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莱芜 || 厚重成书读横顶

莱芜文旅 2023-08-21

本文作者:尚明亮


早就听说在莱芜城北30公里处,有一个神奇的村庄,旱季不旱、雨季不涝,是一块上过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节目的风水宝地。怀着好奇,我于春日走进了这个村子一睹风采。

▲《地理・中国》截图

▲摄影:陈英杰横顶村位于山东省中部山区,莱芜区和庄镇,村北、西、南三面邻苗山镇,因村落横坐在淄河和汶河的分水岭顶,故名横顶。村名的来历还另有一说,相传当年杨家将出兵作战失利,被困在村西的深沟中,故而得名杨家困,后习惯叫杨家岭,再后改为杨家横,这在村中东、西两庙碑文中均有记载。这里千百年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齐鲁古道上的兵家重地。

▲横顶村牌坊来横顶村,必看的是庙、石、水。村子最大的特色是庙,有六七座之多。一进村,就看到村东头的玄武庙,当地人通常称镇宫庙,修建时间无从考究。庙宇红砖绿瓦,雕梁画栋,庙内供奉玄武大帝(真武大帝)。殿内的神像全为男神,共有十五位之多,形象丰满,形态各异。院中有棵百年古槐,树身已腐朽残半,但还枝叶茂盛。树旁新发幼树,生机蓬勃。

▲玄武庙 || 摄影:谢少成

▲摄影:张宝贤

从玄武庙出门,沿着村中的主干道向西步行三五百米,就到了西庙——泰山奶奶行宫,始修年代无考,已经多次整修。这泰山行宫有个有趣的说法,因为它地势较高,又正好建在淄河和汶河的分界线上,雨水顺着屋脊分成两半流下,自古以来就有“一个雨点分两半,一半灌淄河,一半入汶河”的说法。

▲泰山行宫 || 摄影:谢少成

▲摄影:谢少成

与东庙不同,西庙供奉的全是女神,共有七位。在泰山行宫的木梁上,建庙之初雕刻的“龙凤呈祥”还活灵活现,庙中壁画存半。

村中东、西两庙庙门相对,建筑相同。据村民说修两庙是为了避灾镇邪,为民祈福。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中,横顶村先后主持创修、重修玄武帝庙、泰山行宫、龙王庙、牛王庙、石君祠,基本保留了各个时期的碑刻,并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当地各种信仰和仪式场所及其活动。尽管庙宇经过数次重修,但由于庙宇建筑长期固定于同一个地点,因此横顶村的信仰和核心一直以来可以说相对稳定。

▲摄影:张宝贤在横顶村,首看庙后,还要看石。山区多干旱,而横顶村却雨季不涝,旱季不干,村民传说是因为有“青龙”护佑。在村西农田边有长约50米、高3米的奇石,通体青灰色,龙鳞片片,身形拱动,恰似青龙腾飞。沟底的河道中更是怪石嶙峋,出名的有羊角石、聚力石、试刀石、仙人桥、羊角印,形状各异,惟妙惟肖。
▲《地理・中国》截图

▲摄影:张宝贤


▲五里桥头石雕 || 摄影:谢少成


▲羊角印 || 摄影:谢少成

横顶村庙多、石奇、水丰。村东的淄河水源丰沛,村内水井众多,水质清澈,最奇妙的就是东庙下的井。进村的时候,我们发现玄武庙东后墙有一个发塇的小洞,大家认为是烧火炕用的。村支书孔凡清介绍说,这是玄武庙下的一条通道,内有一口古井,就在玄武大帝的座下。当地人认为:“玄”与“悬”同音,玄武大帝要悬着,不能坐于实地。更为奇特的是,这口井能调节横顶村的风水,使村里旱涝保收。横顶村正因这神奇的古庙谜井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地理・中国》,声名远播。
▲《地理・中国》截图位于齐鲁交界线的横顶村,古代位居齐鲁古道要冲,地肥粮丰,商铺众多。清朝末年,横顶村即有学行、武行、商行。学行秀才孔兆林兴办私塾,兴盛教育;武行栾思静、栾思明传人武艺,保家护村,村中人大部分都学过半斗谷的武功;商行邴家三兄弟在齐鲁古道上往返经商,家业兴旺,发展到99鞭骡子,名震一时。

▲村内古碑 || 摄影:陈英杰横顶村文化底蕴丰厚,那一棵棵古树、一座座庙宇、一块块石碑见证着它历史的厚重与久远,镌刻着其文化的丰富和认同,引专家学者集成了厚重的《横顶村》一书,全面呈现了横顶生活的细微和独特。行走归来,掩卷沉思,一沟两庙十三铺、滴雨分半灌两河的横顶村,蕴满神奇的传说和故事。它是一本书,记载着千百年来的厚重历史;它是一篇文,续写着新时代的发展篇章;它是一首歌,唱响了新乡村的振兴风采。横顶,奇居宝地,厚重成书,映照古今,光彩未来!
作者简介:尚明亮,笔名东山,济南市钢城区人,山东省作协会员,出版个人散文集《月出东山》。

本期编辑 ‖ 宋潇萌



往期回顾

莱芜雪野藏着一处“小三峡”,奇山秀水,令人流连忘返!

“网红”?“出圈”?假期过后文旅局长们更关心这个
喜欢就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