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限电,你应该想到谁?

漫天霾 2022-12-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古三古四 Author 古原

有一个人物,很久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了。
 
她正直、有勇气、犀利、敢挑战公众话题,敢为人民发声。
 
她是无数记者们的偶像,她是一名战士,永远冲杀在第一线,是女神级的人物。
 
你应该可以猜出来她是谁了。
 
柴静,一位著名的环保biao。
 
当然,你也可以从这个拼音看出我对她的态度。
 
我在群组里曾经评过一个中国当代理论十大恶人,其中有她。
 
如果放在全球来看,她只是个小喽罗。
 
全球环保运动中,跳到前台来的,不少是女性。
 
比如著名的北欧环保女孩Greta格雷塔。
 
2018年9月,恰逢瑞典大选,格雷塔逃课去了国会大门口,拿了一块写着“为气候环境而罢课”的牌子,静静的坐在门前。她的这一举动顿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人特意拍下照片传到网上,接着这组照片在网上走红,格雷塔也跟着成为了环保名人,此后她经常出席各大会议,跟各国国家的领导人见面,发表关于环保理念的演讲。
 
她呼吁全球在10年之内实现的二氧化零排放,而要达到这个目标的第一步则是停止使用化石能源,像使用燃油的汽车、飞机等各种工具都应该停掉,最好全人类都改为吃素,还野生动物一片祥和的环境。
 
如果说以影响的人群来说,柴静并不弱于她。
 
穹顶之下,这部环保小电影,一夜之间,在朋友圈的阅读量是1.2亿。
 
这只是两位以环保出位的女人。
 
好莱坞无数的明星,体育圈里无数的大咖,都是环保斗士。

北京奥运期间,欧美媒体在北京空气问题上早已集体高潮。
 
国内的民间环保斗士更是乌央乌央的,近二十年来,将中国经济发展归因于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无何止的掠夺,是民间公知的核心观点。
 
然而,以上各类环保斗士均有一个特点。
 
那就是他们都是城市中产,都是有点知识的人。
 
你绝不会看到农民工在讨论环保问题,因为他们身处的环境,可比这个恶劣多了,毕竟,几百公里外的雾霾,又怎么能和车间的废气来进行比较呢?
 
雾霾问题,只是插曲。
 
主旋律是碳排放,是全球气温升高的气候危机。
 
柴静当年与丁仲礼院士的那一段视频,甚是经典。丁院士愤愤不平地控诉欧美政府,碳排放是发展权,欧美工业化那么多年,排了那么多碳,现在你去工业化了,怎么能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呢?
 
柴静的诘问,在丁院士的反问中,毫无抵抗之力。
 
时过境迁,二人对话时,还处于谈判期间,现在呢,谈判已经完成,处于协议执行阶段。
 
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已在开始建设,碳中和的目标已成为各国执政的核心目标。
 
现在,政府之间的争议基本消失。
 
也就是川普这个楞头青上台就终止了巴黎协议,而拜登上台后,马上恢复协议,并以此协议作为基础,修复盟友关系,展开全球对话。
 
巴黎协定,是一次全球新能源大跃进的白皮书。
 
还是一份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合作的入场券。
 
你要是不同意,不参与,大有开除你球籍之态势。

但不管怎么说,这是大跃进嘛,怎么会没有后果。
 
今年,就是大跃进后果的一次集中暴发。
 
全球今冬,进入电力危机。
 
大力削减传统化石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后果显而易见,因为可再生能源极其不稳定,气候变化、无法储能等等问题,让电力系统无比脆弱。
 
我相信,这样的危机,可能明年就度过去了,他是间歇性的,时不时就来爆发一阵子。
 
真正可怕的是,经济在发展,需求在增长,但碳排放却受到一个KPI式的约束。
 
如果新能源技术没有大的突破,那意味着经济得按下暂停键。
 
减少供给,减少消费,是在KPI指标考核下的必然。
 
哪个国家的阶层固化算什么,全球企业戴上这个紧箍咒后,就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阶层固化。
 
因为你所在地区的供给能力受到制约了,供给受限意味着消费受限。
 
根据萨伊定律,供给才能带来消费。
 
你的生活水平,就得在这个KPI的指标下,受到约束。
 
社会不再是不断交易增加财富,而是零和博弈。
 
你多了,我就少了,因为总量受限。
 
全世界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因为增量被控制,甚至被要求为零。
 
唯一的希望在于新能源技术能否有空破。
 
有人说,这几年,新能源技术不是突飞猛进吗?光伏发电成本都要和燃煤接近了,这不是突破吗?
 
