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社会

林世钰 | 要么爱,要么不生

哈德逊河畔 哈德逊河畔 2024-05-18

把手给我,带你去看朗朗世界。(图片来自网络)


回国这段时间,几乎每天早上7:30左右,都被楼上邻居打骂孩子的声音惊醒。先是听到一个女人歇斯底里的怒吼,然后是孩子的哭泣和求饶声。“我再也不敢了!”声音让人揪心。

到了晚上9点左右,又是一轮恶骂和嚎哭。

我有点受不了了,屡屡想上楼敲门或报警。可是在国内生活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叫“多管闲事”,吃力不讨好。

这个孩子长期被大人如此对待,不知道长大以后,性格是否会怯懦或叛逆。我对此不无担忧。

4月29日,我被邀请到母校初中部和近一百位家长交流,主题是:论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我分享了上面这个例子,并告诉他们,生孩子是父母的需要,而不是孩子求着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要么爱,要么不生,除此之外,你别无选择。


交流会现场。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许多父母其实并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只爱自己的想法和面子,喜欢以爱的名义,剥夺他们探索世界的可能性,甚至控制他们的一切。
我最近常去父母家附近一家面馆吃饭。店主是一对年轻夫妇,有三个孩子。小女儿长得古灵精怪,特别可爱,我喜欢和她聊天。有一天,我在外头吃面,听到里面的小房间传来她的哭声。接着,孩子妈妈气呼呼地出来了。我问她怎么啦,她说孩子让她买一种从没吃过的零食,并保证买了一定会吃。可是买来后,孩子仅尝了一口,说不好吃,就不想再吃了。她很生气,强迫孩子吃,可她就是不吃。她一生气,就把孩子揍了一顿。

“是她自己说要买的,买了为啥不吃呢?”

我笑着对她说:“第一,孩子想尝试一种没吃过的零食,说明她对未知事物很有好奇心,这是一种可贵的性格,值得鼓励;第二,孩子品尝后觉得不好吃,不想再吃,很正常,大人也是如此,你要理解这种正常反应。第三,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不能一做错什么就惩罚她。否则将来孩子缩手缩脚,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孩子妈妈听了以后,面无表情,转头去招呼刚进店的客人。爸爸一如既往地沉默着,抓起一把面扔进锅里。锅里腾上来的热气笼罩着他的脸,看不清他的表情。

我看着那个惶惶然坐在小凳上、脸上泪痕未干的小女孩,走过去摸了摸她的脑袋,替她感到难受。

我知道,很多如她父母一样的成年人,为了生存已经拼尽全力,根本没有余力耐心对待自己的孩子,不应过多责备他们。只是,在一个缺少爱与宽容的环境中长大,这些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我不敢想象。

现实中,很多孩子其实和地里的野花野草差不多,长成什么样,完全靠天,因为家庭给予不了任何营养,有时甚至是伤害。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叫《何以为家》,里面12岁的黎巴嫩男孩赞恩,把父母告上了法庭,理由是“他们生了我”。他的父母是社会底层人物,由于家庭贫穷,赞恩和兄弟姐妹们早早就扛起生活重担,在街上兜售果汁,在杂货铺打工,甚至偷卖违禁药品给监狱犯人。暴力、犯罪、欺凌和谎言是他生活的组成部分。他11岁的妹妹被父母卖给杂货铺老板,最后因为孕期大出血而去世,愤怒的赞恩刺伤了杂货铺老板,因此被判监禁6年。

影片的最后一段,他与前来探视的母亲断绝关系,并请律师将父母告上法庭,宣称他们是不合格的父母,最大的罪过是把他生了下来:“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或殴打。”


电影《何以为家》。(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片段真是让人难过,让我想起电影《无问西东》,开场是一个初生婴儿的画面,旁白是:“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如果孩子可以选择,他们会选择来到这个兵荒马乱的世界吗?大概率不会。

人这辈子,基本是愁烦贯穿一生,偶尔有些微快乐,也是零碎的、瞬间的,很快就会被随之而来的烦恼淹没。特别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人类面临着科技颠覆、战争、自然环境被破坏等困境,孩子们未来的生存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如果按照他们的本意,未必愿意选择降临人世,正是父母偶然的情欲发动使得他们的降生成为必然,好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所以,父母不要觉得自己给予孩子生命是多了不起的事情,阿猫阿狗也可以生仔。出于动物繁衍本能的生育,实在不值得自矜。故而不必要求孩子对自己的付出感恩,父母选择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理应对他们的生命负责,陪伴他们走一段路。这是父母的本分和义务,不必以此来辖制自己的孩子,让他用一生来还债。

