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月报|2022年12月期:科幻小说、海洋科幻电影、《明日战记》、虚拟偶像……


什么是《论文月报》?


《论文月报》由之前的《中文科幻论文速递》升级而来,目前是《中文科幻学术速递》的一个板块,致力于关注并报道最新发表的中文科幻论文,主要以归类整理科幻相关学术论文的方式呈现,意在为刚开始进行科幻研究的各阶段研究者提供一个科幻论文集中站。我们期待科幻研究者的参与以及所有科幻爱好者的订阅。作为一个学术报道,《论文月报》重视学术规范,诚请各位学者、专家批评指正,对我们提出建议与意见。


往期回顾

论文月报|2022年10月期

论文月报|2022年11月期



2022年12月导读


工坊已陪伴各位学者走过2022年,在过去的一年里,《论文月报》(以下简称《月报》)共推出了12期科幻学术论文概览,这是2022年度最后一期《月报》。目前《月报》的整理工作仍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工坊一直在探索并尝试更多的工作路径,希望为各位师友提供更加详尽的论文信息。同时,工坊始终期待收到各位订阅者的积极反馈,工坊对《月报》栏目的任何意见与建议都将认真采纳,并做出改进。2022年12月的《论文月报》共摘选17篇研究论文,分为3个版块:科幻小说研究、科幻影视研究和专题研究。科幻小说研究《后伦理选择时代的科学选择》将后伦理选择时代的科学选择冲突凸显出来,在所谓的科学人与伦理人的主体性问题上作出解答。影视研究版块摘录了3篇于《当代电影》发表的海洋科幻电影相关的文章,涉及科幻海洋电影类型特征、创作展望、现实主义美学、表征与隐喻等方面,形成主题研究。


以下论文详情排名不分先后


01

科幻小说研究


用新的方式表现真实:雷·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中的哥特文学元素

作者:刘义(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发表期刊:《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依托基金: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当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雷·布拉德伯里研究”(项目编号:18YJC752021);2021年度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美国作家雷·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叙事艺术研究”(项目编号:Y202145921)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XAWX202204020


摘要:作为一名深谙叙事技巧的科幻作家和具有深刻思想的人文主义者,雷·布拉德伯里巧妙地将哥特文学元素融入科幻文学创作,并使之发挥了积极作用。布拉德伯里作品中的哥特文学元素不仅包含哥特文学素材,还包含了哥特艺术精神。通过对哥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布拉德伯里的科幻作品反对工具理性主义对人类思想的主宰,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发掘日常生活诡异恐怖的一面,此外,作家还通过哥特文学元素反衬出人性的高贵与温暖,肯定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中的哥特文学元素兼具批判性和建设性,确保了其作品在艺术和思想方面都有可取之处。


相关文献:

[1]苏丹.从认知叙事角度浅析科幻惊悚短篇小说《荒原》[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5(01):33-37.


后伦理选择时代的科学选择

作者:苏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心)

发表期刊:《外国文学研究》


依托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资源与对外传播研究”(21&ZD264)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WLXY202206003


摘要:从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人类文明三阶段论视域出发,目前人类正在经历的由伦理选择向科学选择过渡的时期可被称为“后伦理选择时代”。通过对《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神经漫游者》《羚羊与秧鸡》《别让我走》《克拉拉与太阳》等科幻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后伦理选择时代的科学选择究其实质仍是伦理选择,不仅由于科学选择的主体仍是伦理的人,基因编辑技术、克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仍受到伦理道德规范的制约,而且科幻作品对科学选择的想象性描绘亦在伦理选择的视域中展开。同时,科学选择亦对伦理选择主体提出了诸多挑战,不仅违背了伦理选择主体的自然禀赋,可能侵犯其自主权、知情权和隐私权,而且也有可能构成对其生命和尊严的伤害,加剧伦理选择主体的分化与不平等,导致科学人与伦理人的关系发生异化并动摇人类的主体性地位。面对一系列科学选择带来的挑战,人类应坚持以真和善为伦理价值取向引领科学选择,以人类为主体建构一体多翼的后人类共同体,这既是人与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作为伦理选择主体的必然抉择。 


