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消除歧视促平等就业丨 “35岁门槛”依然存在,您怎么看?

中工网 2024-05-01

 时下正是求职旺季,在热火朝天的招聘市场中,年龄门槛这个长期被诟病的现象依然存在。

 “35岁门槛”仍然影响着不少人的就业35岁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大多在10年左右,正是知识结构、社会关系和技能水平日趋稳定、生活已经有所托底的时候,职业生涯仍有很多可能性。尽管如此,无论招聘市场还是工作岗位上,总有一些用人单位对年龄设限。

 这几年,有关破除求职年龄门槛的呼声越来越高。年龄限制不仅侵害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益,也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更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些地区也在努力纠正这一现象,如今年河南、山东等省份将招录公务员的部分岗位年龄调整到40周岁,为打破35岁职业门槛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助于改变职场年龄歧视。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这要求必须大力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依法依规伸张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基本权利,还需要为求职者再就业提供更多服务,使用人单位不以年龄、户籍、性别等原因区别对待劳动者,而用能力、素质等岗位基本要素来选择人才,增强劳动力市场包容性,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就业环境。劳动者自身也要培养和建立终身学习意识,持续提升个人本领和技术水平。(经济日报 敖蓉)


门槛为什么是35岁?


 35岁职业“门槛”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有其合理性。通常情况下,公开考录公务员只选拔主任科员及以下人员,而副处以上人员是通过交流、遴选、内部提拔等方式解决。这个规定不仅是出于体制人才培养的现实考量,还与社会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劳动力的供应充足等“底气”密切相关。

 与之同时,很多企业往往也仿照公职人员招录的做法,或明或暗地设定了类似的门槛。“35岁以下是人力资源,35岁以上是人力成本”的观念,在一些企业和单位十分盛行

“35岁+”员工往往拥有更高的薪酬期望和岗位要求,出于利益考量,也使得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愿意收割“青春红利”,选择年轻员工以降低人力成本。即便是在岗状态,“35岁+”员工也时常受排挤、被边缘化,处于“招聘不考虑,提拔靠边站”的尴尬境地。



“35岁门槛”有哪些弊端?


 在全国政协委员李正国看来,35岁职场门槛的设置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造成人才浪费,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比而言,“35岁+”群体往往拥有丰富的经验、成熟的心态和稳定的社交网络。比如,像律师、医生、教师等职业,年龄就可以成为其发展的加分项。倘若任由“35岁门槛”横亘职场,会导致用人单位、行业和社会层面的人才断档,影响到人才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5岁的“职场荣枯线”,某种程度上还成了影响平等就业的警戒线。

 就业平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然而,年龄门槛的存在却让“35岁+”群体在就业市场上“低人一等”,他们往往面临着更狭窄的就业空间,更低廉的薪资待遇,甚至还可能遭受歧视和排斥。这些都限制了相关群体的职业发展空间,剥夺了其公平参与就业竞争的机会。

 之前有人担忧,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35岁现象”可能加剧就业市场中的“4050”待业现象。如果不能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年龄门槛”会进一步增加中年群体的就业压力,加剧社会矛盾。

 在职场中屡屡受挫的中年群体,可能会被迫选择低薪或不稳定的工作,甚至完全退出职场。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长此以往,还会拉低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同时,随着中年劳动力的流失,一些行业领域可能会出现人才断层,进而影响整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5岁危机”列入
工人日报2023劳动热词


 35岁危机是一个热门职场话题,因为每天都有人踏入35岁这个门槛。全国总工会202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35岁~39岁年龄组职工中有54.1%担心失业,70.7%担心技能过时,94.8%感觉有压力,均是各年龄组中比例最高的。

 35岁本该是职业发展黄金期,却被嫌弃,这让人哭笑不得。

 职场年龄焦虑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对友好型工作环境、公平就业机会的期望。因此,除了要在全社会树立和倡导科学、理性的用人观,还应在法律层面明令禁止年龄歧视这种隐性的就业歧视,确保劳动力充分自由地流动,实现更好地发展。同时,对于劳动者来说,也应该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积极地为自己赋能,扬长补短,这样才能保持职场竞争力,有机会拥有“不设限”、更出彩的人生。


“35岁门槛”
是时候该打破了!


 世易时移,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和受教育时间的延长,“35岁门槛”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了。2011年我国社会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2020年已经提高到10.8岁,“十四五”时期还将继续提高至11.3岁。当下,研究生学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基本门槛,继续沿用35岁的年龄限制,无疑给求职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从劳动力资源的总量与配置上看,放开35岁门槛也势在必行。据《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0》显示,1985~2018年间,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从32.23岁上升到38.39岁,其中城镇38.37岁,农村38.42岁。我国劳动力的整体年龄早已迈过“35岁门槛”,而且还会继续提升,如果不顺势调整,恐怕就会陷入“就业难”与“用工难”的两难处境。诚如李正国委员所言,“这条门槛的设置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造成人才浪费,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公务员招考的年龄限制有着极强的示范效应,近年来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纷纷呼吁逐步放开公务员录用的“35岁门槛”,倡导全社会招工消除职场年龄岐视,并进而要求整个社会(企业)取消对招聘者年龄的硬性设限,帮助再就业人群打破35岁年龄限制。公务员招录政策上的设置与变动,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令人欣喜的是,在去年的公务员招录工作中,已经有10个左右的省份主动探索放宽年龄限制,将部分岗位年龄调整为40周岁以下,向外界释放出积极信号

推荐阅读:中工网评十省份公务员招录打破“35岁门槛”:这个头开得好!


来源:中工网综合经济日报、上游新闻、工人日报、北青网、新华网、新华报业网

编辑:王莹

审核:董佳兴

更多新闻

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发布(2024年第2期)

@高校毕业生:四招秘笈避开求职陷阱

1分钟了解:哪些人不需要办理2023年度个税汇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