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变异毒株]最新变异株免疫逃逸能力排行榜出炉(误)

拍老师 拍帮主 2022-10-06

大家好,

今天咱简单搬运一篇有趣的预印本。

作者是UKHSA和皮尔布莱特研究所的几位老师,

(其中还混进去了咱公众号的老熟人Peacock老师


——请品鉴:


标题:
高龄组接种BNT疫苗后产生的中和抗体对新冠病毒各变异株(包括Omicron)的反应

所以咱又标题党了一把~

Peacock老师他们的主要研究方向还是Omicron vs 疫苗,

但可能是为了跟市面上一大堆类似研究体现出区别吧,

他们搞了一丢丢差异化,

首先是受试者,全部选取的70-89岁年龄组,

算是弥补了当前空白~

(但同时数字也特别焦虑)

然后呢,
他们不仅测了B.1、Delta和Omicron这老几位,
还不嫌麻烦地把市面上常见的和不常见的二十几种变异株统统揪出来测了一发,
所以其实这次咱也不算完全的标题党……
靠着这个预印本,
咱真的可以勉强搞一个免疫逃逸能力排行榜了

总之,排行榜啥的,
最后再揭晓也来得及,
咱先把这篇预印本简单八卦一下吧,
毕竟里面多少有一些值得掌握的新发现。



Abstract:

SARS-CoV-2 variants threaten the effectiveness of tools we have developed to mitigate against serious COVID-19.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in clinically vulnerable sections of society including the elderly. 


Using sera from BNT162b2 (Pfizer–BioNTech) vaccinated individuals aged between 70 and 89 (vaccinated with two doses 3-weeks apart) we examined the neutralising antibody (nAb) response to wildtype SARS-CoV-2. 


Between 3 and 20-weeks post 2nd dose, nAb titres dropped 4.9-fold to a median titre of 21.3 (ND80) with 21.6% of individuals having no detectable nAbs at the later time point. 


Experiments examining the neutralisation of twenty-one different SARS-CoV-2 variant spike proteins confirmed a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antigenic escape, especially for the Omicron (BA.1), Beta (B.1.351), Delta (B.1.617.2), Theta (P.3), C.1.2 and B.1.638 variants. 


Interestingly, however, the recently-emerged sub-lineage AY.4.2 was more efficiently neutralised than parental Delta pseudotypes. 


Combining pseudotype neutralisation with specific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 ELISAs we confirmed that changes to position 484 in the spike RBD were predominantly responsible for SARS-CoV-2 nAb escape, although the effect of spike mutations is both combinatorial and additive. 


Lastly, using sera from the same individuals boosted with a 3rd dose of BNT162b2 we showed that high overall levels of neutralising antibody titre can provide significant levels of cross-protection against Omicron. 


These data provide evidence that SARS-CoV-2 neutralising antibodies wane over time and that antigenically variable SARS-CoV-2 variants are circulating,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ongoing surveillance and booster programmes. 


Furthermore, they provide important data to inform risk assessment of new SARS-CoV-2 variants, such as Omicron, as they emerge.

翻译成人话(有节选):

新冠病毒的变异株,

严重威胁了疫苗在减缓重症风险方面的功效,

这一点对于临床上的高风险人群更是如此,

其中就包括了老年人。


本次研究,

我们采集了70到89岁年龄组接种BNT疫苗之后的血清,

(接种两剂,间隔 3 周)

然后检测了这些血清对新冠病毒原始株的中和抗体 (nAb) 反应。


在接种完第二针后的第三周到第20周之间,

以上受试者血清的中和抗体滴度下降了4.9倍

最后的中位数中和抗体滴度为21.3(ND80)

其中21.6%的受试者在20周后没有检出中和抗体。


然后我们用上述血清做了针对21种不同变异株的中和测定,

试验结果显示,新冠病毒的变异株有巨大的免疫逃逸潜力,

其中免疫逃逸最明显的变异株包括:

