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安的尾声(二十五)樊城之战(下)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真的是只靠运气吗?

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08-08

历史系列原创号,每周二、五上午10:30准时更新

喜欢的话点击下面名片关注我哦

↓↓↓

前文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1-20章)

建安的尾声(二十一)进位汉中王。刘备称王的利弊得失究竟如何?

建安的尾声(二十二)风起荆襄。关羽北伐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又是否违背了隆中对的策略?

建安的尾声(二十三)樊城之战(上)十年磨一剑,关羽和曹仁究竟是谁先发起进攻?

建安的尾声(二十四)樊城之战(中)襄阳和樊城的防御体系为什么这么厉害?




面对襄、樊前线的紧张局势,在千里之外的长安,曹操第一时间做出了应对。不过第一个被派上去的却不是于禁,而是之前在汉中立下大功的徐晃。


但是当时徐晃走得急,也没带多少军队,所以没有支援前线的能力,只能在后方的宛城稳定局面。毕竟宛城刚刚经历过一场大乱,而曹仁又不在,确实需要一位大将来坐镇。


很快,曹操从汉中带回来的军队就整编完成了,他从中选出精兵三万人,编为七军,准备作为援军投入襄、樊前线。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之前夏侯渊有五万人,曹操自己也带去汉中不少军队,应该总数要有十万人左右。


不过随着夏侯渊兵败身死,曹军应该遭受了一些损失,再加上由于汉中前线缺粮曹军多有逃亡,这个数字就又要打一些折扣了。


另外关中也要留下一定兵力防守,毕竟不知刘备何时会从汉中杀出来。因此派出三万援军已经不算少了。


至于主帅的人选,说实话此时曹操并没有太多选择。


身边的人里,宗室一代成员中夏侯渊已死,而曹洪又不太争气。


至于宗室二代成员,曹真曹休虽然也不错,但他们经验尚浅,威望也略有不足,派他们去还是太冒险了,毕竟对于关羽的能力,曹操是亲眼见识过的。


那么剩下的人选就基本只有两个了,也就是于禁和张郃。不过这两个人相比,无论官职、地位还是信任度,于禁都有明显优势,因此他也是最合适的人选。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219年7月份,于禁的三万大军正式开赴前线。此时他已经是左将军、假节钺,哪怕是其他宗室将领都没有这份殊荣。


只不过志得意满的于禁却想不到,短短一个月后他就将兵败被擒,落下终生的耻辱。


众所周知,于禁的悲剧是因为水,若非如此,恐怕关羽没有能力在常规作战中吃掉这支和他体量相当的的部队。那么于禁又是如何为水所败的呢?


在这里,我们首先来谈谈古代的“以水代兵”是怎么回事。


中国人是个擅长治水的民族,因此对于“以水代兵”一事自然是信手拈来。


自春战国时期就有白起水灌鄢城和王贲水淹大梁的战例,可见水攻自古以来就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不过在大名鼎鼎的孙子兵法中,只有火攻单独成篇,而有关水攻的内容却只有寥寥几句,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当然不是孙子不懂水攻,在孙子兵法行军篇的一开头,他就对在江河湖泊周边行军作战的要点做了介绍,目的就是为了讲解如何防范敌军的水攻。


另外,孙子还特意说明当上游暴雨时,若看到水沫漂来,就不要渡河,应等水势稳定之后再行动。这说明他对水文气象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孙子兵法行军第九)

在实际经验方面,孙子经历了伐楚之役,亲身参与了吴军水淹楚国纪南城和郢都的军事行动,因此他对水攻是很在行的,只不过对于水攻的具体方法,孙子却选择了刻意回避。


孙子对战争有着深刻的感悟,在目睹了楚国被淹城池的惨状后,他清楚地了解了水攻的巨大威力以及带来的严重危害。

昭王十年,吴通漳水,灌纪南,入赤湖,进灌郢城,遂破楚。(太平寰宇记)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在孙子的军事思想中,通过各种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而攻城略地必然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乃是最下之策。


