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考古学主题论坛演讲”顺利开讲!

关注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及时掌握动态信息,了解文信学院最新动态!






12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局、上海研究院和上海大学承办的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在上海大学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气候变化考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旨在评选和表彰过去四年全球范围内的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开幕式上,“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古蜀荣光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哥伦比亚亚马逊地区林多萨山地的彩色岩画”等9个考古项目获评重大田野考古发现;“中国考古学百年史(1921-2021)”“空间考古研究与环境危机:四十年的探索”等10个考古研究项目获评重要考古研究成果。

开幕式后,“世界考古学主题论坛演讲”在上海大学图书馆报告厅展开,获奖项目代表就其考古发现进行主题分享。

第一场世界考古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演讲由王巍(Wang Wei)和查尔斯·海厄姆(Charles Higham)共同主持。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是本次论坛唯一入选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的中国项目。为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冉宏林发表演讲,题为“琳琅满目的祭祀遗存:古蜀荣光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见证”,主要分享了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成果。冉宏林首先简单介绍了三星堆遗址及其考古发掘工作的基本情况,而后就三星堆新祭祀坑出土器物作简要概览。他表示:“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开展更为具体、深入的考古工作和研究,希望能够重现三星堆遗址作为古蜀国都城的盛貌。”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猪俣健(Takeshi Inomata)教授作了主题为“墨西哥阿瓜达-费尼克斯的早期纪念性建筑: 对认识中美洲南部文明发展的意义”的学术演讲。在墨西哥阿瓜达-费尼克斯遗址进行的考古调查揭示了公元前1050至前750年的纪念性建筑遗迹,为玛雅地区“大型建筑出现在社会分层出现之前”提供了考古学证据。研究表明,该遗址还拥有广泛的水利管理系统,包括运河和堤坝。这些考古发现展示了玛雅地区共享的空间分布模式和特定的仪式实践,及其不同的社会组织、象征和意识形态。

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的内杰米·卡鲁尔(Necmi Karul)教授作了主题为“卡拉汉特佩的专用公共建筑群”的学术演讲。据卡鲁尔介绍,卡拉汉特佩遗址位于土耳其东南部,已出土多块动物巨石及一些人类雕塑,该遗址的文物与相距不远的哥贝克力石阵遗址文物相似,表明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艺术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在卡拉汉特佩遗址发现住宅和不同结构器物这一事实,进一步印证了这些地方应该是包含公共建筑的定居点,为研究该地区遗址及其反映的新社会构建提供了新的证据。

来自英国利物浦大学的拉里·史蒂芬·巴拉姆(Larry Stephen Barham)教授作了主题为“赞比亚卡兰博瀑布古⽊构件的发现、分析与解读”的学术演讲。从“开始-发现-意义-下一步”四个部分分享了他与“人类深根”项目(2017-2022)在卡兰博瀑布考古遗址的发现。该遗址挖掘出一些保存完好的木头,据推测其存在的时间早于智人出现。巴拉姆表示,“石器时代”这一术语限制了人们的认识,该项研究表明了常年的水源和周围提供食物的森林为石器时代人类形成定居社区提供了充足条件。

来自德国基尔大学的约翰内斯·穆勒(Johannes Müeller)教授作了主题为“超大型遗址: 公元前 4100 - 3600 年欧洲最早的农业城市”的学术演讲。据考古研究发现,公元前4100年左右在乌克兰中部森林草原地区出现了大型遗址:特里皮利亚遗址,其面积最大可达3.2平方公里,同时存在2800座房屋,代表了欧洲最古老的城市结构。地处森林草原,特里皮利亚文化大型遗址社群的农业与土地利用给当地留下影响,是如今该地区文化生态环境形成的开始。草地管理系统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持一个开放景观,而不会造成进⼀步土地退化。特里皮利亚大型遗址的社会结构表现出一种缺乏社会等级分化下的社会合作实践,这种平等社会环境似乎是特里皮利亚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场世界考古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演讲由李新伟(Li Xinwei)、阿卜杜勒莫尼姆·赛义德·马哈茂德(Abdelmoneim Said Mahmoud)主持。

来自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的亚当·罗伯特·布鲁姆(Adam Robert Brumm)教授作了主题为“苏拉威西早期洞穴艺术”的学术演讲。印度尼西亚拥有一些现存最古老的洞穴艺术。苏拉威西疣猪的具象画是该地区最早的岩石艺术之一。研究团队利用铀系列年代测定方法测算洞穴艺术的形成时间,利用科学方法对苏拉威西早期洞穴艺术进行了研究。

