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银保渠道停掉了!

智信研究@孙阳 资管云 2024-03-22


只有不断地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在薄利时代生存下去。


银保渠道宕机了。

 

9月15日某大型险企在接到窗口指导后暂时关停了银保代销系统,并有多家公司紧随其后。截至目前,除少数情况特殊的公司出于现金流压力还在开展业务,主流公司的银保渠道已全面关闭。

 

无论是3.5%变成3.0%,还是此次关于落实银保渠道手续费“报行合一”的窗口指导,背后的症结都是偿付能力持续下降的现实——目前行业偿付能力不达标保险公司已达27家,为历年来最高。

 

了解金融系统的朋友都清楚,资管新规后市场上具有“刚兑”性质的金融服务只剩下两类,一类是存款,另一类就是保险。自2022年起,在宏观经济疲软,风险资产表现差强人意的环境中,存款和保险都受到了广大居民的追捧。刚性资金的大量涌入意味着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负债显著增长,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资产端的收益能够超过负债的成本,金融机构就能挣到更多的钱,反之亦反。

 

银行的资产主要是贷款,挣钱靠息差,为了支持实体经济,贷款降息了,存款也跟着降,正息差算是保住了。保险赚钱的逻辑相对复杂,虽然并不单纯倚重投资收益,但在无风险利率持续走低,风险收益不确定性上行的大势中,居高不下的资金成本中可能暗藏杀机。

 

金融机构资金端的成本,除了给到客户的收益,还有营销成本,综合算下来,后者可能比前者更重。比如自建销售团队的模式,既要向销售人员支付固薪和“五险一金”,背后还有巨大的管理成本,除非公司的业务规模足够大、产品足够多元、利润足够丰厚,否则盈利模型很难跑得通。不得已,很多机构都选择了更“轻”的渠道销售模式,依靠以银行为代表的外部渠道来获取资金。

 

例如公募基金,自诞生以来就主要依靠银行渠道销售产品,如今已经坐上资管行业的头把交椅,足见银行渠道的威力。又比如信托公司,在非标盛行的时代大多能够养活一定规模的销售队伍,但随着非标业务的收缩,很多公司在标品信托和服务信托领域都在积极寻求与外部渠道合作。即便是最懂销售的保险行业也难免俗,近年来个险销售队伍急剧萎缩,据2022年年报推算,六大上市险企寿险板块代理人规模减少约82.74万人,较上年减少三成。反观今年1-7月的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却比上年同期增加了约15%。

 

其实所谓个人客户,归根结蒂都是银行的客户,“得银行渠道者得天下”几乎已是整个金融圈的共识。其他金融机构只需要在银行这个大平台上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即可。然而当大家都跑去抱银行大腿时,银行资源就变得极其稀缺,竞争异常惨烈,只靠拼产品、拼服务是不够的,没点真金白银何谈诚意?

 

银保渠道的费用到底高到什么程度?除了明面上给银行的手续费率,还有各类分对分、机构对网点、个人对客户经理的大小账目,再算上临时加钱、搞方案、提升刺激力度的情况,这恐怕已经是一笔算不清,也不敢算的账。上到总行、分行有中收,下到网点主任、客户经理有实惠,在市场不好,基金、理财卖不动的当下,保险真的太香了。

其实按理说营销是市场化的商业行为,只要自家能算得过来账,费用高低无需外人插手干预。但不同于普通企业,保险公司是金融机构,其行为是要对金融系统安全负责的,过度的同行竞争大幅拉高保费成本,使得保险精算假设受到冲击,最终可能因赔付能力不足引发新的金融风险,这是监管绝对无法容忍的。

 

正如银行不能高息揽存,保险公司高费用攻占银行渠道的日子估计也到头了。除了对头部保险公司进行窗口指导,要求带头执行行业自律标准外,监管也向银行传递了降费和规范销售行为的信号。有消息称,从10月开始监管会加大检查力度,抓早、抓小、抓典型,坚持机构和银行双罚,坚持罚底层、问责高管,严格落实“报行合一”。

 

至于新的费率标准何时落地执行,银保渠道何日重启,这是银行和保险共同关注的问题。按照最新的说法,监管要在2024年“开门红”前出台相关政策,但目前这个事情看起来像是保险公司的“一头热”,银行尚未接到明确的要求。想让银行推翻现有的手续费模式,大幅降低手续费,与保险公司重新签订合同,必须要有明确的政策依据来支撑,政策真空期银行就算想改也不敢动。

 

如果说行业自律降费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短期承压、长期获益,那么对于银行来说则可能带来用脚投票的无奈选择。据每日财经报,“银保销售费率可能从目前的40%下降到约14%,降幅超过六成”。台面上的中收下降,个人小账被严查,保险产品在银行的销售动力必然大打折扣。

 

近两年在银行渠道热销的增额终身寿产品,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一个长期复利账户外加一份消费型人寿保险。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真正吸引客户的并不是保障功能,而是其相对固定的复利因子。但是保险合同上的复利水平能够达成的关键在于保单的长期性,这也就意味着客户的钱一旦进去,对于银行来说就没有价值了,不能像放在基金或理财里的资金那样,赎回或到期后能够买新的产品,创造新一轮的中收,完成新一轮的任务指标。

 

卖保险就是一种透支客户资源的行为,但凡市场好一点,理财经理都不应该让客户买太多保险。当然,如果保险公司的费用给得足够高,阶段性地透支一下也不是不可以。”某头部股份制银行分行产品主管表示,言外之意是银保渠道的销售推动天然就需要高费率的配合。

 

另一方面,目前增额终身寿的收益处于下降通道,虽然由于当前市场环境的影响,客户普遍风险偏好显著下降,还能够接受3%的收益水平,但如果收益继续走低,或者风险资产市场回暖,这类产品是否还能在银行渠道扛大旗也未可知。对此,早在此次降费窗口指导前,业内已有讨论,比如配置权益的分红险会不会是下一个热销险种?又或者偏消费属性的健康险加保能否在中产客户中再掀起一波浪潮?

 

如果从财富管理行业发展模式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上来说,金融产品降费已是大势所趋,独占客户资源优势的银行很难再从单一产品上找收入,资管和保险机构也不能指望靠某个爆品吃饱喝足。大家都只有不断地丰富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在薄利时代生存下去。

 

说到银保渠道今后的发展,降费后也不意味着银行不卖保险了,只是长远来看,还是要让各种不同的金融产品回归其本源性的功能。而保险的保障功能,以及长期储蓄和投资规划的功能对于客户而言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也始终会是银行货架上重要的服务工具。

文:孙阳 | 智信研究公司财富管理研究首席




资管云·免费兑换任意实务课↑↑↑


资管云·课程推荐

讲师

孙阳 智信研究公司财富管理首席研究员

◀ 点击学习任意5节



资管云·推荐阅读

🔥 银行理财子,陷入瓶颈了?

🔥 同业合作又火起来了

🔥 私人银行还能卖点啥?


ziguanyun.com


联系我们

Cathy-资管云小秘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