幻想与人学的科幻美学——以何夕《伤心者》为论述中心

作者:刘霖杰(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GZGB202206013


摘要:在中国当代著名科幻小说作家中,何夕的风格不同于刘慈欣、王晋康与韩松,他的科幻小说常被称为“言情科幻小说”,而《伤心者》富有人文主义关怀的叙述与思考对于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来说,富有借鉴意义。通过从人物、叙事以及小说语言使用等三方面来分析《伤心者》,可以发现何夕以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交叉使用,以及使人物适度情感化来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小说在细节上的完整所带来的沉浸感以及“展示而非告知”的技巧,为科幻小说带来新浪潮式的创作手法;而轻逸与疗伤的语言使得科幻技术概念充分融入故事的同时,还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对于先天具有“技术崇拜”的科幻小说作者和读者来说,何夕的科幻美学可以让人在体验技术奇观的同时,更深入地发掘技术背后的人性力量,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注入了丰厚的人文情怀。  


新时期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叙述视角变化的不同价值表达

作者:袁栋洋(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发表期刊:《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依托基金:2022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2H009);2020年度陕西理工大学人才启动项目(SLGRCQD2037)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HZSF202206009


摘要:新时期以来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历程中叙述视角发生了明显变化,并因叙述视角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第一阶段的科幻小说多在全知叙述视角下体现出对国家昌盛、社会兴旺、科技发达等理想愿望的表达。第二阶段的科幻小说多采用限制性视角,揭示人物的个性体验与意识形态的"规范",体现出文学创作者对人性、人类问题的思考。第三阶段科幻小说的叙述视角显示出更大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但是在价值追求上体现出科幻小说特有的人类情怀。新时期以来中国科幻小说这种叙述视角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出科幻小说创作者艺术技巧的日臻完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时期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特有的人文关怀。


相关文献:

[1]叶立文,吕兴.离题叙述与中国经验——浅议更新代科幻小说[J].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0(04):107-114.


共享与区隔: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以基础设施为例的分析

作者:罗小茗(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

发表期刊:《上海文化》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PSHW202212010


摘要:城市基础设施构成了城市文明中沉默而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城市中的住房、交通设施和能源供给系统三个方面入手,勾勒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构想,讨论此类想象中隐含的思想实验和警示作用。


相关文献:

[1]罗小茗.切割的城市:当代中国科幻的城市想象[J].探索与争鸣,2019(03):127-134+144.


02

科幻影视研究


“隐喻”建构模式下的诺兰电影《信条》

作者:钱建萍(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发表期刊:《语言与文化论坛》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CJD&dbname=CCJDTEMP&filename=YWHT202202027


摘要:由传奇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科幻间谍动作大片《信条》自2020年9月上映以来,备受争议。外媒盛赞该片为“诺兰最佳作品之一”“令人上瘾的特工片”。但《信条》的实验性和解谜性超出了一般观众的接受能力。除了电影本身的物理学框架外,诺兰在影片中插入了不少历史知识和现实背景,使影片的内涵更加丰富,但同时也增加了观众的记忆负担和解谜难度。本文研究分析诺兰导演在电影中埋设、构建的“隐喻”模式以及在此模式下环环相扣的电影剧情的设计理念和意图。


海洋科幻电影类型特征初探兼及中国海洋科幻电影的创作展望

作者:李彬(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

发表期刊:《当代电影》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DDDY202212005


摘要:本文探讨了海洋科幻电影的创作缘起,确立其类型身份,分析了其作为科幻片的亚类型,与其他类型片(如灾难片、奇幻片、爱情片、惊悚片等)和其他科幻片亚类型(怪兽片、机甲片、外星人片等)之间的类型杂糅现象。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我们应当创作有影响力的现象级国产海洋科幻电影,使之成为我们直面海洋危机、反思海洋文化、建立科学海洋观,进而缔造现代海洋文明的艺术媒介。


相关文献:

[1]李彬.海洋科幻、神话叙事与“海洋歌剧”——以詹姆斯·卡梅隆《阿凡达》系列的创作为例[J].电影新作,2022(05):90-98+1.

[2]李彬,沈佳妮.潜水艇想象、技术文化与科学叙事——谈海洋科幻电影中的科技意象[J].全球传媒学刊,2022,9(04):3-17.

[3]李彬,张仕林.斯芬克斯的复生:海洋科幻电影的后人类生态呈现与启示[J].电影新作,2022(01):63-72.

[4]李彬.核恐慌、克苏鲁神话与新黑暗时代——海洋科幻电影中的怪兽/异形叙事与人性异化危机[J].汉语言文学研究,2021,12(03):45-53.


