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浪姐3”开播又火了|音综迎春风,音乐仍在凛冬

茜文 文娱春秋 2022-07-26


5月20日12点,《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季如期播出。伴随着“三十而悦”的开篇,又炸了。第一季总导演吴梦知回归,不负众望。

宁静,作为第一季冠军率先登场,第二位登场者,则是第二季冠军那英。她们曾完成45+年龄段难以完成的任务,而此次,扬言要超越“冠军”。其他姐姐也各有特点,张蔷、郑秀妍、吴莫愁、钟欣潼、黄奕......酷飒拽甜。

浪姐3现场图

本质上,“浪姐”系列是“音乐综艺”,但其看点,却完全超过了音乐范畴。或者说,这场“秀”,音乐只是工具。

一个月前,同样是芒果推出的《声生不息》,音乐相对成了主角。当61岁的香港歌手叶倩文和75岁的林子祥携手出现舞台上,30多年前属于他们的时代声音,又回到了耳朵里。

但也只是相对。除了听,我们的眼睛也很忙。绚丽的舞台,华丽的服装,耀人眼球。

这与200多年前,莫扎特他爸为给儿子造势争取演出机会,不惜花重金租豪华马车,如出一辙。即使,莫扎特被封为音乐神童。

那一刻,音乐仿佛被看见。

音乐综艺从国内第一档音乐选秀《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到《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乐队的夏天》,及近半年来的《时光音乐会》《闪光的乐队》《声生不息》《浪姐3》……

一档接一档音乐综艺的背后,是一浪又一浪音乐人/歌曲的出现。但时至今日,音综已不只是为了观众选出好歌手/好声音,更多是针对顾客制造音乐商品/现象。

音综的发展史,也是音乐随着时代变迁的印记。

但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音综的火爆,并未让华语音乐本身扶摇直上,音乐市场,仍处于寒冬。原创力仍然欠缺,短视频平台上神曲倒是不断涌现,几乎成了当下乐坛的“霸主”。是喜是悲,无从道来。

1984年,《青年歌手大奖赛》在央视文艺部召开“全国电视文艺暨文化生活研讨会”之后,决定举办。两年一届,每届历时半年。
首届“青歌赛”,不分唱法,选手演唱时手持的麦克风,是摆设,不扩音。这对演唱“通俗”歌曲的歌手来说,不公平。
当时有位记者偷窥评委的评语,只见评委面露难色,无可奈何地写道:由于没有话筒声音几乎听不见,但我看得出他是有情的,也是动人的。
两年后,第二届《青歌赛》如期举办,明确设置了“通俗唱法”。这一届专业组通俗唱法比赛前三名:苏红、韦唯、毛阿敏。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流行音乐元年。内地流行音乐渐露端倪。
第二届青歌赛通俗唱法前三名:苏红、韦唯、毛阿敏
 那时的香港,歌曲《万水千山总是情》《万里长城永不倒》随着影视剧的热播,逐渐风靡,同时产生了许冠杰、谭咏麟、 张国荣、梅艳芳等大牌歌星。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陈欣若教授对「文娱春秋」分析香港流行音乐的发展:“第一大块主要是日本歌曲翻唱,香港的唱片公司买了很多日本歌曲版权,将其重新编配,换成粤语或国语的词。香港的金曲榜上,大部分是日本歌。第二大块是黄霑、顾嘉辉香港老牌音乐家,他们的创作基于粤剧和西方爵士的结合,我们常听到香港的古装电视连续剧/电影的歌曲,就是以粤剧为主。这直接影响到后面像周杰伦的中国风,它的来源是粤剧。”
与此同时,内地流行音乐,在每两年一届的《青歌赛》中,逐渐被挖掘出后来著名的流行歌手。
1988第三届杭天琪、李杰;1990年第四届朱哲琴、解晓东、张咪、蔡国庆、解晓东;第五届江涛、毛宁、孙悦;第六届林依轮、孙浩、甘萍;第七届满文军;第九届萨顶顶;第十届的阿里郎组合……
《青歌赛》从诞生到90年代末,经历了它的高光时刻。它的造星力和对歌曲的推广,不亚于当时的央视春晚。

