吃在哪都是年。小西瓜照样乐呵呵的,年三十、大年初一、初二,爷爷值班,回家照样往怀里钻,照样向爷爷展示他学会的自己喝水等各种新进步。


大年初三,武汉吃紧。爷爷是新闻老兵,老少边穷、雪山境外滚了一身皮糙肉厚,百毒不侵!上级召唤,新闻大战,任上最后一战,老头心动手痒,志愿前往,闻风而动。家人想拦,也拦不住,干脆不辞而别。血浓于水,小西瓜一脸担忧,眼神能够说话,视频不忍直视。


立春当日,爷爷奉命撤离武汉,回任归岗,天道酬勇,体温体征一切正常。人是回来,甲不得解,“战疫”没有敌后,守土有责,江西也是前线。家不得归,逐层报备信息,办公室安营扎寨,人自为战,与同仁电话沟通,网上作业,吃喝凉热应自个重操旧业。


隔离隔代隔不断心灵相通。视频中小西瓜似乎明了老头儿安然归来,喜不自禁,又是欢迎又是打拱,手舞足蹈。又向爷爷展示他已认识“家里什么叫灯、什么叫空调”等新的进步。


元宵节这天,一家人依然不能团圆,小西瓜在家,爷爷在岗。一大早视频,小西瓜探出个小脑袋瞄了又瞄,看了又看,还伸出个胖乎乎的小手,想摸屏幕里爷爷的脸。


中午时分,一位也是独在异乡工作的知交老友,特意在家做好一顿可口饭菜,自己顾不上吃一口,从前湖那院内赶过来,在小区工作人员监督下,送到办公室,来看看闭关中的“西瓜爷爷”。顺便还带来了新鲜草莓。


爷爷舍不得动那水果,就放在办公室门外的“物资交换站”,托工作人员把草莓带回家。视频中,小西瓜吃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颗草莓,喜不自禁,甛到心里,甛了全家,甛将一生!视频这边,爷爷吃着知交老友和同事们这个那个送来的热气腾腾的饭菜,咸咸的老泪淌出眼角,滑进嘴角,是甜的。

       

庚子年戊寅月辛巳日

元宵节

南昌客次


▲以柳俊武为原型的漫画《逆行者》。绘制|华山 


《庚子纪事·一把波菜》

文/柳俊武


屈指算来,我已十多年没有做过饭了,甚至连任何家务活儿也没做过了。


在家,老伴嫌我笨,孩子们怕我累,集体剥夺了我的劳动权。


在单位,早几年请了个师傅做饭,近几年就集体在楼下的一家餐馆定点搭伙午餐,早餐也由单位的保洁员阿姨给大伙简单做点。


反正像咱这样的中央派驻新闻单位,基本上属于“野战部队”,外勤多,坐班的少。我呢,内外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甩手掌柜”,但自理能力似乎还没退化。


大年刚过,奉命前出武汉参加总社统一指挥的阻击新冠肺炎新闻“战疫”。回防南昌驻地后,按“防疫”和协调江西分社“战疫”报道的双重职责要求,在分社办公室打上地铺安营扎寨14天,边工作,边隔离。行动划地为牢,生活全部自理,工作网上遥控协调。一种全新的“战时”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好在半生转战大半个中国的新闻职业生涯,高一脚低一脚的磨爬滚打,早就练就了世界屋脊上可以拍照,地震废墟里可以扒着写稿的狼性生存本领,好歹能受,见怪不怪。


为适应这次“战疫”作战要求,我和分社团队同仁及一些知交老友达成了一种默契,在办公室门外建立了一个“战时物资交换站”。防护及生活必需品放在门外,机要文件通过门缝交接,来探视的,在“板门店”隔着玻璃门两米以外对话。


今天,已是这种隔离式工作的第7天了。早上起床后依例查完体温,微信报告小区封闭管理工作人员,依例浏览早间新闻大事,转发完“新闻早餐”后(朋友们已养成习惯,如哪天没看到我的“新闻早餐”后,必有电话来问什么情况、身体怎么样?)就开始分捡家里和同事们昨天放在门外的生活必需品,准备自己的早餐。


自八岁搭着凳子靠着灶台煮南瓜、蒸红薯、熬稀饭起,至今已半个多世纪过去,南北东西、咸淡干稀遍尝,虽未成大厨疱丁,“自做自受”、自给自足也是提锅上灶、驾轻就熟。


在西藏那会儿,先是与人民日报少忠、锦庚社长他们搭伙,后因发稿时间不一,就餐难以同时,干脆自己开伙。自治区党委政府开完会,别人上车绝尘而去,我则一手夹着公文包,一手提着从药王山菜市场顺道买的一把菜回来,眼睛盯着电脑,手里忙着锅里饭菜两不耽搁。


