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说 | 识小必须见大,守正方能出新——张素凤教授访谈录

汉字文明中心 汉字文明 2023-04-26

点击蓝字,关注学界动态

识小必须见大,守正方能出新




编者按:为了给青年学者和在读学生提供学习、研究汉字学的经验,创新汉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近期,郑州大学古文字特专班学生约请中心多位教授作了专题访谈,现在汉字学微刊和中心官网开辟“师说”专栏陆续发布,以飨读者。衷心感谢参与访谈的各位老师以及为访谈问题出谋划策的特专班同学们。





学者简介

张素凤,女,1966年生,河北唐山人,文学博士。享受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燕赵文化英才工程”,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和学科带头人,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的教研工作。主持2项国家社科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语委重点项目;出版《古汉字结构变化研究》《汉字结构演变史》《一本书读懂汉字》《汉字趣味图典》《字里中国》《古文字与语文教育》《说字解诗》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省级社科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


Q1

请介绍一下您的求学、研究经历以及治学领域。


1981年,我初中毕业考上河北滦县师范学校,1984年毕业,先后在小学和初中任教,期间参加全国自学考试,先后取得大专和本科学历。1998年考上河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方向的研究生,师从薛克谬教授;2001年到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2004年到北京师范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字学方向的博士,师从李运富教授。2007年又回到唐山师范学院工作,2016年来到郑州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汉字理论与汉字史,汉字文化与汉字教育。



Q2

在您求学和研究过程中,对您成长影响较大的著作和学者有哪些?


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是我的博士导师李运富教授,以及硕士期间的薛克谬、杨宝忠、刘淑学等几位教授。读硕士前,我没有进过大学校门,所以硕士期间老师们讲的每一门课,对我来说都很新鲜,对我走进学术都有引领作用。薛老师“论语导读”课的生动活泼,杨老师“古代汉语词语考证”课的严密逻辑,刘老师“音韵学”的深入浅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博期间,导师李运富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对我很有启发,他的汉字三平面理论以及关于字际关系的论述都对我产生较大影响,拓展了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有这样一件事可以说明李老师“三平面”理论对我的深刻影响。2012年,我的《一本书读懂汉字》正式由中华书局出版。我第一时间想要将该书赠与我的导师李运富先生,扉页写什么呢?我恍然意识到,该书每个单字的解析分为形体演变、构意分析、词义系统与组词应用三部分,这不正是对李老师“形、意、用”“三平面”理论的应用吗?此时我进一步深刻体会到“三平面”理论对汉字教学的应用价值,即用构意把汉字形体与其音义联系起来,为汉字组词造句的语用功能提供了可解说的理据,为字理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虽然我在文中只字未提“三平面”理论,但它早已融入我的“血液”中,化作我下意识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指导。于是我提笔在书的扉页上写到:“老师:这本书是在您形、意、用三平面理论指导下创作的。谢谢您!”



Q3

您在求学、治学的道路上有过哪些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可以谈得上经验教训的是,阅读文献时,要随时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在word文档中记录下来,并把出处等相关信息记录下来,便于今后检索和使用。失败的教训也与此有关,就是开始做笔记时没有记录页码,等到引用时,要标注页码等信息,只能重新翻检,造成时间浪费。


Q4

您的《汉字结构演变史》对汉字结构演变有哪些新的认识?您认为学者在分析汉字结构演变过程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汉字结构演变史》以汉字构形学理论为指导,对记录同一个语词的甲骨文、西周金文、秦篆、现代楷书的结构模式进行比较,总结汉字结构变化规律,并从书写、语言和社会文化三个角度对结构变化的原因进行阐释。这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古汉字结构变化研究》基础上扩展而成,其创新之处在于,此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汉字结构进行共时断代描写,此书从历时角度对记录同一个语词的不同用字进行结构比较研究,并从对引起结构变化的原因进行分类诠释。使汉字结构研究从描写进入解释。通过研究发现,汉字演变趋势并非都是简化,而是简化与繁化并行,古文字阶段繁化比例较大,今文字阶段简化比例远远大于繁化比例。

我认为学者在研究汉字演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研究对象的可比性。不同性质的材料不可作为比较对象;具有相同记录职能的假借字与后起本字进行比较时,要注意用同一个词的音义作为判断字形结构的依据。



Q5

汉语字词关系研究也是您长期关注的领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语字词关系研究史”,能否结合课题谈谈您对汉语字词关系研究的展望和期待?

在该课题的研究中,我首先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选择有代表性的学者逐个进行研究。这个课题体量非常大,需要耗费很大精力,但确实很有意义,不仅能学到很多知识,也有助于澄清字词研究史上的某些问题。目前我已做到清代,争取2023年底结题。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建构语言学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Q6

近年来,您围绕古文字与语文教育出版了系列论著,请问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挖掘古文字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呢?

我有过十四年中小学语文教学经历,这十四年正是我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所以我一直想办法“激活”这十四年的经验,使之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于是着手探索汉字学与语文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其中古文字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我觉得有以下研究途径:挖掘古文字中蕴含的造字智慧,用于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还可以用来启发学生写作技巧和思路。利用古文字挖掘词语的隐含义,可以用于赏析古诗文,还可以阐释复合词的语素组合规律。借助古文字讲清每个部首的意义,有助于掌握汉字规律,从而进行字理教学;讲清每个字的构意,有助于掌握词汇的意义系统,以简驭繁的理解词义,有助于文言文学习。阐释古文字蕴含的文化信息,将之渗透在语文教育中,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些在《古文字与语文教育》中都有所阐述,下一步是探讨如何以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这些理念表现出来,除了科普读物外,还可以进一步开发视频产品。




Q7

您是如何处理学术研究与其他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的?您平常都会怎样放松身心呢?


我这个人比较简单,家里也没有什么负担,可以专心地做学问。我小师范毕业,有音乐和舞蹈基础,这成为我放松身心的有效方法。比如:早晨跳半小时广场舞,写作累的时候常用唱歌或吹口琴或拉二胡调节一下,此外锻炼方式还有打乒乓球、散步和做八段锦等。我一般上午八点开始工作,十点左右洗菜切菜,然后继续在电脑前工作,到十一点开始炒菜,等爱人回家饭菜等准备停当了,所以做饭在我看来不是负担,也是一种调节方式。


Q8

请结合您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为刚刚接触古文字学的郑州大学特专班的本科生提供一些建议。


(1)我觉得学习内容不必太专,涉猎范围可以广一点儿,有些知识或技能也许现在看来没用,不一定啥时候就用上。

(2)多读书,更要多思考,不仅要使大脑成为知识的储藏库,更要成为新产品的加工厂。

(3)对于看不懂的地方多看几遍,直到真正弄懂。

(4)关于学界对某个问题的不同看法,一定要分析不同见解的成因,不要轻易相信一个否定另一个。


(采访人:夏淑敏、季心瑜)


-END-


编辑:孙路怡

审核:秦丹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