这种盛况,直到2004年湖南卫视举办首届《超级女声》,人们记住了超女中的张含韵和安又琪。那年第十一届青歌赛的通俗唱法金奖是钱琳。


“超女”并非横空出世,此前湖南卫视受《美国偶像》启发,打造了《超级男声》,第二年改为《超级女声》,反响更好。相比看了20年专业音乐比赛,人们被新鲜的“平民选秀”吸住了目光。
在选秀节目的冲击下,《青歌赛》的收视率一路下滑。2006年第十二届《青歌赛》举办时,本要代表总政歌舞团参赛的的谭维维弃权,反而踏上了《超女》选秀之旅。
《超女》与《青歌赛》最大的不同,是参赛方式。报名青歌赛像参加奥运会,需由地方电视台、专业院校或团体、部队团体选送,通过初赛后方可进入决赛。而《超女》是海选,谁都可以参加。另外,《青歌赛》设置了专业音乐考核题,如视唱练耳、综合素质,突显歌手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宣告这一赛事的门槛,视唱练耳不是所有歌手有条件或有机会学习过的。除此,《超女》将投票权从专业评委放权到普通观众,人们通过手机短信就可投票参与。音乐不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特权。
音乐人小柯曾对「文娱春秋」分析:“90年代,音乐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特权,无论写作、筛选还是播放都在少数人手里。对大众来说,你爱听不听。严格来说是不公平的。后来只不过音乐变得公平了,音乐通过网络传递让大家有了自我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展示的权利。当真正的审美浮现出来的时候,你突然发现自己是少数人。”
2005年,湖南卫视举办了第二届《超级女声》,海选出了后来红极一时的李宇春、张靓颖、周笔畅等歌手。

