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向导”的引领下,穿行“迷雾之城”|集光片羽

UCCA Edge UCCA Edge 2023-06-18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UCCA Edge,2022。视频拍摄:New Action。

UCCA Edge正在展出秋季大展“集光片羽”,并持续至2023年1月8日。本次展览将“虚构”作为策展方法,以科幻三部曲的结构,在美术馆空间内构筑出三处虚构情境,由此串联并引领观众步入由数字与技术编织的世界,开启虚拟与现实交错的探索之旅。


展览的第二章节由UCCA Edge二层挑高空间、三层展厅延伸至户外露台,9位艺术家在这里构建了一座错综盘杂的“迷雾之城”。混沌的迷雾犹如现实的镜像,折射出人类与数字物共同栖息的当代生活。现在,欢迎来到迷雾之城!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视频拍摄:New Action。


二层挑高空间中,7组灯光投射器与喷射的烟雾共同组成一颗雾蒙蒙的星形物:它似乎有物理实体,但又缺乏物质性,不断生成而又虚无缥缈。


安·维罗妮卡·詹森斯擅长运用光线、色彩、烟雾等元素,构建出极简迷幻的沉浸式空间,以此来挑战观者时空感知的边界与真实性。自2004年起,艺术家创作了一系列雾气雕塑,其中就包括此次展出的《hou hou》。艺术家将流动性、非物质性与变化无常的状态,注入固化的雕塑概念之中,同时提醒我们习以为常的星星的概念只不过是光线传播的结果。


安·维罗妮卡·詹森斯《hou hou》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UCCA Edge,2022。


来到三层展厅,郭城的互动装置《抽象神谕矿机》将为你带来一次“电子占卜”体验。观众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艺术家设计的网站,随后参与者手机的硬件性能数值会被读取。屏幕上将被光怪陆离的三维场景占据,以及一条随机生成的缩略词组合,如神谕一般。互动过程中,手机硬件温度可能会上升,图像渲染速度也会出现波动。因此,每一条虚拟“神谕”的产生都是手机算力消耗的结果。硬件设备——这一虚拟世界的基础结构——实实在在的运作与损耗的过程在这里被放大和强化,仿佛是为换取“神谕”而进贡的祭品。


郭城《抽象神谕矿机》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UCCA Edge,2022。


帕斯卡尔·伯奇勒常常将绘画、雕塑,尤其是真人等比例的人像组合在一起,构建出充满诗意与戏剧性、时而令人不安的空间环境,以此唤醒观者对自身境况的思考。


本次展览中,艺术家用《我为你染上天空的黑莓》《花》《诗人》《椅子I/II》四件作品构建了一个梦游者的异度空间。光洁平整的房间里,除了半墙瓷砖之外毫无装饰,两把椅子似乎在等待来客,而铁丝网状的椅面与细弱的椅腿让人望而却步。散落在房间里的鲜花和毛巾暗示着生活的痕迹以及与外部自然的联系,但墙上反光的浆果色窗户强调着这个空间的密闭性。两位“诗人”坐在地板上,没有任何表情或动作,疏离于周围的一切,仿佛悬浮在时空之中。


帕斯卡尔·伯奇勒作品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UCCA Edge,2022。


走进由半透明阳光板构建的开放空间,首先会看到唐潮的《绿松石与阴影泉》。作品灵感来源于艺术家的一次假设:如果我们把媒体信息看成是不停流动的河水,那么它的源头可以被追溯吗?有时,当我们打开视频平台,会发现不管从哪里开始观看,平台的自动播放机制总是能把你带到其他五彩斑斓的视频前。


唐潮提炼了出一系列“信息河流”漫延历程中所伴随的事件,并将其重新演绎为一则童话故事。作品的影像叙事既像是两个智能机器人的对话,又像是对自我的追问,艺术家将这种模糊的童话意象作为对当下信息涌流的隐喻,来回应他最初的假设:此处信息之源更深层的驱动力可能是欲望,也可能不是。


唐潮《绿松石与阴影泉》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视频拍摄:New Action。


人工生命是否可以像现实中的生物那样感知世界?以这个问题为起点,拥有认知科学背景的艺术家郑曦然在《BOB(信仰袋)》中创造了一个名为“BOB”的虚拟生物。在它栖居的屏幕空间内,不时有各类奇异物体——刺果、海星、石头或是炸弹——从空中掉落,给“BOB”的生命带来种种意外。艺术家特别开发的一套人工智能系统决定了“BOB”的认知架构,让它以不同的行为迎接、回应这些意外状况。在处理意外的过程中,“BOB”的躯体、心智和性格也随之发生演变,将新鲜的突发事件消化为日常因素,更新它的“信仰袋”——而“BOB”这个名字正是“信仰袋”(Bag of Beliefs)的首字母缩写。


