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搬运工]"Die of COVID" VS "Die with COVID"

拍帮主 2022-09-15

以下文章来源于拍帮主的后花园 ,作者拍老师


前言

大家晚上好,下面转帖知乎大佬@Luxenius老师的一篇文章(大佬已授权,格式有微调),希望各位喜欢。




Luxenius老师:

一个小篇。引用个反面例子来解析一个常见的谬误,或者说诡辩。我知道这位兄弟还关注了我,但实在太典型,对不住了:


好,我们假定,没有新冠的时候,香港平均每月4000人死亡。2022年香港爆发奥密克戎以来,香港单月新冠死亡4000例。那是不是说明,香港的死亡数字是因为过于频繁的检测造成的,那些本来就要死的人,恰好就带有新冠?实际上新冠危害非常小,就算不感染新冠,那些人也会死在此时此刻,一分钟都不能多活?是不是听起来不对劲?
反驳:香港并不是100%的人都感染了新冠,而香港报告新冠死亡的4000人全部都是阳性,那显然没有包含香港全部的死亡人数。那么香港新冠阳性占人口比例多少呢? 香港总人口750万人,2022年以来检出阳性近120万例,感染率16% 。新冠并不是只要得过就终生核酸阳性的,实际上大部分人阳性的时间窗可能都不超过一个月,甚至不超过两周。那么在这个月,任何感染过新冠的人都会被检出,随机抽一个港人,检出阳性概率肯定是不到16%的。我们就做极端假设,检出阳性概率16%,那么如果新冠与死亡毫无关系,4000例新冠死亡是随机抽出的,那意味着实际的总死亡人数是4000÷16%=25000人,超额死亡25000-4000=21000人,超额死亡率21000/4000=525% 。
新冠流行一个月,造成了香港2.8‰的居民死亡,525%的超额死亡率,是不是难以置信? 而实际上,正因为没有那么高的超额死亡,反过来才恰恰证明了,死亡病例的新冠并不是随机出现,新冠感染与死亡之间具有强烈的相关性。这4000例多是以主动的方式呈现于香港卫生系统面前的,新冠要么是其主要死因,要么在其死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否则,以至多16%的阳性概率就能有跟平时死亡人数想同的新冠死亡,那么背后只会有数倍于已发现的额外死亡,更加可怕。
我建议大家不要只关注于死了多少人,病死率多少,以前强调这个是因为它最容易被多数人理解。实际上,更要关注的是新冠造成的寿命损失。
  • 比如一个人,虽然已经活到80岁,超过了人均预期寿命,但是如果没有新冠,他可能还能或到88岁,他的寿命损失了8年。

  • 比如一个人,60多岁,尿毒症、糖尿病,刚开始进行透析,他有医保,规律透析再活十年是大概率的,然而新冠来了之后他就倒下了,死于多种并发症,他的寿命损失了10年。




这个人8年,那个人10年,再一个人20年,于是整个人群的寿命可能会损失几百万年、几千万年,平摊下来,平均每个人都损失了1-2岁的寿命。所有人迟早都会死,但早死和晚死区别可大了。
我们拼命发展经济,提高福利,效果也就是要让人均多活一点,活好一点而已。结果新冠防控不力的国家,直接把过去十年的健康发展都一笔勾销了。比如美国,继新冠第一年人均预期寿命暴跌近2岁之后,最新数据表明2021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较前继续下降0.4岁,跌至76.6岁,已经跟越南一个级别,低于中国。

拍老师的画外音:


Luxenius老师不愧是专业大佬,

疾病负担预期寿命这些枯燥的概念,

他用非常直白的语言和非常浅显的例子就能展现给大伙儿,

相比之下,咱就只能硬生生地掉书袋……

高下立判啊有没有~

请大伙儿给Luxenius老师热烈掌声!

另外也不妨移步知乎直接为他捧场,传送门:https://zhuanlan.zhihu.com/p/496991075


顺便,咱的掉书袋版疾病负担安利文见这里:

《病死率不到1%的新冠病毒感染症,危害到底有多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