                                                                             周笔畅、李宇春、张靓颖

2006年内地唱片新人总共发行唱片20多张,选秀歌手占13张,包括李宇春、何洁、周笔畅、张靓颖,和《我型我秀》出来的张杰和薛之谦,而通过传统途径发片的新人为零。
那几年,对于传统音乐人小柯来说,写音乐如设计一个产品,“特无聊,不好玩了。”
但好玩的是,全民娱乐的热情被“选秀”激发出来。
2006年《梦想中国》北京赛区第一天就有超过一万人参加。2007年《快乐男声》报名人数突破10万人。
人们记住了“选秀”,不在乎用什么唱法。
2008年第十三届青歌赛将“通俗唱法”改为“流行唱法”。那一年《青歌赛》流行唱法金奖得主是姚贝娜,但是她真正走红是5年后参加另一档音乐综艺——《中国好声音第二季》。
同年,身为内地几大音乐排行榜之一的“音乐风云榜”正式宣布从本届开始取消“粤语单元”奖项设置,被媒体认为是香港音乐没落标志之一。
《中国好声音》开启“导师盲选制”,导师背对参赛选手,听到钟意的声音排灯转身。当姚贝娜在“好声音”的舞台上,哼唱起她曾为电视剧《甄嬛传》演唱的片段,导师那英立刻反应过来,这个歌手早就小有名气。
《中国好声音》是灿星公司购买《荷兰好声音》的中国版权,于2012年和浙江卫视共同推出的节目。  
《中国好声音》的“导师盲听”与《超级女声》以来的“选秀”发生了巨大变化。
“盲听”让观众从享受看秀的过程转移到听音乐本身。导师背对选手专注听音乐,最大限度减少了声音之外对耳朵的干扰。
在《关于<中国好声音>受众心理的调查报告》中,大众选择收看《中国好声音》的首要原因是“好听的音乐”——占 62%。
在《中国好声音》中,很多歌曲经过重新演绎,成为当年流行曲。比如平安演唱的《我爱你中国》,将美声与摇滚融合,为经典披上时尚的外衣。还有一些曾经小众的歌曲,经由《中国好声音》的传播,一夜成名。张玮翻唱《high歌》——火热程度不亚于当年神曲《忐忑》。
李代沫在“好声音”的舞台上翻唱《我的歌声里》,人们记住了这个外表粗旷,唱歌柔情的东北男人。他虽没晋级前四,却被唱片公司看中。
四个月之后,唱片公司为李代沫举办了盛大的发布会,还邀请了国内十位金牌音乐人为其制作专辑。
李代沫在接受「文娱春秋」成员过去的采访时,曾说“那天是属于他的大日子,他激动的快不能呼吸。”他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终于不再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讽刺的是,两年后,李代沫因涉嫌容留他人吸毒罪被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依法刑事拘留。
《好声音》的舞台,除了想要通过音乐重塑人生的歌手,还有大放异彩的音乐风格。
导师刘欢曾对袁娅维说:“我领你走到今天,是希望更多的人接受到不同类型的音乐……希望大家知道我们中国音乐也有爵士、也有摇滚,我们的音乐类型是丰富的……”
《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带动了其他节目“音乐至上”的动力。 
《好声音》播出一年后,《中国好歌曲》在央视播出。这次,节目瞄准了流行音乐的短板——原创。该节目聚焦原创作品,让音乐创作人成为主角,由四位音乐导师挑选数支金曲收入各自制作的“原创专辑”。《好歌曲》上,霍尊凭借自己作曲的《卷珠帘》一鸣惊人。同年,霍尊发行个人首张EP《恰好》。第二年,霍尊获得2015华语金曲奖“全国最佳创作歌手”。
霍尊之前,音乐综艺上走出的歌手很多,原创歌曲寥寥可数,陈楚生《有没有人告诉你》、曾轶可《狮子座》……
可惜的是,霍尊《卷珠帘》成功8年后,在录制《披荆斩棘的哥哥》时,因与陈露恋情事件引起争议,宣布告别演艺工作。
为何原创类型的音乐综艺少?陈欣若对「文娱春秋」说:“做节目,跟做商品营销一样,需要品质保障。谁能保证新歌的质量?所以很多原创音乐节目慢慢就不做了。”
陈欣若对「文娱春秋」分析内地流行音乐现状:“现在音乐商品的营销方式已经完全变了,走量,低成本、廉价,通过几个爆款歌曲挣快钱,无法保证歌曲类型风格的延续性。(歌手)谁火是偶然的,这跟以前太不一样。10年之前出现了很多出色的人才,而现在基本没有。打开所谓红的(抖音)神曲,没一个能听得下去,他们制作的目标越来越短,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听者俘获,让你买单。流行音乐人才一定是有,但没有人推。因为资本的推动力和关注的点——类似抖音。于是很多很好的音乐家,最后只能给综艺节目编曲,不断翻唱老歌,然后不断消耗过去的经典歌曲。旧的唱片公司的体系被摧毁,没有新的工业体系,境况非常堪忧。比体系被摧毁更恐怖的是:互联网公司对流行音乐的品质没有判断。所以我对未来并不看好。资本不在懂行人的手里,是流行音乐衰落的原因。”
 五
《中国好歌曲》至今,音乐类综艺节目风行的同时,也是网络视频和短视频的发展期。期间,各种各样的音乐综艺大量涌出,模式和风格出现了变化,但相比之前的节目仍然是大同小异。
紧接着,嘻哈类、乐队类节目也慢慢浮出。最著名的当属《中国有嘻哈》和《乐队的夏天》。
近半年的音乐综艺《时光音乐会》《闪光的乐队》《声生不息》《浪姐3》,无论形式如何变换,我们听到的音乐,翻唱经典大于原创歌曲。
好在,香港给我们留下了起码30年的经典歌曲。于是有了聚焦“港乐”的《声生不息》。