郑曦然,《BOB(信仰袋)》,2018-2019,显示器、电脑硬件、人工生命体软件。图片由艺术家及格拉斯顿画廊和柯芮斯画廊(伦敦)提供。


“BOB”可以被看作对知觉生命的一次模拟:“BOB”的一生意外重重,历经数次生死的轮回,而它生命的演化过程也会为观众带来意外与惊喜,由此揭示出知觉生物复杂但迷人的认知与行为系统。


郑曦然《BOB(信仰袋)》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UCCA Edge,2022。


在2019年开始创作的“天空绘画”系列中,林科将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操作逻辑与绘画、摄影与印刷等图像生产手段进行组合,生成了一套独特的创作流程。艺术家从网络、杂志与生活中收集了大量人像,首先根据这些源图像创作水彩画,并在绘制过程中加入观看图像时的感受与想象,更接近“在虚空中的抄写与采集”。这些水彩在之后被扫描为数码图像,并在Photoshop里被分为不同的图层,逐一进行透明度和细节的调整,最终印刷在能透光或反光的材料上。


此次展出的《天空绘画在元宇宙》是该系列的新作。作品中,女高音歌手的肖像历经了上述这一系列转译,以UV打印的方式呈现在铝板之上。“光”作为图像输出的手段,让数字手段打造的光感照进现实世界,并遭遇真实的光线,画面中的光影也就此变得真假难辨。


林科《天空绘画在元宇宙》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视频拍摄:New Action。


位于三层展厅尽头的大型多频影像装置《礼物》是辛云鹏受抖音艺术邀请,与抖音创作者们共同完成的一出“默剧表演”。每个屏幕中的表演者都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一个物体的存在,并通过双手将它传递出画面,移交至下一位表演者的手中,而物体的形态也随之被重新想象,并被表演出来。经过艺术家的编排,这个形态多变的“物”在24个屏幕之间周而复始地流转,如同一件神秘的礼物,在彼此独立的表演和创作者之间缔造联结。


辛云鹏《礼物》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视频拍摄:New Action。


前往下一个章节前,你将会遇到一片“数字风景”——由孙一钿在本次展览中为阶梯空间量身打造的《看什么看》。


作品脱胎于艺术家自2020年开始创作的“空洞”系列双联画。蓝天绿树的风景贯穿了两联木板丙烯绘画,其中一联描绘着艺术家搜集的随机卡通玩具形象,另一联中,玩具主体消失,只留下扁平的黑白双眼在半空漂浮。绘画中的背景以大幅墙纸和地贴的形式覆盖了整个阶梯空间,高饱和、微微虚化的透亮色彩让这片“风景”有了计算机生成图像的质感。


“集光片羽”展览现场,UCCA Edge,2022。


展厅三层楼梯入口上方悬挂着“空洞”系列中两幅作品的右联。本就小巧的卡通双眼在挑高空间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迷你,仿佛刻意藏身在风景之中,悄无声息地从后方凝视向四楼前进的观众。在此,“凝视”这一动作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得到了反转。当观众从四楼向三楼下行时,也可以与画中的眼睛“对视”,或者拿起作品旁的望远镜,观看画面细节。


孙一钿《看什么看》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强家栋《超体副本:UCCA Edge》在“集光片羽”展览布展现场。视频拍摄:New Action。


四层户外露台上的《超体副本:UCCA Edge》是强家栋受委任全新创作的“混合现实建筑”。通过3D扫描技术,艺术家将美术馆的露台空间移植进虚拟世界,数字世界中的物品也以气膜雕塑的形态降临现实空间。


强家栋《超体副本:UCCA Edge》

在“集光片羽”展览现场。


步入巨大的气膜雕塑之中,观众便来到进入“超体副本”游戏的“传送门”前:屏幕中呈现着一座末世花园,布满光怪陆离的物体与图像。观众可以选择以单人VR游戏或多人线上互动的形式开始游戏。随着游戏关卡的递进,现实与虚拟的纠缠也变得愈发复杂,将观众置于不断升级的空间探索之旅。作品融入了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等多种“粉都文化”元素,经由技术手段创造新奇空间体验,不断延续着艺术家对其自创的“超体”概念的探索——一种不断流动、变化、由群体共同塑造的身份。


