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自主可控,是新基建安全的前提

信创中国 信创产业发展 2022-07-03


8月10日,《中国经济新格局:乘风破浪》夏季峰会顺利召开。在“AI如何助力新基建”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计算机专家--倪光南在其演讲中强调,自主可控是新基建安全的前提。



01.

新基建“十四五”期间将拉动投资30万亿元

 

当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刻,国产替代加速将为自主可控领域的成长提供强劲动力。5G时代即将到来,全球科技创新活动密集活跃,中国科研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自主可控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国家在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政府补助等方面提供了有利支持。


倪光南表示,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仅仅在“十四五”期间,新基建能够直接、间接带动的投资规模就高达约30万亿元。不过,在信息化发展的同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从新基建开始的时候网络安全就必须同时考虑。


在依靠中国自己的科技来支撑国内大循环方面,目前国产的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中间件等软件,整体的水平已经从不可用到可用,而且现在正在从可用向好用的方向发展。

 

倪光南指出,当前大家重视新基建,因为新基建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当前,各行各业都是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之中,有的快一点,有的慢一点,但是这个方向、这个趋势不可阻挡。


通常,数字经济的发展归结为两方面:一个方面是“数字产业化”,就是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等这些数字技术进行产业化;另一方面是“产业数字化”,范围可能更大,是指传统产业的技术转型升级

 

在进行传统行业技术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将过去手动的、费时的、效率低下的业务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进行转换,而这就需要国内的软件、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各个厂商的鼎力协作才能顺利完成达到自主可控的目的。

 

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我们当前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所以,中央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对于国内大循环,基础设施的支撑应该说非常重要。”倪光南表示,老的基建被称为“铁公基”,而新基建的范畴,根据有关方面的说法,是三方面:第一是信息基础设施,第二是融合基础设施,第三是创新基础设施,比传统的基础设施范围更广。

 

根据测算,仅仅在“十四五”期间,新基建的直接投资就能达到大约人民币10万亿元。倪光南举例说,说5G要2.5万亿元,特高压要0.5万亿元,数据中心1.5万亿元,人工智能2200亿元等等。相应的,新基建还将带动间接投资,经测算的数据是17万亿元。


02.

自主可控成为新基建重要指标


自从2013年“自主可控”这一概念被提出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努力推动移动通信、核心芯片、操作系统、服务器等科技制造领域的自主研发与应用。


今年4月份的时候,在中央网信委的领导下,包括网信办、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12个部委联合发布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

 

倪光南表示,在当前形势下,《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的实施要考虑到我们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教训,例如供应链的安全问题。要保障网络安全,特别要强调自主可控,作为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一个充分条件;


我们从来没说自主可控就安全,但是如果没有自主可控,一定不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可能被人家卡掉,停供、禁用,这也是从中美贸易战摩擦里获得的经验教训


美国发起贸易战,主要是要打击中国的高科技产业。也就是说,他们想锁死中国的产业升级,让中国一直只能做低端行业,永远给他们打工。而华为、中兴、字节跳动等科技公司在欧美市场进行开拓过程中,遭遇了美国的无理打压,除了市场因素之外,这也显示出了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尽管当前国产替代加速,核心领域软、硬件自产率不断提高,但我国自主可控领域依旧存在较大成长空间。“中兴事件”表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已成为大国崛起的隐患,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新基建的产品测评,除了已有的质量测评和安全测评外,还需要突出自主可控测评。自主可控是可以评分的,也就是说自主可控是可以度量的,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或者要求。在选用相关设备、硬件软件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它的技术指标、性能、性价比,还要考虑自主可控度。

 

倪光南认为,新基建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特别是大用户,像基础设施的运营商,会更多地关注自主可控度的高低。如果所用的产品自主可控不好,分数特别低,可以一票否决。


03.

中国软硬件正从可用向好用方向发展,使技术更加自主可控

 

倪光南表示,目前,国产的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中间件等软件或硬件,整体的水平已经从不可用到可用,而且正在从可用向好用的方向发展。


在新基建的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像金融、通信领域的大型数据中心,传统上这些领域大体上是以美国的IBM、英特尔的硬件,还有甲骨文的软件为主。从网络安全的角度来讲,如果完全依赖外国产品,别人就不卖给你,怎么办?

 

近些年以来,人们提出“去IOE”这方面发展的不错。根据工信部中国信通院的测试,用鲲鹏集群和航天天域数据库,能够达到2000万tpmC等级的处理能力,就是每分钟的交易处理次数能够达到千万量级,比国外的小型机,包括英特尔公司X86高档服务器算力都要高。

 

最后倪光南表示,在新基建的过程中,为了保障网络安全,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将越来越突出中国自己的企业来替代“IOE”体系,更好地实现自主可控,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国内大循环,支撑今后的数字化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