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含焦量5.0]长达8个月的免疫水平失调是啥子鬼?

拍老师 拍帮主 2023-11-27

各位晚上好。

今天咱又照例周末爬山累趴下了,

所以简单更一点吧,

见谅见谅~

here we go!




话说,

昨天咱随便提到这么一嘴~


——请品鉴:



结果后台就有不少朋友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到底是咋回事儿?
具体一点啊可以不?
说话不能只说一半啊拍老师!”

妈耶……
一来咱对免疫学非常外行
二来免疫学这玩意儿也是出了名地不容易翻译成人话
……
所以今天咱尽量用大白话来八卦八卦上面那篇paper吧~
然后请各位自行判断,
“多次重复感染新冠病毒的做法不具备可持续性”这个推论到底有没有道理。

标题:
轻度至中度新冠病毒感染症后持续8个月免疫功能失调

简单来说,
这个是土澳UNSW几位老师搞的一个关于Long Covid的研究,
本身跟重复感染没啥关系……
也就是咱这种焦虑贩卖界的奇葩,
才能硬生生从这篇论文里头,
解读出了比Long Covid更让人焦虑的信息

总之,UNSW的几位老师首先找到147位新冠病毒感染症确诊病例,
然后揪出了其中31位不幸的Long Covid病例(以下简称LC组)~
具体入组标准是持续时间超过4个月的胸痛、气短和疲劳无力;

然后,照惯例,老师们又给上面31位倒霉鬼匹配了31位对照组(以下简称MC组)~
MC组也是新冠病毒感染症确诊病例,但没有Long Covid症状;

再接下来,为了更严谨,他们还安排了另外两组对照组,
分别是啥都没感染的健康人儿(以下简称UHC组);

以及大流行之前感染过其他冠状病毒,但没有感染新冠病毒的健康人儿(以下简称HCoV组)。

是不是有点迷糊?
没关系,下面一图秒懂~

——请品鉴:
↑ 由上表可知,
Long Covid病例的入院比重明显偏高(26% vs 6%),
不过呢,
以那时候土澳宽松的入院门槛来说,
26%入院比例其实也还好吧~
所以标题说是“轻度至中度新冠病毒感染症”,
其实一点也不违和~

哪儿像现在啊……
现在在悉尼,
感染了新冠病毒想住院
太轻的不可能,自己滚回家苟着,
太重的也悬,自己回家等死吧您~
现在要是按26%入院比例来选人,
那就妥妥的不是“轻度至中度”了,
至少也是“重度至危重”才对



吐槽完毕,
下面接着八卦~

总之,各组人马到位之后,
UNSW这几位老师的主要操作,
就是给LC组跟MC组挨个抽血化验,
持续8个月时间~
(HCoV组跟HC组不是真人,只是一堆库存血样而已,所以直接拿出来化验就好

简单来说,
确诊4个月后的那一轮化验结果显示:
  • LC组跟MC组各免疫标志物差别不大;
  • 但以上两组跟另外两组未感染新冠病毒的血样相比,某些标志物有明显差别。

——请品鉴:
↑ 以上是确诊4个月后,LC组(红色圆点)、MC组(蓝色菱形)、HCoV组(紫色方块)和UHC组(绿色三角形)的6种不同免疫学标志物水平。
其中,LC组跟MC组的:
  • 干扰素-β、
  • 干扰素-λ1、
  • CXCL9趋化因子、
  • CXCL10趋化因子,
  • 以及白介素-8,

都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特别是两种干扰素……更是高出七八倍

接下来,
确诊8个月后的那一轮化验结果显示:
  • MC组的各种标志物水平基本恢复正常;
  • LC组的干扰素水平依旧感人。

——请再品鉴:

↑ 以上红色实心圆=LC组4个月后水平;空心圆=LC组8个月后水平;实心菱形=MC组4个月后水平,以及空心菱形=MC组8个月后水平。
(绿色辅助线是本灵魂画师的杰作)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为了验证以上观察结果,
无聊的UNSW老师们去数据库里头去找类似的标志物水平变化规律,
他们发现,如果以这个规律去定位Long Covid病例,
大概有八成的命中率(!!!)