俗话说“水火无情”,但水攻和火攻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火焰的传递需要燃烧物作为媒介,所以火攻尚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水攻则难以用人力进行约束,必将酿成巨大的灾难。


比如文夕大火,按死亡人数最多的说法应该在三万人以内。而同为抗日战争三大惨案的花园口决堤,死亡人数竟多达九十万左右,差了数十倍之多。


虽然这并非水攻而是国民党反动派自行酿造的悲剧,但也足以说明水的威力远大于火。


也正是因为如此,孙子只对进行火攻的方法和细节做了详细论述,但对于水攻的具体方法则讳莫如深。


后来亲自实施过水攻的智伯瑶在面对晋阳人易子而食的惨剧后也发出了:“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的感慨。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知道那是多么可怕。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我们中国一贯有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使通过水攻取胜,但得到的却是千里赤地而无一生民,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而关于孙子所说的“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前半句指水可以阻绝敌军这一点没有问题,而后半句或许并非是说通过水攻不能夺取敌军辎重,而是指不可以人为改变天然河道用作军事目的之意。


只有这样理解才能与孙子在火攻篇结尾处所阐述的发动战争要谨慎这一主旨相呼应。


总之,孙子提倡的是充分利用天然水体辅助作战,而反对为了取胜而人为制造灾难。也就是要借助自然而非改造自然。


现在我们说回水淹七军,这一次的大水并非如三国演义描述的那样是关羽人为制造的,而是一场自然灾难。


关羽通过对沔水流域水文气象的深入观察总结出相关经验,并进行了预防性的部署,最后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取得全胜,这一点与孙子兵法的思想完全吻合,这是实力的体现,而绝非只是运气好。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很快,于禁的三万大军赶赴樊城外围,与庞德合兵一处。


之前曹仁让庞德于樊城北十里驻军,虽然从作战角度来看问题不大,但从地形角度来看却是个败笔。


杜牧在给孙子兵法作注解时提到:水往低处流,不可在低洼地区驻军。

水流就下,不可于卑下处军也。(杜牧注孙子兵法)

汉江流域的汛期为秋季,每年都有水患的风险,只不过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早在二十多年前的197年九月,沔水流域就曾发生过一次特大洪灾,虽然曹刘双方的将领当时在中原作战,没有亲身经历此事,但想必有所耳闻。现在他们在荆州地区领兵,对此理应重视起来,不过曹仁却没有。

献帝建安二年九月,汉水流,害民人。(后汉书五行志)

对于这一点,关羽早就未雨绸缪准备了大船。而曹仁在十年前就有驻守荆州的经历,对当地水文气象了解程度却如此之少,实属不该。


而于禁到来后,可能觉得如此安排不太妥当,因此转移了阵地。


转移阵地本来是没错的,按当时的形势,他应该全军北撤,前往樊城以北三十里以外,一方面远离大河降低了危险性,另外这样也和樊城的距离不会过远,路程在一天之内,可以方便支援。


可惜于禁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他不仅没有往北走,反而向南进了城。

沔水又径平鲁城南。城,鲁宗之所筑也,故城得厥名矣。东对樊城。城周四里,南半沦水,建安中关羽围于禁于此城,会沔水泛溢三丈有余,城陷,禁降。(水经注)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可能有些读者会产生疑虑,因为按照传统印象,于禁和庞德应该是在低洼的平地被淹,然后登高避水,最后走投无路被擒。


比如资治通鉴就持有这种看法,司马光认为于禁和庞德的驻军位置始终是樊城以北。

仁使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屯樊北。(资治通鉴汉纪第六十)

但我认为资治通鉴的记载应该是把三国志中曹仁、于禁和庞德三人的传记综合起来的,这个结论有一定推测的成分,不见得完全属实,因为以当时的史料,并不能证明曹仁可以节制于禁。


此外,于禁登高避水和入城也并不矛盾,因为登上城墙避水也算是登高。而且庞德登上堤坝避水是有明确记载的,而堤坝只能是江边才有。

德与诸将避水上堤。(三国志魏书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另一方面,于禁这三万人马是几乎全部被关羽俘虏了的,如果他们在低洼地带遭遇大水,怎么可能毫发无损呢?


