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凭什么姥姥把我带大,却让我多孝顺奶奶?”爸爸的回答惹人深思

佑子爸爸育儿 佑子爸爸育儿 2024-04-25
一位宝妈向我询问家里的教育问题。她问我,自己的老公的思想是不是有问题,这样的人教育孩子会不会把孩子带跑偏?
我问是怎么回事,她给我细细地讲了一下。
小静生完孩子后,因为急着去上班,就尽早地给孩子断了奶,把孩子交给了自己妈妈带。因为,孩子的奶奶也要上班,没时间帮忙带孩子。
这一,就是三年。
去年孩子上了幼儿园,孩子的姥姥也年纪大了,就回家去了。奶奶因为刚刚退休,就留下来接送孩子上下学,帮忙带孩子。
可是,从小被姥姥带大的孩子,和奶奶在一起却不大适应。因为姥姥比较随和,脾气好,管束少,孩子可以疯玩。但奶奶属于管束多,规矩要求多的,所以孩子和奶奶经常发生矛盾。
那天家里人都在,孩子又跟奶奶闹了脾气。这时候,爸爸就把孩子叫过来,要求孩子认真地跟奶奶道歉,并且要求以后多孝顺奶奶,不准惹奶奶生气。
可孩子来脾气了,质问:凭什么姥姥把我带大,却让我多孝顺奶奶?
爸爸也不甘示弱,说你姥姥再亲,那也是外人,你奶奶再管你,那也是家里人。外人不管你,那是人家跟你的未来没关系,家里人处处管你,那是因为爱你。
宝妈听完,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的妈妈是外人,那也给你带了那么多年孩子。你现在还觉得姥姥娇惯孩子。你觉得姥姥带的不好,为什么不早点说呢?这不是恩将仇报嘛。
再说,当面跟孩子说这样的事情真的好吗?

一:“凭什么姥姥把我带大,却让我多孝顺奶奶?”爸爸的回答惹人深思
爸爸的回答虽然说是在气头上,但也确实反映了爸爸一直以来的内心想法。这样的回答,以及这类的家庭教育,肯定会对孩子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①给孩子灌输不合时宜的家庭观念
我们知道,因为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导致当时社会是以宗族制为基础的,宗族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以姓氏来区分。
同一个家族的,都是一个姓氏。
与家长制相适应产生的,就是女人依附于男人的男尊女卑制度。
上文中,爸爸的回答,把姥姥当作“外人”,奶奶当作“家人”,就是我们传统的家庭观念。
为什么姥姥是外人?因为姥姥跟我们不是一个姓,虽然她是女人,但她不是依附于我们这个姓的。
这样的家庭观念,是非常不合时宜的,因为进入工业化时代,女人早已不是需要依附男人才能生存的了。他们和男人一样,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按照工业时代的家庭观念,一般不会区分外人和家人,而如果非要按照亲疏远近来区分的话,那夫妻和自己的孩子才是家人,奶奶和姥姥,都属于外人。
身处于工业时代,却给孩子灌输农业时代的家庭观念,会影响孩子对家庭关系的认知和理解,也会让孩子很难适应未来的思想发展。
小时候的家庭教育会跟未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冲突,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影响他正确三观的形成。

②孩子会感到困惑和自责
带了自己三年的姥姥,就因为是外姓的,所以就不亲;而从没带过自己的奶奶,因为是同姓的,所以就天然是亲的。
孩子会很困惑。他到底是应该听从自己内心的感受,还是要以爸爸的命令来代替自己的感受呢?
一个人和我关系好不好,亲不亲,不是我自己说了算,而是由能支配我的人说了算。
那我的感受难道是错误的?是羞耻的吗?
然后孩子也会很自责。因为虽然姥姥不在,但是父亲的话语却深深地伤害了姥姥。他会感到内心的不安和自我责备。
③影响孩子社交能力发展
给亲人区分出了“外人”和“家人”,让孩子在自我认同上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出去跟别人交朋友时,孩子也会拿出三六九等来划分自己的朋友。
在孩子的社交体系里,跟哪个朋友玩得好,哪个人不适合跟自己玩,这都是由自己的感受来决定的。
我自己觉得哪个小朋友好,哪个不适合当我的好朋友。
而当发现自己的感受不重要时,他就会被其他标准说服。那个小朋友长得好看,我跟他玩。那个小朋友穿得干净,我跟他玩。
这些标准里,唯独没有,那个小朋友跟我玩得开心,我才喜欢跟他玩。
在未来交朋友时,孩子也会被一些外在的条件所限制,比如那个人有钱,我才跟他交朋友。
不以自己的感受来交朋友,那么未来会有很强的孤独感,即使事业上再成功,内心也很难得到满足和充实的幸福感。
二:怎样回答最合理?
我们最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管是姥姥还是奶奶,对孩子来说,都是跟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
我们可以跟孩子说,虽然奶奶和姥姥都是来自不同的家庭,但他们都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应该尊重和爱护所有的亲人。
虽然姥姥带了你三年,但是奶奶之所以没带你,是因为她有自己的事情,现在奶奶接替姥姥来带你了,我相信你们会相处得很好的。
我希望你能像尊重姥姥一样,尊重奶奶。也希望你能像爱姥姥一样,爱奶奶。
因为,她们都是你最亲的人。
你觉得宝爸的回答有没有问题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我是佑子爸,家有“小魔王”,我陪她一起成长,喜欢就关注吧~
往期精彩推荐:
为什么有些孩子“小时候美,长大丑”?有几个原因,家长要知晓
“儿子,我为什么劝你别帮妻子带孩子”这位爸爸的提醒,值得深思
兄弟姐妹几人,“命最好”的往往是这个,并非迷信,确实有所依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