不是。
 
新能源技术的关键在于储能技术。
 
晚上风很大,但晚上没有电力需求,你风力成本再低,有用吗?只能白白发电,然后浪费。
 
太阳能你再牛,你白天发的电,你能存在晚上用吗?
 
今天晴天发的电,能在明天下雨时用吗?你夏天发的电,能在冬天用吗?
 
如果不能,那这些电力成本再低也没有意义。
 
因为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是相对均衡的,并不会说夏天你发的电多,我企业就生产的多,冬天我就不生产了。
 
只有牛逼的储能技术才能够实现平滑输出,消除昼夜峰谷差,调峰调频和备用容量,满足新能源发电平稳、安全接入电网,有效减少弃风、弃光现象。
 
为了保障安全和可靠性,全美国的传统能源随时保持有两个月的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而今天在美国,所有实用尺度的电池加上1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全部电池加起来,也仅能满足全美2小时电力需求。
 
特斯拉GIGA十亿级工厂(全球最大电池厂)每年生产的电池仅能储存相当于美国年电力需求3分钟的电量。

要生产足够储存2天美国电力需求的电池,这家全球最大电池厂(特斯拉)需要生产1000年。
 
储存一桶石油(或其按油气当量折合的天然气)成本不到0.5美元,但将一桶石油等效能量储存在电池中的成本高达200美元。
 
评估风电、太阳能发电等这些新能源的发电成本,必须加上储能的成本,才是他真实的成本。
 
那储能技术有没有可能出现技术性突破呢?
 
你看看手机就知道了,二十年前的智能手机的续航到现在的手机续航,增加了多少呢?
 
能量密度并没有大规模的突破,哪怕在数十万亿的手机产业中,无数的研发资金的投入,也没能做到大规模的突破。
 
全球新能源发电系统已经非常庞大了,巨大的需求面前,依然没有出现储能技术的突破。
 
究其原因,是人类的科技水平,离完美地将所有的风能、太阳能低成本地储蓄起来,还很远很远。
 
现存的各种新能源发电系统,不过是在欧美政府为主导的全球环保框架下强行催生出来的,他是先天不足的。
 
最近,中国天津的二氧化碳生产淀粉的新闻传遍全网。
 
有人可能说将来会翻车,我不这么看,科学杂志能刊登的东西,翻车的可能性不大。
 
当然离其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距离。
 
但至少证明一点,即使存在全球气温升高的风险,存在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的风险,那放开市场,让市场拥有足够多的人员参与解决问题,要比压抑需求要正确一万倍。
 
不管气候问题是真是假,市场繁荣才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而巴黎协定则是试图毁灭繁荣,减少需求。
 
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如同,让全世界回到原始部落时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柴静等人的环保呼吁下,背后是强制压制需求,是让更穷的人失去供给力,以满足部分中产呼吸新鲜空气的需要。
 
你要呼吸新鲜空气,你搬去西藏啊,搬去深山啊。
 
他们说,我不,我就得在北京,我要好的医疗,我要好的教育,我还要好的空气。难道你不知道,你拥有的这些全部建立在中国的工业供给能力上吗?
 
今天之场景,其实就是柴静等人希望的,如若所有的工业企业被干倒,北京也不过就是一座空城,空气再新鲜又有何意义?
 
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地方在哪里?贫困山区。
 
一样的,平均寿命最低的地方在哪里,也在贫困山区。
 
上海常年雾霾,但上海平均寿命全国第一。
 
让人们不健康的更大的因素,不是空气,而是贫穷。
 
人才是目的,地球不是目的,当下生活是世界上的人的目的,才是目的,他们的一生,也值得重视。
 
如果当下必须贫穷,必须痛苦,那未来又有意义吗?

     

关注公众号,输入“99”
即可以收到我送给新朋友的十本经济学书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