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领导干部该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4-06-25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不久前,央视曝光的安徽滁州“滁河水质污染事件”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其中全椒县相关部门的两位领导干部面对记者采访时,一个用“茅台也能喝死人”来比喻水污染的危害,一个称“还有两个月就要退休了,我也不该过多地问这些事情”,更是引起热议,分别被称为“茅台哥”“退休哥”。

这一事件让领导干部如何接受记者采访、提升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滁河系长江下游左岸一级支流,干流全长269公里,流域面积7829.9平方公里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干部媒介素养不高,不擅长与媒体打交道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笔者梳理了以下几种情形。

“千呼万唤不出来”。表现为面对媒体采访需求和社会舆论关切,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尤其是在本地出现突发热点舆情后,不愿讲、不敢讲、怕讲错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甚至任凭媒体怎么报道、老百姓怎么说,就是掩耳盗铃、不出来发声,同时千方百计“封堵删”,结果往往错过了释疑解惑的最佳时机,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干部即使出来接受采访和当众发声,也是遮遮掩掩,形式大于内容,官话、套话多,一篇通稿打天下,对热点、疑点、难点、痛点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对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热点没有针对性的回应。有的只要舆情降温就不再后续发声,造成“新闻烂尾”,不仅加剧了群众的不满,损害党委和政府公信力,也经常引发不必要次生舆情。

“信口开河惹祸端”。有的干部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未经核实草下结论试图蒙混过关;有的不顾社会常识和群众接受程度,信口开河、“大放厥词”,被网友归为“雷言雷语”;有的发声时言语不当伤害群众感情,加剧对立情绪;还有的在面对采访时宣泄个人情绪,造成不良影响;更有甚者,个别人以发布虚假信息来掩盖真相,误导舆论,被曝光后使问题发酵升级。

“不当战士当绅士”。移动互联网时代,干部除了面对主流媒体的采访,还要面对互联网上的评论言论。一些干部“爱惜羽毛”,对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平台上传播的错误观点甚至反党反政府言论或视而不见,或拉不下面子予以反驳。

图源:视觉中国




“滁河水质污染事件”暴露出的领导干部应对采访能力不足,给广大干部媒介素养能力敲响了警钟。也有声音担忧,以后广大干部会越来越不愿意发声,即使发声也可能会多讲套话,而更难听到真话。事实上,干部不愿意发声、不擅长发声,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舆情焦虑下的“恐惧心理”。现在有的地方、部门舆情焦虑较为严重,有的对因发声不当引发负面舆情的问责处置,甚至超过了对事件本身的处置,导致一些干部担心“祸从口出”,恪守“沉默是金”,宁可“不发声”,就怕“发错声”,不仅不敢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在社交平台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观点、情感,怕言辞不当引来围观和批评,怕说错话影响个人升迁,怕晒错内容受到处分等等。除了问责追责,不容忽视的是,有的自媒体账号刻意对部分干部的言论进行断章取义式的歪曲解读和放大传播,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恐惧。

不懂规律的“摆平心态”。有的地方、部门和干部不熟悉互联网传播规律,不了解新闻传播特点,遇到负面舆情、突发事件,第一反应就是“封堵删”,以为只要眼前的帖子删干净了,只要不接受采访不发声,事情就能拖过去。有的干部还不适应甚至都没意识到新闻舆论工作的格局之变、攻守之变,思维中有一种“傲慢与偏见”,认为新闻舆论工作就是发发稿子、办办活动,把新闻舆论工作看作是务虚的。有的把正常的采访报道视为挑刺、添乱,千方百计“摆平”媒体。

缺少历练的“本领恐慌”。近年来,尽管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闻发言人培训和干部舆情应对能力提升教育,但仍有不少干部觉得做好宣传、应对舆情等工作都是宣传部门该做的事情,不主动与媒体打交道,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不想被媒体报道关注。由于平时缺乏历练,往往在遇到突发事件、紧急关头时,只能硬着头皮仓促上阵,影响效果。

工作失职后的“甩锅做法”。有的干部不愿意与媒体打交道,或者接受媒体采访时出现“雷人雷语”,归根究底是因为工作失职,担心被问责,尤其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更不敢主动认错,害怕惹祸上身,于是有的“硬杠到底”,有的“口不择言”,有的“推诿搪塞”。

图源:视觉中国




提升领导干部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仅靠领导干部自身努力就可以达成,它需要久久为功,更需要相关方面共同发力、内外兼修。

逃避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个人需要走出“本领恐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对于干部而言,尤其要认真研究、主动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特点,接受采访、公开表态时要考虑说话的传播效果,什么话该说、什么时间说、说到什么程度,都要认真研判。重要信息发布前、重大政策调整前要进行舆情评估,表态、发声要坚持实事求是,增强底线意识,决不能哗众取宠、信口开河、埋下祸端,坚决防止接受采访变为次生灾害、发布会场成为第二现场、一件事情变成多件事情、新闻之外产生新的新闻。

善打交道固然重要,但前提是坚持实事求是、人民至上。“唱功”固然重要,但比“唱功”更重要的是“做功”。干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人民至上,深入调查研究、成为行家里手,扎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客观反映实际的情况,真正对事业负责、对人民负责,这样才能经得起媒体的采访,经得起舆论的拷问。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假如心中没有群众,哪怕和媒体打交道的本领再强,也只能躲过一时。

临阵磨枪为时已晚,功夫需要下在平时。对各个地方和单位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培训和演练,提升广大干部和媒体打交道的实战技能,避免让干部的第一次发声是“不得不发”的重大突发事件,多一些日常的练习,就能多几分从容面对媒体的底气。另一方面也要建立一定的容错机制,面对舆情风暴,不应当一票否决,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是正常工作导致的舆情,还是失职失责引发的舆情,避免问责过度,导致干部越来越不敢发声。对一些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主动作为的干部,即使说错一两句话,只要没有违背大的原则方针,其实也并无大碍。而对那些一遇到问题就哑然失语,甚至造成更大舆情风险的干部,才应当严肃问责。

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但别被流量带偏方向。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作为联结干部和群众的重要桥梁纽带,既要行使监督的权力,积极关注重要工作、重大事件的进展,敢于问问题、揭真相,也要遵守工作纪律和职业道德,杜绝为了流量和私利,故意引导干部说出一些不合常理的话,避免将一些干部的发言断章取义进行传播,加剧舆论场的撕裂对立。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看到一些干部在媒体采访面前缺位失语、胡言乱语,尤其是看到其背后暴露出的不担当不作为,产生愤怒的情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每个人的关注也有助于推动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但也要注意避免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情绪。尤其是对一些社会事件,要注意通过舆情本身看到引发舆情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而避免将矛头对准被推到台前的人,从而导致关注失焦。

总之,我们提倡领导干部要提高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但不能忽视的是,每一名干部只有在做好事情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发声;广大干部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社会也需要为他们的发声营造包容的氛围和理性的舆论环境。




各位读者: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留言在本文发布的24小时以内得到点赞数最高者,将获赠《话由心生》一套。您认为该如何打交道呢?来评论区聊一聊吧!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