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同:用好“关键一招”,激发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澎湃动能

大同日报 2024-04-10

用好“关键一招”激发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澎湃动能

——2023年全市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春回大地,改革潮涌,奋楫者争先而行。过去一年,我市遵循中央深改委的顶层设计,按照省委深改委的部署要求,用好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以改革促发展、靠改革添动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建立起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迸发出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澎湃动能,积极当好山西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改革,敢于“啃硬骨头”


国资国企改革是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的重大举措。2023年,我市大力实施国企提质增效行动、扭亏减亏三年行动、对标世界一流价值创造行动“三大行动”,扎实推进国企改革“后半篇”文章。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开展宣讲415场。开展“四下基层”调研120次,形成典型案例28个,解决民生实事68件。围绕“八型八地”“八链合作”攻坚任务,全市国有资本向公共服务领域和“四大赛道”集中,96户企业确定了主责主业(第一批目录),“一企一主业”布局稳步推进。文旅集团、新能源集团等企业在古城保护修复、通用航空器研发等项目持续发力,完成“四大赛道”项目投资2.97亿元。


财政体制改革是完善现代财政制度,提升财政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我市完成教育、公共文化、科技等六个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起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级以下财政体制。全面实施“零基预算”,进一步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着力压减一般性支出,节省资金用于优先安排重点项目,达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管理成效。修订完善《市级财政大事要事保障工作机制(试行)》,形成了大事要事保障新格局。


农业农村改革是坚守耕地红线,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我市全面推行“田长制”改革,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耕地保护监管网络。运用卫星遥感等高科技监测手段,全过程加强监管监测,严格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2023年,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6.3万亩。聚焦脱贫地区“一主两辅”特色主导产业,制定出台《大同市2023年特色产业帮扶行动方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2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截至2023年底,全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达到162家。全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面积36.15万亩,辐射带动全市农业生产托管面积127万亩,累计服务小农户达16.6万户。


省级试点改革事关全省改革的总成效,是地方先行先试的“实验田”。2023年,我市大力实施2项省级试点改革任务,积极总结“大同经验”。实施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试点改革,大同鹊盛活性炭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活性炭试点项目,总投资89773万元,年底已全部投产。开展桑干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改革,全年向永定河(桑干河)生态补水3.46亿立方米,超额完成生态补水任务。


“一子落,全盘活”。一些敢想敢干的企业在改革中涌现出来。市供排水集团勇于向行业标杆看齐,加强产销差率和基层单位用水计量管理,产销差率控制在5.64%以内,稳居行业领先水平。一些县区注重挖掘自身特色抓改革,云州区试点集体林权改革,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等,摸索出林业适度规模经验的县区经验;广灵县实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改革,成立30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全县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到47.9万元。


改革,构建开放包容的发展格局


构建高效优质的投资环境。制定八条产业链招商图谱,推动招商引资“按图索骥”。完善重大项目资金保障协调机制,推动向开发区赋权再升级,累计向开发区市赋权1911项。各开发区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建立“一站式”办结的审批机制和“一窗受理、一表申报、并联审批、统发证照”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区内事、区内办”。实施“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2023年共为95个备案项目办理“承诺制”相关手续270项,全市开发区出让“标准地”21宗,1402亩,已投入使用标准厂房51.49万平方米。领办代办项目办结率100%。


构建平等互利的贸易环境。华远大同陆港具备电子口岸“单一窗口”、国家级杂粮检疫检测中心等外贸综合服务功能。2023年2月21日,首批货值约为50.8万美元的航空材料通过大同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行保税仓储,标志着大同国际陆港保税仓储业务又添新业务。大同跨境电商综试区出台《关于提升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服务水平若干措施》,建设“同世界”跨境电商交易平台,实现了系统自动化清关、报关流程,并已开展1210、9710和9810业务模式。


构建科技引领的创新环境。2023年,48户企业纳入省级重点产业链,涉及7个省级产业链。举办高速飞车技术与产业发展大会,提出解决现有交通提速难题的“超导电动悬浮和低真空管道”技术路径。建立健全政策扶持、项目引导、省校合作等机制,培育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全市拥有省实验室1家;重点实验室省级5家、市级20家;新型研发机构省级5家、市级14家;技术创新中心省级5家;省级中试基地2家。


