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宇燕:作为一种传奇的乒乓球发展史

张宇燕 经济学家茶座 Teahouse 2021-02-02


    【作者简介】张宇燕,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15年第1期(总第67辑)。

    

1890年,或许是因为天气欠佳,或是囿于场地限制,几位在印度驻守的英国军官在桌子上玩起了网球。尽管感觉很刺激,但毕竟相对于桌子而言,网球太重网球拍也过长。随后他们开始改用空心橡胶球和木板拍,分割台面的书逐渐被球网替代,比赛规则也仿效网球而建立起来。“桌上网球”(Table-tennis)风靡世界还要特别感谢美国人,正是因为喜好新奇的美国人在二十世纪初首先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桌上网球”比赛用具,也正是因为美国制造商以球撞击桌面时发出的声音(Ping-pong)作为产品的注册商标,“乒乓球”由此才成为“桌上网球”的另一正式名称。1904年末上海四马路文具店王姓老板从日本购入10套乒乓球器材用作店内表演,开启了中国乒乓球从无到有、从寡到众、从弱到强的征程。1926年第一次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在德国柏林举行,翌年成立了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并将柏林邀请赛追认为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1957年后世锦赛由每年一次改为每两年一次。目前国际乒联有近190个会员,是世界较大的体育组织,1988年乒乓球被正式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在乒乓球问世的最初十几年,游戏者使用的主要是木质光板,击出的球速度慢、力量小、旋转弱,打法只有抽球和推挡两种。后来英国人发明了圆柱型颗粒胶皮球拍,增加了弹性和摩擦力,从而催生了以削下旋球为主的防守型打法。1936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第10届世乒赛上,男子团体争夺战由于双方都派削球手出战且球员水平接近,以致比赛六小时后赛程仍未过半。略显冗长乏味乒乓球赛随着奥地利人在1950年代初发明海绵球拍而改观。日本运动员首先使用这种能击出速度快旋转强的球拍,首创“远台长抽”进攻型打法,凭借“弧圈球”在世乒赛上大放异彩,由此终止了欧洲人的垄断地位,同时迎来了日本人辉煌的10年。然而好景不长,1959年随着归国侨胞容国团首获世乒赛冠军,中国人依靠以“快准狠变”为特点的“近台快攻”打法,独步世界乒坛20余年,并于1980年代初,一举囊括世乒赛所有七项冠军。在这其间,欧洲人特别是匈牙利人和瑞典人卧薪尝胆、重整旗鼓,开发出快攻与弧圈球相结合的打法,1990年代和21世纪初,世界乒坛处于一个群雄并起时代。


    乒乓球整体水平的提高,除了打法或技战术创新和训练改进外,还与围绕着球拍进行的技术改进密切相关。海绵和胶皮质量的改进和种类的增多,新型胶水的使用,均促进了乒乓球运动技术的发展。然而快速发展本身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击出的球速度越来越快,旋转越来越强,以至于球路变化无法看清,交手回合大幅度减少,从而使得竞争性和观赏性大打折扣。中国人包揽世界冠军后,就有人开始主张改变乒乓球比赛规则,比如把球加大、把网升高以及变更赛制。1999年在第45届世乒赛期间召开的国际乒联大会上,“大球改革”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并由此拉开了乒乓球规则改革的序幕。“大球改革”议案于次年在吉隆坡举行的非常规性会议---国际乒联特别大会和代表大会---上获得通过,从此直径加长了两毫米、飞行速度放慢的大球登上乒乓球的历史舞台,原来的“21分制”也被竞争性更强的“11分制”所取而代之。自2008年始,能够增加海绵弹性并提高击球速度的有机胶水被更为中性的无机胶水所替换;同时,通过遮挡以增加接发球难度的发球亦被禁止。


    历史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于它的启迪性。我们大体上可以从乒乓球发展史中得到如下启示或发现。首先,需求乃创造之母,而创造又非空穴来风,且大多脱胎于业已流行的事物,如同乒乓球之于网球。其次,一项运动或某种产品能否风靡世界,与标准化生产或大众参与紧密相连,正如美国人大规模生产乒乓球器具并因成本低廉而使其得以普及。再次,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十年。乒乓球前60年的历史和世界近代史几乎如出一辙,英国先行,欧美紧跟,日本赶超。第四,围绕“作战武器”出现的技术进步和受到先进理念为指引的战略战术更新,构成主导国权杖反复易手的根本原因,小小球拍经历的“革命”打法之理念的变换便是例证。第五,游戏规则对比赛结果施加影响,改变规则意味着改变结果,换言之,规则多数是非中性的。这正是有些人竭尽全力支持“大球改革”的主要原因。第六,即使绝顶聪明,初始规则的制定者也不完全清楚未来谁将成为现行非中性规则的最大获益者。英国人发明乒乓球和德国人首办国际比赛,并非为了将来让中国人扬眉吐气。


     对后来的博弈者而言,大力引入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实乃实现赶超的充分必要条件。在1950年代末到1970年代末中国所有体育运动项目中,与世界接触最为频繁、理念最为开放的非乒乓球莫属。此为第七点启示。人口规模和普及程度或人力资本积累,迟早会扮演决定胜负者之角色。遍布中国每一所中小学的乒乓球台和不计其数的乒乓球爱好者,为最后登顶的运动员构建了宽阔且厚实的阶梯。这可被视为第八点发现。近百年来在竞技体育上中国学习并赶超西方,乒乓球是最值得夸耀的项目。但这也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为什么是乒乓球而非足篮排球?除了身体条件的制约外我们看到,和集体运动项目不同,乒乓球属于个人之间的竞技。输赢记在个人头上,则很容易使激励机制之功效得以充分发挥。羽毛球、台球、网球、游泳跳水亦如此。此乃第九点启示。最后,尽管各国在规则制订过程中竞争激烈,但其间仍存在共同利益。毕竟乒乓球的繁荣是所有玩家的一致愿望。如果各方为了眼前的一己私利而让乒乓球失去观赏性和趣味性,其结果只能是被淘汰出局。


     对中国人来说,驻留了太多甜蜜记忆并承载了无尽美好憧憬的乒乓球发展史,可以说是一段传奇。或许乒乓球发展史本身就含育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成为中国成功赶超和民族复兴的缩影,恰如1960年代后世界乒坛上所发生的一切。当然这一切最终成为现实是有条件的,而条件大多都或明或暗、若隐若现于乒乓球发展史的诸项启示之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