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社会

一个前卷王写给高考生的肺腑之言

小西cicero 山巅上的加图 2024-06-08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拼搏,而是选择

又是一年高考季,突然很想写几个字,给考生,也给十几年前走上考场的我自己。

十多年前的此刻,我作为一名考生走进高考考场。用今天的话说,想当年的我也算是个卷王,小城做题家。所以我不想得了便宜又卖乖的说,这场考试对我不重要。在此后人生中的某些时刻,高考的分数和随之获得的名校文凭这块敲门砖,确实帮我敲开了很多其他人没有办法敲开的大门,让我的人生比别人过的顺畅了一些。
但我想说的是,正因为享受到了高考所能带给一个人较为极致的红利,我才深刻的感受到了这场考试对我们及以后的青年的性价比不高——这个感觉就像你花了极致的价钱,去吃米其林餐厅,一口下去,发现嘴里的法餐跟你平时吃的快餐味道虽然有些差别,但其实并不对得起你付出的那个价格。然后你就对去米其林餐厅这种事情免疫了,知道那个东西好吃固然好吃,但性价比其实是极低的。

对,性价比。我想高考走到今天,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特别有性价比的事情。经济学上有的说法叫边际效应,指的当投入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投入产出比会骤降。好似你去餐馆吃饭,想达到满意度50%的吃饱,可能花个十块钱二十块就可以了,满意度70%的吃好,也许就得大几十,90%的吃的很好就要上百了,非要追求99%的米其林享受就得上千。这个钱也许你不是花不起,但投入到别的事情上去能让你过的舒服很多。最糟糕的旅游模式,不是真穷游,而是吃的是上千的米其林,住的却是不足百元一天的青年旅社,一种需求为了追求极致投入了太多成本,另一种却还严重不足。这就是一种糟糕到简直缺心眼的分配方式。

但回首看我们这一代人的少年时代,不得不说我们过的就是这种“吃米其林、睡大通铺”的缺心眼生活。至少在高中时代,太多的人在为了准备高考这一件事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精力,让我们完全没有精力去增长一些那个年龄段同样应该增长的经验。那个时期的孩子应该去运动场上跑跑跳跳,去图书馆里读读闲书,去跳跳舞、弹弹琴、画幅画,享受艺术,去与心仪的男生女生谈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或者有条件的话,背起行囊,多见识一下整个世界。这样一个人的少年时代才算的上完满的。青春不应该是执着在一件事上死磕,应该让孩子在各个方向上平均的投入他们的精力,这样才符合边际效应教给我们的“投资法则”。

可是现实却是,太多的孩子,被压在了书桌前,一遍又一遍的刷着高考题目,在高考这一件事上追求极致。这就像假期里所有出游的人都选择睡大通铺,而挤到米其林餐厅里消费一样。结果就是大通铺房里汗臭、争吵不断,而米其林餐厅里挤着同样一批人,大家明明都投入了很多,却一点体验都没有。

这就是传说中的内卷

究竟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想并不该怪考生、老师或者家长,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资源被分配的方式。

比如我参加高考的山东,那是个知名的高考高地,高考在我们少年时代的印象简直到了天地万物唯此为大的地步,老师和家长都万分重视,连带着高考也非常卷,我参加高考那一年,理科考生分数你不达到670分以上根本不好意思考虑清华北大复旦浙大这样的名校。

可是后来考上大学来了上海,我觉得这里的家长就比我们那边的父母开明上不少,孩子能上复旦他们固然很骄傲,上不了也不会太灰心,。家里有条件的送孩子出国读个书,才是这里更有面子的潮流。

去年我去广东出差,去的时候也赶上高考季,给我开车的那位滴滴师傅的儿子当年就参加高考,我问他说那您这么晚还开车,明天给儿子送考去啊,他跟听天书一样,说为什么要送考,我去了又不能替他考试,考不上就学个手艺,或者跟亲戚做生意就好了么,干啥不是赚钞票?