真正的爱,是给对方自由的空间和选择的权利。

胡适曾经说过,养育孩子,不是父母对孩子的恩情,而是责任。“我们既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孩子可以选择,他会选择我们做他们的父母吗?未必。他肯定也要先看看“别人家的父母”是啥模样,然后再决定是否投胎成为你的孩子。我们应该要感谢孩子,我们如此不完美,他却不嫌弃我们,于茫茫人海之中投奔了我们,让我们成为他们最亲近和最信任的人。

每个做父母的,此前都没有被培训过,也没有实习过,带着一身毛病和习气,就懵懵然成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或父亲,牵着他们的小手,负责引导他们的人生。甚至一些父母在残缺的、没有爱的家庭重长大,内心尚有空洞没有被填补,创伤没有被治愈,本身就是半成品或残缺品,却跌跌撞撞成为孩子的父母,为他的人生打底。这是一件细思恐极的事情。

父母和孩子,犹如窑匠和泥土的关系,父母怎么捏,泥土基本就成什么形。它烧制出来后,形状很难再改,除非打破重来。可是,泥土碎了可以重塑,人的一生如果被毁,再无机会重来。所以,每个做父母的,如果想到这个结果,就该知道自己的责任多么重大——因为你是在塑造一个人,而不是养一只阿猫阿狗。

这个眼下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孩子,长大后要成为别人的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某个团体的一员,国家的公民。其人品优劣、性格好坏,将对周围一圈人产生影响。正如胡适所言:“我们稀里糊涂替社会添了一个人,这个人将来一生的苦乐祸福,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的功罪,我们应该负一部分责任。”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点,而是链条上的一环,环环相扣,彼此建立关系。我们个人的行为和选择,将对整个链条产生影响,所以养娃需谨慎,不要认为“有苗不愁长”,从而撒手不管。没错,苗怎么着都可以长,但是长成挺立的参天大树还是歪脖子树,还是大有区别的。

我的一个朋友,小时候由于学习不好,加上淘气惹祸,被父亲打骂。到了青春期后,叛逆得厉害,经常干一些出格的事情。中年后挣到一点钱,在社会上看似风光,实则内心自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当了父亲以后,虽然不喜欢当年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但不自觉复制到孩子身上,对孩子吹毛求疵,孩子被打击得毫无自信。他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但是无力解决。因为自己的童年创伤就没有被医治,本身还是一个蹒跚前行的大孩子,如何能引领自己的孩子?

而另一个朋友,从小出生在一个家教良好的家庭,父母给予他无条件的、充沛的爱,所以他性格阳光,做事有主见,也很有韧劲。长大后,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职业,婚姻幸福,两个孩子也很优秀,不但学习好,而且很有教养。我看到了一个被爱浸润的家庭是何等美好。

正常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爱与尊重的基础上。前几天看到作家巫昂与母亲抱团养老的故事,她们之间建立了一种平等尊重的母女关系,各忙各事,各得其乐。生活上互相照顾,但是尊重彼此的差异性,包括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等。她们之间没有中国母女之间常见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无边纠缠,关系清爽,很有边界感,非常难得。

我们之所以选择成为父母,不是为了图将来的回报而进行眼下的投资,也不是为了寻找一个承载自己梦想的载体,而是体验一个小生命逐日成长给自己带来的惊喜,体验全心全意爱一个人的浸入感。通过孩子这个小生命,你还可以体会生命“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处被联络”的造物主极大的奥妙,也可以认识自己身上未知的那一部分。

女儿去年秋天上大学,今年春假一个人跑到波多黎各玩了一圈,这几天又在台湾漫游。她的攻略做得很详细,具体到每餐饭在哪里吃,博物馆几点开门关门,让我自愧不如。一个朋友羡慕地问我:你闺女为何那么独立?我告诉她,因为她从小得到充沛的爱,内心很有安全感,所以自信独立。


闺女(右)在台湾旅行。


当一个成年人确定要孩子之前,请记住:要么爱,要么不生。除此之外,你别无选择。


作者简介:林世钰,媒体人,作家。曾出版《烟雨任平生:高耀洁晚年口述》《美国岁月:华裔移民口述实录》《新冠之殇》《潮平两岸阔:中国留美学生口述实录》《美丽与哀愁:一个中国媒体人眼中的美国日常》《与女书》等书籍。喜欢旅行、摄影、收集民间工艺品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