由此可见,于禁将兵马转移到城中应该是确实可信的。


可是问题又来了,水经注的记载有些模棱两可,于禁进入的到底是西面的平鲁城还是东面的樊城呢?


首先樊城是不可能的。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樊城从始至终都未被攻破,这是非常明确的,郦道元不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这么看来,于禁进入的应该是平鲁城了。


不过还是有些问题,因为平鲁城是东晋鲁宗之修建,在汉末时期应该还没有这座城呢。


关于这一点,我推测于禁当时驻扎的是沔水北、樊城西的某个不知名的小城。


平鲁城应该不是鲁宗之新修的,而是在这座小城的遗址上扩建的新城,因为此城在219年被大水破坏了。此外刚刚建成时这座城很可能也不叫平鲁城。


根据清代史学家全祖望的考证,他认为此城如果以修建者的名字来命名的话,不该叫作平鲁城,因为岂有自己平定自己的道理?而大概率是南朝宋时期给这座城改了名字,因为鲁宗之是和宋武帝刘裕为敌的,所以才要平定他。


如今此城的原名已经无从查知了,流传下来的则是平鲁城。而郦道元撰写水经注时,距离鲁宗之去世已经有百年左右了,因此他采用的自然是后来流传的名字。


至于本文,为了阅读顺畅,还是采用于平鲁城之名,大家明白即可。


于禁到达战场后,魏军不仅在兵力上占据了优势,而且又是主场作战,似乎已经可以高枕无忧了。


很可惜于禁和曹仁想得太简单了,在道、天、地、将、法这兵家五要素中,至少天和地两方面魏军是处于下风的。如今天时地利皆不在掌控之中,岂有不败之理?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进入八月份,沔水流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汛期,一时间大雨滂沱,连日不绝,沔水水位也开始暴涨。


最初于禁还在沾沾自喜,感觉自己进城避水是明智的。可是随着大雨连下了十几天,他开始有点笑不出来了。


这次暴雨的强度之大和持续时间之久超过了他的想象,江水终于没过了堤坝,滔天大水如奔腾的兽群一般席卷沔水北岸,足有数丈之高,于禁的小城垮了。。。。。。


关羽见状大喜不已,多年的精心准备已经开花结果,终于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他立刻整顿船队,全军出击,直指平鲁城。毕竟于禁和庞德还是有些小船的,如果不抓紧时间他们很可能会乘船逃往樊城。


平鲁城是一座小城,在洪水的冲击下,部分城墙已经垮塌,城内大水弥漫,士卒苦不堪言。


此时于禁正慌慌张张地登上城墙上避水,抬眼望去,只见周围的水面上全是关羽的巨舰,他已经陷入重围。


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他的心态已经彻底崩溃。在这种情况下,抵抗毫无意义。


于禁平时虽然对别人严格,但对自己却下不了狠心,没有勇气自杀,最终他选择了苟且偷生。而他的三万大军也尽数归降。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在宛城逃过一劫的南阳太守东里衮以于禁军司马的身份再次成为阶下囚。


被装入囚车的于禁万分郁闷,打了一辈子仗,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为什么倒霉的事偏偏让自己赶上了呢?