听到他这么说让我特别有感触,我开始回忆,我家乡那边为什么那么把高考当回事儿,为什么越往南走,人们越不把高考当回事儿。

想到最后的结果,就是家乡可供选择的前途实在太单一了,我们那边,从小被教育的“好工作”不是公务员、事业编这种体制内单位,就是国有企业这种半体制内。而这些单位想要进入、并在进入后获得提拔,托人找关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你得有高学历这样的“硬通货”——名校,本科、硕士乃至博士毕业,这样即便你没什么关系,用人单位也多半不敢难为你,领导提拔的时候还多半会想起你这个“高材生”,你之后人生路走的顺畅一点,也就有望了。

或者说的更直白一些,其实也就是就业渠道单一,只能仰赖体制内这“一孔”搞出来的结果。我们从小就是被这样教育的,毕业后也不自觉的都走了这条路。毕业多年一开同学会,都是政府机关里的同学腰杆挺的最直,事业单位的其次,国企又次,私企再次,“自由择业”像我这样的一般就“这次有事儿忙不开,先不去了,下次一定”。因为那个社会氛围里大家的社会认同就是这样的,大家概念里没有比“铁饭碗”更好的工作。

可是这其实不应当是世界的真相,体制内的那些工作本质上是应该是服务社会其他产业正常运转的“保障者”,真正创造效益的生产者恰恰是那些“瓷饭碗”。正如一个公司提拔人的标准,应该是他的业务能力多强,而不是跟领导关系有多近,或者当年考过什么好大学,当过什么学生会干部,履历多么多么牛逼。所以在一个“利出多孔”的社会里,中考、高考、考研、考编、考公这些破事儿本不应该占有这么重要的分量,一个人应该多受尊重,应该看他在此刻为自己和社会真正做了多少贡献,有多么大的能力。

马某高考考了三次,最后勉强上了个专科,但他创立的公司和模式解决了无数人的就业问题,创造了无比的财富。而三年前誓言要考个好大学“土猪拱白菜”的张锡峰前段时间在浙大再次接受采访,已经完全褪去了当年的“于连气”,如今连要不要继续考研都觉得有些迷茫。高考真的不是人生中那么重要的事情,如果有些人、甚至有些环境一定要求人们认为是,那么这是环境本身的问题。我们应当反思我们的机会模式是不是太单一了,是不是太利出一孔了,应该多给不同才能的人以发挥他们能力的通路,放任社会自由竞争、自由生长。而不是在一个单一管道上搞边际成本已经过于低下的内卷式竞争。

所以高考卷成这样,不是孩子的错,但它确实是个错。这是我此刻最想说的话。

文章的结尾,我想说,其实从古代的科举以来,我们的文化就特别强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式的死磕,硬逼着人去干一些投入极大、收入极低的内卷工作。甚至连我们的神话、传说故事都是这样。什么“夸父逐日”、什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东方文化总是痴迷于在“奋斗”“拼搏”“吃苦耐劳”中获得自我感动,却很少问一句,为什么一定逼着一个人在他不擅长的方向上死磕?人明明就是追不上太阳,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自杀?铁杵磨成针耗费功夫不说,这是多大的资源浪费?

正常的生活,应该给人们选择的机会和权利。如果你眼里不只有那颗“红太阳”,你也就不会像夸父那样把追逐它作为唯一有意义的事。如果社会的选拔,不仅仅只绣花针、也需要铁杵,那也就不用逼着所有的铁杵成针,因材施教,各显其能,这难道不好么?

想起我大学的时候,得知欧美很多国家的学生,在上大学前,都会有一个Gap year的习惯,就是特意在高中和大学之间空出一年,出去看看这个世界,等认知了世界需要什么、自己又适合什么工作之后,再回过头来继续上学,因为明确了方向,于是学起来会更有动力,不迷茫。

我觉得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模式,因为时隔高考这么多年了,我越来越深刻的感觉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拼搏,而是选择。选对的了你值得去努力的方向,再去努力,这份拼搏才是有用的。

内卷是单一化社会不得不一再重复的悲剧,而一个自由生长的社会里,应当给每个人自由选择自己前行方向的机会。

所以此时此刻,我不说什么“祝大家都金榜题名”之类的客气话了,高考本身就是淘汰赛,说这种乡愿没有意义。

我祝所有的考生,都能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那种人生——这是可实现,也是最重要的。

全文完

本文3000字,感谢读完,一个曾经的做题家献给考生朋友们的随笔一篇,愿您喜欢,喜欢请三连。多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