                       61岁的叶倩文和75岁的林子祥携手出现在《声生不息》舞台上
为何今天的节目越来越“怀旧”,不只因为经典恒久远。
陈欣若说:“因为流行音乐无法提供新的东西,只留下味道的东西。没有新的血液,这一行基本就快结束了。作为一个时代的艺术,慢慢走向消亡,这是艺术的规律。”
音乐人姚谦对音乐综艺里的音乐,更多是在听,而不是看,“音乐如同阳光、空气、水,这是某种程度的必须。”
姚谦对「文娱春秋」说:“视频节目的兴起,大家发现可以透过看音乐来满足需求,大家一直在寻找不同的‘看音乐’的表演方式。到现在为止,除了《歌手》《中国好声音》之外,大家还在找模式和出路。”
“做音乐节目有市场,但很容易发现疲惫,因为流量并不是音乐本身,与音乐无关的元素,虽然可以刺激感官,但很快就淡过。用很激昂的、煽动情绪的方法改编一首歌,即使一首安抚的歌,都要变成很激烈,或者是加入过度声光的渲染,这的确是制作上技术精进的方法,但只是短暂的刺激,不能满足人们对音乐的需要,这也是音乐综艺一直的盲点。”姚谦对「文娱春秋」说。
姚谦对于近期的音乐综艺,挺喜欢去年年底湖南卫视《时光音乐会》,“像开四面台的演唱会,它更多是在音乐本身的记忆里重塑感受,而不是为了表演,更忠于音乐的内在去表述音乐,而且它的编曲比较细腻、高级。”
对于《声生不息》,姚谦说:“看情怀吧。但看到第二集、第三集发现节目在选曲上没有跟历史对应,有点可惜。如果他们再勇敢一点,选一些那个年代不是最热,不是家喻户晓,但是好的音乐,像林子祥有一首叫《每夜唱不停》,当时惊为天人。希望后来的节目可以看到,而不是又回到芒果《歌手》或《姐姐》的品味。品味之外,现在的节目太趋于流量需求,而没有回到音乐本身。”
姚谦曾把三毛跟李泰祥写的《不要告别》,请《还珠格格》的女主角重唱。对于经典歌曲翻唱,姚谦认为,“如何符合当下年轻人能够理解,但又不要只顺应年轻人的品味去改,需要权衡。《声生不息》可能更多是站在舞台表演的需求上努力,有点可惜,但到目前为止他们的编曲是好的。”
作家韩松落发现,怀旧的不只是音乐综艺,“很多文化领域都在怀旧。影视剧即使套了一个婚姻家庭的模子,但往往还是落在年代戏上。抖音、快手,怀旧类的视频也很火。上个月抖音最热的视频题材之一就是乡村风景——各种各样的乡村林荫道、乡村老房子,回老家拍一下自己家可能就有几十万点赞。”
对于聚焦怀旧,韩松落分析“可能现在大家的生活停滞了,就开始往以前想。”
中国传媒大学的刘俊教授,为本科与硕士讲解节目策划与分析,他在课上讲到“情感怀旧”,拿四川卫视《围炉音乐会》举例。“《围炉音乐会》没有太多的包装,比较冷静,即使稍显苍老的歌手也是原汁原味呈现。让观众的思绪安静地回到过去。”
刘俊对「文娱春秋」分析,“当音乐和综艺结合,很多时候音乐就变得不纯粹。因为综艺节目说到底是休闲娱乐,会强调叙事悬念、强调颜值、强调节奏,甚至有一些辅助的游戏、计时、意外等,这些东西都是综艺节目必备的元素。音乐类节目本质上是一个综艺节目。”
一档节目最难的,刘俊认为是如何撩拨人的情感,“怀旧在这方面有优势,自带故事,自带情感。原创的节目,无论是喜剧的撩拨,还是悲情的撩拨,很难达到的这个效果。”
中国传媒大学张丰艳教授,博士论文写的是《中国音乐国际传播》,她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音乐没有形成国际化的影响力——因为不够商业化,不够规模化,不够有穿透力导致的。
张丰艳对「文娱春秋」分析:“制作人需要为收视去做一些尝试。美国音乐产业做得好,因为产业的推动让音乐传播更加有力量。韩国都比我们强,很重要原因是我们不够市场化,内容不够有竞争力。”
“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之后,各种垂类的音乐综艺就开始了。但是在艺恩数据统计,其实近五年音乐综艺呈现的是下降趋势。”张丰艳说。