其实这根本怪不得别人,在他选择进城的时候悲剧就已经注定了。孙子曰:“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既然你选择去赌平鲁城能够抗住水患,就必须承担水患超出预期的风险。


反观关羽早有万全的准备,水灾对他来说自然是如有天助,但即使没有发生水灾,巨舰在握的关羽也能进退自如,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这正是兵法中所说的“自保而全胜”。


在平鲁城被大水冲垮的时候,庞德和于禁失散了,他没有上城,而是来到了江边某处还没被淹没的大堤上。


关羽令手下舰队将其四面围住,万箭齐发,魏军士卒死伤枕籍。


庞德也不甘示弱,抄起一把大弓连连还击,箭无虚发。


然庞德虽勇,他手下的人却不想送死,董衡和董超都劝他投降。


可庞德心里明白,自己之前费尽心力,做出对大魏一片赤胆忠心的姿态,此时若降,必将成为全天下的笑柄,这绝不能接受。


下定决心后,为了避免影响士气,庞德不顾董超是自己多年的老部下,将他和董衡一并斩首,以示死战之心。


激战从拂晓持续到午后,庞德的士卒已经死伤殆尽,而对方的箭矢已经用罄,于是关羽下令登陆作战,双方展开短兵相接。


庞德对督将成何说:“我听说良将不会因畏死而苟且偷生,忠烈之士也不会放下节操以求活命,今天就是我的死期。”言罢便与对方展开肉搏,愈战愈勇。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然而魏军仅剩的官兵却没有庞德的觉悟,很快就都投降了。


见事不可为,庞德带着一名部将和两名伍长乘一条小船出逃,打算往东到樊城去。无奈水流湍急,小舟倾覆,终于被擒。


庞德被五花大绑地押到关羽面前,可他却一脸傲气,立而不跪。


望着眼前这名虎将,关羽生出一股惜才之念,便道:“令兄如今正侍奉汉中王,我欲拜汝为大将,何不早降?”


庞德大骂:“竖子,何言请降!魏王拥兵百万,威振天下。汝主刘备一届庸才,岂是魏王之敌?我宁为国家死,不为贼将生!”关羽闻言怒而斩之。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前线的败报传到长安,曹操感慨万分:“于禁跟了我这么多年,可到了生死关头,为何却不如庞德呢?”


此时樊城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四周一片汪洋,大水距离城头只有六尺。


关羽没有给曹仁喘息的机会,他的舰队转瞬之间就杀到樊城,将其重重围困。

在大水的浸泡以及关羽的猛攻之下,樊城城墙也开始挺不住了,多处遭到损坏。


如今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只有数千人防守的樊城如同涛浪中的一叶孤舟,随时都有倾覆之危。

编辑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城中人心惶惶,有人劝说曹仁不如弃城逃走,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其实曹仁对这个建议应该也不排斥,毕竟当初可以放弃江陵,这次为何不能放弃樊城呢?况且遭此大败也并非他的主责。


不过这时却有一个人站出来为曹仁阐明了利害,坚定其死守樊城的决心,他就是满宠。


满宠认为山洪来得快去得也快,关羽在大获全胜之下没有继续北进就是因为有我们牵制,如果撤兵,局面将彻底崩溃,黄河以南全都要丢,到时候曹操这个魏王就只能回他的魏国去了。


曹仁闻言称善,于是激励士卒,继续坚守。


于禁七军覆没的消息很快就扩散得天下皆知,曹魏内部大为震动,荆州刺史胡修与南乡太守傅方纷纷投降关羽。而当初在曹仁屠宛城后销声匿迹的陆浑盗贼孙狼也再次跳了出来。


此外,河南郡梁县与颍川郡郏县的盗贼也纷纷打出关羽的旗号起事,汉中之战期间百姓被压榨得太苦,这下看曹操形势不妙终于爆发了。


陆浑县、梁县和郏县都在洛阳周边,随着这场大胜,关羽的影响力已经深入中原,威震华夏名副其实。

编辑切换为居中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此时关羽的声势已经达到了顶峰,似乎再加把劲樊城就将陷落。


不过关羽虽然连战连胜,士气高涨,但他毕竟有着数百里的补给线,粮草和兵力都不是很充足,辉煌的背后危机已经开始浮现。


如今出兵已过半载的关羽到了强弩之末,而真正压垮他的竟是一根意想不到的稻草。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即可。


喜欢的话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长期更新


觉得文章还可以的话,请帮点在看吧。


您的支持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