香港分社工作那段,家属还没随任之前,我竟可以一边炸着牛排,一边在家中签发稿件。


可今天,当我把同事们送来的食蔬方便袋一个一个地解开时,双手却变得越来越沉重,越来越不听使唤了。


有的放了四个苹果几个桔子,我知道,那是同事祝福“四平八稳,大吉大利”的物语。有的是余温暖暖的饭盒,有的是一把手擀面,两三个自制馒头,还有两块两指宽、刀口齐整的熟牛肉,还有一把择得整整齐齐的波菜。


我知道,国是当前,疫情肆虐,“战疫”期间,所在城市已实施“战时”管理机制,各个小区单元均实行每户两到三天限一人出户采购的“挨户限出令”。


同事们送的时蔬水果,都是从自己牙缝里省下的,从砧板刀下留下的。那一根根的手擀面,无不带着牵挂,那一把把的青菜,是自己舍不得动的维生素。那一块两块的熟牛肉,是切了一半留下的!


眼前,是同事们的情,同事们的意。耳边,老是响起战争年代,老区民众把最后一把米,最后一尺布,最后一个儿送到红军队伍的歌声。


在那个“茅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的白色恐怖之下,老区民众,用心用命保护着红色的火种。今天,他们的后代,又以自己的方式,传递演绎着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大义!


这把菠菜,已经长在了一位老兵的心里,长在了庚子年的初春。


▲柳俊武抵达武汉站


《记者手记:一个新闻老兵

的“独家车站”》


中新社武汉2020年1月28日电 题:记者手记:一个新闻老兵的“独家车站”

中新社记者 柳俊武


1月27日,大年初三,算来已是武汉“封城”第5天了。全世界的眼晴关注着这座被新型肺炎疫情笼罩的城市。


当日,到达武汉的还有几支来自江西、福建等兄弟省份驰援湖北的医疗队。稍早时,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继武汉宣告“封城”、湖北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中国内地先后有30个省(市、区)启动了一级响应。


据知,此举在新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足见中国政府对于民众生命安全及人类命运的魄力担当。尽管官方有一套完整的操作体系,然而拥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基层民众对于这种“亚战时状态”的操作机制甚感惊悚,甚至连精英知识阶层对此概念也感陌生。


出于对传染性病毒的惶恐应急反应,许多地方在具体操作上出现了令人费解的做法。层层设卡,以邻为壑,甚至不少地方视最先“躺枪”病毒的武汉及湖北省视为“毒源”,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武汉、湖北等疫区民众,将他们视为“传播者”进行围堵。


而作为“危城”疫区的武汉在“封城”之后,本身也出现了“围城现象”:里面的人想出来出不去,外面的人想进来进不来。且各类信息泛滥,无用信息多且杂乱,有用信息少且声音弱,真假难辨,视听颠倒。


武汉需要正确说明,湖北需要正确说明,中国更需要令人信服的正确说明。


缘此,由一名高层靠前带领的中国新闻社的一支对外报道队伍,从年前一直与武汉共撑时艰,连续作战多日,其状其绩其效可钦可佩可圈可点。武汉新闻大会战,主流媒体需要快步增援,需要大量后援力量。


是日,中国新闻社驻湖北邻省的江西分社记者奉命驰援武汉。


经与中国铁路南昌局、南昌站、武汉站的连夜沟通,中新社记者从南昌西站搭乘赣州西至北京西这趟高铁前往武汉,全列乘客仅359人。而记者所在的1号车厢,仅记者一人,在武汉站下车的,也仅此一人。


前来接站的一位同仁戏称:非常时期,你今天乘坐的这趟车,在武汉站独自一人下车,让这里成了中新社“独家新闻车站了”!(完)


作者:刘占昆

编辑:戴梦岚


推荐阅读:

围炉夜话:理想为媒,愿你我双向奔赴(你有一份祝福待查收)

回望武汉90天,这五人不能不提

两岸夫妻过年回谁家?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教你答好“无解题”

做记者是年轻人专利?带你认识一下中新社百岁新闻“老枪”

两次“战疫”三种角色,我和张伯礼聊了聊他的儿子与诗词

美女记者为东北“带盐”:她的出镜特别仙,她的文字我笑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