2021年《歌手》《乐队的夏天》《中国新说唱》三个重量级的音乐综艺停播。
停播的原因——“疫情影响,赞助商不那么给力,包括2021年5月选秀节目倒牛奶事件后,不允许花钱投票。禁止综艺,过度娱乐化的这些政策,也是引发音乐类综艺数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张丰艳对「文娱春秋」分析。
举办过数百场音乐演出的杨樾最近在自己的视频号直播“港乐的白金时代”。当他整理完香港经典老歌的歌单后,“整个人都不好了”。
“我在想,整天翻腾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香港从陈奕迅站上峰巅算起,已经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没有再诞生一个新的天王和巨星了,这样一个歌坛,生生不息的源泉是什么?是许冠杰谭梅张和四大天王吗?那些老人家能帮到今天的香港乐坛吗?白发苍苍去上综艺,就能振兴港乐了?”
杨樾用了三个小时,在直播间介绍了树妮妮、黄靖、Ketchup、新青年理发厅、Dear Jane、Supper Moment、野仔、触执毛、Modern Children……“他们才是港乐的生命力所在,他们是死气沉沉的香港乐坛的另一面,是如石缝中的小草般坚毅生长的港乐的希望。”
这是最近半年,杨樾做直播最开心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一场。也是场观最低的一场。
六 
音乐综艺发展至今,湖南卫视推出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将“成团”融入音乐综艺中。
《浪姐》于 2020 年上线,此时腾讯的“创系列”和爱奇艺的“青你系列”选秀走进了第三个年头。《浪姐》套用偶像团体选秀模式,主打“30+”概念,在同年三档女团选秀中脱颖而出,节目所引发社会讨论超过了《创造营 2020》和《青春有你2》,并引领了后续一系列“逆龄”选秀的制作风向转变。