论海洋科幻电影的近未来现实主义美学

作者:齐伟(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发表期刊:《当代电影》


依托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电影知识体系研究”(22ZD10)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DDDY202212007


摘要:作为科幻电影的亚类型,海洋科幻电影在近未来现实主义美学风格的统摄下逐渐形成以海洋(深海)冒险、海洋未知生命体想象为代表的两大主题范式,表征不同时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典型矛盾。该亚类型在遵循科学叙事的原则下通过潜水艇、深潜器、潜水服等标志性视觉元素构建出不同时代对海洋图景的近未来想象,共同促进海洋成为科幻的“方法”之一,确立了海洋科幻电影亚类型的独特性。


表征与隐喻:海洋科幻电影中的多重意象

作者:王晖、贺琳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当代电影》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DDDY202212006


摘要:海洋科幻电影有着科幻类型电影的总体特征,但因其依托于神秘海洋背景所生成的独特意象而显示出异于传统科幻类型电影的诸多特质。空间意象是海洋科幻电影最为典型的景观图谱,从早期的文学改编到基于科技发展的想象。海洋科幻电影不断呈现出迭代更新的意象指征,与文学作品、社会事件、科学技术形成互文性表达。海洋科幻电影的危机叙事依托于打破既有秩序的危机主体、不同的危机意象共同呈现海洋科幻电影的时空失序。生物科技、人工智能革命性地改变着现实与艺术的表达,促使海洋科幻电影中符号化意象生成后人类空间的诸多隐喻。


科幻动画题材的选取

作者:白琼(南京邮电大学)

发表期刊:《美术教育研究》


依托基金:南京邮电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媒介环境下的图像叙事研究”(NYY221001);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艺术学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21ZD11)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MSJY202223032


摘要:动画题材大体可以分为童话类、科幻类、改编类和写实类四种类型,其中科幻类最富想象力和震撼力。科幻动画是科技发展的衍生品,其将科技发展中的某种成果作为题材加以表现。因此,科幻动画对题材的选取十分重要。有关人员应着眼于题材的时代性,从对人类命运的思考等多方面加以探索,让观众产生共鸣,并表现动画片的幻想性、针对性、趣味性、经典性等。


相关文献:

[1]曹思齐.科幻类型动画探究[J].电影评介,2018(01):88-90.


中国生态科幻电影中少儿符号的意义域

作者:谈凤霞(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发表期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依托基金: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儿童文学跨学科拓展研究”(19JZD03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文学视域下儿童文学发展史”(21&ZD257)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NJSD202204004


摘要:中国生态科幻电影自20世纪末开始出现,气候灾难及人类的应对是其中一类主要题材。《大气层消失》和《流浪地球》等片中的少儿角色有其重要的生态内涵和功能,他们在地球灾难中主动或被动地踏上历险的征程,是“失家园”的见证者和受害者,也是“复家园”的寻找者和拯救者。相比同为环境灾难题材的外国科幻电影和中国纪实电影,这些影片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立场,少儿形象作为能指符号被赋予了身为地球公民的“生态能动性”的意义域,这一“想象性”建构承载了生态危机时代强烈的反思意识和寄希望于年少一代的理想诉求,具有广泛的警示价值。


相关文献:

[1]黄鸣奋.科幻电影创意与生态伦理[J].社会科学战线,2019(03):198-208.


科幻电影中的媒介想象与再媒介化逻辑

作者:张娟娟(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

发表期刊:《电影文学》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DYLX202223021


摘要:再媒介化蕴含着透明性和超媒介性双重逻辑,科幻电影中的各类媒介想象正是其逻辑机制运行的有力载体和关键元素,尤其是大脑媒介这一幻想类型,不同于普通媒介依赖特定的物质性载体,大脑媒介强调将人脑作为信息交换的媒介空间,具有信息接收和传播,记忆植入与清除等功能。根据大脑媒介的呈现方式和媒介功能不同,可将其划分为感知类和记忆类两大类型。如今将大脑媒介和再媒介化理论相结合,揭示双重逻辑机制如何在科幻电影中合理运作,并进一步实现对人类的意识奴役。


《明日战记》的机甲想象与科幻写实

作者:孙弋岚(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发表期刊:《电影文学》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DYLX202223029


摘要: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印发了《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让业界看到了我国科幻电影发展的曙光。面对国际科幻电影创作中“虚假现实”的弊病,《明日战记》反其道而行,借科幻的极致性映射现实,以机甲的仿真性打破科幻世界虚假性的设计难题,将电影的焦点从科幻奇观拉回到人身上来探索人性。电影用未来世界的危机叙事进行机甲想象和科幻写实,展现了突出且现实的社会意义,引发了观众对科幻电影中人文关怀的思考,实现了科幻电影对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传达。