- Omicron(BA.1)、

- Beta(B.1.351)、

- Delta(B.1.617.2)、

- Theta(P.3)、

- C.1.2,

- 以及B.1.638。


但有趣的是,

最近颇受关注的Delta子毒株AY.4.2,

反而比起B.1.617.2更容易被抗体中和。


通过假病毒中和测定和特定RBD结构域ELISA测定,

我们证实刺突蛋白484位点的突变是决定变异株免疫逃逸能力的关键,

但总体而言,

刺突蛋白突变带来的功能损益,

既可能是组合生效的(combinatorial),

又可能是累加的(additive)。


最后,同样的受试者,

在打完第三针之后,

中和抗体水平有了明显改善,

并对Omicron产生了有效的交叉中和保护。


打个总结啊:
首先,70-89岁年龄组的老人家,
打完两针之后,
抗体水平回退得厉害~
从第三周开始跳水,
跳到第20周,
已经有四分之一左右的老人家,
体内连一点中和抗体的渣渣都不剩……
(当然,这一点我们其实已经知道了)

然后,变异株凶猛,
而且不光是Omicron凶猛,
南非代表队的几种毒株个个都是免疫逃逸界的好手~
详情我们下面再八卦;

再然后,
AY.4.2免疫逃逸能力不升反降的情况,
可能也不是啥好消息……
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
AY.4.2的传播效率比AY.4更高,
比原始版Delta更是高了不少。
那么为啥免疫逃逸变弱了,
这货反而有传播优势呢?
(之前已经八卦过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呗)

最后,
各个突变对应的功能增益,
既是累加的(这点不奇怪),
又尼玛是符文之语(这点其实之前也提到过)……
所以之前流行一时的某说法,
所谓新冠病毒“马上就要把手上好牌全部打完”,
就塔马是个笑话……

——以上笑话的源头,路透社奇葩旧闻一则,请品鉴:

???(假装此处有黑人问号脸)




下面正式进入排行榜PK环节。

——第一组,老一辈VOC们,请品鉴:

↑ 上面图A是作为对照组的原始株B.1
以及第一组登场的AlphaBetaDelta三位选手。
图B是70-79岁年龄组接种完两针BNT疫苗后第三周的血清中和测定结果,
每一个小圆点代表一位受试者,
其中红点代表有过既往感染史。
图C则是80-89岁年龄组的的血清中和测定结果,
每一个小圆圈代表一位受试者。

——第二组,江湖群雄们,请再品鉴(可能需要点开大图):


↑ 江湖群雄们的待遇稍差,没有分年龄组测,

而是从所有老人家的血清里面挑了一些出来一次测完~

总之,上图从左到右分别是:

  • B.1

  • B.1.214.2

  • C.36.3

  • Lambda

  • AT.1

  • B.1.1.318

  • B.1.620

  • A.30

  • B.1.617.3

  • Mu

  • Theta

  • C.1.2

  • Mu+K417N

  • B.1.638

  • AY.4.2

  • 以及,Delta+A222V


——最后,大魔王登场,请品鉴:


↑ 大魔王Omicron的规格就是不一样,

Peacock老师他们翻来覆去测了两针、三针,

不同年龄组,

以及不同接种时间~

(不过最亮眼的居然是70-79岁年龄组既往感染+接种两针三周后的成绩,

甚至比打完三针的还高

但反正这篇文章的重点也不是疫苗保护效力,

所以各位感兴趣的话自行看图吧,

咱直接进入压轴环节。


终于,各位期待已久的排行榜粉墨登场,

当当当当~


——请品鉴:

↑ 解释一嘴吧,

由于测试对象不一样,

所以Beta和Omicron的中和测定结果,

没法和江湖群雄直接放在一起横向对比。

但掐指一算,

大致排名应该没啥悬念~


总之,各位估计已经看出来了……


南非到底有什么神奇魔法?

凭什么可以屠榜?


这就是为啥,

咱常年坚信南非(或者整个南部非洲)才是最可怕的变异株养蛊场,

比之前大伙儿一致认为的印度还要更可怕八条街……


PS. Peacock老师这个中和测定用的ND80计量,所以绝对数值上可能和市面上其他同类研究有点出入;

PPS. 各位想必知道,不同团队做的中和测定没法直接横向比较…所以这个排行榜没法外推~

PPPS. 是的,Gamma缺席了,B.1.640也缺席了,B.1.637.1也缺席了~没办法,留点遗憾下次再搞吧~


——对此,Peacock老师接受咱专访时表示:

B.1.640的假病毒都搞好了,就差做测

结果Omicron出现了……

UKHSA一门心思对付Omicron去了……

B.1.640只能暂时放一边儿~


至于B.1.637.1,

这货跟Delta长得太像,

所以默认它就是Delta档次的免疫逃逸排名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