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含焦量9.0]德国15万人规模新冠后遗症研究,结果显示……

拍老师 拍照稀烂的焦虑怪 2022-03-14
说好的今天双更,
双份的焦虑,
咱绝不食言,
here you go~


——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最新研究结果,请品鉴:


标题:

感染新冠病毒之后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一项超过15万例新冠病毒感染者参加的匹配队列研究


——研究设计,请品鉴:


简单来说:
  •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从3800万德国人里面挑出来15万例PCR检测实锤的新冠病毒感染者;

  • 然后按1:5的豪华比例给这15万人匹配了对照组(性别、年龄和身体状况都匹配得严丝合缝);

  • 再然后,研究人员以新冠病毒感染症确诊为时间基线,统计了感染组和对照组在至少3个月后的发病率区别;

  • 上述统计,涵盖了预先定义的三大类、13小类,总共96种不同的症状/病征。


德国朋友大手笔啊,有没有?
不过这不是因为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牛鼻(虽然他们也很牛鼻),
而是因为,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就是个马甲而已,
它的背后是德国六大保险公司。
这些保险公司一起搞了个通过医保数据定期监测新冠感染者健康状态的合作计划(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POINTED Program),
然后这几家保险公司手里有德国四成多人口的病历信息……

所以啊,正因为有保险公司深度参与,跟踪起后遗症来简直轻松,
至少不用搞回访了,只要调用医保报销记录就行~


另外,保险公司的参与还解决了另外一个大问题,
那就是,单凭大学或者医院来招募受试者的话,难免会导致重症患者比例畸高~
但这个问题对保险公司而言根本不存在~
毕竟,哪怕是轻症患者,也得凭病历报销医疗费对吧……
所以,最后这次这15万研究对象的疾病分型是下面这么一个造型~
——请品鉴:


  • 成人组5.8%住院、2.1%接受通气或入住ICU;
  • 儿童和青少年组1%住院,0.4%接受通气或入住ICU~


哦对了,插播一下~
德国人为了凸显自己的严谨,用了一个相对专业的概念,
(或者说,更适合保险公司的概念)
所以咱还得再啰嗦啰嗦,走一个名词解释……
总之,这篇文章用到了“发病率比值(incidence rates ratio)”

要理解啥是发病率比值,
首先咱得搞清楚啥是发病率(incidence rate)
在流行病学里边儿,发病率特指某段时期内新发生某种疾病的人口比例
而这个数值的用途是测定发病风险(敲黑板,划重点)。 
例如,对于一个1000人的风险人群进行为期两年的观察之后,发现有20人新患某病,则该病在该人群的发病率为10例/千人年

——或者如果掉书袋的话,就是下面这样:


然后呢,流行病学里面,一提到“比值(ratio)”,
那就是要在两个组之间搞横向比较的节奏~
(也就是说队列研究)
于是,简单来说,发病率比值,指的就是在队列研究里边,其中一个组的发病率,相对另一个组高多少倍
而上面已经说了,计算发病率的目的是衡量某种疾病的发病风险~
所以两边一结合,再翻译成人话,
这篇文章讨论发病率比值(IRR),就是要按倍数衡量发病风险
不知道这样解释大伙儿清不清楚?

——清楚的话,就请品鉴吧(可能需要点开原图):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课代表划重点了啊:

  • 儿童/青少年新冠病毒感染组出现任意续发疾病的发病风险是对照组的1.3倍

  • 成年人新冠病毒感染组出现任意续发疾病的发病风险是对照组的1.33倍;


其中,儿童和青少年组发病率比值十大排行榜见下~

——请品鉴:

  • 第一位:不适感/疲倦/无力,发病率风险=2.28;

  • 第二位:咳嗽,发病率风险=1.74;

  • 第三位,喉痛/胸痛,发病率风险=1.72;

  • 第四位,调节障碍,发病率风险=1.71;

  • 第五位,躯体化障碍,发病率风险=1.62;

  • 第六位,头痛,发病率风险=1.58;

  • 第七位,发烧,发病率风险=1.56;

  • 第八位,焦虑障碍,发病率风险=1.54;

  • 第九位,腹痛,发病率风险=1.45;

  • 第十位,抑郁症,发病率风险=1.45。


然后,成年组发病率比值十大排行榜见下~

——请再品鉴:


  • 第一位:味觉障碍,发病率风险=6.69;

  • 第二位:发烧,发病率风险=3.33;

  • 第三位,呼吸不畅,发病率风险=2.88;

  • 第四位,咳嗽,发病率风险=2.8;

  • 第五位,呼吸功能不全,发病率风险=2.47;

  • 第六位,喉痛/胸痛,发病率风险=2.2;

  • 第七位,脱发,发病率风险=2.02;

  • 第八位,不适感/疲倦/无力,发病率风险=1.97;

  • 第九位,吞咽困难,发病率风险=1.95;

  • 第十位,头痛,发病率风险=1.74。


总之,一共98种后遗症症状/病征,咱实在没精力一一复制粘贴+翻译了,
各位感兴趣的话,不妨自己去看原文吧:

Post COVID-19 i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results of a matched cohort study including more than 150,000 individuals with COVID-19

Martin Roessler, Falko Tesch, Manuel Batram, Josephine Jacob, Friedrich Loser, Oliver Weidinger, Danny Wende, Annika Vivirito, Nicole Toepfner, Martin Seifert, Oliver Nagel, Christina König, Roland Jucknewitz, Jakob Peter Armann, Reinhard Berner, Marina Treskova-Schwarzbach, Dagmar Hertle, Stefan Scholz, Stefan Stern, Pedro Ballesteros, Stefan Baßler, Barbara Bertele, Uwe Repschläger, Nico Richter, Cordula Riederer, Franziska Sobik, Anja Schramm, Claudia Schulte, Lothar Wieler, Jochen Walker, Christa Scheidt-Nave, Jochen Schmitt

medRxiv 2021.10.21.21265133;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1.10.21.21265133



最后贩卖一个焦虑啊~
各位不妨猜一猜:

为啥各家保险公司对这个研究如此上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