构建亲清有为的营商环境。实施营商环境3.0版改革,提出38条具体改革事项。出台《大同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办法》等文件,以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高质量发展。梳理完善不予行政处罚、从轻行政处罚、减轻行政处罚三张清单,助力推动柔性执法理念落实见效。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工作,大力推行“一业一证”改革,市级平均压减申请材料55%、审批时限61%,县级平均压减审批环节51%、申请材料55%、审批时限71%。开展“诚信建设万里行”活动,对诚信单位、诚信个人给予优先便利和重点支持;及时公开披露严重失信主体相关信息,实施联合惩戒。设置“个人一件事窗口”和企业全生命服务周期厅,打造自然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样板区。以打造人才聚集高地为目标,制定《大同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人才激励十六条措施(试行)》及《大同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创优人才生态十六条措施(试行)》,共引进92名博士研究生、121名知名院校硕士研究生,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11名。


融通四面,联结八方。2023年,全省无差别受理“综合窗口”改革试点在市级和阳高县实施后,政务服务向“一窗受理”转变。全省首创的“60-67890(企业服务一拨就灵)帮代办”联通联办机制实施后,开创了“一同办”的大同模式。《“乌兰察布市—大同市—张家口市”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使三地政务实现跨省通办;与北京市海淀区政务服务局签订的“证照互认”“跨省通办”协议,推动面向京津冀政务服务迈入跨省通办。与北京市石景山区经信局、石家庄市行政审批局签订的“信用+医疗”专项合作协议,推动“信用+医疗”应用系统部署和试点医院系统改造加快推进。成功举办2023京津冀晋信用协同发展大会,发布四项信用协同机制,全面打响了“诚信大同”品牌。


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教育改革,夯实基点,行稳致远。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改造10所公办幼儿园,建设改造22所寄宿制学校,推动全市有需求的城区小学“放心午餐”全覆盖。深化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持续推动13个义务教育城乡共同体建设,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每个县(区)集中力量建好办好 1 所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职业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持续推进云冈职教城建设,促进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紧密对接。打造自然人全生命周期“我要上学”服务事项清单,提升教育服务便利度,逐步推出教育领域“一件事”办理套餐,形成“一件事”办理标准体系。


基本民生,多重保障,健全制度。制定出台《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审核确认实施办法》和《特困人员认定实施细则》,实行常住地申请救助,享受同等待遇。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水平,建立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救助标准调整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作用,取消户籍限制,实行居住地申请救助,享受同等待遇。建立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提高制度可及性、救助时效性。完善县级困难群众救助协调机制,对特殊困难群众采取“一事一议”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信息系统管理共23.77万人。


医疗改革,专病专方,分步实施。制定出台《大同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开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六大处方”和36个“专病处方”。推进跨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合作共建,市一医院成功加入“国家儿童保障联盟”,获批“血友病治疗中心”并授牌。市三医院加入“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并挂牌“规范化特应性皮炎诊疗中心”。市五医院与省人民医院签约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共建。加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市级各公立医院共招聘引进医学人才149人,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人才60人,建立院博士工作站(室)、外聘专家工作室34个,与162名国内顶尖专家建立技术帮扶合作。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织密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网。


文化体制改革,保护第一,活化利用。突出云冈石窟保护和活化利用的龙头地位,贯彻“本体保护+科技赋能+环境提升”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思路,建立和发展“云冈学”学科体系,2023年5月,云冈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入选第八批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认定名单。持续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总投资近1亿元的大同市长城博物馆开馆,标志着我市公园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发布 10 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其中,云州区和灵丘县两条线路入选文旅部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3 项非遗项目成功入选省级非遗项目,浑源黄芪文化园入选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市美术馆接待游客 51.65 万人次,市图书馆接待读者 56.64 万人次,各类文化设施更加广泛地惠及人民群众。


文明和谐的价值导向、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倍增。2023年,灵丘县以“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决心和魄力,成功入列全国第七批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云冈区“数字+党建+网格”模式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改革案例,作为全省唯一案例入选中国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县域案例。

记者 | 何   嫱通讯员 | 常占库 赵丽编 | 解思晖审核 | 邓   琳监制 | 杨   刚

本期视频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大同日报融媒视频号


往期 · 推荐

● 中共大同市委 大同市人民政府发表新春贺词

● 张强主持召开大同古城迎新春文化活动保障工作调度会

● 大同日报社、大同日报传媒集团,给您拜年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