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人街有家很火的上海菜,一周七天从早到晚都有人在等座

《餐饮家》 Littlelaba餐饮家 2023-11-17
《餐饮家》出品,规范转载,违者必究

近年来,曼哈顿中国城的许多老字号中餐馆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窘境,或迟或早都要经历一次或成功或失败的转手。

若成功,便可称为“传承”;若失败,可能就只能从地图上和老纽约人的记忆中被残忍地抹去。

挺过“青黄不接”,捱过新冠疫情,又在今年迎来经济复苏后一波报复性消费的老字号餐厅“绿波廊”无疑是幸运的。


 老味道
中国城的老字号上海菜餐厅

、图 I Ivan Liu


这家自1982年起就开始为中国城的居民和游客供应上海菜的餐厅最初是由上海老移民开起来的,店面不大,却一直很受欢迎。

老外食客很喜欢吃葱油饼、蟹粉小笼汤包和麻辣馄饨这类面点,华人食客也很容易被它货真价实的狮子头和响油鳝丝拿捏,一周七天,从11点开门迎客到晚上,餐厅门口都随时守着等座的人。




李锦记火锅大礼包送送送

先到先得,送完即止,仅限餐馆需求
本活动对居住在美国50个州及哥伦⽐亚特区【D.C.】合法居民开放,境外参与无效。


其实,在上海豫园,也有一家国宴级的“绿波廊”,是城隍庙的一个地标,由始于明代的“乐圃阆茶楼”改建而来。

1979年,也就是中国刚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那年,上海的“绿波廊”作为餐厅开始营业,接待过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前女王伊丽莎白等四十多批元首级外宾,也见证了上海四十多年来的繁华和风雨。

两个“绿波廊”之间除了名字一样、文化背景相同、部分菜式相仿之外,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关系,但它们在太平洋两岸两个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分别打响了上海菜的招牌,火了四十多年。

2014年的时候,一位来自台北的摄影师Eric和他几个朋友一起接手了曼哈顿的这家店,并悉心传承了它的风格和口味,平稳地完成了新老交替,菜品质量没有发生一丝晃动。


尤其是疫情期间,人工难找,原材料涨价,有的合伙人心灰意冷退出,有的则坚持了下来,守住了品控的底线并维持了运营。

最后,Eric和他的伙伴守得云开,生意甚至变得更好——因为周边一些餐厅熬不下去关门了,报复性消费潮也肉眼可见地来了。

Eric生于1974年,12岁的时候跟随家人移民到了美国。那时候,Eric的爸爸就开着一家中餐馆,他从小耳濡目染经营餐厅的千头万绪,原本以为自己不会继承父辈衣钵了,但年近“不惑”时才清晰地意识到,如果要为自己的后半辈子找一个可靠的投资,做餐馆还是能让他觉得熟悉且有把握的。

Eric和他的搭档Angela



恭喜!中餐馆老板成功获批SBA贷款$50万!他的秘诀是:



现在,Eric有一半时间在经营餐厅,另外还有一半时间依然在做摄影师。

摄影师的生活是到处跑,阅尽千帆,体会各种新奇和变化;而餐厅老板的生活则是扎根一处,一环扣一环地处理好各种琐碎的日常。

在两种身份之间随时切换也是不一样的体验,虽然辛劳,但他也乐在其中。

Eric说他很喜欢纽约,也很喜欢Chinatown,他自己在这里多年,切身的感受是治安有在变好,经济也在变好,他会把这家餐厅和上海的老味道续写下去,发扬光大。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
点一下 →《餐饮家》杂志
2022 年1 月创刊
Email: info@littlelaba.com
Tel: (646) 258-8137

President/Publisher:Leo Li

Editor-in-Chief:Jiangming Tou
Editor:Michael Chan/Yanran Chu/Shuhang Li
Art Director:An Yang

Advertising Manager:Fiona Cheung

 Monthly publication by Littlelaba Media LLC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www.canyinjia.us
只要你是餐饮从业人员,
“餐饮家小助手”就是你的好朋友
【添加好友请简单注明意图,谢谢】


 推荐阅读

又有两家中餐厅入选米其林纽约指南【附11家新增餐厅全点评】
看哭了,这篇中国大厨自述“闯美记”太扎心: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第一届餐饮家金像奖揭晓 (附获奖名单)
一个福建人,在美国把各类中餐打了“通关”,然后决定做一件改变整个中餐业的事
这个福建人在美蹲监六年,现成布鲁克林之王

         如果觉得不错        
请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