2022年5月20日,《浪姐3》如期而至
对于《浪姐》这类节目在音乐综艺中的发展?
韩松落认为该节目用艺人的个人命运和她们的再出发,为音乐作品提供了一些新故事。“因为音乐本身并不能提供一个完整的内容,必须要补充周边的故事,或者依附于某些故事。”韩松落对「文娱春秋」说。
杨樾认为,《浪姐》乃至整个湖南卫视的现象级综艺对音乐市场总体有巨大帮助。“现在能让艺人快速破圈、爆红、翻红、涨价的唯一渠道就是综艺,尤其是湖南卫视的综艺,能上《浪姐》和《哥哥》的艺人,哪怕名次不好,也能在之后获得远多于之前的演出机会,演出费也会大涨,这些节目就像是给艺人镀金的学校。因为中国的老百姓平时是不听音乐的,他们能认识这些面孔唯一的渠道就是综艺。”
《浪姐》以30位中年女性为出发视角,“每个女人,砺砺一生,都在面临性别与年龄,生活与自己的垂问。”节目的一开始便指出中年女性面临的困境——真实的年龄状态不被接受这一问题。
张丰艳认为《浪姐》为音乐综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发展方向。“《浪姐》打破年龄的桎梏,鼓励三十而励、三十而立、三十而骊,传播成熟女性的独立与自信。30位姐姐作为社会中成熟女性的缩影,逆龄追梦,不惧年龄就要赢的心态引发关注和共鸣。《浪姐》是年轻化女团成团模式的搬用。30+年龄的女性明星,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了一定的成就,她们有固定的粉丝群体,能很好帮助节目扩大潜在的用户范围。”
从《青歌赛》《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到《声生不息》《乘风破浪的姐姐》。对于音乐综艺未来的趋势——
韩松落说音乐综艺依然会沿着声音科学和舞台科技,以及叙事科技结合的模式走下去。
姚谦蛮希望未来的音乐节目可以像《朗读者》,通过名人读一段动人的文章,带动大众阅读。“音乐节目如何把大众回归到优质的音乐欣赏上,可以再思考。比如《声生不息》中,请《一生所爱》原作者演唱,就回到音乐本身,这点挺好。《一生所爱》当时是文雅好听但并不大红的歌,当被导演放到喜剧电影里一个悲剧的瞬间,就点燃了这首歌更深刻的阅读。在大众视野里,这首歌更隽永,更开阔了。以及,新创作的好作品能深刻解释和普及化到大众,也是时代的需求。”
刘俊认为未来的趋势是更多元的拓展。“怀旧和流行,翻唱和原创很难谁代替谁。当下的原创流行音乐就是未来的怀旧音乐,每个时代里的人,都有他们喜欢、熟悉、选择、认同的流行音乐,这些流行音乐构成了他们的个人记忆、集体记忆。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怀旧的、流行的、原创的、垂类的、明星的、素人的,各种样态的类别共生,面对和满足社会多元化群体。”
杨樾说国内的音综长期受制于一个瓶颈——实力够上这些节目的艺人太少。“实力是个综合概念,包含自己的专业、形象、综艺感、亲和力等。这些年难得找出一个没有被用滥的艺人,所有综艺都抢着用。电视综艺和网综从来都是跟着流量走的,不负责长期推动音乐发展。怀旧的同义词是投机取巧,找现成的已经红了的歌手和作品,扩散成本最低,见效最快,并不是整个音乐市场怀旧了,新的好作品每天都在诞生,是综艺节目们太鸡贼太短视了,他们不愿去推动新人新作,他们也不懂音乐,只懂娱乐和流量。综艺是与音乐平行世界的,全中国的综艺都不能反映音乐市场的真实状态。怀旧多原创少不是音乐市场的现状,是综艺导演的小聪明的反应。”
张丰艳从腾讯集团音乐娱乐的《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中看到:新歌发行数量仍高速发展,并首次突破百万。新歌创作人数也突破10万,新人数量也在稳步增长。只是这些趋势在音乐综艺中并未体现出来。“流行音乐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各种流媒体平台的不断兴起,出现了很多讨喜的作品,但这些讨喜的作品并不能称之为优秀的作品。”
当我们谈论音乐综艺的时候,我们更关注的是音乐还是综艺?是音乐综艺还是综艺音乐?
“百变天后”梅艳芳在《百变》一歌中有这样的歌词:“莫要记住昨天,突破概念。我要变化再出现……”
音乐综艺,亦如此。

参考资料:耿冉《音乐选秀节目对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影响》沈诗朝《电视音乐选秀类节目研究》张羽帆《国内音乐类选秀节目的女性形象建构与变迁——从〈超级女声〉到〈乘风破浪的姐姐〉》

撰稿 |茜文
编辑 | 文娱春秋综艺观察组
策划 | 文娱春秋编辑部

 「文娱春秋」原创内容 转载敬请联系
我们关注文娱产业线上线下的发展
相关合作及建议请私信
或发邮件至 wanghai@wanghai58.com
REVIEW

往期回顾


我是演员,很难,还坚持着,因为梦想|群像实录
卑微地活,开心地讲|一个地下脱口秀演员的自白
30年了,女性影视形象毫无进步,仍在这种角色里打转
对话《风起陇西》编剧金海曙:不是谍战,更无反转
漫威彻底放弃中国市场?迪士尼在下一盘大棋
长视频焦虑下,芒果系综艺制作人的“狼性厮杀”开始了
香港流行音乐五十年兴衰史
“我想出门看电影!”
专访导演徐纪周:这一次,杨洋是我的流川枫
对话张楚|中国人特别喜欢道德绑架
畊宏女孩成团!刘教练1分钟值百万 神话咋续写
爱做“秀”的番茄|东方卫视简史
上 海 封 城 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