浅析《独行月球》的视效技术及其对国产科幻电影的启示

作者:冯一纯(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发表期刊:《当代电影技术》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YSJZ202212007


摘要:诸多电影类型中,科幻电影可以说是拍摄难度最高、投资最大的电影类型之一。自《流浪地球》大获成功后,国产科幻电影陷入持续低迷状态,直至《独行月球》的出现。电影特效技术大规模的运用、专业航天技术人士的支持和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对于国产科幻电影来说都具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本文侧重对《独行月球》电影的技术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独行月球》获得成功的原因,同时思考其对国产科幻电影未来发展的启示。 


机甲电影魅力与城市科幻底蕴的契合共生——论《环太平洋》中的城市性

作者:叶勤 雷亚明(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菏泽学院学报》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HZSB202206026


摘要:电影诞生于城市,又发展于城市,城市和电影的联系演化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互动关系”,这一互动关系又在电影创作、电影文学和电影产业等多方面都能得以体现。而科幻电影所代表的重工业水平和大体量制作,也只有定位于科技、经济、商业和人才集中地的城市,才能使得其所承载的科幻逻辑、工业需求、背景环境、制作条件以及感官冲击得到有力的支撑。城市的华灯璀璨、摩天大楼能为科幻电影所描绘的风云变幻、五彩斑斓的想象空间提供最直观的视觉采纳,城市的定位和参与也为这类以视效感官冲击为卖点的科幻电影构建了能够支撑其科幻理论基础的叙事逻辑和表达空间。 


03

专题研究


从“出道”到“出圈”:虚拟偶像柳夜熙的多维透视

作者:洪长晖、王可佳(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发表期刊:《文化软实力研究》


依托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传播对国家治理、社会认同的影响研究”(20BXW041)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WHRL202206010


摘要:虚拟偶像柳夜熙的成功出道,背后蕴含着一套完整的生产逻辑:技术的发展与“超真实”世界符号消费的盛行;亚文化与网红文化作为文化动因;在传统偶像人设崩塌的严酷情形下能保证粉丝的情感体验。但从“出道”到“出圈”,其设定必须考虑市场的偏向,柳夜熙正迎合了当下流行的中国风与赛博朋克风并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自然融合,在造型、特效、语言上尽显个性;而与此同时,在百万粉丝的审视下,柳夜熙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瑕疵。她的这些特异性与不足性都为虚拟偶像的后续生产提供了镜鉴。 


相关文献:

[1]薛静.“我爱故我在”:虚拟偶像与“情感真实主义”[J].文艺理论与批评,2022(06):115-126.


赛博格时代技术进化机制的生态位进路

作者:张祯1、王子彦1、Ian McGonigle2(1.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2. 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发表期刊:《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依托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预控实验方法研究”(22BZX025)


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D&dbname=CJFDAUTO&filename=KXBZ202206012


摘要:赛博格时代的技术体被赋予生物属性,同时虚拟与现实的双路径实现方式为技术进化机制注入新内涵,提供不同方向的发展可能性。理解赛博格的本质,寻找技术进化过程中赛博格的生态位构建路径,成为当前必要的讨论议题。基于技术进化机制的模块组合、拆分试错及内外驱动三大特征,从技术生态位的结构功用、空间占位和环境协同角度展开论述:在增强技术适应性方面,模块组合方式提供保障;在完善技术体系化方面,拆分试错模式提供可能;在强化人机协同律方面,技术生态位隐喻提供方向。文章立足赛博格技术进化机制的系统分析,把握赛博格发展态势,探寻适用的生态位分布,促进人与技术的协同共生发展。


由于我们能力有限,以及科幻研究和其他社科研究之间的边界也逐渐在模糊化,所选内容难以完全涵盖本月发表的所有科幻相关研究论文,如有错误和遗漏,欢迎各位师友补充和批评。也欢迎广大科幻研究者、订阅者提供更多信息渠道。


主编:拉 兹   天洛_奇

编辑:助教    周燕春

美编:二九


中文科幻学术工坊是由科幻爱好者及青年科幻研究者发起,由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组织开展的公益性学术项目,主要为使用中文或以中文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科幻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提供开放式传播和交流平台。我们将主要举办以下两项活动:1.定期邀请科幻研究者举办线上讲座,分享他/她的最新研究成果;2.定期制作与刊发《中文科幻学术速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