强家栋《超体副本:UCCA Edge》游戏画面。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UCCA Edge“集光片羽”展览现场打开抖音扫一扫,扫描图形,即可开启线下互动功能,置身“迷雾之城”。




关于本章节艺术家

 上下滑动查看 


安·维罗妮卡·詹森斯

出生于英国,成长于金沙萨,现居住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20世纪70年代末投身艺术创作,并由此开创了注重现场装置和无形材质,如光、声音或人造雾的实验性艺术。为观众营造“难以捉摸”与转瞬即逝的感知体验,这种体验跨越了清晰和可控的视觉、物质、时间和心理的阈值。从2000年至今,创作了如“光的游戏”“蓝色、红色和黄色”等代表作品;自2009年起,与纳塔莉·埃尔吉诺一起,在维勒班当代艺术学院发起跨学科项目“脑空间实验室”。多年来,安·维罗妮卡·詹森斯还与皮埃尔·德鲁尔斯和安娜·德瑞莎·姬尔斯美可等编舞家有过多次合作。


郭城

1988年出生于北京,本科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上海。郭城的艺术实践着眼于既有/新兴科技对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影响,以及置身其中的个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作品常以雕塑/装置的形式呈现,经常使用幽默的形式语言,将宏大议题与看似随意的日常物品相连结,为想象和讨论提供批判性视角。

其个展包括:“近乎无意”(魔金石空间,北京,2020);“地气”(广州画廊,广州,2019)。参加的群展包括:“终端>_How Do We Begin?”(X美术馆,北京,2020);“永恒网络”(世界文化宫,柏林,2020)等。


帕斯卡尔·伯奇勒

2004至2008年在德国汉堡和瑞士学习;毕业于伯尔尼HKB。现工作生活于瑞士苏黎世。展览曾在苏黎世Haus Konstruktiv博物馆和苏黎世Heimachusetts博物馆展出。主要获奖包括:2020年瑞士艺术奖提名;获得纽约ISCP(国际工作室和策展人项目)12个月工作室赞助。


唐潮

1990年出生于湖南,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实验影像工作室,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唐潮的工作本质有像在实践写作中一种深思之轻的建议,比如把剧本提炼成一句话:“身处现代岛屿的困境,一个自我放逐的乐园。”到最近:“几种心旷神怡的点状覆盖一连串孱弱的呼声。”你可以集中在这句话的语气、节奏,换成摄像机的话,就是聚焦在晃动、光线还有景别。话的内容不是最重要的,有时候轻声细语、结巴,或颠三倒四。当然他偶尔也用图片、行为、装置或戏剧来说出,甚至是键盘上敲击几个字母。唐潮擅长在特定的地方摁下空格,连续摁住几秒       也可以。他总是试图在每段平铺直叙的空白处释放一些言外之意。


郑曦然

1984年出生于洛杉矶,现工作生活于纽约。自2012年以来,制作了一系列模拟作品,探索应对不断变化环境动因的限度。这些作品在《使者》(Emissaries)三部曲中达到了顶峰。最近,他开发了BOB(信仰袋),一种人工智能生物,它的个性、身体和生活故事在展览中不断发展,并称其为“有神经系统的艺术”。曾在众多机构举办过展览,包括纽约MoMA PS1、伦敦蛇形画廊、纽约The Shed、阿尔勒LUMA基金会、匹兹堡卡内基艺术博物馆、都灵Sandretto Re Rebaudengo基金会、柏林Julia Stoschek收藏馆。并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斯德哥尔摩现代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华盛顿特区赫什霍恩博物馆、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哥本哈根路易斯安那博物馆、巴黎路易威登基金会和纽约雕塑中心的群展。


林科

1984年出生于中国浙江,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现生活工作于上海。从2010年开始,林科将自己变成自己的实验对象,投身于计算机时代的行为艺术之中。林科将笔记本电脑作为其艺术工作室,从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中提取素材作为其艺术作品的素材与形式。日常互联网的探索和对应用软件的操作催生出他的艺术创作和自画像。他使用屏幕截图和屏幕录制软件记录操作行为和概念图像。他主要的作品形式为装置、图像、声音、文字、视频和电脑绘画。在他的作品中,林科以非常规的方式使用电脑软件,在软件原本设计的意图之外寻找新的功能,从而使得语言从基本的交流功能中得以解放而获得诗性。如果诗歌表达了语言的乐趣,那么林科的作品则呈现了软件用户图像界面的愉悦。

