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愿烂在肚子里,也不要对子女说的2句话,做父母的要收藏

佑子爸爸育儿 佑子爸爸育儿 2024-04-25
大家有没有发现,生活中有个很违背常识的事情。
对大部分人来说,一生中伤害自己最深的人,不是朋友、爱人,而是自己的父母;
而自己伤害最深的人,也不是身边的朋友和爱人,是自己的子女。
为什么这么说呢?
当我们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几乎全部来自于家庭。父母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因为那就是我们的全世界。
我们童年时期的身体的内在力量,主要来自于父母提供的无条件的接纳、包容的环境。
但现实的生活中,真正能够耐着性子对孩子无条件包容的父母,却极其少见。
父母虽然对充满了孩子无限的爱,但因为自己的性格脾气、对育儿的认识局限等原因,实际上孩子接受到的却是,有条件的爱。
想要得到我的爱,那你得满足我的要求。如果你没满足我,那么为了你好,我会威胁你、侮辱你、责骂你、甚至是打你一顿。
当然,最深重的伤害,并不一定是激烈地打骂,而是默默隐藏在风平浪静的情绪氛围里,和看似苦口婆心的话语中。
就像温柔的水滴轻轻坠落在石头上,日积月累,再坚硬的石头也要被砸穿。
等孩子成年走向社会,父母的那些话语仍然在脑海里萦绕,甚至到老都无法走出来,影响不可谓不深。
在日常生活中,有2句话最容易说出口,而且毫无察觉,但对孩子的伤害却像水滴石穿一样。
宁愿烂在肚子里,也不要对子女说的2句话,做父母的要收藏。
一:“你怎么总是……
“你怎么总是丢三落四?”
“你怎么总是玩,不学习?”
这样的句式,对于父母教育孩子来说,算是比较温和的了。表面上看,这样的句子好像只是在描述一个父母看到的事实,孩子对这样的话语,确实没办法从事实层面上反驳。
我们试着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们被人这样说,会不会马上陷入一种气愤的情绪中?
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的话,虽然看起来是对事实的描述,但其实这是一种评价性的话语,一般都带有责怪甚至羞辱的成分。
我们说出这句话时候,情绪发泄的成分远远大于关怀孩子的成分。这不是一种就事论事,而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否定,给孩子贴上了某种标签。
孩子接收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呢?
这种标签化语句、人格化评价给人的印象,是居高临下的态度。这种态度往往出现于需要强势说服对方的时候,孩子感受到了上方的压力,人的本能反应让他陷入被情绪反应控制。
他可能会立刻反击,跟家长争个你高我低。也有可能默默垂泪,闷闷不乐。还有可能暂避锋芒,选择下次悄悄报复。
二:"再不听话我不要你了"
这句话简直就是家长们的杀手锏,是多少代人经久不衰的育儿名言。
商场里哭喊着要玩具的孩子,只要妈妈说一句,“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然后转身就走,大部分的孩子,都会乖乖听话。
对那些日常受到宠爱的孩子来说,这句话的杀伤力似乎没那么大,因为他确定你不会丢下他,这时候父母往往会说,这孩子真是不听话,为了省去麻烦,还是满足他吧。
宠爱变成了溺爱。
而对那些日常很少得到父母明确的爱的孩子,这句话的威力还是非常大的,不管他当下的情绪如何,事后他肯定心有余悸。
要么他从此听父母话,以让父母不要放弃自己,要么就阳奉阴违,或者在性格里埋下叛逆的种子。
为什么这句话有如此良好的效果,杀伤力这么大,以至于成了代代相传的金句了呢?
因为孩子成长最根本的需求就是安全感和归属感,而归属感是安全感最重要的来源。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如果你不听话,那么你将失去我们的保护,在这个未知的世界独自生存。
但是人是社会性动物,千百年来,那些离群索居的人早已被大自然淘汰。所以对于被集体排斥,孩子有着原始的,本能的恐惧。
那些从小被宠爱的孩子,他有一种笃定,就是父母嘴上不管怎么说,但是行动上是不可能丢下我的,这句话虽然在感性上有一定的威胁,但回到理智上稍微一思考,就没有多大威胁了。
但我们的传统教育中,父母日常向孩子表达明确的爱,少之又少。
更多的孩子,是不确定父母会无条件爱自己的。这句话,他们会怀疑甚至完全当真,所以让他听话的,是恐惧。
恐惧,慢慢地会滋生叛逆和仇恨。
而且,从小被要求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没什么主见,也没多少责任感,更没有创造力和主动性,因为他只要有个人告诉他怎么做就好了。
这样的话,对孩子的一生伤害,是很难扭转的。
以上的话语,你经常对孩子说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我是佑子爸,家有“小魔王”,我陪她一起成长,喜欢就关注吧~
往期精彩推荐:
把3句“口头禅”挂嘴边的孩子,多半有“抑郁症倾向”,要多关注
为什么以前的孩子天天挨打,却很少出现心理问题?答案太扎心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不想要女儿,只想要儿子?背后的原因现实又心酸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