来自印度喀拉拉大学的拉杰什·萨西达兰·瓦桑塔(Rajesh Sasidharan Vasantha)教授作了主题为“印度古吉拉特邦朱纳卡提亚早期哈拉帕墓地”的学术演讲。哈拉帕物质文化在南亚西北部广阔地区的广泛分布是印度河文明的典型特征。研究团队在古吉拉特邦对哈拉帕人的物质文化进行了自下而上的探索,发现这些遗址的居民通过包容性的意识形态融入了更广泛的印度河文明,从而统一了多样化的社会。这些研究为人类了解早期南亚城市社会,提供了方法和理论视角,以进一步探索早期社会问题。

来自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何塞·伊里亚特 (Jose Iriarte)教授作了主题为“彩绘森林:解密古代亚马逊文明的生活方式与世界观”的学术演讲。亚马逊地区有重要的人类足迹,考古植物学在这一地区的研究让人类对于植物在早期人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些研究影响我们对热带南美洲植物开发,栽培和驯化的理解,使我们对亚马逊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有着更清晰的认知。

来自德国波恩大学的卡尔拉·海梅斯·贝坦库尔特(Carla Jaimes Betancourt)教授作了主题为“激光雷达测绘揭示亚马逊地区前西班牙时期的低密度城市化”的学术演讲。在亚马逊热带森林中,存在着以农业为基础的低密度城市生活的考古遗迹。研究通过亚马逊遗址的激光雷达数据,揭示了遗址的建筑结构、排列形状、占地范围,展现了亚马逊地区热带低密度的城市生活模式。

第三场世界考古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演讲由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和帕特丽夏·克朗(Patricia Crown)主持。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巍(Wang Wei)教授作了主题为“中国考古学百年史”的学术演讲。中国考古学诞生以来,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随着各级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更加重视,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各相关行业遗产保护理念的提升,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注入更多力量。

来自瑞士伯尔尼大学的阿尔伯特·哈夫纳(Albert Hafner)教授作了主题为“水下聚落遗存与高精度年代学研究:古气候变化的动态机制、环境变化,以及古气候变化的应对”的学术演讲。本次学术演讲通过对水下聚落遗存的研究深入探讨古气候的动态走向和变化机制,以及对古气候变化的应对。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早期气候变化、对保护现代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山德·范德·卢尔(Sander van der Leeuw)教授作了主题为“空间考古研究与环境危机:四十年的探索”的学术演讲。不同时空所发生社会事件的概念、模型和理论有助于我们研究当前社会事件。本次学术演讲通过回顾空间考古研究的探索历程,探讨了空间考古研究在应对环境危机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场世界考古论坛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演讲由徐坚(Xu Jian)、弗雷达·恩博戈里·恩基罗特(Freda M'Mbogori Nkirote)主持。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克里斯蒂娜·瓦里纳(Christina Warinner)教授作了主题为“人类微生物基因体的演变与生态变化”的学术演讲。人类体内的微生物群与我们的生物学和文化相结合,影响着我们的健康、行为和生活质量。古代DNA数据有助于解决人类学、进化生物学、环境和考古科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我们对许多重大史前和历史事件的理解。

来自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萨拉·克拉森(Sarah Klassen)教授作了主题为“大吴哥: 聚落、人文与经济”的学术演讲。研究团队对大吴哥遗址进行了深入研究,将激光雷达、考古挖掘数据、放射性碳测年和机器学习算法结合起来,创建地图,模拟大吴哥遗址过去的发展路径和人口的增长情况。大吴哥建筑群的这种颗粒状、历时性的古人口模型可以应用于其他古代文明的研究中。

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安德鲁·杜格莫尔(Andrew Dugmore)教授作了主题为“火山灰、环境与人群: 北大西洋岛屿环境变化考古研究”的学术演讲。通过对北大西洋岛屿的考古,研究了该地区的火山灰、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轨迹,深入探讨了火山灰对环境的影响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来自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中央大学的古斯塔沃·加布里埃尔·波利蒂斯(Gustavo Gabriel Politis)教授作了主题为“现代智人在南美洲的最初扩张:潘帕斯平原最早的考古遗存”的学术演讲。南美洲的南锥体地区是最后一块被人类殖民的大陆。通过分析该地区的主要年代学趋势和空间序列,对智人到达时间和扩张的占领空间进行细致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智人在美洲的扩张模式。

来自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汤姆·迪莱(Tom Dillehay)教授作了主题为“美洲早期人类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长期转型过程的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演讲。围绕美洲最初人类殖民的年代、地点和特征的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关于早期人类进入美洲的时间、分散的速度和方向、人类对不同栖息地的反应、早期遗址有效性的标准评估以及北美和南美殖民之间的异同,跨学科的争论仍在继续。通过研究跨学科数据,以及探索性挖掘石器制品、动物遗骸和燃烧区域等,进一步了解了美洲的早期人类。

上海大学文信学院融媒体中心

文稿 | 王真力 蒋佳佳

排版 | 王晓帆 王真力

责编 | 李薪宇 王晓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