曾获得2014年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2015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大奖。作品曾在OCAT当代艺术中心、ZKM媒体艺术中心、Folkwang博物馆、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民生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何香凝美术馆、克利夫兰当代艺术博物馆、曼切斯特华人当代艺术中心、伯明翰Ikon Gallery等艺术机构展出。他的作品亦被广泛收藏,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洛杉矶当代艺术美术馆,尤伦斯艺术基金会,KADIST,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北京新世纪基金会,浙江美术馆及K11美术馆馆藏。


辛云鹏

1982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其作品涉猎多种艺术形式,包括录像、表演及综合媒体的场域特定装置。通过创造某种熟悉即陌生的体验在一个受限的空间内,作品针对社会不同的差异提出具有创造启发性的疑问。他的艺术创作涵盖心理实践的隐喻,亦在特定环境中用逼真的手法将其融合聚变以看似虚构;无论是与空间维度大小的调整,或有关互动型装置作品的创作,或是对实体对象的利用,辛云鹏的艺术实践触发了观者依据环境所采取心理策略的一种思维。其个展包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C5CNM,北京,2020);“辛云鹏个展”(德萨画廊,香港,2018);“人人生而平等”(拾万空间,北京,2016)。参与群展包括:“京Zhì”(愿景艺术中心,北京,2022);“游移——新媒体影像艺术展”(33当代艺术中心,光州,2018); “无行地”(墨方空间,北京,2017); “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


孙一钿

1991年出生于温州,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作品涉及绘画、装置、行为与时装跨界。以“物”为切口暗喻背后的劳动与生产,揭示超消费主义和男权社会的内在机制。其个展包括:“在黄昏时起飞”(BANK,上海,2021);“看什么看”(MINE PROJECT,香港,2020);“一钿 a twinkle”(BANK,上海,2018)。


强家栋

1991年出生于陕西,目前在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攻读艺术与电脑科学的博士学位。已在英国伦敦建筑联盟学院完成建筑硕士学位(RIBA Part 2)。作品关注绘画空间、建筑空间以及游戏空间之间的纠缠与链接,涵盖建筑图画、绘画、移动影像、增强现实图画、虚拟现实绘画和游戏。强家栋发展形成了独立的方法论,在 ACGN(动画、漫画、游戏和小说)和“粉都”的语境下,不断“内动”于物理与虚拟空间,其作品经常被称之为“建筑极繁主义”。






 展览信息 

2022.9.30 – 2023.1.8

周二至周日

10:00-19:00(18:30最后入场)

* 展期内周一闭馆(逢法定节假日除外)


上海市静安区西藏北路88号

盈凯文创广场2层UCCA Edge


 点击下方小程序购票 


“双十一”期间,UCCA Edge限时推出66折双人票,观众可在UCCA官方小程序直接购票,或通过官方合作票务平台大麦、猫眼、摩天轮、美团、抖音购票。


单人票 120元

双人票 160元  66折 

限时销售,截止至2022.11.13


购票须知:

1. 66折双人票仅在“集光片羽”展期内有效(2022.9.30 – 2023.1.8),需双人同时入场;

2. 门票售出,恕不退换,逾期作废。请仔细阅读说明,核对信息后下单;

3. 如遇临时展览信息变更,以UCCA官方平台发布的信息为准。购票后,均视为已详细阅读各项须知并默认同意本展览的所有规定。


 参展艺术家 

大卫·奥瑞利、帕斯卡尔·伯奇勒、泛生成器小组、郭城、林科、柳迪、刘佳玉、陆明龙、拉斐尔·洛扎诺-亨默、佩恩恩、强家栋、上下工作室、邵纯、申承帛 金容勋、施政、宋礼焕、孙一钿、唐潮、科娜莉·沃基拉、武子杨、辛云鹏、叶轩、殷漪、安·维罗妮卡·詹森斯、张文心、张英海重工业、郑曦然


 展览同期公共项目 

“集光片羽”展期内,我们将举行丰富多样契合此次展览主题的公共活动,其中包括策展人导览、与展览主题相关的对谈、邀请观众参与互动的表演型讲座、分享和工作坊,以及“艺术一小时”系列抖音直播活动。此外,还将举办多场以建筑和城市为主题的特别策划活动。所有信息均以官方最新活动预告为准,欢迎关注UCCA Edge官方网站及其他社交媒体平台。


 展览相关阅读 



如何成为UCCA会员?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加入UCCA会员,

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或致电垂询UCCA会员部

UCCA Edge:+86 21 6628 6861

 UCCA 北京:+86 10 5780 0200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