重点来了……
UNSW的老师们又对照了LC组相对于其他组的各种免疫细胞反应~
这一对比就发现问题了。
LC组的CD8+ T细胞长期处于激活状态

——顺便,名词解释走一个:
还没完呢,
除了CD8+ T细胞长期激活之外,
LC组的倒霉鬼们还表现出了T细胞功能耗竭(T cell exhaustion)
以及初始T细胞缺失(naive T cell deficiency)等反常现象

当然啦,
咱们现在并不知道这种反常现象会持续多久,
也不好说这种反常现象会带来啥严重后果~
(毕竟疫情才刚刚持续两年出头而已)

如果从其他疾病的类似免疫状态来强行盲猜呢,
长期的T细胞功能耗竭和初始T细胞缺失,
后果不外乎就是:
  • 免疫抑制,
  • 自身免疫疾病,
  • 或者癌症
等等诸如此类的风险而已。


好吧,就算咱保守一点,
完全不盲猜,
以上情况至少也说明了,
Long Covid受害者的免疫系统,
在确诊后至少8个月时间里,
都处于不正常状态~
而导致这一状态的原因,
可能是持续感染,
可能是过度的抗原反应,
也可能是病毒感染引发的自身免疫现象~
或者还有可能以上皆对~

现在的问题在于,
对于全世界大多数躺平的地方而言,
随着Omicron席卷全球,
感染新冠病毒不再是小概率事件,
放在伦敦或者纽约这种地方,
就算不是100%中招,
至少也得有五成风险吧?

然后呢,
Long Covid也从来都不是啥小概率事件~
就比如UNSW这个研究找的147个轻中症病例里面,
就出现了31位Long Covid……
四舍五入一下啊各位,
31/147≈21%哦~

关键在于,
如果新冠病毒跟麻疹差不多,
一辈子只感染一次,
然后万事大吉的话呢,
可能这21%的中枪率和8个月的免疫系统失调期,
倒也勉强能够忍受(并不能)~
可是啊可是,
按照共存派的远期蓝图,
这玩意儿可是要重复感染的,
每年来一发,
甚至一年来两发,
甚至每一种新变异株登场都要来一发……
那么长此以往,
中招之后发展成Long Covid的风险会不会变高?
Long Covid引发的免疫系统失调状态又会不会延长?
以及T细胞耗竭会不会叠加?
还有初始T细胞会不会每次感染都要去死一死?
所以咯,
这就是为啥,
咱昨天会说:

多次重复感染新冠病毒的做法,

在根本上不再具备可持续性。


不知各位同不同意?

UNSW这份研究的原文见这里:
Phetsouphanh, C., Darley, D.R., Wilson, D.B. et al. Immunological dysfunction persists for 8 months following initial mild-to-moderate SARS-CoV-2 infection. Nat Immunol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90-021-01113-x



最后,
顺便解释一下,
为啥UNSW这个研究的原文明明是“absence of naive T cells”,
到了咱嘴里就变成了“初始T细胞死一死”……

——请品鉴:

↑ 以上是芝加哥大学黄老师新鲜出炉的预印本一篇,
主要对比了7位重症新冠病毒感染者和3位I型HIV感染者的免疫反应。

——请再品鉴:

↑ 注意红框框出来的两个地方,
其中新冠病毒重症感染者(红色)的初始CD8 T细胞水平低于HIV感染者(蓝色)以及健康对照组(绿色),
这一点我们已经有心理准备了……
但接下来这个T Apopototic是尼玛啥意思?
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T细胞凋亡,
为啥比HIV还厉害?

黄老师这篇预印本原文见这里:

A single-cell atlas reveals shared and distinct immune responses and metabolism during SARS-CoV-2 and HIV-1 infections

Tony Pan, Guoshuai Cao, Erting Tang, Yu Zhao, Pablo Penaloza-MacMaster, Yun Fang, Jun Huang

bioRxiv 2022.01.10.475725;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2.01.10.475725




另外,新冠病毒感染后的T细胞功能耗竭
已经不是啥新鲜事儿了,
早在疫情初期,
就已经有实锤了……

——请品鉴:

↑ 2020年5月份的陈年老paper一枚,
研究对象是当初武汉的522位病例(其中43位重症)。
请注意标题里那醒目的“T细胞功能性耗竭”几个大字……

所以这个世界上其实并没有啥新鲜事儿~
正如哈佛巨咖Michael Mina老师说得好……
这个病毒吧,
它不过是又一个教科书一般毫无新意的冠状病毒,
从一开始到现在所有的招数,
人们以前都见识过,
唯一有新意的,
其实是全世界大多数地区花样作死的新套路和下限的深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